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从大学文学教育视野看中学教材新诗选文变化

I***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33KB
约12页
文档ID:321035438
从大学文学教育视野看中学教材新诗选文变化_第1页
1/12

    从大学文学教育视野看中学教材新诗选文变化    严靖高中语文教育构成了大学文学教育[1]的前提和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延伸和拓展大学文学教育的开展必须考虑学生中学时期(尤其是高中时期)的语文教育情况而与高中语文教育相比,大学文学教育是更为深入、全面的审美教育与情感教育它显著地降低了中学语文教育的应试性特征,更加重视理解和品悟,重视文学艺术精神与个体生命的有机结合因此,“大学语文”或各种文学类选修课,与“高中语文”构成了某种呼应关系从大学文学教育视野看中学语文教育很有必要也很有意义新诗教育是中学语文教育的焦点问题之一,这一问题也延续至学生的大学阶段中学新诗教育首先体现在语文教材中的新诗选文上而在新课改之前的长达二十几年中,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教科书几乎垄断了这一领域,人教版教材的影响力之大是毋庸置疑的因此,本文通过考察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1979-2007)中新诗选文变化情况,来探讨学校中的新诗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尝试提出这一问题在大学文学教育中所能采取的解决方法与策略一、新诗教育的相对不足1979-2007这近三十年间,人民教育出版社一共出版了8版高中语文教材:1979年版、1982年版、1983年版、1987年版、1990年版、1995年版、2003年版和2007年新课标教材。

[2]在中国,除了念中文系的人,绝大部分人的文学教育是倚赖课堂教学的方式获取的,人们的文学平均水平也就停留在高中阶段(或以前),新诗阅读量一般也定格在这个阶段因此,上述教材新诗选文能有效反映中国新诗教育的概貌新诗篇数的相对稀少是这些教材呈现的第一个特征这八版教材中的新诗篇数为3篇的最多,只有1983年版和2003年版的6篇较多这一数字是远远低于中国古代诗词的篇数的每册(即每学期)教材都会有一个诗词教学“单元”,其中绝大部分甚至全部都是古诗词,而新詩的内容一般都只安排在一册教材之中,与古典诗词的“待遇”是不可同日而语的这的确也印证这么一个显著的现象:从小至高中毕业,中国人的新诗阅读在绝对值上是极为稀少的与中国古典诗词比较,也处于很大的弱势新诗发展固然才一百年,且积累了不少亟需解决的理论与实践问题,但我们的日常语言和文学语言,毕竟都主要是现代汉语用现代汉语写就的新诗,其传播之不够的局面需要改变正如韩东所说:我们不仅要读古诗,例如唐诗宋词,更重要的是读现代诗,在现代诗中更重要的是读活着的人正在写的诗……古诗虽然很美,但那是用古代语言写成的,在现实性的指标上怎么说也是略逊一筹你读着一首诗,得知作者仍然活着,每天遭遇的是和你基本相同的现实,使用的同一种说话和表达的方式,不免会产生亲临现场之感。

实际上你也是身处于这个生活和说话的现场之中的那时候你便会有一种不可替代的别样的感情,某种亲切和共鸣会更加地强烈[3]因此,如何增加新诗在语文教学中的分量,如何权衡新诗与古典诗歌在教材中的比例,是文学教育中很关键也很敏感的问题由于古典诗歌的众所周知的地位及优势,要在短时间内大幅度撼动其地位,是不可能也不可取的2003年版和2007年版这两册教材,展现出了较为稳妥的改革思路2003年版名义上收入了9首,其中6首为必读必讲内容,3首为“课外背诵部分篇目”;2007年版为“新课标”,虽然必修教材只有3篇新诗,但另有一册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欣赏》,收入新诗25篇无论是“课外背诵”,还是“选修”教材,都是扩大新诗在教材中比重的举措尽管教师未在课堂教学中将新诗作为重点来讲述,但有了一定的提高却是毋庸置疑的在大学中,大学语文课程之外的各种文学(包括新诗)选修课,实质上也是这种思维的体现,有助于培养学生综合性的文学素养二、如何读诗、讲诗的尴尬新诗课堂教育的另一大较为棘手的问题,是解诗、讲诗新诗的讲解,往往要么遵循教师用书的规定和指导,死板生硬,程式化;要么由教师随意发挥,主观性太强,天马行空之后,学生却往往不知所云。

虽然中国古典诗歌阐释史上有“诗无达诂”之说,但实际上近三千年诗歌史上无数的诗话词话,其实已经形成了较为丰富系统的解诗理论、方法和范式而新诗的问题,早期是理念在先,缺乏实绩后来则是创作走得越来越快,理论建树却跟不上创作了如何自信、自然地理解乃至讲授中国新诗,是语文老师也是教材编写者需要考虑的重点导致读诗、讲诗尴尬问题的原因之一是普通中国人,包括大多数高中的师生,读的新诗太少文化环境也使人们缺乏读新诗的动力中国古典诗词,有从中央电视台到地方电视台组织的各种诗词大会,时不时兴起全民读古诗的热潮新诗却很难有这种奖励机制,也就难以营造全民读新诗的氛围写新诗普遍成了私人事件的同时,读新诗的私人化色彩也很浓厚2003版和2007版的教材的一大亮点,就是第一次编入了关于诗歌或新诗鉴赏、批评或研究的文章这对新诗讲解意义非凡其中2003年版有5篇,2007年新课标必修有2篇,选修有5篇譬如,2003年版有《谈读诗与趣味的培养》(朱光潜)和《谈中国诗》(钱钟书)两篇论诗文章2007年新课标选修《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欣赏》中的五个单元,结尾都有一篇总结,分别是走进诗的世界》《诗的发现》《诗的意象》《诗的语言》《诗的鉴赏》,对诗歌这一题材及其鉴赏有较为详尽全面的论述。

这些都有效促进了新诗教育虽然上述举措有助于读诗,但关于新诗(尤其是现代诗)的阅读与理解,仍有一些分歧与争议譬如,诗歌教育的方法与路径该是什么?韩东曾不无愤激地指出:作为教育者,教育别人读诗的人,我认为也有一种歧途,就是觉得当代诗歌的阅读是需要经过培训的于是分析诗歌类型,讲解微言大义,把诗歌弄得越来越复杂、玄乎、不近人情当代诗歌的面貌变得深奥严峻,读当代诗歌变成了一种高级的智力活动……实际上,把当代诗歌看得过分低级(读者)和高不可攀(专家)都是不恰当的,这里面各自都有意气用事的成分读当代诗歌的确需要一定的阅读经验,但那是阅读经验而非理论分析素养专家们以普及当代诗歌阅读之名,将其弄成玄学,反倒限制了读诗的推广诗歌“解剖学”应该停止,将诗歌制成标本的活动应该停止,呈现其肌体的活性和自然生长是极端重要的诗歌教育惟一可能运用的力量是感染,而非其他或者说,感染的方式方法在诗歌教育中是惟一正当合法的[4]endprint韩东主张感染这一手段,并且反对“智力”因素浓厚的诗歌教育然而,另一位詩人,也是诗论家的黄灿然却持有不同的看法他认为写诗就是充满机智的,这机智是语言的机智,并举例道:像“人家对我好,我就对人家好”这样一来一往的做法,毫无新意。

人家对我坏,我就对人家坏”这样以牙还牙,也同样没有新意人家对我坏,我仍然对人家好”,这就有点出人意表了……而“人家对我坏,我就对他更好”,这样就更加出人意表了,不只是因为它做得“过量”,而且因为它用了一个“更”字,做到语义上同样出人意表……在前三个例子中,艺术与生活的分野并不是太大,都可以接受但是在最后这个例子中,艺术与生活的分野便截然分明[5]两种意见似有相左之处,尤其在“智力活动”这一点的认识上但两位诗人相辅相成的地方更值得注意韩东反对将诗歌进行干巴巴的“解剖”和弄得玄乎,强调的是诗歌教育的自然而然,读诗品诗的循序渐进;黄灿然则意在凸显新诗(尤其是现代诗)这一文体的特殊性:它与现实生活的关系常常不是简单的逻辑关系,而是与生活保持一段距离的、具有想象性特征的语言的陌生化、思维的跳跃性,是新诗常见的特征重视新诗文体的特殊性,就能在课堂上生发有别于小说、散文、戏剧教学的方法与路径;认为新诗赏析有赖于阅读经验和“感染”的方法,为的是呼吁在课堂外读更多的诗,并将个人的阅读体验与课堂的听解进行交流与对话这两点都应该为中学语文教育所借鉴,也应该为大学文学教育所重视三、新诗诗教传统的培养诗歌教育不仅面向知识的学习,更指向思想、情感、价值观的养成。

[6]中国古代诗教中著名的兴观群怨说,影响了两千多年的文化史那么新诗教育应该从哪些方面展开呢?作为官方性质较强的国家教育出版机构,人教社的教材编写必定遵循一定的意识形态的指导从高中语文教材的新诗编选情况看,新诗的诗教功能主要是围绕政治性(思想性)与文学性(艺术性)两方面开展和演绎的不同版本的区别,在于这两方面内涵的比例的调整,或者表述的变化文学的功用性和政治性标准,主要包括:基本政治立场和倾向、正确价值观、爱国主义等那些起着团结和鼓舞人民、颂扬民族和国家、抒写大爱的作品,更有机会入选,甚至多次入选——能“观”、能“群”的文学位居正统而文学本位或艺术标准,则更接近“兴”与“怨”它强调通过对文学作品的艺术性的分析,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感受力,从而熏陶和感染学生,使其养成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譬如,1978年颁布的《全日制十年制学校中学语文教学大纲(实行草案)》(同名文件以下简称“《教学大纲》”)中有如下指导意见: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语文课的思想性政治性很强,历来都是为一定阶级的政治服务的我们的语文教学,必须高举毛主席的伟大旗帜,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大路线,深入批判‘四人帮,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

[7]这份带有浓厚的后文革时代特色的文件,仅仅实施两年就被取代了1980年制定的第二版的《教学大纲》相比1978年版,删去了“把政治标准放在第一位,艺术标准放在第二位”、“精心选取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两句话,并且将“教材编排兼顾读写训练与思想政治教育”简化为“教材编排遵循读写训练”[8]侧重语文能力的培养,淡化政治的干预,是比较明显的1986年的《教学大纲》则最能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气息:为了适应建设高度文明,高度民主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需要,语文学科必须全面贯彻教育方针,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大力进行教学改革,大面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9]教育的短期目标是“提高语文教学质量”,远景目标则是以“三个面向”为指导,培养建设国家的人才这样,教育的现代化与国家的现代化统一起来了三个面向”的提法此后一直保留在各个版本的教学大纲之中2000年左右,素质教育和创新精神的国家口号,也反映在大纲之中:“要联系现实生活,加强语文实践,注重培养创新精神[10]语文教学不仅要求在课堂进行,更要注重学生的日常表达、课外阅读、演讲辩论等能力的培养随着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一方面,中国的文化本位意识和文化自信更加强烈,另一方面,中国也越来越多地参与并影响世界。

这些重要的变化,可以从2007年新课标选修教材《中国现当代诗歌散文欣赏》的前言中综合看出(当年也是五四新文化运动发生一百周年):……要通过欣赏五四运动以来的一些经典诗文,体察社会生活、时代风云,窥见中国现代文学苑圃之一角,以提高我们的文学鉴赏能力,培养我们对生活、对人类的热爱与信心,增强我们的民族自尊心、自豪感[11]总体而言,新诗的教化功能与目的,从1979年到2007年,还是有较大的变化的:由强调政治挂帅到注重文学鉴赏,由课堂到不局限课堂,由单一素质培养到综合素质培养……这些变化彰显了新诗诗教更加成熟、自信和开放的姿态美育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当是当前新诗教育追求的目标四、新诗经典化问题教科书是新诗经典化的重要场域一方面,它具有官方性、权威性;另一方面,教科书受众远较一般诗集广泛,影响深远在人教版高中语文教材中,不无夸张地说,入选诗人的次数很大程度决定了诗人的诗坛地位,入选诗作的次数则很大程度决定了作品的诗歌史地位据笔者统计,入选诗人频次情形如下:6次:艾青4次:李季、李瑛、舒婷3次:闻一多2次:臧克家、流沙河、徐志摩、穆旦、戴望舒、何其芳、陈敬容1次:贺敬之、郑愁予、海子(以上为必修教材)、郭沫若、杜运燮、邹荻帆、蔡其矫、刘半农、痖弦、江非、冯至、纪弦、昌耀、郑敏、李广田、牛汉、洛夫、绿原、食指、梁小斌。

以上为07新课标选修教材)endp。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