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21788521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PPT 页数:144 大小:3.7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44页
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44页
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44页
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144页
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14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药膳学-第三讲-气血津液课件(14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 三 讲生命物质学说-气、血、津液第一节 气从古代哲学意义上讲从古代哲学意义上讲气气是构成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的是构成整个宇宙的最基本物质,气的运动变化产生宇宙万物运动变化产生宇宙万物气的含义从中医学意义上讲从中医学意义上讲气气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是构成人体的最基本物质,中医学以气的运动变化阐释人体生命活动以气的运动变化阐释人体生命活动气的含义气的含义中医认为,天食(饲)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天地合气,命之曰人 根据其生成、分布和功能特点不同而有不同的名称: 营气、卫气、宗气、元气。精气、脏气、经气、神气。气的分类 来源:水谷精气中具营养作用的部分。分布: 脉中。 是血的主体

2、部分,故常“营血”并称。功能: 营气循脉上下,运行全身,为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提供营养。营气来源:水谷精气中活力最强,骠悍滑疾的部分。分布:白天行于脉外,皮肤,分肉(肌腠)。夜晚熏于盲膜,散于胸腹,“昼行于阳,夜行于阴” “入于阳则寤,入于阴则寐”功能:护卫肌表,抗御外邪温煦脏腑,润泽皮毛调节肌腠的开合,控制汗液的排泄、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卫气营气和卫气,皆以水谷精气为其主要的生成来源,营在脉中,卫在脉外;营主内守而属于阴,卫主外卫而属于阳。营阴、卫阳来源:自然界的清气水谷精气分布:上积聚于胸中(膻中/上气海)气海;下蓄丹田(元气之海/下气海);经气街(腹股沟)注入足阳明经而下行至足。通过虚

3、里可测知宗气的盛衰。(虚里:又叫“胃之大络”,指左乳下心尖搏动处)功能特点:上出喉咙,有促进肺司呼吸的作用;贯通心脉,以推动气血的运行,使肢体温暖气血行则肢体得养,活动有力。宗气精气精气 精微之气,指人体一般气的总称。也即前述的营气、卫气和宗气等。脏气脏气 指在脏腑的精气,在肝叫肝气;在胃叫胃气,等等。经气经气 在经络的精气。精气、脏气、经气元 气(又名“原气”“真气”)来源:根源于先天(父母生殖之精),赖于后天水谷精微的培养。有先天元气和后天元气之分分布:藏于肾,以三焦为道路,收于丹田(元气之海)功能特点 : 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原始动力,化生其它精气源于先天生殖之精气(肾)先天元气元气 营气水

4、谷精微之气(脾胃)后天元气源于后天 宗气 卫气 自然界之清气(肺) 由上可知,与气的生成关系最密切的脏腑肾、肺、脾胃。 为什麽说脾胃是气的生化之源?气的来源有三,其中水谷精微之气由脾胃所化生,先天之精气需要水谷精微的补充,土生金,肺只有得到水谷精微的滋养,才能保证自然界之清气的吸入正常,所以脾胃是气的生化之源 小结气 气 机 :气 的 升 降 出 入 运 动气 的 升 降 出 入 运 动 气机的“ 升降” :指体内物质和功能运动的趋向所呈指体内物质和功能运动的趋向所呈 现 的 上 升 或 下 降 趋 势 。 现 的 上 升 或 下 降 趋 势 。 气机的“ 出入” :指体内外一切物质的交换(即

5、进入指体内外一切物质的交换(即进入和排出)或功能活动所表现的向内和排出)或功能活动所表现的向内向外的运动趋向向外的运动趋向 气 机 升 降 出 入 的 场 所 : 人 体 各 个 脏 腑 经 络 等 组 织 器 官 人 体 各 个 脏 腑 经 络 等 组 织 器 官气机气机条畅: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协调平衡气机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失调气的升降出入运动平衡失调气机气的升降出入运动的平衡失调,即为“气机失调”。人体气机失调,机体就会发生病变。如:气机运行不畅,阻滞不通,称为“气滞”; 气机升发不及或下降太过,称为“气陷”; 气机下降不及或升发太过,称为“气逆”; 气机失于

6、外达而阻闭于内,称为“气闭”; 气机失于内守而外泄,称为“气脱”。 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一旦止息,也就意味着生 命活动的结束。正气气机失调推动作用(动)温煦作用(温)防御作用(防)固摄作用(固)气化作用(气)营养作用(营)气的生理功能中医“气”的形态,既有气态的,又有固态和液态的总括了人体各种生理物质。气的物质三态之间常常不断地相互转化,称为气化。气化气虚黄芪红枣汤临床症状临床症状:白天无故出汗,动则尤甚,汗:白天无故出汗,动则尤甚,汗出怕风,易于感冒,气短,神疲乏力,出怕风,易于感冒,气短,神疲乏力,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之面色苍白,舌淡,苔薄白,脉细弱之气气虚自汗虚自汗之症之症调补方调

7、补方:黄芪:黄芪30g 红枣红枣20枚枚制法制法:文火煎煮:文火煎煮1小时。日小时。日1剂。剂。第二节 血血的概念:循行于脉管中的富有营养的红色液态样物质,是构成人体和维持人体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血的组成:营气津液血的来源: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有一说,精血同源即肾所藏的精气,通过肝脏的气化化生血液功能:营养周身血是神的主要物质基础,心神活动的正常与否有赖于血液的濡养。与血的运行相关的有哪几脏?各起何作用?与血的运行相关的有哪几脏?各起何作用? 血在脉中循环运行,是在心、肺、肝、脾、脉相互配合下进行的,构成了血的循环系统。 心主血脉,心气是推动血液运行的基本力 肺主宗气和朝会百脉,周身的血脉均

8、要汇聚于肺,通过肺气的作用,血液才能布散于全身。 脾主统血,血液的循行有赖于脾气的统摄,使之不致溢出脉外; 肝主藏血,肝脏根据人体动静的不同情况,以调节脉管中的血液流量,使脉中循环的血量维持相对恒定水平。血虚参枣汤临床症状临床症状:面色苍白,爪甲无华,食欲不:面色苍白,爪甲无华,食欲不振,四肢乏力,或见腹泻。唇舌色淡,振,四肢乏力,或见腹泻。唇舌色淡,苔薄白,脉细弱之苔薄白,脉细弱之小儿血虚小儿血虚之症之症调补方调补方:党参:党参15g 红枣红枣5枚枚 白糖适量白糖适量制法制法:红枣浸泡:红枣浸泡1小时,与党参一起文火煎小时,与党参一起文火煎煮煮20分钟,取汁,加白糖适量。分钟,取汁,加白糖适

9、量。第三节 津液津液的概念:津液的概念: 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津液,是机体内一切正常水液的总称。 津和液,同属于水液,同源于饮食水谷,均有赖于津和液,同属于水液,同源于饮食水谷,均有赖于脾胃而生成,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脾胃而生成,但在性状,功能及其分布部位等方面又有区别。又有区别。津液有时也分别叫做津液有时也分别叫做“津津”或或“液液”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性质较清稀,流动性大,主要布散于体表皮肤、肌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肉和孔窍,并能渗注于血脉起滋润作用的称为津津;性质较稠厚,流动性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性质较稠厚,流动性

10、小,灌注于骨节,脏腑,脑,髓等组织起儒养作用的称为髓等组织起儒养作用的称为液液。 津和液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故常津液并称。津和液可以互相补充,互相转化,故常津液并称。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津液的生成、输布和排泄润泽皮毛、肌肤,滋养各脏腑组织器官,润滑和保护眼、鼻,口等孔窍,充养骨髓、脊髓、脑髓,滑利关节等。津液是血液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有滋养和滑利血脉的作用;其在自身代谢的过程中,又通过汗液和尿液,将人体代谢废物不断地排出体外。津液的功能第四节气、血、津液间的关系(一)气为血帅气能生血,气足则血充,气虚则血少。气能生血,气足则血充,气虚则血少。临

11、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以补气。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血瘀;气能行血,气行则血行,气滞血瘀;气机逆乱则血液妄行。气机逆乱则血液妄行。临床上针对血行失常病证,分别配合补气、行气、降气等治法。气能摄血,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导致气能摄血,气虚不能统摄血液,则可导致各种出血病证,各种出血病证,临床上治疗血虚病证时常配以补气。 气与血的关系(二)血为气母(母:基础)血能载气血能载气 ,血是气的载体,血是气的载体若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若气失去依附,则浮散无根而发生气脱。临床上大出血时往往气随血脱,治宜益气固脱。血能养气,血能养气, 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质基础,血为气的功能活动提供了物

12、质基础,使气不断地得到补养而保持充盛使气不断地得到补养而保持充盛临床上血虚时,气亦虚衰,治宜养血益气。气与血的关系 (一)气能生津 津液的生成,主要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津液的生成,主要源于脾胃运化的水谷精微之气。脾胃之气旺,则化生津液之力强,精微之气。脾胃之气旺,则化生津液之力强,人体津液就充盛。人体津液就充盛。 (二)气能行津 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津液的输布和排泄,全赖于气的升降出入运动。主要是肺气的宣降,脾气的运出入运动。主要是肺气的宣降,脾气的运化,肝气的疏泄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化,肝气的疏泄和肾中精气的蒸腾气化,若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为若气虚、气滞,可致津液停滞,称

13、为“ “气气不行水不行水” ”;气与津液的关系(二)气能摄津 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不至随意外泄,气的固摄作用控制着津液不至随意外泄,维持着津液的代谢平衡维持着津液的代谢平衡临床上气虚固摄无力,则津液渗泄过度,临床上气虚固摄无力,则津液渗泄过度,出现多汗、多尿、尿失禁等出现多汗、多尿、尿失禁等 (三)津能载气 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只有依附于津液而津液亦是气的载体,气只有依附于津液而存在。存在。临床上在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临床上在大汗、大吐、大泻等津液大量丢失现气随津脱,所谓丢失现气随津脱,所谓“ “吐下之余,定无完气吐下之余,定无完气” ”气与津液的关系津血同源 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

14、液的组成部津液渗注于脉中,即成为血液的组成部分;血的一部分渗于脉外,又化为津液,故分;血的一部分渗于脉外,又化为津液,故称称“ “津血同源津血同源” ”。 临床上若失血过多,脉外的津液大量渗注临床上若失血过多,脉外的津液大量渗注于脉内,可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于脉内,可致脉外的津液不足,出现口渴、尿少、皮肤干燥,称为皮肤干燥,称为 “ “耗血伤津耗血伤津” ”。若津液大量耗损,不仅渗人脉内的津液不足若津液大量耗损,不仅渗人脉内的津液不足甚至脉内血的一部分亦可渗出于脉外甚至脉内血的一部分亦可渗出于脉外 ,形成血脉,形成血脉空虚,称为空虚,称为“ “津枯血燥津枯血燥” ”。血与津液的关

15、系临床上对于失血的患者,不宜再采用“汗法”治疗,所谓 “夺血者勿汗”,“衄家不可发汗”、“亡血家不可发汗”;反之,若汗出太过或吐泄伤津的患者,则不应运用破血、逐血之法,所谓“夺汗者勿血” 血与津液的关系对临床的指导意义“气血津液”一章 重点掌握:1. 气的含义是什么?气分哪几类?各有何生理功能?2. 血的生成、循环与何脏腑有关?各脏腑起何作用?3. 简述气和血、气和津液的关系。4. 津液和血有何关系?临床有何指导意义?第五节脏腑一、概述脏腑的定义: 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是人体内脏的总称,包括五脏和六腑和奇恒之腑。和六腑和奇恒之腑。 心、肝、脾、肺、肾合称心、肝、脾、肺、肾合称“五五脏脏”

16、,胆、胃、小肠、大肠、膀胱、,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合称三焦合称“六腑六腑”。脑、髓、骨、。脑、髓、骨、脉、胆、女子胞六种器官组织,称脉、胆、女子胞六种器官组织,称为为“奇恒之腑奇恒之腑”。脏腑的形象及其主要生理功能(1) 五脏 五脏的形象:一般为实体性器官。 五脏的主要生理功能:是贮藏精、气、血、津液。 素问五藏别论说:“所谓五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满,指精气盈满;实,指水谷充实。是说五脏储藏精气、宁静持满,静而不动,以滋养机体,不宜耗散于外。五脏储藏精气,而不是水谷废料,故满而不能实。 (2) 六腑 六腑的形象:腑通“府”,有府库之意。一般为中空的、管腔性器官。六腑的主要生理功能:受纳、腐熟水谷和传化、排泄糟粕。 素问五藏别论说:“六腑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六腑受纳水谷,经消化吸收后,将残渣和多余的水分排出体外。六腑的充实是水谷暂时的存放,六腑总是不停地运动和有节制的排泄,而处于虚实交替的状态中。如果六腑失于传泻,静而不动,水谷之物发生淤积停滞,人体就会发生脘腹胀满疼痛等病变。(3)奇恒之腑: “奇”:异、不同;“恒”:常、一般。是不同于六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