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格式为Word版,下载可任意编辑 马克思主义基本概论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根本原理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 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体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所遵循的根本方法的学说和理论体系 马克思主义:(1)从它的创造者、继承者的认识成果讲,马克思主义是由马克思恩格斯创立的,而由其后各个时代、各个民族的马克思主义者不断丰富和发展的观点和学说的体系 (2)从它的阶级属性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争取自身解放和整个人类解放的科学理论,是关于无产阶级斗争的性质、目的和解放条件的学说 (3)从它的研究对象和主要内容讲,马克思主义是无产阶级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是关于资本主义发展和转变为社会主义以及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 (4)马克思主义是由一系列的根本理论、根本观点和根本方法构成的科学体系 物质:物质就是在人的意识之外,不依靠于人的意识,并能被人的意识所反映和正确反映的客观实在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 运动:运动是物质的固有性质和存在方式,是物质所固有的根本属性,没有不运动的物质,也没有离开物质的运动。
静止:静止是运动的特别状态,一是指事物相对于某一参照物,没有发生某种特定运动,二是指事物处于量变阶段而没有发生根本性质的变化,从定义可以看出静止其实也是一种运动,不能说静止就是十足不运动 意识(主观能动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对客观世界能动的反映, (1)意识是能动的,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 (2)意识活动具有创造性 (3)意识具有指导实践、改造客观世界的作用 (4)意识还具有指导、操纵人的行为和生理活动的作用 辩证法:辩证法(dialectics)是关于对立统一、斗争和运动、普遍联系和变化发展的哲学学说 联系:事物之间内在的必然的稳定的关系叫做联系 新事物:新事物是指符合事物发展的客观规律和前进趋势、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 矛盾: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 矛盾普遍性和特别性: 矛盾的普遍性是指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之中,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简言之,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 矛盾的特别性是指概括事物的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各个方面都有其特点。
矛盾的特别性主要包括以下情形:其一,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别性; 其二,每一个事物在其发展的不同过程与阶段上的矛盾各有其特别性 质、量、度: 质是指一事物区别于他事物的内在规定性 量是指事物存在和发展可以用量来表示的规定性 度是事物保持自己质的数量限度,他表达着质和量的对立统一 确定和否定:确定指维持事物存在的方面,否定指促使事物灭亡的方面 必然性:指客观事物在联系和发展过程中贴合规律的,一定要发生的,确定不移的趋势 反应论和先验论: 反映论,是确认人的认识是对客观对象的反映(正确的或不正确的反映)的认识论学说,是一切唯物主义认识论(庸俗唯物论除外)的共同主张 先验论,是一种把认识看作是先于物质、先于实践阅历而产生的认识论理论 主体和客体: 主体是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承受者; 客体是主体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指向的对象 本质: 是事物的内部联系,是由事物内部特别矛盾造成的,并决定事物根本性质的内在根据 实践和认识: 实践就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活动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脑中的反映。
感性和理性认识 十足真理和相对真理: 十足真理是人的认识对客观真理的无条件的、十足的接近; 相对真理则表示人们对客观真理的认识具有近似的、相对的、有条件的性质 真理和价值: 真理是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作为哲学范畴的价值,是指客体以自身属性满意主体需要或主体需要被客体满意的效用关系 生产方式: 是指社会生活所必需的物质资料的谋得方式,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人与自然界之间和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的体系 社会形态: 社会形态指社会经济与物质基础和上层建筑与社会活动这二者同时构成的社会模式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指整个社会物资生产过程中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生产资料的分派机制及产品的分派,主要是指社会物资生产水平的层次 上层建筑是由生产关系延伸出来,并且对现有生产关系产生促进或者维持其稳定的社会结构方式及思想意识 阶级: 阶级是在生产关系中处于不同的地位的人群的集团,其中一个集团由于占有生产资料因而占有另一个集团的劳动。
人民群众: 人民群众是一个历史范畴,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着推动作用的人们在阶级社会中,它包括一切对历史发展起着促进作用的阶级、阶层和社会集团 劳动:人以自身的活动引起调整人物自然的物质能量的转变过程 简答: (一) 1、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关系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知感觉的,它不依靠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列宁物质定义的意义 列宁对哲学物质的科学规定,在理论上具有重大意义,集中表现在三个方面: (a)它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和意识的矛盾关系出发,指出了物质对意识的根源性和独立性,以及意识对物质的依靠 性和派生性,坚持了完全的唯物主义一元论的原则,从而与唯心主义和二元论划清了界限. (b)它与不成知论划清了界限 列宁的物质定义说明:物质并非不成知的“逍遥之物“,而是通过人的感觉感知的,是人的认识可以反映的客观实在 ,这就从根本上与不成知论划清了界限. (c)它战胜了旧唯物主义观的缺点 列宁的物质定义的突出特点是:指出了“客观实在性“是物质的唯一特性,从而把哲学的物质概念同自然科学的物质 结构以及概括的物质形态区别开来,战胜了旧唯物主义把哲学物质混杂于概括的物质形态或物质的缺点. (d) 它是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石 列宁的物质定义在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具有重要作用:它表达了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表达了唯物论 和辩证法的统一;表达了本体论和认识论的统一。
2、 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脱离运动的物质是不存在的; 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受者(主体),脱离物质的运动是不存在的 3、 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区别:运动是十足的、无条件的、永恒的,静止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和暂时的 联系:静止是十足运动的一种特别状态,物质世界是十足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十足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狡辩论 4、 时间空间是相对性的统一 时间和空间的相对性是指时间和空间的概括特性的条件性和可变性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 首先,时间和空间的概括特性随着物质形态的不同而不同其次,时间和空间概括特性随物质运动速度的变化而变化 6、 意识是主观存在的客观映像 第一、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其次、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三、意识是社会的产物总之,从本质上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象、是社会的产物。
从意识的起源和本质可以看出,意识依靠于物质,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其次性的 7、 历史是社会劳动的直接产物 马克思主义认为社会生活的本质是实践,其中最主要的是劳动生产方式劳动是社会产生的根本源泉,人是劳动的产物劳动是连接人与自然的桥梁 8、 意识是客观和主观的统一 意识是对客观实在的主观反映意识对物质具有依靠性物质第一,意识其次但马克思主义哲学并不否认意识的主观特性意识的主观特性有:一,在反映的形式上,不管是感性还是理性反映形式,以及情感、意志等,都是主观世界所特有的; 其次,不同主体对同一对象的反映可能不一样这是由于每一个人的客观条件和状况不同而引起的;第三,人们可能近似正确地反映对象,也可能歪曲错误地反映对象,形成一些荒诞的意识 总之,意识是客观内容与主观形式的统一,割裂这种关系,就会导致浮夸意识主观特性的唯心主义和把意识当作大脑“分泌物〞的庸俗唯物主义 9、 意识能动作用的表现 (1)意识的能动作用是指,意识对人具有通过实践能动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指导作用 (2)意识的能动作用表现在:一,意识活动是一种主动的创造过程; 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计划性;三,意识的能动性突出表现在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上;四,意识反作用于主体,影响人体的生理过程和活动。
(3)正确发挥意识的能动性,需要具备一定的条件第一,务必遵循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 其次,务必具备必要的物质手段;第三,务必考察事物所处的环境条件 10、世界物质统一性原理 11、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二)根本问题 1、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1) 社会实践和阶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于19世纪40年代中期,它是资本主义社会根本矛盾激化的产物,是适应无产阶级革命斗争的需要而产生的 (2) 自然科学基础:它概括和总结了19世纪自然科学发展的三大成果,即能量守衡和转化定律、细胞学说和达尔文的进化论 (3) 思想理论来源:它是对人类以往的优秀的唯物主义思想和辩证法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德国古典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它批判地继承了黑格尔的“合理内核〞--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根本内核〞--唯物主义从而创立了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2、 克思主义哲学的特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的基础上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的统一实践性、科学性、创新性是它的根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实践为基础,它来自于实践,为无产阶级的实践服务,并在实践中使自己不断获得丰富和发展。
(1)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新性是指它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是批判的、革命的它把变革旧世界和改变现存事物作为自身的任务和目的 (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是指它不仅以科学的发展为基础,而且正确透露了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 (4)实践性保证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科学性和创新性科学性与创新性内在联系、不成分割 3.简朴唯物主义和机械唯物主义的特点 (1)简朴唯物主义的突出特点是直观性,它对世界本质的观点往往是凭直接观测得来的,是不科学的 (2)机械唯物论力求科学地解释世界,但受条件限制,它有明显的局限性:第一,机械性,把机械规律浮夸为整个世界的普遍规律; 其次,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