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工业机器人自然驱动力:人口结构变化&用劳成本激增 4(1)日本:人口老龄化使机器人登上工业生产舞台 4(2)德国:工业制造强国与高用劳成本的冲突 14(3)韩国:高老龄化&低生育率社会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 17二、工业机器人次生驱动力:高密度机器人应用产业兴盛 21(1)韩国部署机器人密度最高,远超全球平均水平 22(2)工业机器人下游应用:汽车行业占比最大,3c行业增长最快 24(3)韩国汽车和3C产业突出需求带来高工业机器人密度 26三、中国工业机器人:高密度机器人应用产业蓬勃发展催生巨大市场空间 27(1)工业快速发展,我国也面临着老龄化及用劳成本高企的问题 27(2)我国汽车和3c产业的发展潜力仍大,工业机器人的增量需求空间可期 32四、投资建议 35IT五、风险提不 36请务必阅读正文最后的中国银河证券股份公司免责声明图7 : 1970年后日本制造业雇员人均薪酬快速增长450000 -日本: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日本:CPI12040()()0()-350000 -300000 -250000 --60200000 -150000 --40I()()()()()-50000 -0岔*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80-20劳动力增长见顶,用劳供不应求导致制造业人均薪酬持续上升。
20世纪80年代至90年 代,口本以煤炭、钢铁、电力为代表的工业部门继续发展,因此对制造业雇员一直有着较大需 求另一方面,随着工业机器人的技术及应用逐渐进步,日本在2005年之前工业机器人保有 量持续处于高位一方面劳动力供给乏力,另一方面用劳需求远远超出日本现有的劳动力总数,因此制造业 雇员的人均薪酬增速明显快于雇员人数的增速同时' 由于当时日本经济的快速发展以及市场 泡沫,员工薪酬水平与物价水平的同步快速上升但同期制造业和非制造业薪酬差距在1990 年后明显快速拉大,我们认为制造业用劳供需冲突不失为导致用劳成本激增的主要原因图8 : 1954-2019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对比日本: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 日本: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资料来源:W加",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制造业人均薪酬持续走高 期显高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1990年制造业人均薪酬为360,459日元/月,非制造业人均薪酬为321,402日元/月,二者之差仅为39,057日元/月(1990年汇率 约为100日元兑4元人民币),制造业人均薪酬高出非制造业人均薪酬12.15%随后这一差 距不断扩大,1995年制造业与非制造业人均薪酬差距高达42,674日元/月,制造业人均薪酬高 出非制造业人均薪酬12.30%; 2000年制造业人均薪酬为393,174日元/月,非制造业人均薪酬 为327,039日元/月,差距高达66/35日元/月,制造业人均薪酬高出非制造业人均薪酬20.22%。
2007年之后,较为成熟的工业机器人技术和使用机器人带来的较高性价比,使企业的用劳需求得以解决,期间叠加金融危机带来的影响,制造业雇员人均薪酬才逐渐下降至约32万 日元/月,与非制造业雇员人均薪酬的差距也逐渐下降并维持在5万日元/月的水平从2006 年之前薪酬变化的原因来看,1990年之前薪酬的快速增长是就业人口占比下降造成的,这导 致了制造业和非制造业几乎同步同幅的薪酬增长,而1990年之后制造业薪酬震荡上行,而非 制造业薪酬增速明显放缓并逐渐下降,制造业与非制造业薪酬差距逐渐拉大,薪酬差异会使劳 动力逐渐向高薪酬的制造业转移与此同时也会促进工业机器人这类性价比较高的劳动力替代 产品的发展图9: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单位:台/万名工人) 日本:制造业:人均薪酬(单位:日元/月)~T-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单位:台/万名工人)资料来源:W加乩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用劳成本提高使工业化生产的需求愈发迫切,推动工业机器人实现跨越性发展一方面, 迫于劳动力成本提高对公司利润空间的挤压,日本企业纷纷选择继续扩大工业机器人的使用以降 低成本另一方面,从1970年到2000年,工业机器人从液压助力控制转变为电动助力控制,并逐 渐加入视觉识别、力学控制等,各项研究成果不断进步,并成熟应用于工业机器人产品,因此 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在此阶段实现了跨越性的发展。
1985年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为103台/万 名工人,此后十五年持续增长,1990年、1995年、2(X)0年分别为282、362、385台/万名工人图10 :日本制造业占GDP比重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日本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停滞与大多数国家不同的是,日本出 于地理环境及对经济的综合考量,20世纪末21世纪初,日本逐渐将国内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 移至中国以及其他劳动力成本低的东南亚国家,在此期间日本国内制造业占GDP的比重也有 所下降,加之2008年遭遇金融危机导致制造业人均薪酬大幅跳水,日本本国由用工荒带来的 工业机器人数量增长基本见顶,日本工业机器人密度在2005年达到顶峰(409台/万名工人), 近十年用劳供需出于较为平衡的状态,工业机器人密度稳定在330台/万名工人左右图11 :日本对亚洲直接投资比例上升日本:国内持有对国外直接投资:世界(单位:百万美元)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2)德国:工业制造强国与高用劳成本的冲突与日本相似,人口结构变化和劳动力成本相对处于较高水平驱动德国工业机器人蓬勃发展德国制造业之所以称霸全球,其背后是德国拥有极高的机器人自动化应用水平,早在上世纪80 年代,德国就开始了“机器换人''的过程。
德国工业机器人的保有量始终呈现逐年稳步上涨的趋势德国工业机器人从1980年代起 步发展,1985-2000年德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长迅速,从8800套增长至91184套,CAGR 达16.87%; 2000年以后人口结构变化加速,叠加用劳成本的增加,德国工业机器人持续平稳 增长,2015年保有量增至18.3万套,CAGR为4.75%图12 :德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2000年前后德国人口结构变化加速,催生工业机器人的发展从2000年开始,德国老龄 化速度明显加快,65岁及以上人口占比增速提高的同时劳动力人口占比迅速下滑,人口结构的改变作为一个诱因催生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图13 :德国人口结构2000年后加速变化(% )-22-20-18-16-14-12-1()德国:15-64岁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德国:65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重68 -66 -64 -一 983 二一0 c :ese OE3 ;3 Z90CE :寸03 :Z00Z (3 :8661 :966 一 一寸66【 "66【 o'66【 £861 【986【 1861 "86 一 o186 一 ,6一 -9一6一 ?16一 A6 一 016 一 「896一 :996 一 :寸 96 一 :川 96 一 '')96170 -62资料来源:监〃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德国制造业产业扩张,对劳动力需求相应扩大。
20世纪90年代,德国政府和企业都非常 重视通过技术的进步来推动产业结构的调整1995年,德国出台《制造技术2000年框架方案》,把 “利用信息和通信技术,促进制造业的现代化”作为该计划的主要目标,成功实现产业扩张 2000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为4,333亿欧元,2010年德国制造业增加值为5,051亿欧元,十年间 增长17%,对劳动力的需求也相应增加;而2000年德国劳动力人口为4044万,2010年劳动 力人口为4247万,十年间仅增长5.0%,制造业增加值的高增速与劳动力人口的缓慢增长形成 强烈对比图14 :德国制造业工业增加值(单位:百万欧元)与总劳动力人口(单位:千人)资料来源:W加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德国劳动力市场供不应求,推动劳动力成本上升劳动力紧缺紧随人口结构改变而来,并 直观的表现在制造业雇员的薪酬水平上1996年德国工业劳动力成本为24欧元/小时,欧盟 工业劳动力成本为14.8欧元/小时,德国工业劳动力成本高出欧盟工业劳动力成本62%,高昂 的劳动力成本迫使德国企业转向用工业机器人替代劳动力随着工业机器人逐渐普及,德国劳动力成本虽然仍在上升,但与欧盟劳动力成本的差距逐 渐缩小,2000年德国劳动力成本高出欧盟平均水平55%,至2010年该差距降低至35%,并随 后逐渐平稳在这一比例,工业机器人的渗透一定程度上为减缓了劳动力成本的快速上升。
图15 : 1996-2015德国劳动力成本提高(单位:欧元/小时)德国:工业:劳动力成本 欧盟:工业:劳动力成本资料来源:W沛/,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德国劳动力成本提高,驱动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加汽车、机械制造、化工医药、电子电 器等劳动密集型产业是德国传统四大支柱产业,德国牢牢占据全球产业链中的高端地位20 世纪90年代德国不断走高的用劳成本挤占了企业的利润空间,一方面为了降低生产成本,另 一方面为了树立“德国制造”金字招牌,德国企业继续扩大工业机器人在以上行业中的应用 2000年德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91,184套,2010年达到148,256套,CAGR达5.0%; 2010年全球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为1,059,162套,德国占比达14%人口结构发生较大变化,雇员薪酬增加,用劳成本提高都是德国持续推动工业机器人替换劳动力,使工业机器人实现跨越性大 发展的驱动力,现如今这些因素也仍驱动着德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3)韩国:高老龄化&低生育率社会推动机器人产业发展回顾韩国工业机器人的发展史,可以发现1990年前后是其机器人产业发展的关键时点, 大量工业生产与用工用劳需求产生矛盾与日本相似,20世纪90年代韩国工业机器人从无到 有,也是经济快速增长与人口结构变化之间的冲突提供了契机。
1990年,韩国工业机器人开始起步发展,随后保有量持续快速增长1990-2000年在GDP 快速增长和人口老龄化矛盾的影响下,工业机器人保有量从3020套增长至37988套,CAGR 高达28.81%,至2018年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达到30万台受益于韩国汽车&3c产业发展,工业机器人需求量高企,2010年以后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增速仍保持较高水平图16 : 1990-2018韩国工业机器人保有量(单位:套)1990 199520002001 2002200320042005200620072008200920102011 2012201320142015201620172018资料来源:Wind,中国银河证券研究院调整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韩国GDP迅速提升20世纪60年代初,韩国积极推行外向 型经济发展战略,大力促进加工工业,增加出口创汇,迅速摆脱了贫困落后的局面,加快了工 业化和现代化20世纪90年代后,为了将其原先的政府主导型的外向型经济转变为市场主导 型的外向型经济,优化产业结构,韩国对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进行新一轮调整,利用发达国家 产业向外转移的机遇,结合本国国情,大力引进先进技术,实现产业结构由资本密集型向技术、 知识密集型升级,经济迎来快速增长。
1990年,韩国GDP总量为191.38万亿韩元,人均GDP为6516美元,中国为317美元, 韩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