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团山民居装饰艺术探析

ji****81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59KB
约10页
文档ID:322333030
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团山民居装饰艺术探析_第1页
1/10

    文化融合视角下的团山民居装饰艺术探析    罗茜 屈云东建水团山民居是独特的汉彝融合民居建筑,建筑装饰表现出多样化统一的艺术特征分析其中的典型建筑秀才府,发现影响其装饰风格形成的文化因素,既有传统儒家和道家思想的传播渗透,又有独特地域民族文化的承袭,最终形成了和谐统一的审美特点,体现了文化融合过程在装饰艺术中的具体影响团山民居装饰是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具有开发和利用的多重价值引言云南建水不但环境优美,自然资源得天独厚,而且孕育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在这种多元的文化氛围下,形成了融合交汇的民居装饰艺术在文化融合视角下探究团山民居的装饰艺术,认清其包含的文化因素与内涵,能够获得不同文化交流、碰撞并融合的艺术发展启示团山村坐落于云南建水县城西,背靠青山,面朝沃野,地理位置优越现有汉、彝、傣、哈尼等民族在此居住,以汉族张姓为主,是典型的家族式村落团山民居大多建于19世纪末,建筑以砖木结构为主,是保存完好的汉彝融合民居建筑的代表房屋青瓦白墙,檐角高挑,雕梁画栋,能工巧匠们以丰富的表现技艺,将一座座宅院营造成为文化氛围浓郁的艺术空间秀才府是其中的代表性民居,因其旧时的主人参加临安府学考试考取了秀才,因此得名“秀才府”。

建筑面积1 333平方米,为“五段式”大门,有一组二进院落,左右侧院分东园、西园两部分,布局完全对称秀才府的装饰艺术表现形式各异,内容繁多,主要反映在雕刻、书法、绘画等方面虽然因年代久远而褪色,但依然让人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和文化内涵一、和谐统一——团山民居装饰艺术的审美特点团山民居装饰的表现形式有以木石砖为载体的雕刻、书法、绘画及楹联、匾额等,主要分布于屋脊、檐枋、门窗、柱础、栏杆等建筑构件上,集典雅与通俗于一体,给人丰富多彩的视觉感受琳琅满目的装饰不仅实现了形式上的多样化统一、形式与内容的统一、实用与美观的统一,也集中反映出团山人追求和谐统一的审美意识一)自然质朴中繁简有序团山民居是以土木砖石为主的建筑,人们运用自然材料构建自己的居所,同样用这些材料营造了浓淡相宜的装饰艺术各类雕刻艺术成就最高,木雕运用广泛,最为常见;石雕多见于柱础、台基及围栏处,质地坚硬,可塑性较强;以青砖为载体的砖雕,较石料更为细腻,又比木雕更耐久,是良好的雕刻选择,在滇南地区较为普遍匠人们利用各种可雕可刻的天然材料,创造出各种造型艺术,在技法上很少出现江南同类雕刻层层叠加的繁复,展现出的是滇南雕刻工艺的朴素与稚拙。

秀才府的木雕装饰、图案常根据门窗的实际需要来构图,有圆形、方形、椭圆形等,四周加饰动植物和几何纹样,疏密得当,繁简相宜如厅房有一棂格漏雕图“崔莺莺待月西厢”,方形框中镶嵌一椭圆,左下角主体人物虽小,但刻画细腻,形象生动,似在絮絮低语四角饰以花木纹样,画面大片留白,构图清朗,层次分明,带给观赏之人想象的空间此类虚实结合的处理手法赋予了画面一种意境美,团山民居在这种意境营造下形成了层次丰富、疏密适中的装饰艺术风格在总体布局、造型的规格范式上,团山民居遵循了儒家文化的建筑礼制,反映在装饰等级上,依照中国传统建筑的定例,主体建筑物装饰华丽精美,辅助建筑物装饰简洁朴素通过造型与工艺语言的不同处理,使之呈现出繁复、质朴两种风格不同的面貌,表现出繁简有序但相得益彰的意味二)典雅庄重而不失野趣建水地区儒学氛围浓厚,团山民居建筑布局体现礼制次序,空间序列明确,建筑装饰从造型、题材到图案,也都透露着典雅庄重的审美特征雕刻装饰中常采用对称式构图,给人以庄重平衡的美感,如秀才府隔扇绦环板的木雕、檐枋的雕刻、砖雕的窗框等,主要元素在中心,上下左右的辅助纹样形态和数量相当亦或是采用等量不等形的均衡式造型,保持视觉上的平衡,同样具有安定稳重之感。

而遍布屋壁、风格多样的书法作品更增添了民居空间的儒雅风度书写内容以诗词散文居多,还有名言警句和百忍家训等,强调文明礼化,宣扬孝悌忠信和礼义廉耻,带有明确的教化意味书法作品通过不同的用笔用墨和章法结体,展现出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提升人们的精神生活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团山民居的装饰艺术同样凸显出建水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色云南地区植被繁茂、动物成群,在雕刻内容上,相比中原传统题材,出现了更多样的动植物形象如马缨花、葫芦、竹子都是彝族崇拜的图腾,龙、火凤、白象、麒麟、金鹿则在滇南少数民族地区被视为瑞兽,象征吉祥如意,可保家宅平安在表现形式上,雕刻的祥禽瑞兽并不追求完全逼真,而重在对神态动势的刻画,表现出气韵生动的意趣细看秀才府的木雕作品,很多元素的大小比例都做了较夸张地处理,画面中,人物与动物普遍大于景物,动态设计丰富,面貌雕琢清晰,工匠们往往为了刻画角色的神态而放大头部的比例这种较为夸张的艺术手法,使形象充满了蓬勃的生气,表现出团山人不拘小节、幽默率真的审美特点三)天人合一中托情言志天人合一是中國传统文化中重要的哲学思想,追求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关系在团山民居装饰中,蕴含着万物归于整体的审美意识,自然与人、道德和信仰都融合在各式各样的图案与造型中,展现出一种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

在装饰题材中,各种动物、植物与人物形象共同出现,表达出世间万物和谐统一、相辅相生的整体意识在构图布局上,松弛的圆形与庄重的方形综合运用,使画面张弛有度,是对天圆地方之意的推崇,是天人合一完满的体现再如秀才府的景观装饰,庭院中的小路刻意修筑得蜿蜒曲折,一是为了绕开生长的树木,而不将其移植;二是使行人在花木中穿行,能够更加亲近自然这种对于自然的敬畏和相安切近,正是对天人合一理念的秉承建筑装饰除了具有实用和美化的功能外,还寄托了人们的精神世界,通过借景抒情、托物言志的方式,传达着居住者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秀才府隔扇上的水仙图案浮雕,花叶舒展,常与寿石和竹子共同出现,以谐音来表示“群仙拱寿”和“仙祝长生”等吉祥寓意另一处雕刻的葡萄、拂尘和宝瓶,象征多子多福,平安吉祥木雕主题“鱼龙变化”、大小两只狮子代表的“太师少保”等形象,则表达了学而优则仕的儒家思想,勉励子孙考取功名,奋发向上团山民居装饰将实用性与审美性完美统一在一起,寄托着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祈愿各种雕刻和书画因为凝聚了人的情志而充满了生活气息,这种创造性的意象表达,反映出观念意识和形象符号的结合,使人们抒发情感,获得一种精神上的关怀二、团山民居装饰艺术形成的文化因素文化融合指不同形态的文化之间相互结合、相互吸收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种文化彼此改塑对方,相互渗透、互为表里,最终融为一体。

团山民居装饰艺术匠心独具,精彩绝伦,分析其审美要素的形成,既有儒家文化价值理念的熏陶、地域民族文化的延续、又有对道家思想的认同,是文化融合对民居空间装饰影响的具体体现一)秩序——儒家思想的传播渗透儒家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影响,以其强大的渗透力,深深根植在了各地少数民族的思想意识中,潜移默化地重构着他们的文化心理历史上从汉代起,中央政府便大力推行儒学,至元代在云南设立行中书省,儒学传播得到进一步普及,明代的建水已经形成了“商而兼士,贾而好儒”的文化氛围,少数民族以入仕为荣,当地人对文人士官的生活审美方式也颇为推崇祖籍江西的张氏家族移民到团山后,凭借其经济政治影响力,深化了儒学和当地少数民族文化的融合,深刻改变着当地居民的价值观念和审美追求,反映在建筑装饰的形式和意蕴上,表现出高度的儒家思想内涵儒家把夏商周三代看成是理想社会的模式,尤其是周代,孔子说:“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秀才府的木雕作品中同样有表现周文王的题材,如厅房檐枋的文王访贤图一进院厢房的小雀替——“鱼龙变化”,鱼化为龙,寓意金榜题名,登科及第,反映了人们对科举功名的追求和赞颂在装饰的图样上,梅兰竹菊、琴棋书画的形象出现颇多,花中四君子与文人四友,清雅飘逸,正是儒家追求的人格典范。

建水地区对儒学有着极高的认可度,落实到具体建筑上,团山民居的各类装饰通过谐音、寓意、附会、象形等手法,表现忠孝节义、科举功名、品格修养等题材内容,以直观的形象传达儒家思想的教化意图这些装饰艺术内容虽然各异,但都围绕着儒家文化的核心思想,反映出儒家思想的传播渗透,儒学潜移默化地构建着建水地区的道德秩序和文化心理二)率真——地域民族文化的承袭环境不仅有独特的物产,也孕育独特的文化滇南地区,依托自然地理条件,在长期发展过程中形成了生气蓬勃的地域文化与广博高深的中原文化相比,滇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文化显得更加真挚活力,是少数民族人民情感与创造力的体现彝族拥有悠久的历史文化,主要分布在滇、川、黔、桂4省,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彝族人民的性格朴实豪放,在色彩选择上也表现出一种赤诚天真的精神,他们偏爱艳丽的高饱和色彩以及对比色的运用,具有强烈明快的视觉特点色彩具有象征性,彝族人依据自己的文化观念选择色彩,展现出他们追求自由率真的生活态度团山民居的装饰在绘画色彩上除了使用汉族传统民居的群青、粉兰色调外,还融入了黑、白、红、金等颜色,这是传统彝族发展演变而成的色彩体系技法上多用本土彝族撞色补色技巧,无过多苏彩技法,用色大胆,充满活力。

正是有了这种多元并存、兼收并蓄的民族文化氛围,团山民居没有拘泥于庄重、肃穆的礼制规范,反而呈现出率真、活泼的特点建造者们自觉结合当地环境条件和文化因素,灵活发挥、自由创造,承袭和发展了独特的地域民族文化,使民居建筑更加贴近当地生活三)自然——道家文化的追求道教是中国主流的思想流派之一,是唯一的本土宗教,主张道法自然,无为而治,提倡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对我国的传统哲学、道德观念、社会民俗等方面影响极为深远儒道精神,对立互补,在团山民居的装饰题材中,除了表现儒家思想的形象符号,抱朴守真、清静无为的道家文化意蕴也不言而喻寿星是道教中的长寿之神,秀才府西苑正房隔架的木雕上,寿星的形象长头大耳,慈眉善目,额部隆起,和蔼可爱,以鹿、葫芦、蟠桃陪衬,象征健康长寿还有厅房横批的彩绘作品,寿星、麻姑与鹿共同组合,寓意福禄长寿暗八仙”的题材广泛出现在民居装饰中,纹样中并不出现人物,而是以道教八仙所执器物代表各位仙人法器周围环绕风带,有护佑平安的吉祥寓意,代表了人们对道家文化的精神信仰另有太极图浮雕,黑白二色相间,首尾纠合代表阴阳交互作用、相互转化,化生万物道家装饰题材在团山民居建筑中的运用,体现了道家文化在滇南地区的广泛传播,道教精神中的自然、长生也成为人们的追求和心愿。

民居装饰中的表现形式和题材内容是对建造者审美心理的反映,传达出人们在一定时期的观念形态道家用“道”来探究自然、社会与人生之间的关系,崇尚自然,清净无为,敬畏鬼神,表现在团山民居装饰中,道家仙人、各类法器和太极八卦等题材广泛出现道家文化成为装饰艺术的思想源泉之一,也从侧面体现出人们对天道的认知、对世外的向往和对人世与自然关系的思索三、團山民居装饰艺术的价值分析(一)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价值2005年,世界纪念性建筑基金会(WMF)将团山村列为世界纪念性建筑遗产保护对象作为历史上的一个节点,团山民居的建筑装饰折射出团山村落那个时期的时代风貌、社会伦理、民俗审美等方面的内容团山民居作为凝固的艺术,是宗族之间的情感纽带,忠实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历史背景和张氏家族的盛衰荣辱18世纪,由于个旧锡矿的兴盛发展,团山村张氏族人积累了丰厚的经济基础,发家致富后,便开始致力于“修身齐家”,人们把对理想生活的追求寄托在了居住环境营造中,并从中得到精神上的慰藉民居装饰艺术,并不仅限于艺术范畴,是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意识形态和文化心理的形象符号,体现了建造者的审美观念和精神需求人们通过各种形象,宣扬忠孝仁义的礼化道德,期盼吉祥安康的心愿,把朴素自然的生活理想凝固在一砖一瓦、一木一石中,构成了实用与情感融合的历史文化遗存。

文化的发展是一个不断扩散、传播、交流、融合的过程,建水位于中原与西南地区的交通枢纽,成。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