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备课教案10篇

上传人:xx****3 文档编号:321807009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54.7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师备课教案10篇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教师备课教案10篇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教师备课教案10篇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教师备课教案10篇》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教师备课教案10篇(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教师备课教案10篇在柏林语文教案设计 篇一 教学目标 1、领悟文章深厚的主旨,体会文章对于残酷斗争的控诉。 2、领悟这篇微型小说蓄势和铺垫的重要性以及结尾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教学重点 品尝文本中的词句,理解作者蕴涵其中的感情。 教学难点 学习小说如何运用抖包袱的手法将情节推向极至。 教具打算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话题创设情境 1、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代,中国还是外国,斗争是人民生活中最残酷的事。我们可以举出很多反映斗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作品,都表现了斗争的残酷和给人民生活带来的苦难。 2、请你们谈谈令自己印象深刻的反映斗争的诗词、文章或影视新闻作品。 二、探究标题想象畅谈 1、斗争是统治

2、阶级之间利益的驱使。而在斗争的阴霾下,处于斗争中心的广阔人民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在柏林这个标题看上去很宽泛,留给我们许多想象的空间。(板书:在柏林) 其实,这篇小说是关于斗争的。 2、同学们肯定读过一些关于斗争的文章或看过关于斗争的影片,可能对斗争中人们的生活有各种想象,请大家自由发言,所涉及的内容方方面面均可。 3、老师适当引入斗争给人民生活和精神带来的苦难和摧残,而后绽开对文章的阅读。 三、深化文本层层剖析 (一)分组探究下列问题。 1、两个小姑娘“不加思虑地嗤笑”和“再次傻笑起来”说明白什么? 2、老兵所说的“在我走之前,我总得把他们的母亲送往疯人院啊”,“他们的母亲”假如改为“她”好不

3、好? 3、第一自然段最终一句“一个老头狠狠扫了她们一眼,随即车厢里安静了”和全文最终一句“车厢里一片宁静,静得可怕”这两个“静”在内涵上有什么区分? (二)学生汇报以后,师生评价,老师点拨指导。 1、说明白小姑娘的缺乏关怀之心和怜悯心,无趣粗浅。(板书: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老妇人后备役老兵) 2、“他们的母亲”揭示了老妇人和阵亡儿子之间的关系,用“他们的母亲”的称法更直指人心,失去儿子的极端痛楚显露无遗。(板书:失去三个儿子送妻子进疯人院) 3、第一处“静”只是基于老人眼光的威慑力,是外在的。全文结尾处的“静”是慑入人心的震惊和痛,是内心的流血。 四、再探文题,品尝主旨 1、分组探讨: 文章叙

4、述的是一列驶出柏林的列车上的事,而课文的题目取为在柏林有何深意呢? 2、学生汇报,师生共同评价。 3、老师指导: 首先,柏林是这场斗争的策源地。作者将文章的背景置于这列由柏林开出的列车上,可以想见,遭遇到残酷斗争摧残的不仅仅是列车上后备役老兵这一家,老妇人由痛心到无望到疯狂的心路历程,后备役老兵抛家弃妻的无奈和难以言说的巨大苦痛这是斗争中一个家庭的毁灭,更是千万个覆盖于斗争阴影下家庭的缩影。 五、着眼结尾,感受技法 1、出示问题: 小说的结尾给人以剧烈的震撼效果,正是有了前面的蓄势和铺垫,结尾时老兵满含血泪的控诉才更显沉重。请你找找前面有哪些铺垫呢? 2、提问,评点。 3、指导: 例如一起先老

5、妇人让人不能捉摸的数数“一、二、三”,始终到小说结尾处由老兵说出她是因儿子相继死去而变疯的疯老太,而“一、二、三”正是她失去的三个儿子的数字。还例如一起先小姑娘们的嗤笑,当老兵说出真相后车厢里的一片宁静。 六、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以反映斗争为主题,依据你已读过的诗词或看过的电影,写一篇小小的读(观)后感。 板书设计: 在柏林 车厢里尽是妇女和孩子 老妇人:失去三个儿子 后备役老兵:送妻子进疯人院 青山不老小学语文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通过初读课文,了解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状况下创建的。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老农改造山林、绿化家园的艰辛和决心。 3、通过大、小环境和

6、老人创建的环境的对比,体悟“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4、感悟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重点 1、知道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了解奇迹是在何种状况下创建的。 2、感受老人的精神,产生对老人的崇敬感,有传承老人的精神的愿望。 教学难点 理解“青山不老”的内在含义。 教具打算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同学们,课前已经请大家查阅了资料,在你的印象中,晋西北是个怎样的地方呢? 2、今日,我们一起去相识一位81岁的老人,他从65岁起先创建了一个青山不老的奇迹。(板书:青山不老)齐读课题。 二、教学新课 (一)检查预习 大家都已经预习过课文了,现在我来检查一下大家

7、的预习状况。 1、出示词语: 肆虐、盘踞、淤泥、劲挺、荡漾、绿洲 同舟共济、三番五次、不紧不慢、如臂如股 谁来读一读这些词? 指名读,师生评价,订正。生齐读一遍。 2、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呢? (课文讲解并描述了一位山野老农,将毕生的精力用于植树造林工作,用15年的时间在晋西北创建了一片绿洲,以此来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造福子孙后代。) (二)了解奇迹,感悟精神 1、让我们现在一起真正走近这位老人,走进这不老的青山。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学习略读课文,我们一般可以从哪里入手?(课文前的链接导语) (1)这位老人创建了怎样的奇迹? (2)这一奇迹是在怎样的状况下创建的? (3)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青

8、山不老”为题? 2、了解奇迹 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老人究竟创建了一个怎样的奇迹呢?快速阅读课文,找出一句话来说明。 (1)学生找出第四自然段的其次句话,出示句子: 15年啊,绿化了8条沟,造了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奇迹。 (2)理解“了不得” 请大家自己读读这句话,想想“奇迹”是什么意思?那这句话中“了不得的奇迹”指的是什么? 你从哪些地方体会到了“了不得”? 指名学生回答体会到的“了不得”含义,重点引导把握这4个数字(将数字圈红): 点拨:你能想象老人种了多大面积的树林吗? 十五年、八条沟、七条防风林带、三千七百亩林网 看到这样的一组数据,你心里有什么想法吗?这一

9、连串的数字背后是老人15年、5000多个日日夜夜的枯燥岁月;这一连串的数字面前却是满山遍野的绿。这就是生:“奇迹”,一个了不得的奇迹! (3)请同学们一起再来读一读,把这一奇迹展示出来。 3、明白创建奇迹的艰难,感悟老人的精神 那么,这样一个了不得的奇迹是在什么状况下创建的呢? (1)请大家默读课文的23自然段,细细找一找,找到后标上序号,并写一写批注。师巡回了解状况。 (2)反馈,共同评议。 第2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提出“这个了不得的奇迹是老人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状况下创建的”时,转入第2自然段的教学。(板书:大环境) A.学生说后,出示句子。 这是中国的晋西北,是西伯利亚大风常来肆虐的地方,

10、是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盘踞之地。 B.指名学生回答,按以下模式进行评议: 请自由读读这句话,假如让你用一个词来形容这里的环境,你会用什么? (板书:恶劣)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 点拨:“肆虐”,什么叫“肆虐”?随意残杀或迫害。文中指西伯利亚大风常常吹刮,给当地造成很大的破坏和损失。课文中指什么东西在哪里肆虐? 在这里狂风肆虐到什么程度我们来看看? 县志载:“风大作时,能逆吹牛马使倒行,或擎之高二三丈而坠。”关键把握“县志”(二字,让学生明白县志中的内容是真实的。)志:文字记录;县志:记载一个县历史、地理、风俗、人物、文教、物产等的专书。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呢?请结合课文下面的注释来说

11、一说。 几百斤重的牛马都能吹到天上,更别说人了,除了狂风肆虐,这里还有什么肆虐?(干旱、霜冻、沙尘暴等与生命作对的“怪物”。) 出示图片:晋西北环境、风景图片。看,这就是晋西北,黄沙漫漫,山野荒荒,干旱,霜冻,沙尘暴肆虐,据有关资料记载,晋西北气候恶劣,植被稀有,土地沙漠化日趋严峻,属于沙尘暴高发区,素有“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无风三尺土,风起土满天”的说法。右玉县老城12米高的城墙如今已被黄沙埋没,人可以沿坡干脆上到城墙;五寨县很多村庄,由于风沙侵害,每一二十年就被迫搬迁一次。听了这样的介绍,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C.老师总结:在这样险恶的大环境下,这个手端一杆旱烟袋的瘦小老头却创建出了这样

12、的一个奇迹,真是不简洁啊!我们不由得赞美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奇迹。) 教学第一段 当作者带着对晋西北环境恶劣,荒无人烟的印象来到老人居住的山沟里时,他却看到了 A、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想,你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山沟? B、你觉得这山沟怎样? (生答:绿、美、舒适、树木大等) C、现在,我坐在土炕上感受着这份舒适、这份满意,而这里在以前却是穷山恶水,荒无人烟的死亡之地,而就在这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位老人却15年如一日植树造林,创建出这一片青山秀水。这真是一个奇迹(生讲),对着这奇迹,我们不由赞美生读(15年啊,绿化了8条沟,7

13、条防风林带,3700亩林网,这是多么了不得的奇迹。) 过渡:老人用他的坚毅抵住了环境的恶劣,而他生活的小环境又有着怎样辛酸的故事呢?(板书:小环境) 第3自然段的教学 学生沟通,反馈:老人是在孤寂的状况下创建出这个奇迹的?说说从哪里体会到的(一排三间房,只剩下老人一人。) 引导学生重点把握: “a.独自一人的孤寂;b.生活的简洁清苦;c.同伴离去的坚持;d.老伴去世当天仍在植树;e.有福不享;f.选择青山为归宿;g.年纪虽大,依旧坚持”等7个方面。 (板书:艰苦) 小结:老人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青山,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4、奇迹持续,感悟精神 (1)奇迹在采访后还在持续,因为老人还有雄伟设想生讲(还要栽树,直到自己爬不起来为止。)了解了老人创建的奇迹以及创建奇迹过程中所付出的一切,你有什么话要对老人说呢? 生先写,之后点名讲解并描述,师随机点评。 (2)15年啊,绿色披上了青山,而青丝却变成了白发,死亡带走了他的亲人,也正一步步向他靠近,但是,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种树是命运的选择”。他不走,因为(课件出示)生读“他觉得屋后的青山就是生命的归宿”。 师(引)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老人要把一生奉献给山沟,要把生命奉献给青山) (3)师(引)看眼前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