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

上传人:des****85 文档编号:320677709 上传时间:2022-07-01 格式:PPTX 页数:96 大小:3.2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6页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6页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6页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_第4页
第4页 / 共96页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_第5页
第5页 / 共9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课件(9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中医儿科脾胃病辨证治疗 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一、小儿生理病理特点p生理特点生理特点n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稚阴稚阳稚阴稚阳n生机篷勃,发育迅速生机篷勃,发育迅速纯阳之体纯阳之体p病理特点病理特点n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n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脏气清灵、易趋康复。p两有余,三不足两有余,三不足n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肝常有余,脾常不足,心常有余,肺常不足,肾常虚。虚。脏腑娇嫩,形气未充脏腑娇嫩,形气未充p脏脏腑腑娇娇嫩嫩,形形气气未未充充:指指五五脏脏六六腑腑嫩嫩弱弱、幼幼稚稚, ,不不耐耐

2、外外邪侵袭。结构功能均未成熟。邪侵袭。结构功能均未成熟。n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形指形体结构,即四肢百骸,筋肉骨骼,精血津液等n气气指指生生理理功功能能活活动动,如如肺肺气气、肾肾气气、脾脾气气等等,表表现现为为肺肺常常不不足足、脾常不足、肾常虚。脾常不足、肾常虚。p历史文献历史文献n灵枢灵枢逆顺肥瘦逆顺肥瘦:“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婴儿者,其肉脆血少气弱”n颅囟经颅囟经病证病证:“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孩子气脉未调,脏腑脆薄,腠理开疏” ” n小小儿儿药药证证直直诀诀:“骨骨气气未未成成,形形声声未未正正,悲悲啼啼喜喜笑笑,变变态态不常,不常,五脏六腑,成而

3、未全,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全而未壮。”n 吴鞠通吴鞠通“稚阳稚阴稚阳稚阴” ” 学说。学说。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p纯纯阳阳的的含含义义:高高度度概概括括了了阳阳生生阴阴长长的的过过程程,发发育育迅迅速速,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切。如旭日东升,蒸蒸日上,对水谷精气的要求格外迫切。n颅囟经“凡孩子三岁以下,呼为纯阳,元气未散。” 说明生机旺盛n河间六书“大概小儿病在纯阳,热多冷少也。”说明病理情况下,易从热化火。n 吴鞠通等认为“古称小儿纯阳,谓其未曾破身耳”,是道家说法。提倡稚阳稚阴,批判把纯阳认为阳气有余的观点 。n纯阳盛阳阳气有余有阳无阴阳亢阴

4、亏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生机蓬勃、发育迅速p年龄越小,发育的速度越快。p精卵结合后第8周时的体重为1g,到出生时的体重为3000g,1周岁时体重为出生时的3倍。p1周岁时身长为出生时的1.5倍。p1周岁时的头围为出生时的0.5倍。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p发病容易发病容易n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肺常不足,呼吸系统发病率占儿科疾病的首位 。n脾常不足,小儿脾胃疾病为多脾常不足,小儿脾胃疾病为多 。n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肾常虚,易发生先天元精不足而引起解颅、胎怯、胎弱、五迟五软等胎弱、五迟五软等 。n肝常有余肝常有余,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

5、直、易引动肝风,见手足抽搐、颈项强直、角弓反张。角弓反张。n心神怯弱,心神怯弱,心火易动、易发惊惕、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烦躁惊乱、神志烦躁惊乱、神志昏迷。昏迷。 n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时行疾病较多见,如麻疹、奶麻、丹痧、暑湿、小儿麻痹症等。儿麻痹症等。 发病容易、传变迅速发病容易、传变迅速p传变迅速传变迅速 “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易虚易实,易寒易热” 。 p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易虚易实指一旦患病,邪气易实,正气易虚。n如外感风邪:感冒如外感风邪:感冒肺炎喘嗽实证肺炎喘嗽实证心阳虚衰心阳虚衰阳气阳气暴脱暴脱 ;n泄泻:外感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泄泻:外感

6、时邪,或内伤乳食的实证 暴吐暴泻,津伤液脱暴吐暴泻,津伤液脱的伤阴虚证的伤阴虚证 。 p易寒易热:易寒易热: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稚阳稚阴,易向两极转化。n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如风寒之邪可迅速化热传里,变为里热证 。n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急惊风在实热证时,转瞬出现阳气外脱之虚证。脏气清灵,易趋康复脏气清灵,易趋康复p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由于小儿生机蓬勃,发育迅速、活力充沛,组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织器官修复能力强,而且病因比较单纯。景景岳全书岳全书小儿则小儿则:“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其脏气清灵,随拨随应。但能确得其本而

7、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但能确得其本而撮取之,则一药可愈,非若男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妇损伤积痼痴顽可比。”n绝大部分的儿童骨折都不需要手术。五脏五脏生理生理病理病理肝常有余肝常有余肝气升发则五脏俱荣肝气升发则五脏俱荣易动肝风、易动肝风、易从火化易从火化心常有余心常有余心乃神舍,心乃神舍,神气爽健,神怯未定神气爽健,神怯未定心火易动、易发心火易动、易发惊惕、神昏惊惕、神昏肺常不足肺常不足卫外不固卫外不固易受邪侵易受邪侵脾常不足脾常不足脾胃薄弱脾胃薄弱易运化失常易运化失常肾常不足肾常不足肾气未固肾气未固先天不足,病后先天不足,病后肾虚肾虚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p1.治疗必须

8、及时、正确和审慎n温病条辨.解儿难云:“其用药也,稍呆则滞,稍重则伤,稍不对证则莫知其乡,捉风捕影,转救转剧,转去转远。”p2.方药力求精简n宜:处方轻巧灵活(小儿脏气清灵,随拨随应)n掌握有效剂量,中病即止n慎:大苦、大寒、大辛、大热和有毒、攻伐之品。n经方有优势。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p3.注意顾护脾胃p“用药者,偏寒则伤脾,偏热则伤胃也。制方之法,宜五味相济,四气俱备可也”p4.重视先证而治p小儿易虚易实,易寒易热;先发制病,药先于证,先证而治,防止传变。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二、儿科病治疗用药特点p5.不可乱投补益n儿童补益会出现内热、咽喉肿痛、脘腹胀满、胸闷、食

9、欲不振、大便干结等副作用,更严重的会导致性早熟,使身高的增长受到抑制。p6.掌握用药剂量n中药用量(大约比例):新生儿用成人量的1/6,婴儿用1/31/2,幼儿及幼童用2/3或成人量,学龄儿童用成人量。儿科脾胃常见病儿科脾胃常见病p鹅口疮p口疮p厌食p积滞p腹痛p泄泻p疳积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一、概述p1.定义 以口腔、舌上满布白屑为主要临床特征的一种口腔疾病。因其状如鹅口,故称鹅口疮。因其色白如雪片,又名雪口。西医也称鹅口疮。 p2.特点 多见于初生儿,以及久病体虚婴幼儿,或长期应用抗生素及激素患儿。南方多于北方。p二、诊断p病因病机:胎热内蕴,口腔不洁,感染秽毒;用药不当,正气损伤,虚火

10、内生,上熏口舌。n心脾积热,上熏口舌心脾积热,上熏口舌实证实证n阴虚阳浮,虚火上浮阴虚阳浮,虚火上浮虚证虚证p病位:主要在心脾,病久及肾。p现代医学认识:白色念珠菌感染所致。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二、诊断p临床表现:口疮粘膜表面覆盖白色如凝块样小点或小片状物,并可向咽喉处蔓延,甚至到食管、气管、肺等。不宜擦去,强行剥离可有溢血。不痛、不流涎。轻者无全身症状,不影响吃奶,重者可有低热、拒食。p鉴别:白喉(全身症状重)、残留乳块。 一、鹅口疮一、鹅口疮艾滋病人口腔艾滋病人口腔小儿鹅口疮小儿鹅口疮光镜下的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光镜下的白色念珠菌菌丝和孢子染色的菌丝和孢子染色的菌丝和孢子鹅口疮鹅口疮白喉

11、白喉性性状状色白如雪叠叠层层,擦色白如雪叠叠层层,擦去较易,不易出血去较易,不易出血色灰白,膜状,较色灰白,膜状,较难擦脱,脱后出血难擦脱,脱后出血部部位位口腔内,舌上,多在两口腔内,舌上,多在两颊内侧,少见于咽喉颊内侧,少见于咽喉多于扁桃体、咽、多于扁桃体、咽、腭或鼻腔处腭或鼻腔处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三、辨证治疗p(一)治疗原则n总属邪火上炎,治当清火。n实则清热泻火n虚则滋阴潜阳n均当配合外治疗法均当配合外治疗法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三、辨证治疗p(二)分证论治p1.心脾积热 p证候:面红赤,脉滑数,大便干,小便短赤,指纹紫滞。p治法:清心泻脾 p方药:清热泻脾散加减n栀子1 生石膏1

12、黄连1 黄芩1 生地黄1 赤茯苓1 淡竹叶1 灯芯草1 生大黄1 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清热泻脾散n【来源】医宗金鉴卷五十一。n【组成】山栀(炒)、石膏(煅)、黄连(姜炒)、生地、黄芩、赤苓n【用法】灯心为引,水煎服。n【功用】清脾泄热。n【主治】小儿心肿蕴热,致患鹅口,白屑生满口舌者。p轻症可用黄连、甘草煎汤;或野蔷薇根煎水拭口,再涂冰硼散。 p大便秘结,鹅口厚叠者也可用泻心汤加减。n生大黄1 黄连1 黄芩1 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三、辨证治疗p(二)分证论治p2.虚火上炎 p证候:面白颧红,手足心热,舌嫩红,苔少,脉细数无力,指纹淡紫p治法:滋阴降火 p方药:知柏地黄丸加减n熟地2 山药1

13、 山萸肉1 泽泻1 茯苓1 牡丹皮1 知母1 黄柏1 川牛膝1p阳虚者手脚冰凉,大便溏薄,舌淡,用附子理中汤,或甘草干姜汤加黄连肉桂。一、鹅口疮一、鹅口疮p四、其他疗法p(一)中成药剂n1、五福化毒丹每服-g,1日次。用于心脾积热证。n2、知柏地黄丸每服-g,1日次。用于虚火上浮证。p(二)中药外治n冰硼散,青黛散,珠黄散,珍珠粉外涂患处。 n吴茱萸1 胡黄连1 生大黄1 南星1。研末醋调敷贴涌泉穴。每日换药次,可连用天。n鹅口散:生蒲黄1 西黄1 煅石膏1 冰片1 。使用时先用生理盐水清洗患处,然后适量局部涂敷,每日次。治疗鹅口疮200例,均在天内痊愈,无例发生副作用。【徐克信.鹅口散治疗婴

14、儿鹅口疮.中医杂志1995;36(12):740 】一、鹅口疮一、鹅口疮二、口疮二、口疮p一、概述一、概述p1.定义:齿龈、舌体、上额,两颊等处出现黄白色溃疡 ,疼痛流涎或伴有发热为特征。若满口糜烂,色红作痛,称为口糜;溃疡只发生在口疮两侧,称为燕口疮。 p2.口疮之病最早见于内经。 p3.本病西医学称:疱疹性口腔炎(单纯疱疹病毒型引起)、溃疡性口炎、口角炎(细菌如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等)。 燕口疮燕口疮二、口疮二、口疮p二、诊断二、诊断p病因病机:风热乘脾,心脾积热,虚火上炎。p部位:心脾胃肾。脾开窍于口,心开窍于舌,肾脉连舌本,胃经络齿龈。p临床表现:口腔内溃疡,大小不等,疼痛

15、流涎,或伴发热,颌下淋巴结肿大。p鉴别诊断p鹅口疮:又称雪口。口腔、舌面满布白屑(白色乳状物),一般疼痛不明显。真菌感染所致。 鹅口疮鹅口疮口疮口疮年龄年龄初生儿及一周岁内小儿初生儿及一周岁内小儿婴儿、儿童婴儿、儿童疼痛疼痛较轻较轻灼热疼痛灼热疼痛性状性状白屑雪片状,松软可拭去,白屑雪片状,松软可拭去,根基部不易出血根基部不易出血淡黄或白色溃疡面,周围粘膜红淡黄或白色溃疡面,周围粘膜红色,不能拭去,拭后出血色,不能拭去,拭后出血部位部位口腔粘膜、舌上、可蔓延到口腔粘膜、舌上、可蔓延到咽喉、软腭或鼻腔咽喉、软腭或鼻腔口腔舌上口腔舌上二、口疮二、口疮二、口疮二、口疮p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p(一

16、)辨证要点 n1.辨虚实:起病急,病程短,溃疡疼痛重,局部灼热者为实证;反之为虚证。 n2.辨脏腑:从溃疡发生部位辨别所属脏腑。舌上、舌边溃疡者多属心;口颊、上颚、齿龈、口角溃烂者,多属脾胃。 p(二)治疗原则n1、实证治宜清热解毒,泻火通便。但不能一清到底,后期应以调理为主;n2、虚证治宜滋阴降火,引火归元。n3、但急性发作时,应清补结合。n4、无论实证、虚证均应配合外治疗法。证型证型局部症状局部症状全身症状全身症状实证实证口疮溃烂周围鲜红、疼痛、口疮溃烂周围鲜红、疼痛、有灼热感有灼热感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烦躁多啼,口臭涎多,小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便黄赤、舌红苔黄或腻虚证虚证口疮溃烂周围色淡,疼痛口疮溃烂周围色淡,疼痛不甚,无灼热感不甚,无灼热感口流清涎,神疲,口干不口流清涎,神疲,口干不渴,舌淡少苔渴,舌淡少苔二、口疮二、口疮p三、辨证论治三、辨证论治p(三)分证论治分证论治p1.风热乘脾 p证候:口颊、上颚、齿龈、口角 溃烂,甚则满口糜烂,周围焮红,疼痛拒食。口臭涎多,烦躁,便结,小便赤,舌红,苔薄黄。p治法:疏风清热解毒 p方药:银翘散加减n金银花1 连翘1 竹叶1 荆芥穗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