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探源、价值推论与现代运用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4.83KB
约12页
文档ID:321131966
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探源、价值推论与现代运用_第1页
1/12

    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探源、价值推论与现代运用    张欢摘  要:民国时期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出发点是清除传统教育流弊、参考理念是实用主义思想、内涵要义是革新职业教育方式这种职业教育思想在当今仍有很高的价值以此价值观为指导,政府应统筹助力,助推知识与技能并重平台搭建;校企应合作发力,促进理论与实践并行、理念深化;师生应相长助力,推动学习与实习并举,多方主体联动实现我国职业教育新的跨越式发展Key: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探源;价值推论;现代运用:G710     :A    :2096-3769(2019)05-031-05著名教育家黄炎培是我国近代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创始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理论与实践并行、知识与技能并重”是其体系的精髓与核心,其思想在教育界影响颇为深远尤其是近年来,围绕黄炎培职业教育思想展开的理论探讨与实践探索在我国学术界蔚然成潮流在这样的背景下,结合当前职业教育改革发展背景,对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进行追根溯源,挖掘其对发展当代职业教育的潜在价值,推动职业教育良性发展理论的完善十分必要。

一、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理论探源1.出发点:清除科举考试教育流弊黄炎培提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基本教学原则,是为了扫除传统教育良性发展障碍众所周知,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我国尚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经济形态仍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为主,民族工商业处于萌芽阶段此时的社会岗位需求主要是手工艺操作技能,对“手”的要求成为聘任员工的关键,高超的“脑”力水平并非主要的选拔标准而用“脑”则主要集中在教育领域具体来讲,学校的教育目标是培养维护清朝封建专制与君主集权的各级各类专门人才,这类人才中以政治人才居多,他们只能通过科举考试选拔,因而学习选择的教材主要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等儒家经典书籍,教学过程也是围绕训练八股文写作来展开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触碰了“职业教育之礁”(黄炎培先生语),他们崇尚劳心至上、用“脑”为尊,以劳力、动“手”为耻,沦为“不会做事又不肯做事”[1](即既不会用“手”又懒于用“脑”)的庸碌之人这种状况,一方面使黄炎培及时捕捉到清末传统教育这一亟需突破困境的紧迫信号,另一方面也促使其勾勒出中国近代职业教育体系的基本框架,并将走出培养“当世必需之学”和“贫于能力而富于欲望”的学生作为学校教育培养目标的误区,继而致力于祛除“手”“脑”分离乃至严重脱节的弊病,并努力贯彻实施“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这一教学原则。

2.理念:借鉴实用主义思想实用主义是职业教育思潮的基础,也是其貫穿始终的主线[2]作为兼具中国早期实用主义教育思潮倡导者、中国职业教育思潮推动者双重身份的黄炎培,其职业教育思想中自然具有实用主义倾向论及于此,其思想体系中的核心理念与精髓——“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在形成过程中更多地汲取了国内外实用主义的思想理念职业教育的目的乃在养成实际的、有效的生产能力,欲达此种境地,需要手脑并用”“职业教育为实用教育之极轨”[3]“盖职业教育就是实用教育”[4]即为例证尤其值得强调的是,黄炎培受传统文化中特别是宋明以来“事功”“习行”“实学”“经世”等注重实用、讲求功利、关心生计的经世致用思想影响较大,当失败后,在教育实践中探究社会经济生活中的现实现象成为黄炎培的一项日常任务,他甚至直接提出“离社会无教育”[5]“讲教育一定要从经济上着想”[6]的观点他于1913年10月在《教育杂志》第5卷第7号上发表的《学校教育采用实用主义之商榷》,提出“打破平面的教育,而为立体的教育”“渐改文字的教育而为实物的教育”[7]的主张,且明确此种教育为“实用主义教育”,“此主义为惟一之对病良药”[8]这些观点的提出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与其考察美国教育、接受斐斯泰洛齐及杜威教育思想的熏陶密切相关。

裴斯泰洛齐的生活教育思想秉持“使功课劳作合一”的观点,率先提倡教育要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杜威推崇“做中学”观点,确信一切真正的教育皆是从经验中产生,一切学习都来自经验,也即“从经验中学”“从活动中学”这些实用主义教育观促使黄炎培在构建职业教育理念体系的过程中,将这种“做学主义”直接提炼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且在教育实践中积极实施1917年5月,黄炎培联合教育界、实业界人士在上海发起成立中华职业教育社,助推实用主义教育思想演化为职业教育思想3.内涵要义:革新职业教育方式由黄炎培发起成立的中华职业教育社于1918年9月在上海南市陆家浜创建了中华职业学校该校在创建之初,就在校歌、校标等中融入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一方面其直接反映出黄炎培意欲规避在学校读书与在社会劳动分离、学校教育侧重读写说而忽略做的现实困境另一方面,也客观突显出黄炎培改良老旧学校传统职业教育方式的强烈愿望,有效彰显敬业精神与实用技能的内涵要义具体而言,一是敬业精神,关键点是“脑”“学”对这种内涵的深刻理解,要追溯至黄炎培对中华职业学校“敬业乐群”校训意义的解读上他认为,“对所习之职业具嗜好心,所任之事业具责任心”即为“敬业”,换言之,职业学校要致力于培养学生对所学专业、职业产生浓厚的兴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职业内化为自我实现的需求,并塑造学生内在的职业精神目标。

而“具优美和乐之情操及共同协作之精神”也即“乐群”乐群”一词的具体含义主要是实用技能,重点是“手”“做”,这层含义的解读更多地是从实际操作角度进行强调黄炎培曾经提出,办好职业教育与职业学校,纠正学生头脑中对“自尊”的错误理解尤为重要很多学生“看轻一切作业除掉规定工作课程以外, 不愿动手”[9],长此以往,学生在完成职业学校课业安排后步入社会工作岗位,自觉探究实操技能、主动实践操作规范的惯性思维与行为习惯就无法“成型”,累积下来,不仅毕业学生质量会被用人单位诟病,而且学生的长远发展也会受到制约,出现做事情“很有障碍”的不良局面二、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价值推论1.前瞻性:为我国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黄炎培曾指出:“一国实业之发达,固有待于专门人才之指导,同时亦不能不有一种曾受教育训练之良好职工,以为此种专门人才之辅佐,使各种事业之进行得以增高效率耶?”[10]其言论中反映出来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前瞻性在经济快速发展的今天仍具有重要的社会价值,为我国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提供了重要的人才保证具体来讲,一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为我国健全人才培养体系,创新人才发展体制机制提供了经验借鉴。

在党和国家深入实施人才强国战略,推动我国由人力资源大国迈进人才强国行列的过程中,用“手”来“做”能够解决制造业人才培养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的顽疾,促进产教融合深入发展、工程教育实践环节有效增强,引导作为制造强国后台支撑的职业院校和培训机构快速摆脱基础能力建设滞后的桎梏二是“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为我国进一步提高制造业人才队伍素质起到了重要的指导作用也即,培养既善于用“脑”又乐于去“学”的制造业人才,能够促进一大批将智力优势转化为现实生产力的大国工匠与领军人物的出现,以解决制造业人才结构性过剩与短缺并存、传统产业人才素质提高和转岗转业任务艰巨等问题,继而能够提高制造业创新能力,强化工业基础能力,促进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发展服务型制造[11],打造更多享誉世界的“中国品牌”2.实用性: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奠定理论基础黄炎培职业教育理论体系的核心为“手脑并用”“做学合一”,以此为指导,他曾提出在举办技工学校亦或职业院校的环节中,“办工场”须为先而在接受职业教育的过程中,欲获得“真知”,必须既“知”(用脑、愿学)又“行”(动手、乐做)他的这种思想理念,在目前职业院校变革创新、向纵深式方向发展的关口,具有实用价值与独特意义。

首先,在职业教育领域,职业院校尤其是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环节中的实习实训问题是最大的短板 而“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理念能够促进高职业院校以能力培养为本位,在专业学习与课程设置中,安排更多实操训练课程时数,同时匹配合适的实验室与实训教师,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学以致用,而且能够引导学生养成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创新意识与开拓能力,达到用“手”与用“脑”结合的最高境界其次,我国职业教育中长期存在“唯实用而实用”的现象,为此应正确理解黄炎培“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尤为关键其职教思想中蕴含的“敬业乐群”与“实用技能”涵义,能够助推高职院校在人才培养环节注重养成学生爱岗敬业、诚实守信、办事公道、服务群众、奉献社会的社会职业道德意识,促使学生畢业后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实干,更快成长为新型社会主义职业人3.引领性:为职校学生成才指出明路径黄炎培总结普通民众会用“手”而不善用“脑”、读书人能用“脑”而不擅用“手”的弊端,提出以工养己,协调“手”“脑”,方可创造出高尚生活的思想为劝诫学生养成勤于动手、乐于用脑、热爱劳动的良好习惯,又提出“诸君须知,求学与习事,初非两橛,以实地工夫求学,以科学方法习事,相互印证其乐无穷,如果将两者分而置之,不但习事无所成,即使是求学也无所成,更当知任何职业,必须积小而生,先轻后重”。

[12]这些观点一方面进一步强调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对提升技能的重要性,另一方面又从职业教育思想角度阐释了“手脑并用”“做学合一”对学生的职业道德素质、实际操作技能以及心智能力等方面发展的指导作用一是敬业乐群,引导学生致力达到职业道德的规范从教育言,手脑并练以发展其本能”,学生因着这种本能需要,能够在公司等真实工作环境中感悟到企业文化、经营理念、团队精神等,促进学生在强化自我管理与服务的过程中,塑造艰苦奋斗、开拓创新以及团结协作等精神,助推学生职业道德规范的养成,缩短毕业学生在就业岗位的适应周期二是积极动手,引导学生主动适应社会发展的要求中华职业学校的校规中有“学生修业期满仅发修业证书,必须在工作单位实习一年,证明能胜任所担任工作后再发予毕业证书初级和中等职业教育是如此,高等职业教育更是如此”,[13]这种重用“手”重实习的特殊规定,于今天的职业院校学生而言,能够确保学生在工作岗位获得一技之长,以胜任工作岗位需求作为其成才的标准之一,避免用非所学、毕业即失业等尴尬现象的产生三是科学用脑,引导学生努力契合创新环境的需要手脑联合训练,适合青年身心发展的自然要求,大得学生同情”[14],在职业院校生源规模持续扩大的今天,“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学会科学用脑,在操作实践中学会反思、总结与创新,提升自我再造与创新能力。

三、“手脑并用”“做学合一”职业教育思想的运用1.政府统筹助力,助推知识与技能并重平台的搭建运用黄炎培的“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职业教育思想,推动创新型国家发展进程,实现制造强国建设目标,政府相关职能部门应充分发挥管理与协调功能,制定职业院校人才培养与发展规划,完善企业参与人才培养过程的法律制度保障体系,有效发挥市场在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以及企业在人才培养、吸收和使用中的重要作用与此同时,与政府统筹协调相配套的措施,加大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投入力度,改进职业院校人才培养的硬件设施与软件配置,打造学生“手脑并用”“做学合一”的专业知识学习平台与操作技能实践环境;形成完善的职业院校生均拨款制度体系与企业补贴优惠政策及监管机制,全方位、多渠道宣传“手脑并用”“做学合一”思想,加大对制造业优秀人才的表彰和奖励力度,有意识地引导全社会确立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技术、尊重创新的观念,大力营造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良好氛围2.校企合作发力,促进理论与实践并行“学校数量增多而质量堪忧,无一技之长的中小学生毕业后被抛向社会即等于失业,科举考试。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