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关系2000字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6.17KB
约14页
文档ID:320740069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关系2000字_第1页
1/14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和气候条件的关系2000字    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工管1091 肖雅娜 20xx11421132摘要: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气候条件,因而会出现不同的建筑特征,因此,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分别对其中的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建筑的特征的关系进行了解以及总结关键词:建筑特征 气候条件 不同地域 关系每个地方都有着其特定的建筑特征,也有着其不一样的气候环境,两者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系因此,现根据我国的区域划分来分别对建筑特征与其气候条件的关系进行总结我国区域可划分为华北地区,东北地区,华东地区,中南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这里只对其中华北地区、华东地区、西南地区、西北地区中的几个典型省市进行总结1华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北京气候为典型的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春、秋短促20xx年为例,全年平均气温14.0℃(北京市气象局)1月-7至-4℃,7月25至26℃极端最低-27.4℃,极端最高42℃以上全年无霜期180至200天,西部山区较短20xx年平均降雨量483.9毫米,为华北地区降雨最多的地区之一。

降水季节分配很不均匀,全年降水的80%集中在夏季6、7、8三个月,7、8月有大雨四合院是北京地区乃至华北地区的传统住宅其基本特点是按南北轴线对称布置房屋和院落,坐北朝南,大门一般开在东南角,门内建有影壁,外人看不到院内的活动正房位于中轴线上,侧面为耳房及左右厢房正房是长辈的起居室,厢房则供晚辈起居用,这种庄重的布局,亦体现了华北人民正统、严谨的传统性格北京地区属暖温带、半湿润大陆性季风气候,冬寒少雪,春旱多风沙,因此,住宅设计注重保温防寒避风沙,外围砌砖墙,整个院落被房屋与墙垣包围,硬山式屋顶,墙壁和屋顶都比较厚实蒙古包是内蒙古地区典型的帐幕式住宅,以毡包最多见内蒙古温带草原的牧民,由于游牧生活的需要,故乡以易于拆卸迁徙的毡包为住所传统上蒙古族牧民逐水草而居,每年大的迁徙有4次,有“春洼、夏岗、秋平、冬阳”之说,因此,蒙古包是草原地区流动放牧的产物江苏属于温带向亚热带的过度性气候江苏省各地平均气温介于13℃-16℃,江南15℃-16℃,江淮流域14℃-15℃,淮北及沿海13℃-14℃,由东北向西南逐渐增高最冷月为1月份,平均气温-1.0-3.3℃,其等温线与纬度平行,由南向北递减,7月份为最热月,沿海部分地区和里下河腹地最热月在8月份,平均气温26℃-28.8℃,其等温线与海岸线平行,温度由沿海向内陆增加。

全省春季升温西部快于东部,东西相差4-7天;秋季降温南部慢于北部,南北相差3-6天江苏民居以苏州为代表素有“东方威尼斯”之称的苏州水网密布,地势平坦,房屋多依水而建,门、台阶、过道道均设在水旁,民居自然被融于水、路、桥之中,多楼房,砖瓦结构为主青砖蓝瓦、玲珑剔透的建筑风格,形成了江南地区纤巧、细腻、温情的水乡民居文化由于气候湿热,为便于通风隔热潮防雨,院落中多设天井,墙壁和屋顶较薄,有的有较宽的门廊或宽敞的厅阁位于长江口的上海,地理位置优越,是近代民族工业的发祥地之一经济发达,住宅质量较好,多为砖瓦结构楼房,式样新颖美观大方,建筑风格充分显示出人文因素的影响,颇有“海派”文化的影子闽西南地区的客家人土楼是一种特殊农村住宅土楼外形有方、圆之别,酷似宠大碉堡,其外墙用土、石灰、沙、糯米等夯实,厚1米,可达5层高;由外向内,屋顶层层下跌,共三环,主体建筑居中心;房间总数可达300余间,十几家甚至几十家人共居一楼福建是东南沿海的“山国”,境内山地丘陵占80%以上,地形复杂,历史上匪盗现象较为严重,中原汉族迁居此地后,为御匪盗防械斗,同族数百人筑土楼而居所,故形同要塞的土楼,防御功能突出此外,福建地处东南沿海地震带,气候暖热多雨,坚固的土楼既能防震防潮又可保暖隔热,可谓一举数得。

3西南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建筑特征干栏式竹楼是滇南傣、佤、苗、景颇、哈尼、布朗等少数民族的主要住宅形式滇南气候炎热潮湿多雨,竹楼下部架空,以利通风隔潮,多用作碾米场、贮藏室及杂屋;上层前部有宽廊和晒台后部为堂和卧室;屋顶为歇山式,坡度陡,出檐深远,可遮阳挡雨宁夏地处西北远离海洋,降水少、温差大,气候严寒,大陆性气候特征明显,冬春干旱多风沙,盛行偏北风,故住宅一般不开北窗为保温防寒,采取厢房围院形式,且房屋紧凑,屋顶形式为一面坡和两面坡并存窑洞式住宅是陕北甚至整个黄土高原地区较为普遍的民居形式分为靠崖窑、地防窑和砖石窑等靠崖窑是在黄土垂直面上开凿的小窑,常数洞相连或上下数层;地坑窑是在土层中挖掘深坑,造成人工崖面再在其上开挖窑洞;砖石窑是在地面上用砖、石或土坯建造一层或两层的拱券式房屋黄土高原区气候较干旱,且黄土质地均一,具有胶结和直立性好的特性,土质疏松易于挖掘,故当地人民因地制宜创造性地挖洞而居,不仅节省建筑材料,而且具有冬暖夏凉的优越性由于地坑式窑洞难于防御洪水的侵袭,且随着经济条件的改善,近年来,一些地方已经放弃了地坑式窑洞的修造,并陆续在地面上营建砖木结构房屋而居从上述四个地区的气候条件与其建筑的特征,可以知道各个地区的建筑均是为了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也因为各个地区的气候不同,才因而有了各个地区不同的建筑类型。

参考文献:网络资源第二篇: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 5500字一、总结不同地域建筑特征与气候条件的关系关键字:住宅建筑;构造设计;地域技术;节能 ?? ??1、长江中下游地区气候特征 ?? ??长江中下游地区地理纬度大致在北纬30°~32°,属于气候过渡地区,这一地区的气候特点夏季气温较高,持续时间长达3~4个月,太阳辐射强度大;冬季较冷,时间长达2~3个月,相对湿度较大,季节风旺盛该地区住宅建筑的保温隔热还没有一个可参考的理论依据,住宅室内热环境质量普遍较差,冬季室内阴冷潮湿,最冷月份室内平均气温只有4~6℃;夏季闷热,最热月份室内气温高达32℃左右,特别是在顶层及西晒房间显得十分闷热难受 ?? 在正常情况下,相同体积、相同材质、相同质量的物体,在同一环境条件下,所吸收的太阳辐射热相等,其根本的区别只在于热量在形体中分布情况建筑并不同于一般的形体,它已经有一个普通的形体转化为了有生命力的空间形态,需要有采光与通风,这就必然需要有门窗,而太阳热辐射就会通过门窗传入室内,怎样既保证室内采光通风,又能够尽可能的有效阻止热辐射这就需要在设计中就必须知道该地区一年四季太阳的运行规律,分析该地区生物气候特征,采用合适的建筑造型,以及建筑朝向,并采取有效的建筑遮阳措施。

?? ?? 2、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 ?? ??气候和地域是紧密相连的两个概念,从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就开始对建筑与气候、建筑与地域关系的研究随着科技的进步,研究的不断深入,建筑节能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 19xx年,V·奥戈雅所著的《设计结合气候:建筑地方主义的生物气候研究》,概括了xx年代以前的建筑设计与气候、地域关系研究的各种成果,提出"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的设计理论,将满足人体的生物舒适感觉(冷、热、干、湿等)作为设计的出发点,注重研究气候、地域和人体生物感觉之间的关系,认为建筑设计应遵循气候→生物→技术→建筑的过程生物气候地方主义理论较大地影响了以后的建筑设计,例如xx年代德国适应气候节能建筑研究印度的柯里亚提出了"形式追随气候的设计方法论从生物气候学角度出发,结合地域气候条件进行设计设计者用来表达地方主义文化特征的重要手段,也是为了满足当前社会发展需求 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地域技术:为适应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气候特征,必然要产生一系列适应性的空间形态围护结构的隔热性能:在自然通风的情况下,要使室内气温低于室外气温的有效方法是加强外墙及窗户的隔热性能根据建筑的隔热机理,太阳辐射投射到建筑外表面时一部分立刻被反射出去,另一部分被吸收。

被建筑外表面吸收的热量一部分向室内传递,另一部分以长波辐射和空气对流的形式向室外散发 建筑论文,工学论文,免费论文,中国论文网-> 投射到建筑外表的太阳辐射最终散发到室内和室外显然,散发到室外的热量越多,传递到的热量就越少因此增大建筑外表的反射有利于减少传向室内的热量因此对于夏季高温时间长的长江中下游地区建筑外墙体通常采用白色粉刷或浅色饰面来达到外墙反射隔热的效果从图上还可以看到,最终要使得传向室内的热量少还应该减少建筑外围护结构的传热系数,即在外围护结构中设臵隔热层,隔离室外热量向室内传递,这样一来建筑外表吸收的热量将大量聚集在外表面,促使建筑外表面温度升高,进一步提高了建筑外表面与环境之间的温差,有利于向室外散热窗户的隔热性能问题一直是外围护结构设计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主要是怎样改善及防止空气渗透对于长江中下游地区而言,要解决的是窗户隔热的问题在夏季满足自然采光的同时,能够尽可能的使阳光滞留在户外,目前最常用的方法是采用双层玻璃窗,使用中空、隔热和反射玻璃等,但空气间层一般只在20mm左右,并不能有效的达到隔热的目的,要达到40mm才有一定的效果,这就使得空气间层的压力变得更小,采用的玻璃就必须有更大的强度,这就势必提高造价。

如果在空气间层填充反光材料,会达到更好的效果 ?? ?? 3、建筑布局及内部空间的组织与划分 ?? ??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为舒缓夏季酷热的气温建筑的总体布局上就应该紧密的围绕这一问题展开在建筑的布局上应舒展开敞,有较大的窗洞开口,有利于自然通风采用较深的门廊和遮阳板有助于导风与降温 ??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人民群众对住宅建筑的各个方面的要求越来越高,对生活的空间环境更加的重视,住宅设计中的"大厅小卧"的概念为适应现代住宅观的变化应运而生,它反映了住宅建筑的发展趋势,是住宅设计进步的一个象征 ?? ??4、构造设计学在长江中下游地区住宅建筑设计中的运用 ?? ??根据不同的地域气候特征,构建一套相应的建筑构造设计,是建筑领域在不断追求的目标其基本的思想是:不依赖耗能设备,而在建筑形式、空间布局和构造上采取措施,以改善建筑环境,实现微气候建构印度建筑师柯里亚的作品对该设计思想作了有利的注释为解决干热气候的建筑和通风,柯里亚提出了"开敞空间"和"管式住宅"前者体现了有影阴的户外或半户外空间更适合于干热地区公共活动的信念;后者把烟囱抽风原理应用于剖面设计中,在底层高密度的住宅群体中,既可创造小型化的阴影户外空间,又有效的解决了室内空气流通问题,并直接产生了直接反映气候特征的建筑形象。

根据冬季与夏季太阳的不同高度角来制定有效的利用阳光和遮阳措施在住宅建筑中设臵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冬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可以充分吸收太阳辐射热量,为住宅提供一定的热量,此时将遮阳百叶拉起,通风屋顶进风口和出风口封闭夏季阳光间和中心温室的百叶都是开放的可以遮挡阳光,双层屋顶的进风口和出风口的百叶在夜间和白天某些时刻是开启的,以带走空气间层中受热的空气避免室内温度过高此外,利用地下风管系统,冷却室外空气,并将其导入中心庭院 ?? 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在气候环境设计上寻找到一种继承文脉的理念思路,因为气候不只是影响建筑的一个自然环境,还与文化息息相关,应该贯彻"形式追随气候的"思想尽可能的对该地区的建筑文化进行深层次的追求与思考结束语对人居环境的探讨,一直以来都是建筑界所关注的问题无论在建筑节能,降低建筑能耗,还是在提高人居舒适度,创造新型的住宅建筑,都取得了很大的成效但是面对这个庞大的建筑领域,建筑能耗是显而易见的,微小的能耗变化,都将决定对能源的如何分配在不同区位下,采取的节能措施也不尽相同,对地域技术的研究同样是首要面临的关健性问题本文所提到的几点建议,是微不足道的一小部分,要想实现建筑领域真正节能,还需要建筑界同仁们不。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