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茶叶分类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21794500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PPT 页数:57 大小:17.0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茶叶分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57页
中国茶叶分类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5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国茶叶分类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国茶叶分类课件(5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祁洁 中中国国茶茶叶叶分分类类茶树茶树茶属于山茶科按茶树的属性来分: 乔木型 小乔木型 灌木型绿绿茶茶白白茶茶黄黄茶茶青青茶茶黑黑茶茶红红茶茶中国十大名茶中国十大名茶中中国国十十大大名名茶茶由由1 19 95 59 9年年全全国国“十十大大名名茶茶”评评比比会会所所评评选选,包包括括浙浙江江西西湖湖龙龙井井江江苏苏洞洞庭庭碧碧螺螺春春安安徽徽黄黄山山毛毛峰峰江江西西庐庐山山云云雾雾茶茶安安徽徽六六安安瓜瓜片片湖湖南南君君山山银银针针河河南南信信阳阳毛毛尖尖福福建建武武夷夷岩岩茶茶福福建建安安溪溪铁铁观观音音安安徽徽祁祁门门红红茶茶绿茶(不发酵)绿茶(不发酵)绿茶是我国产量和销量最大的茶类,产绿

2、茶是我国产量和销量最大的茶类,产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区分布于个产茶省、市、自治区,其中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以浙江、安徽、江西三省产量最高,质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量最优,是我国绿茶生产的主要基地。绿叶,绿汤得名。绿叶,绿汤得名。完全不发酵,保留了茶的原汁原味。完全不发酵,保留了茶的原汁原味。绿茶代表绿茶代表代表:代表: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浙江杭州西湖龙井江苏洞庭湖碧螺春江苏洞庭湖碧螺春安徽太平猴魁安徽太平猴魁安徽黄山毛峰等等安徽黄山毛峰等等龙井龙井碧碧螺螺春春太平猴魁太平猴魁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绿茶是历史最早的茶类。古代人类采集野生茶树芽叶晒干

3、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生茶树芽叶晒干收藏,可以看作是广义上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的绿茶加工的开始,距今至少有三千多年三千多年。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但真正意义上的绿茶加工,是从公元8 8世纪世纪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发明蒸青制法开始,到1212世纪又发明炒青世纪又发明炒青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制法,绿茶加工技术已比较成熟,一直沿用至今,并不断完善。用至今,并不断完善。 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绿茶按其干燥和杀青方法的不同,一般分为为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炒青、烘青、晒青和蒸青绿茶。绿茶。最大的功效:解烟毒,防辐射最大的功效:解烟毒,防辐射最需要保鲜:最需

4、要保鲜:密封冷藏保鲜密封冷藏保鲜最有欣赏价值的茶:绿茶外形最有欣赏价值的茶:绿茶外形优美,生气勃勃优美,生气勃勃最不耐泡的茶类:最多三泡,最不耐泡的茶类:最多三泡,多则无味多则无味最不好保管的茶类:很容易氧最不好保管的茶类:很容易氧化,变味化,变味白茶(发酵度白茶(发酵度10%)微发酵微发酵,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依据成品茶的外观呈白色,故名白茶。白茶。白茶为白茶为福建福建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特产,主要产区在福鼎、政和、松溪、建阳等地。松溪、建阳等地。代表:福建代表:福建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白毫银针,白牡丹,寿眉等等白毫银针白毫银针白牡丹白牡丹寿眉寿眉黄茶黄茶黄茶的制法有点像

5、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黄茶的制法有点像绿茶,不过中间需要闷闷黄黄三天;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三天;在制茶过程中,经过闷堆渥黄,因而形成因而形成黄叶、黄汤,黄叶、黄汤,因而得名因而得名。微发酵,基本已经绝产,当地有少量的产微发酵,基本已经绝产,当地有少量的产品。品。黄茶分为黄茶分为黄芽茶黄芽茶、黄小茶黄小茶和和黄大茶黄大茶三类。三类。代表:湖南君山银针,四川蒙顶黄牙等代表:湖南君山银针,四川蒙顶黄牙等。蒙顶黄牙蒙顶黄牙黄茶分类黄茶分类黄大茶黄大茶:著名的品种有:著名的品种有安徽安徽的霍山黄大茶、的霍山黄大茶、广东广东的大叶青等。的大叶青等。黄小茶黄小茶:著名的品种有:著名的品种有湖南湖南宁乡的

6、沩山毛尖、湖宁乡的沩山毛尖、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南岳阳的北港毛尖、湖北湖北的远安鹿苑、的远安鹿苑、浙江浙江的平的平阳黄汤等。阳黄汤等。黄芽茶黄芽茶:著名的品种有:著名的品种有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湖南岳阳的君山银针、四四川川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名山的蒙顶黄芽、安徽霍山的霍山黄芽、浙江德清的莫干黄芽等。德清的莫干黄芽等。各类黄茶名: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各类黄茶名:君山银针;蒙顶黄芽;北港毛尖;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鹿苑毛尖;霍山黄芽;沩江白毛尖;温州黄汤;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皖西黄大茶;广东大叶青;海马宫茶。青茶(发酵度在青茶(发酵度在

7、30%-60%)青茶也称为乌龙茶青茶也称为乌龙茶, ,是兼有绿茶的香气和红是兼有绿茶的香气和红茶的醇厚的一种特殊的茶类。茶的醇厚的一种特殊的茶类。半发酵茶。半发酵茶。名称由来名称由来代表: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安溪铁观音,代表:福建武夷山的大红袍,安溪铁观音,台湾洞顶乌龙,广东凤凰单从等。台湾洞顶乌龙,广东凤凰单从等。福福建建安安溪溪铁铁观观音音福建北部武夷山大红袍福建北部武夷山大红袍台湾洞顶乌龙茶台湾洞顶乌龙茶广东凤凰单枞广东凤凰单枞黑茶黑茶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成品茶的外观呈黑色,故名黑茶。属全发酵茶。属全发酵茶。主产区为主产区为四川、云南、湖北、湖南四川、云南、湖北、湖南等地。等地

8、。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黑茶采用的原料较粗老,是压制紧压茶的主要原料。边销为主。主要原料。边销为主。代表:湖南伏砖,云南普洱茶,四川黑砖。代表:湖南伏砖,云南普洱茶,四川黑砖。云南的普洱茶云南的普洱茶普普洱洱生生茶茶普普洱洱熟熟茶茶湖南安化黑茶湖南安化黑茶广西六堡广西六堡红茶红茶全发酵茶类,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全发酵茶类,因其干茶色泽和冲泡的茶汤以以红色红色为主调,故名红茶。为主调,故名红茶。出口量最大的茶类。出口量最大的茶类。几乎有产绿茶的省都可以产红茶。几乎有产绿茶的省都可以产红茶。代表: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闽红代表:正山小种,祁门红茶,滇红,闽红等等。等等。正山小

9、种、闽红正山小种、闽红安徽祁门红茶安徽祁门红茶再加工茶再加工茶以基本茶类以基本茶类-绿茶、红茶、乌龙茶、白绿茶、红茶、乌龙茶、白茶、黄茶、黑茶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茶、黄茶、黑茶的原料经再加工而成的产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品称为再加工茶。它包括花茶、紧压茶、花茶、紧压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萃取茶、果味茶和药用保健茶等,分别具等,分别具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有不同的品味和功效。 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速代表茶:花茶有茉莉花茶、珠兰花茶;速溶茶。溶茶。2010世博十大名茶世博十大名茶福福建建安安溪溪铁铁观观音音 浙浙江江杭杭州州西西湖湖龙龙井井 贵贵州州都都匀匀毛毛尖尖 安安徽徽

10、祁祁门门红红茶茶 安安徽徽六六安安瓜瓜片片 湖湖南南黑黑茶茶 福福建建武武夷夷岩岩茶茶 (张张一一元元)茉茉莉莉花花茶茶 江江苏苏省省溧溧阳阳天天目目湖湖白白茶茶 福福建建福福鼎鼎太太姥姥银银针针 发酵度发酵度不发酵:绿茶不发酵:绿茶微发酵:白茶、黄茶微发酵:白茶、黄茶半发酵:乌龙茶半发酵:乌龙茶全发酵:红茶全发酵:红茶后发酵:黑茶后发酵:黑茶 如何选购茶叶如何选购茶叶评价茶的两个因子:评价茶的两个因子:干茶和湿茶干茶和湿茶干茶:条索,嫩度,色泽,干茶:条索,嫩度,色泽, 干香,净度,整度干香,净度,整度湿茶:湿茶: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耐泡性汤色,香气,滋味,叶底,耐泡性存储茶叶的方法存储

11、茶叶的方法茶叶极易茶叶极易吸潮吸湿吸味吸潮吸湿吸味同时在同时在高温高温高湿、高湿、阳光阳光照射及充足照射及充足氧气氧气条条件下,会加速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降低件下,会加速茶叶内含成分的变化,降低茶叶的品质,甚至在短时间内使茶叶陈化茶叶的品质,甚至在短时间内使茶叶陈化变质。变质。防潮、防湿、防异味和避光防潮、防湿、防异味和避光泡茶的演变历程泡茶的演变历程饮茶之习俗始于汉之蜀地和江南一带饮茶:早期饮茶并非如同今日,茶叶常配以姜、葱及其他食物混煮成汤或供药用。茶具:煮茶还没有专用的器具,炊器、饮器多是一物多用,酒具、茶具基本通用,未见有明显的差异。 晋、南北朝时期,专门化的茶具从食器中逐渐分化出来,

12、首先出现了带托盘的青釉茶盏。唐唐唐代通行煮茶,方法是先把茶叶碾成碎末,制成茶团,饮用时把茶捣碎,加入葱、姜、桔子皮、薄荷、枣和盐等调料一起煎煮。用具:茶经风炉:铜或铁铸成,也有泥烧成的。竹夹:小青竹制成,一头的1寸处 有节,其余部分剖开,用其夹茶在火上烤时,白竹出 汗,利用它的香气以增加茶的香味。碾:由碾轮和碾槽构成。拂末:扫茶末用,利用鸟羽。罗、合罗,大竹剖开,弯曲成圆形,纱或 绢作底。筛下的末用合盖贮放。釜:锅,瓢:胡芦一分为二而成瓢,碗:喝茶用具,越州产的瓷品质最好,明明点茶斗茶明明冷泡法紫砂壶的介入泡茶法泡茶法泡茶必备的五个条件:水质、心情、时间、茶量、水温。泡茶的基本要点:饮功夫茶的四种说法。品:鉴别茶业的优劣。 缀:一般用小壶冲泡,用小杯品茶。饮:生活中喝几小口 喝:为了解渴,一大碗喝下去。泡茶工序泡茶工序1、温杯洁具2、洗茶3、泡茶4、品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