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_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综合检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

王****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327KB
约10页
文档ID:320519491
_学年新教材高中高中历史第二单元官员的选拔与管理综合检测课时作业新人教版选择性必修第一册_第1页
1/10

第二单元综合检测(时间:90分钟  满分:100分)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本大题共45分)1.汉武帝命地方长官每年选举孝子廉吏,以为进仕之路,后来改为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孝廉不分由于出现了请托舞弊的情况,之后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这些做法( A )A.有利于推动地区协调发展B.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C.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D.标志科举选官雏形的出现解析:依据材料“规定每郡满二十万户的举一个”“朝廷于察举外再加上一番考试,同样分区定额”可知,该选举制度给予经济落后地区的人和经济发达地区的人平等的参加国家官僚选举的权利,在一定程度上保证选举公平,有利于落后地区的经济文化发展,从而缩小与发达地区的差距,促进地区协调,故答案为A项B、C项,保障了君主集权高效运转、充分扩大了王朝统治基础的表述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D项,根据所学可知,科举制兴起于隋朝,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2.《通志》载:“汉郡国每岁贡士,皆拜为郎分居三署,储才待诏,无有常职材料反映的选官制度是( B )A.世官制 B.察举制C.科举制 D.九品中正制解析:根据材料“贡士”拜为“郎”,储才待诏,可知汉朝实行的选官制度是察举制,各郡国每年向国家推荐人才,B项正确。

世官制是指官吏都具有世袭官职的特权,是先秦时期在选官用人方面所实行的一项重要的政治制度,排除A项科举是通过考试选拔官吏,由于采用分科取士的办法,所以叫做科举制,排除C项九品中正制是以家世门第的高低作为选官标准,排除D项3.某史书记载:“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形成上述现象的制度性因素是( B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据材料“夫乡举里选,必累功劳今刺史、守相不明真伪,茂才、孝廉岁以百数……每寻前世举人贡士,或起畎亩,不系阀阅”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反映了察举制的特点,故B项正确世卿世禄制,没有乡举里选的特点,故A项排除九品中正制,为门阀士族垄断,故C项排除科举制,不符合茂才、孝廉的信息,故D项排除4.钱穆认为,这种选拔方式骤看极合情理,然而切实施行中却存在毛病……读书求学,便有诸多限制,读书机会很不易得但对于一个读书家庭来说却是极为简单的因此,当时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这种选拔方式”是指( B )A.世官制 B.察举制C.九品中正制 D.科举制解析:世官制与读书无关,仅与血缘关系有关,故A错误;察举制看似与读书无关,但是其注重才能,并且最终强调该制度导致结果是“一个读书家庭,很容易变成一个做官家庭,而同时便是有钱有势的家庭”,所以该制度应该是察举制,故B项正确;九品中正制主要与门第有关,与读书关系甚小,故选项C错误;科举制与读书有关,主要依靠才学来选拔人才,打破了世家大族对官员的垄断,故D项错误。

5.《唐律疏议·斗讼》规定,对于“挟私弹事不实者”“挟私饰诈,妄作纠弹者”,处以与“诬告之罪”相等的“反坐”清代制定了非常完整的互监法,规定“凡定差不公,考核不当,巡按贤者不荐,不肖者不纠,诸御史亦得论劾”上述古代监察制度的基本特点是( A )A.立法加强对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B.监察机关与监察权逐步独立C.监察组织体制不断完善和系统化D.监察权限和范围不断扩大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 中国古代通过立法的方式,加强监察官吏的监督与惩处,故A项正确;B、C、D项未体现材料主旨,故排除6.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演进的正确顺序是( D )A.科举制——世官制——察举制B.世官制——科举制——察举制C.察举制——科举制——世官制D.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解析: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演进经历了“世官制”“察举制”“科举制”三个阶段,故选D其中,世官制是在商周时期,世卿世禄制;察举制是在西汉时期;科举制是在隋唐以后实行的制度7.唐代的科举取士不仅依据试卷成绩来录取及第者,而且还考察应考者平时的文学作品,参考其社会声望,并且允许人们同主考官一起推荐优秀人才,当时称为“公荐”和“通榜”这一做法( C )A.利于强化专制主义中央集权B.体现了君主对效率优先的追求C.可能影响人才选拔的公平性D.拓宽了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解析:由唐代科举取士的依据,包括“试卷成绩”“平时的文学作品”“社会声望”等,同时还存在“公荐”和“通榜”,可知影响最终结果的有多种因素,尤其是声望和考官推荐,其中的人为因素和不确定性比较明显,故C项正确。

因为“公荐”和“社会声望”等中央不能统一控制,所以A项不符合题意;取士时参考多种因素,不能体现君主对效率的追求,B项错误;从声望和考官推荐影响取士来看,下层读书人的入仕渠道会受到限制,并不能拓宽,所以D项不符合题意8.《宋会要辑稿·职官》卷47载:“通判,州各一人,与长史均理州府之政,无不统治藩府或置两员,广南小州有试秩充通判兼知州者又云:“知州,掌郡国之政令,通判为之二这种政治制度革新中通判设立的主要目的是( B )A.加强封建君主专制B.加强对地方官员的监察C.革除郡县制的弊端D.开始建立官僚政治体制解析:北宋时期设立通判主要目的是监督地方官员,通判的职权仅次于知州,说明该措施主要是加强对于地方官员的控制,B项正确材料目的是加强中央集权,A项错误北宋并没有革除郡县制,C项错误官僚政治体制在秦朝已经实施,D项错误9.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由此可见清代( A )A.监察官员选拔严格B.构建了自上而下的监察体系C.监察官员地位崇高D.注重对监察官员的经费投入解析:根据题干“清代的监察官多由在任的京官和在外知县等政绩卓异者,经内外大员保举,考试合格入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清代监察官的个人功绩和品行是其选拔的标准,选拔较严格。

故答案为A项B、C项,材料只是反映了监察官的选拔标准,未涉及监察体系、监察官员地位,排除;D项,材料中“一般要求京官历俸两年、外官历俸三年”也是对检察官选拔标准的规定,要求必须有丰富的为政经验,要明察事理,洞晓世事,通达治体,注重对检察官员的经费投入明显是对材料主旨的曲解,排除10.乾隆时规定:到退休年龄,主动申请退休,获准退休后级别不变的官员,可以“食全俸”;没有到退休年龄,但在考核中发现年老有病,朝廷可以特批退休,但即便获准级别不变,也只能“食半俸”;被朝廷勒令退休的官员,就不能享受任何食禄了此规定( A )A.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B.保证了政府决策的科学性C.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D.强化了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解析:退休才能让新鲜的血液进入政府,才能利于增强政府机构的活力,选项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封建政府谈不上决策的科学性,选项B不符合题意,排除;是对官吏退休做出法律规范而非对官吏体制作出法律规范,选项C不符合题意,排除;材料不涉及君主专制强化的信息,选项D不符合题意,排除11.英国“在1855年至1870年的文官制度改革期间……最大胆的举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原则,对英国文官录用制度作出了革命性的变革”,孙中山因此认为“中国的考试制度,就是世界最好的制度”。

持此观点的理由是中国科举制度( A )A.公开考试,公正、择优录取体现了自由竞争原则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光大了儒学C.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便于巩固中央集权D.创立于中国古代的隋唐时期解析:英国只是借鉴和采用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原则,其理由是利用这种考试方法选拔官员的制度体现了一定的公正和自由竞争的原则,故选A;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是基于维护封建专制统治,不符合资产阶级的治国理念,排除B;“统一了知识分子的思想”不符合思想自由原则,排除C;高度评价科举制不是基于其出现于隋唐时代,排除D12.1883年以后,美国逐渐推行“功绩制”,即通过考试考核的方法来选拔管理文官1933年2月,罗斯福总统大力推行“政治庇护制”,即直接用政治手段直接任命大量的各行各业的专家及学者为文官材料反映了美国( B )A.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 B.文官制度不断地丰富发展C.行政权不受立法权的制约 D.“功绩制”被废除解析:根据题干和所学知识可知,罗斯福为解决经济危机,实行“政治庇护制”是指不通过“功绩制”的文官分类办法,直接用政治手段来任命文官的原则,这反映了美国文官制度不断地丰富发展,B项正确;罗斯福实行的“政治庇护制”的目的是贯彻“新政”措施,不能说明三权分立的原则遭到破坏,排除A项;C项说法与史实不符,排除;题干信息无法体现“功绩制”被废除,排除D项。

13.西方人将中国的科举制度称之为“中国第五大发明”,曾在工业革命时期被英国的文官制度改革借鉴,这主要是基于它( B )A.加强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 B.通过考试选拔高素质官员C.扩大了政权的统治基础 D.实现了“学而优则仕”解析:据所学可知,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后,英国官僚制度的腐败引发了工业资产阶级对文官制度改革的强烈要求,中国的科举制度有利于选拔高素质官员,所以被英国所借鉴,故B项正确;A、C、D三项均不是英国借鉴科举制度的主要原因,排除14.1904年1月,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在课程设置上,以中学课程设置为例,有修身、读经讲经、中国文学、外国语、历史、地理、算学、博物、图画、体操、理化、法制理财,共12门课,以“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实”为教育宗旨由此可知这场教育改革( B )A.实现了清末新政教育改革的目的B.带有半资本主义半封建特点C.近代自然科学教育不受重视D.反映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日益广泛解析:从材料的叙述来看,癸卯学制中涉及了西方的科目设置,但是教育宗旨是中国传统思想,所以体现出一种“中国化”的特点,因此本题选择B选项A选项错在“实现了”二字;C选项与材料中的科目设置相悖;D选项时间错误,新文化运动在此之后。

15.近年来,报考公务员的人数不断增多,每年报考公务员的人数都在百万以上从某种意义上说,公务员选拔制度,其雏形是从1 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这里“雏形”主要指( A )A.以考试为选拔方式B.以儒家经典为考试内容C.由地方以品行推荐D.注重门第和家世解析:核心词“雏形是从1 400多年前的中国开始的”,1 400多年前大约在公元600年,这一时期处于隋末唐初,中国开始实行科举制来选拔人才,因此正确选项是AB项不符合题意,C、D时间不符合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55分)16.(12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人才标准问题是我国古代人才思想的重要内容,不同时期的人才思想有各自不同的特点诸子百家倡导“德才兼备,德先于才”,曹操《求贤令》明确提出“唯才是举”,唐太宗反复强调“为官择人,为才是与”,司马光认为“国之乱臣,家之败子,才有余而德不足,以致覆灭者多矣”,又提出“取士之道,当先德行,后文学”面对内忧外患,洋务派从实践中开始尝试新的人才标准:必须具备外语能力;必须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和近代科学技术知识,其中,关键是掌握近代军事科技知识;坚持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原则,仍然保持封建的传统文化和道德教育。

洋务派的新人才观打破了传统的人才范畴,人才内涵发生了根本变化——摘编自徐凯、胡君辰《人才评价标准的历史演变》材料二 英国的现代文官制度起源于18世纪中叶,正式确立于19世纪70年代文官制度要求在选拔文官的公开考试中以“通才”为标准,择优录取通才”原则造成了英国文官的贵族化趋向和英。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