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21786206 上传时间:2022-07-04 格式:DOCX 页数:61 大小:8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_第1页
第1页 / 共61页
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_第2页
第2页 / 共61页
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_第3页
第3页 / 共61页
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_第4页
第4页 / 共61页
亲,该文档总共61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61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新国学经典考试试题及答案234400字 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 正确2、强调师生相处应当自然和谐,要求学生不要对教师心存畏惧,并要求教师能带头“责善”的教育家是孔子。( ) 错误3、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4、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 正确5、黄宗羲的教育思想主要见于学校、取士上和取士下三篇中。( ) 正确6、王夫之认为所谓后天之性就是指人的自然之质。( 错误7、黄宗羲和王夫之开创了清初经世致用的学风。( )正确

2、8、对贤良策提出独尊儒术;设立太学;量才而授官,录德而定位。其教育作用是:生之自然之资谓之性。性待教而后善。( ) 错误9、梁启超把教育看作是振兴民族精神的最重要的途径。( ) 正确10、一个人的聪明与坚强是在顽强的学习中培养出来的。( ) 正确11、朱熹认为,为学应当从博学开始,进而使博学与专精结合起来。( ) 正确12、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 正确13、教育对于人民来说就像寒暑,不及时对人民教育就会有伤世风。( ) 正确14、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

3、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 正确15、荀子提出“性善论”,充分肯定和强调了教育的作用。( ) 错误16、荀子否定道德先验论,肯定人之善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论述了环境对人成长的作用,强调人的主观努力,具有朴素的唯物主义因素。( )正确17、大学着重阐述了个人道德修养与社会治乱的关系,以“明明德”、“亲民”、“止于至善”为修养的目标。( ) 正确18、孔子是先秦思想的集大成者。( ) 错误19、颜之推主张父母在子女面前要严肃庄重,树立一定的威信,不主张父母对子女的慈爱。( ) 错误20、中庸就是以“中立”的哲学理念为指导,以自然和社会的需求与人的自身发展需求相和谐为宗旨。 错误二、单项选择题

4、(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21、王夫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 )。D.必须重视实践22、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主张的著作是( )。C.学记23、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24、“国民教育之道之端”中“道”的意思是( )。A.途径、方法25、颜之推特别重视为人之道的教育,最主要的主张是( )。A.强调为人厚重26、“学而优则仕”体现了( )关于教育目的的主张之一。A.孔子27、朱熹的“教人有序不可说等”的最准确理解是( )。B.循序渐进28、朱熹:“国家建立学校之官,遍于郡国,盖所以幸教天下之士,使之知所以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而待朝廷之用

5、也。”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A.修身29、礼云:“欲不可纵,( )不可满。”D.志30、自天子以至于( ),壹是皆以修身为本。A.庶人31、中庸是( )四十九篇中的一篇。C.礼记32、“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矣。行之,明也;明之为圣人。”继承和发展了孔子讲过的()的关系。D.行与知33、黄宗羲的明夷待访录不包括( )。A.广师说34、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 )。A.格物35、传习录是他的问答语录和论学书信集,分为上、中、下卷。是一部儒家简明而有代表性的( )著作。A.哲学36、王夫之所说的“先天之性”不应理解为(

6、)。B.后天的学习37、朱熹认为小学教育重在“教事”不同,大学教育内容的重点是( ),即重在探究“事物之所以然”。 A.教理38、是故君子有( )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人。A.诸39、孔子的教育思想在他的言论集( )中有充分反映。B.论语40、黄宗羲认为,学习贵在( )。A. 适用41、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三种,其中没有( )D. 家庭教育42、黄宗羲认为( )是成才的必然途径。B.致知43、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44、“行可兼知,而知不可兼行”是( )的知行理论。B.王夫之45、黄宗羲大胆地对( )进行了革新。C.教学手段46、孔子在( )

7、方面提出了启发诱导、因材施教等主张。A.教育47、“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带给我们的启示是( )。C.教育者要以身作则,重视身教。48、在孔子的教育内容中,( )占首位。B.道德教育49、子曰:“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反映了孔子提倡一种( )的教学方法。B.因材施教50、大学篇中。“明明德”的目的就是为了要( )。B.治民51、孔子在( )上主张“仁者爱国”、“克己复礼”。 B.政治52、我们需要怎样做才能见闻广博、心智聪明?( )A.努力勤勉、钻研学问。53、要贯彻“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这一新课程的核心理念,课堂教学就必须

8、实现( )的中和。B.主导与主体54、王阳明的“心即理”是指( )。D.自己的道德认识和道德实践相统一55、学记中提出的“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的主张对应的教学原则应是( )。B.循序渐进原则56、 “世人多不举女,贼行骨肉,岂当如此,而望福于天乎?”这句话的主要观点是( )。A. 不要“重男轻女”57、“气日以滋,理日以成”中“滋”的意思是( )。C.滋长58、齐景公问政于孔子。孔子对曰:“君君、臣臣、父父、子子。”这个回答体现出孔子( )的治国思想。C.讲究礼节59、 “贤俊者自可赏爱,顽鲁者亦当矜怜。”说明对待“贤俊者”和“顽鲁者”这两类孩子的态度是( )。D. 不偏爱对待。60、王

9、守仁的一生,著作甚丰。其中在哲学上最重要的是( )。B. 传习录61、黄宗羲认为教师的职责应该是( )。C.传道授业解惑62、中庸一开头就指出:“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只是继承了思孟学派( )的思想。C.初本论63、研究礼乐的结果是( )。D.以上皆非64、王守仁是宋明( )的集大成者,是明朝中期有影响的教育家。D.主观唯心主义三、多项选择题(共8道,每题2分,共16分)65、明清三大学者是( )。A.黄宗羲 B.顾炎武 C.王夫之66、孟子的教育内容是( )。A.人伦教育B.道德教育67、大学强调的是( )的统一。A.知B.情C.意D.行68、荀子把教师提高到与( )同等的地

10、位。A.天B.地C.君D.亲69、梁启超认为教育活动大致可分为( )。A.培养政治人才的教育B.广泛的社会教育C.学校教育70、朱熹把一个人的教育分为( )。A.小学D.大学71、用来实行天下通理的天下通德有( )。A.智慧B.仁爱D.道义72、关于学习态度和方法,颜之推提倡( )。A.虚心务实B.博习广见C.勤勉惜时D.相互切磋国学经典考试题(二)一、判断题(共20道,每题2分,共40分)1、中学语文教材选有梁启超的作品少年中国说。() 正确2、音乐的道理与政治是相通的。() 正确3、将天下正大底道理去处置事,便公;以自家私意去处之,便私。对“公”和“私”的正确说法是:用天下光明正大的道理去

11、处理事物,便是为公;用利于自己的心意去处理事情,便是为私。(错误4、“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反映了孟子的教育思想。( ) 错误5、颜之推认为教育的作用就在于教育中庸之人,使之完善德性,增长知识。() 正确6、“行可兼知,而知亦可兼行”是王夫之的知行理论。( ) 错误7、“习与性成者,习成而性与成也”语出黄宗羲的习性诸论。( ) 错误8、我国第一部专门讨论教育教学问题的著作是大学() 错误9、孟子认为有无先天善良本性是人和禽兽相区别的重要标志。() 正确10、君子是因为从乐中得到了道而感到欢乐。() 正确11、“道无定体,学贵实用”意思是修道不讲固定的形式,学习贵在适用。() 正确12、乐可以使人

12、心向善。() 正确13、颜之推是宋朝文学家、教育家。传世著作有颜氏家训还冤志等。( ) 错误14、“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大而尽精微”这句话告诉我们:要通过勤学好问,使自己的知识达到广大而深入精微的境地,以提高自身修养。() 错误15、王夫之主张在教学过程中,要学与思结合。() 正确16、颜之推提倡“博学求之,无不利于事也”是指人要博览群书,不要接触世务,籍以培养自己的独立思考能力。( ) 错误17、孔子认为学习*多闻多见,去伪存真。() 正确18、颜之推认为培养出来的人才必须“德艺同厚”。() 正确19、大乐必繁,大礼必复。( ) 错误20、战国后期,我国出现的具有世界影响的教育文献是学

13、记。() 正确二、单项选择题(共44道,每题1分,共44分)21、学非有碍于思,而学愈博则( )。 B.思愈远22、唯天下至诚,为能尽其性;能尽其性,()。 A.则能尽人之性23、 “是以父不慈则子不孝,兄不友则弟不恭,夫不义则妇不顺矣”说明父、兄、夫的为人道德对子、弟、妇的影响()。 C. 重要24、“行之而不著焉,习矣而不察焉,终身由之而不知其道者,众也。”说明孟子强调做事要( )。 C.认真思考25、对“蒙养弗端,长益浮靡。”(朱子语类)的正确理解是()。 A.儿童时期的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性。26、王守仁是那个朝代的()。 C.明朝27、王夫之关于教与学关系的正确认识是( )。 D. 教

14、是为了学28、梁启超少年中国说里“少年”应理解为()。 B.有志的青年29、学记认为教学成败的关键在( )。 B.教师30、世界上最早的一篇专门论述教育教学问题的论著是( )。 C.学记31、( )事者必提其要,纂言者必钩其玄。 B.记32、“要在问题开头启发学生思考,但不提供现成的答案”就是学记强调的()。 B.开而弗达33、君王制作乐主要是用来做什么的?( ) D.其他34、怠者不能(),而忌者畏人修。 A.修35、以自家()去处之,便私。 C.私意36、“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体现了()教学原则。 B.启发性37、是故君子有()己,而后求诸人;无诸己,而后非诸

15、人。 A.诸38、“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已所不欲,勿施于人”反映出孔子()。 B.严以律己,宽以待人,设身处地为别人着想。39、原毁所阐述的内容,从今天的角度去解释,主要写的是()。 C. 个人修养与为人处事40、所谓平天下在治其国者,上老老而民兴孝,上长长而民兴弟,上恤孤而民不(),是以君子有挈矩之道也。 A.倍41、在梁启超的教育思想中,体现较为明确的是()。 A.国民素质教育观42、汉代首先提出“独尊儒术”思想的是谁?( ) B.董仲舒43、 “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 )。 B.一回事44、 “敬者何?不怠慢、不放荡之谓也。”对“敬”的正确理解是()。 A. 尊重人45、学记上说:“不陵节而施。”这句话体现了( )。 C.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46、黄宗羲认为()是教学最基本的原则。 A.获取知识47、中庸继承了重视( )的个别差异的思想。 B.主体48、“羿之教人射,必志于彀;学者亦必志于彀。大匠诲人必以规矩,学者亦必以规矩。”孟子的话说明()。 A. 教育者一定要确立明确的教育目标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