文档详情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2900字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2.42KB
约10页
文档ID:322646726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2900字_第1页
1/10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书笔记2900字    《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美国著名的国际政治学者哈佛大学教授塞缪尔·亨廷顿于19xx年在《外交》季刊夏季号上发表了《文明的冲突》一文该文号称是自19xx年乔治·凯南《苏联行动的根源》出笼以来,在外交理论界引起反响最强烈、争论最多的文章,立即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而广泛的反响:从华盛顿到北京,从东亚地区到阿拉伯国家,或介绍或评论,或褒扬或针砭,几乎无处不闻回应之声随后, 亨廷顿又出版了他的新书《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并且在《外交》季刊上载文,进一步完善了他的文明冲突论,宣称 “西方是独特的,不是普遍的”,号召西方团结起来,固守已有的文化传统,进则用以抗衡现代化的非西方,退则用以巩固美欧战略联盟塞缪尔·亨廷顿的《文明的冲突和世界秩序的重建》在读书界引起一阵骚动他认为,冷战后,世界格局的决定因素表现为七大或八大文明,即中华文明、日本文明、印度文明、伊斯兰文明、西方文明、东正教文明、拉美文明,还有可能存在的非洲文明冷战后的世界,冲突的基本根源不再是意识形态,而是文化方面的差异,主宰全球的将是“文明的冲突”本书所持观点公允与否,在学术界大有争论。

但书中对现今世界各种文明的深入研究和剖析对读者会有重大参考价值他在书中讥讽了美国自19xx年以来外交政策一以贯之的普世主义(Universalist)野心和论调他觉得一战时所谓建立“民主”的世界,二战时所谓建立“自由”的世界都是没希望的因为,西方人坚信的西方文化普世论存在着三个问题:其一,它是虚假的;其二,它是不道德的;其三,它是危险的之所以说西方文化普世论是虚假的,是因为其它文明也有自己的理想和观念;之所以说它是不道德的,是因为“普世论的必然逻辑结果是帝国主义”;之所以说它是危险的,是因为它“可能导致文明际大战”亨廷顿认为,代替西方文化普世论的,应该是一种正在形成的力量,这种力量要求不同文明相互适应无论我们喜欢与否,他认为这种相互适应已然存在作者在引论中开宗明义的提出本书的中心论点: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全书共分为五个部分,包括一个多文明的世界,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文明的冲突,以及文明的未来在“一个多文明的世界”部分,亨廷顿指出在新时代(冷战结束后),文化认同将取代意识形态的划分和认同,成为全球政治的重构标准并且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因此可以说世界变成了多极的和多文明的。

在“变动中的各文明力量对比”部分,作者提出了这样的中心论点:文明之间的均势正在发生变化,西方的影响在相对下降,亚洲文明正在扩张,伊斯兰世界正在出现人口爆炸,这造成了及其邻国的不稳定,总体而言非西方文明正在重新肯定自己的文化价值对于这些变化的前景,作者认为,可能会发生非西方力量和文化的持续复兴,同时非西方文明内部及它与西方之间的冲突也是不可避免的正在形成的文明秩序”部分,作者提出三点表现,论述以文明为基础的世界秩序正在出现:文化类同的社会彼此合作,从一个文明转变为另一个文明的努力没有获得成功,各国围绕着它们文明的领导国家或核心国家来划分自己的归属总之正在形成一个不同于以往世界格局的新的文明秩序在“文明的冲突”部分,作者表达的中心内容是:第一,西方国家的普世主义日益把它引向同其他文明的冲突,最严重的是同伊斯兰和中国的冲突;第二,在区域层面的断层线上的战争,很大程度上是穆斯林同非穆斯林的战争,产生了“亲缘国家的集结”和更广泛和逐步升级的威胁,并因此引起核心国家努力制止这些战争 这些问题是导致目前世界局部危机和战争不断的主要原因作者展望“文明的未来”的过程中,变现出一定的不安情绪,因为文明的冲突依然是不可完全避免的,但同时作者亦提出了“文明的共性”这样一种理想的和平状态,而且认为只有“建立在文明基础上的国际秩序才是防止世界大战的最可靠保障。

由此与本书书名相呼应:文明的冲突需要重建世界秩序我认为这种“国际秩序”或称作“世界秩序”在作者那里是指:美国主导的,以联合国为舞台,作为行为主体的各大文明通过其核心国代表,按照互不干涉内政原则,以共同协商方式处理国际冲突;同时各行为体之间在共性上相互学习、融合,在特性上相互尊重、相互分离总的来说,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为解释冷战后的国际世界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新范式亨廷顿在这本书以及一系列相关的论文中提出了一个鲜明的观点:冷战后的世界将以“文明”划线,文明认同形成了冷战后世界上的结合、分裂和冲突模式这无疑是一种观察国际政治现象的新“范式”因此,亨廷顿提出了自己的范式,即文明的范式他认为,在冷战后的世界中,人民之间最重要的区别不是意识形态的、政治的或经济的区别,而是文化的区别民族国家仍然是世界事务中的主要因素它们的行为仍像过去一样受到对权力和财富追求的影响,但也受文化偏好、文化共性和文化差异的影响对国家最重要的分类不再是冷战中的三个集团,而是世界上的七八个主要文明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有可能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国家或集团之间的冲突。

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主导模式因文明的不同而不同国际议题中的关键争论问题包含文明之间的差异权力正在从长期以来占支配地位的西方向非西方的各文明转移全球政治已变成多极的和多文明的一方面,亨廷顿对自己提出的文明的范式相当自信,他认为这一范式为理解20世纪结束之际世界正在发生的事情,提供了一个相对简单但又不过于简单的地图范式应该能够导出预测,对范式有效性的检验可以通过对不同范式导出的预测的准确性加以对比来进行亨廷顿认为文明的范式能比其他范式更加准确的预测冷战后国际事态的重大发展另一方面,他也承认,任何范式都不可能永远有效早晚有一天,文明的范式必将像冷战的范式一样被新范式取代本书虽然逻辑上存在一些自我矛盾之处,例如亨廷顿一方面非常客观,敢于承认了西方文明是不是普世文明,并走向衰落;另一方面,出于对本文明的捍卫,主观的提出通过一切办法遏制敌对文明;可以说,救世与爱国之心是真实的,是否价值中立,与此相比便无足轻重了勿庸质疑,亨廷顿所提出的文明冲突论,为解释冷战后的国际世界提供了具有强大说服力的新范式 作者以文明的冲突作为单位来分析国际事物,为我们以后分析和判断国际形式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价值,至少反映了一种新式的国际问题分析方法。

我们不妨从亨廷顿的理论出发,在不断加强我们自身经济建设的同时,去发扬我们的文明,因为一种排他的文明是没有前途民族的文明作者在文中还充分肯定了现代化是一种全球性的现象,所有文化都在为现代化而努力着,西方世界和其他世界的差距在一步一步的缩小现代化加固了现存的文化,因而使文化之间的不同或者差距也永远的存在了作者在书中关于文化对政治经济的重要作用的表述,也非常的值得我们去思考,这是非常有见地的一种视角第二篇: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 3700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读后感在分析国际形势与格局、国家力量时,我们首先想到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实力或军事实力,我们也许很难想象区域的文明在这其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文明作为一个国家的软实力又怎么会掌控国家的发展和命运呢,塞缪尔亨廷顿以独特的视角阐述和分析了文明的重要性他在开篇这样写道: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最普遍的、重要的和危机的冲突不是社会阶级之间、富人与穷人之间,或其他以经济来划分的集团之间的冲突,而是属于不同文化实体的人民之间的冲突 仔细想来,这的确有一定道理,文明是文化的沉淀与积累的产物,它影响和决定着一个民族的性格,从而影响它的发展方向与追求。

文化作为一种潜在的力量却直接的影响和控制人的思想和行动比如,我们中国自古以来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因此我们的性格缺少点霸气而多了点中庸,或许因为这个让中华文明延续到今天文明与国家或民族共存,前者以后者为载体而影响后者的命运就如亨廷顿所说:文明终有终结,但生存的非常长久;它们演变着,调整着,而且是人类最持久的结合,是“极其长久的现实”这里,我们不去讨论文明是如何产生的,我们的重点是现已存在的文明对当前或未来世界格局的影响本书的目的也是如此塞缪尔亨廷顿在序言部分说道:本书是对冷战后全球政治的演变做出解释,渴望提出一个对于学者有意义和对于决策者有用的看待全球政治的框架或范式本书分为五个部分,从不同角度阐述了文明分布、变动、冲突与未来 本书的背景是苏联的解体,标志着冷战的结束,这对世界格局产生重大的影响,将世界带入一超多强的时代,也是社会主义力量极大衰弱因此,这对未来世界形式和格局带发展来诸多不确定因素20世纪是个多难的世纪,亨廷顿对两次世界战争做了简要总结:第一次世界大战是“结束战争的战争”,是创造一个能保障民主国家安全的世界的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将“结束单边行动体系、排他性的联盟、均势和所有其他已尝试了许多世纪但总是遭到失败的权术”。

然而,第一次世界大战产生了共产主义、法西斯主义、改变了持续了一个世纪之久的走向民主制的趋向第二次世界大战产生了真正的全球冷战这自然而然让人思考冷战结束后会发生什么时到今日,冷战暂未对世界造成巨大负面影响,但它直接导致了美国的独大以后会发生什么还不得而知,但它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随着世界交流的日益频繁,地球村的概念不断深入人心,普世文明的概念犹然而生,这一观点暗示,人类在文化上正在趋同,全世界各民族正日益接受共同的价值观、信仰、方向、实践和体制对于这个观点,亨廷顿是这样分析的:首先,大多数社会的大多数人民具有类似的“道德感”,即“浅层”的关于什么是正确和谬误的基本概念的最低限度道德;其次,“普世文明”可以指文明化社会所共有的东西;第三,指西方文明中的许多人和其他文明中的一些人目前所持有的假定、价值观和主张;第四,一种思想得到了发展,即:西方消费模式和大众文化在全世界的传播正在创造一个普世文明虽然亨廷顿观点偏向西方世界,但普世文明还是有一定的趋势同时亨廷顿又从西方文明与现代化、宗教、语言等方面阐述了普世文明,为普世文明的出现提供了一些理论基础但不管普世文明是否有趋势,世界的整体性确实越来越在加强,世界各国间交流日益密切,为文明的传播与交融提供了条件。

多元的文明正在碰撞、交融或冲突文明既然是多元的,那势必会有强弱之分如果把世界分为西方文明和非西方文明,那么这两者间力量正发生微妙的变动西方在近现代的崛起,让西方文明在全球传播,但时至今日,面对非西方世界的逐渐强大,西方文明还会这么强势、稳定吗?对此,亨廷顿对西方做了如下分析:西方的力量呈现出两幅画面:第一幅是西方处于压倒一切的、成功的、几乎是完全的支配地位,苏联的瓦解消除了西方唯一最强劲的挑战者,世界正在并将继续被西方主要国家的目标、优先考虑和利益的塑造第二幅:那是一个衰弱的文明,西方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军事领域的力量正在下降西方越来越关注其内部问题和需求,因为它面临着经济增长缓慢、人口停滞、失业、巨大的政府赤字、职业道德下降、储蓄率低等问题这两幅截然不同的图景让我们思考现实会向哪个发展,但实际的情况不会这么简单的强大或是衰落,毕竟发展与衰落不是一时之事,未来又是难以预料的在亨廷顿看来,非西方正进行一场复兴运动:随着本土的、植根于历史的习俗、语言、信仰及体制的自我伸张,西方文化也受到侵蚀,现代化所带来的非西方社会权利的日益增长,正导致非西方文化在全世界的复兴与此同时,宗教的复兴也加剧了非西方世界的复兴,宗教非复兴是针对世俗化、道德相对主义和自我放纵的反应,也是对秩序、纪律、工作、互相帮助和人类团结的价值的、重新肯定。

这必然有利于民族的团结,文明的传播我们再从经济来看,东亚的经济发展正改变着亚洲与西方的力量对比,成功的经济发展给创造出和受益于这一发展的国家带来了自信和自我伸张。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