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战国城市开展蠡测 【内容提要】春秋战国的城市演变为工商业中心,是中国城市开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根据当时城市的主要经济特征,大致可以把它们分为交通与商业城市、大手工业城市、中小工商城市、文化城市四种类型此一城乡别离运动的发生,是与农业劳动消费率的进步,政治分立场面的形成,科学技术的进步,城市本身的向心力作用等诸多因素密不可分的这对于推动当时的社会进步和经济繁荣是有积极作用的 【关键词】春秋战国城市经济特征类型城乡别离运动 【正文】 城市,从经济学的角度来说,只有成为工商业中心才算得上真正的城市这样的城市在中国文明社会之初并未出现,因之城乡别离运动迟迟不曾发生三代的城市主要是政治领域中的工具,经济职能非常微弱,所呈现的只是城乡无差异统一的自然经济相貌然而,当历史时针指向春秋战国之时,工商业城市却如雨后春笋般地成长起来,从而揭开了中国城市经济史上五彩缤纷的第一页本文拟就此时城市经济特征、类型以及城乡别离运动发生的原因等问题略陈管见,以就教于专家学者 一 一般说来,作为工商业中心的城市,总是比乡村有更集中的人口,更集中的消费力,更高的消费要求,更高的文化水准等等马克思指出:“城市本身说明了人口、消费工具、资本、享乐和需求的集中,而在乡村里所看到的却是完全相反的情况:孤立和分散。
〞[①]对春秋战国时期的城市来说,这种商品经济特征有了普遍而充分的表达,从而使城市与乡村经济别分开来,完成了城市自身开展史上一次质的飞跃下面分几个方面来谈 1.城市数量的增多与规模的扩大 春秋战国的城市,有的是在前代城址的根底上增修而成,有的那么是重新建筑的西周初年,“周公兼制天下,立七十一国〞[②],其后还陆续建有封国当时立国的一项根本大计就是营建城邑,所以西周先后有近百个城邑的营建应是没有问题的春秋时期,大国争霸,战事频仍,各诸侯国莫不纷纷筑城自卫,致使城市数量空前增加美国学者PaHHheatly主要根据?左传?的材料所绘春秋时代城邑分布图,有466个分布点,比西周城邑图多出375个点[③],反映了春秋的城市在先前西周的根底上成四倍的增加又据杨守敬?赢秦郡县图序?的估计,“秦县当八九百矣〞秦统一的时间不长,其县城应是在战国原有的根底上形成的,所以战国的郡县国都合起来也不会少于此数这样,战国较之春秋的城市又有成倍的增加 当时的城市不仅数量空前增多,而且规模也相当宏大按照周礼的规定,各级贵族所封城邑大小是有一定的等级限制的考工记?载:“匠人营国,方九里,旁三门国中九经九纬,经涂九轨。
左祖右社,面朝后市,市朝一夫〞此处讲的是周王朝国都建筑的规模和布局,其面积为方9里即81平方里又据?逸周书作雒?载:“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立城方千七百〔?艺文类聚?等引作六百为是〕二十丈〞孔晁注“大邑成周〞为“王城〞是正确的焦循以为“城方千六百二十丈,计每五步得三丈,每百八十丈得一里,以九乘之,千六百二十丈,与?考工记?九里正合,那么谓天子之城九里者是也〞[④]假设以1周尺折合0.1991米来计算[⑤],天子之城“方九里〞约为今10.4平方公里,与考古开掘洛阳王城遗址为10平方公里[⑥]大致相合是知天子之都以方9里为建制规模应属可信至于诸侯国都和卿大夫都邑那么要小于方9里左传?隐公元年载:“都城过百雉,国之害也先王之制,大都不过参国之一,中五之一,小九之一〞这是说卿大夫的都邑不超过“百雉〞,此“百雉〞为诸侯国都的三分之一,是知诸侯国都当为三百雉,一雉长三丈,即方900丈,180丈为一里,那么为方五里,约今3.2平方公里而卿大夫的都邑大者方300丈,次为方180丈或100丈,都在方二里以下,总面积缺乏一平方公里此所谓“先王之制〞不管在西周实行情况如何,但到了东周以后却因“礼崩乐坏〞的冲击,转眼也就成了历史的陈迹。
是时诸侯各国“城郭不必中规矩〞[⑦],不少城市已大大超过王都之制的面积据考古材料提供的数据看,超过10平方公里的东周故城有:秦都雍城、鲁都曲阜、秦都咸阳宫城、魏都安邑、齐都临菑、楚都郢、赵都邯郸、郑韩故城、燕下都等其中最小的秦都雍城面积是10.5平方公里[⑧],居中的齐都临菑为15平方公里[⑨],最大的燕下都约为32平方公里[⑩]这些东周列国的国都,其建制已超过天子之城方九里的规模,是当时头等的大城市次如考古发现的宜阳城、京襄城、轵城古城、栎阳城、吴起城、宋国故城、薛城、侯马晋故城、中山灵寿城,面积即在3.2—8平方公里之间,属于当时的中等城市至于3.2平方公里以下的小城市,其考古发现的数目更是不胜枚举总之,春秋战国时期,大中小各类城市星罗棋布,普及全国,且有相当数量的城市已冲破礼制的束缚,其建筑规模空前地扩大了这虽然不能说明城市开展变化的本质,却为城市发生本质变化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外部条件 2.城市人口的大量集中 春秋时期有多少城市人口,还不好估计战国中期的城市人口,或可作出推算战国策·齐策一?载:“临菑之中七万户〞,这句话出自苏秦的游说之辞,是否可靠有不少人疑心其实,从薛城7平方公里尚有6万人家来看,15平方公里的临菑城住有7万户并不是没有可能。
就是从当时城市人口的密度来分析,临菑所能包容的城市人口也不会太少反映先秦城市人口密度的材料有两条: 〔1〕“且古者,四海之内,分为万国,城虽大,无过三百丈者;人虽众,无过三千家者〔A〕……今千丈之城万家之邑〔B〕相望也〞〔?战国策·赵三?〕 〔2〕“率万家而城方三里〞〔C〕〔?墨子·杂守篇?〕 根据这两条材料并以每家5口计,可算出3个城市人口密度的数据来:A42044人/km[2];B12613人/km[2];C43255人/km[2]其中A与C相当接近,大概反映的是所谓“古者〞即夏商时期的情况而B所反映的那么是赵奢所处战国时代中等城市的人口密度以此推来,15平方公里的临菑城通常可居住189195人亦即37839户人家但临菑是当时特别繁华的大城市,街市之途,“车毂击,人肩摩〞[①①],人口密度应比一般中等城市为大,所以致少有四万户人家是决无问题的那种以为临菑只二三万户的估计是过于保守了 在战国时期,相当于临菑这种规模的城市并不少盐铁论·通有篇?追述战国时的大都市说:“燕之涿、蓟,赵之邯郸,魏之温、轵,韩之荥阳,齐之临菑,楚之宛丘,郑之阳翟,三川之两周,富冠海内,皆天下名都,非有助之耕其野而田其地者,居五诸侯之衢,跨街冲之路也。
〞上述诸城多因位居交通中心而成为天下名都,其中只有小局部兼具政治中心的功能如临菑等假设加上后一类以及铸币城市,“全国的重要都会大约总数当在五六十个左右〞[①②]其中又以十个与齐临菑城市人口相当来计算,全国那么有二百万人居住在头等大城市中,余那么以“万家之邑〞为标准,也当有二百多万人居住在中等城市中即使不把众多小城市的人口计算在内,全国也当有四百多万的城市人口按一般认为战国人口总数约两千余万来推算,当时城市人口那么占全国总人口的20%左右可见当时城市人口集中的程度是相当高的 在城市人口增多的同时,城市居民的构造也发生了显著的变化由于士农工商纷纷移居城市,城市人口不再以统治集团纯消费人口为绝对多数了以齐国为例,管仲“制国以为二十一乡:商工之乡六,士农之乡十五〞[①③]韦昭注:“国,国都城郭之域也,唯士、工、商而已,农不在也〞当然,齐都临菑城内不可能全无农民居住,但工商之民已成城市居民的主体似可肯定详细说来,“商工之乡六〞,以每乡二千家计,城内工商居民可达六万多人这在春秋初期着实是个惊人的数目这种情况说明,城市人口的集中,主要是工商居民的集中,它标志着消费范围和交换关系进一步扩大,有利于城市加速形成工商业中心。
3.城市经济实力的增强 第一,资本在城市的相对集中我们这里所说的资本,与带来剩余价值的现代资本是不同的对手工业者来说,“这些城市中的资本是自然形成的资本,它表达为住房,手工劳开工具和自然形成的世代相袭的主顾,……是与所有者的完全固定的劳动直接联络在一起的、完全不可分割的〞[①④];对商人来说,是指前资本主义社会靠贱买贵卖以剥削小消费者剩余产品的商业资本这两种资本在当时都比拟兴旺,从而加速了城市货币财富的积累城市个体手工业开展起来了,专业化程度也进一步进步,出现了“百工居肆,以成其事〞的盛况同时,还出现了不少经营盐铁业的大手工业者诸如:“猗顿用盬盐起;而邯郸郭纵以铁冶成业,与王者埒富〞;“蜀卓氏之先,赵人也,用铁冶富〞;“宛孔氏之先,梁人也,用铁冶为业〞;曹邴氏“以铁冶起,富至巨万〞;“而巴寡妇清,其先得丹穴,而擅其利数世,家亦不訾〞[①⑤],等等盐铁产品是农民消费和生活的必需品,自己不能消费便只有仰给市场的供求,这样,城乡人民之间“以粟易械器〞,“陶冶亦以械器易粟〞[①⑥],便产生了城乡间对等的商品流通关系于是“分工的进一步扩大表现为商业和消费的别离,表现为特殊的商人阶级的形成〞[①⑦]假如说,春秋初期经商还缺乏以牟大利,有如管仲那样仅能养家活口的话,那么,从春秋中晚期直至战国,经商就成为“用贫求富〞的一条通衢大道了。
在这个通衢大道上奔波着一个庞大的商人阶级队伍,其“家累千金〞的佼佼者便成为商人资本最典型的代表人物如绛之富商,“能金玉其车,文错其服,能行诸侯之贿,而无寻尺之禄〞[①⑧];完全靠自己的经营打出了天下郑商弦高在西市于周的途中,竟能以国君之礼,“以乘韦先,牛十二犒〔秦〕师〞[①⑨],其财力之富厚可见子贡“废著鬻财于曹鲁之间〞,“家累千金〞,以致“国君无不分庭与之抗礼〞[②⑩]范蠡弃官从商,“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故言富者皆称陶朱公〔范蠡〕〞[②①]白圭经营丝漆谷物,生财有道,享有“天下言治生祖白圭〞[②②]的盛誉吕不韦“往来贩贱卖贵,家累千金〞[②③],以此从事政治交易,位极人臣这些富商大贾以及大手工业者活泼在消费和流通领域,使城市积累起最初的资本,极大地增强了域市的经济实力 第二,官府手工业商品经济色彩的日渐浓重春秋战国时期,齐国对局部盐铁产品曾一度实行过专卖政策,粮食平籴政策也先后在齐、越、魏、秦、楚等国实行过[②④],这种由官府自行经商的活动,自不待言属于商品经济的范畴我们这里所要强调的是,在城市手工业中占有相当比重的官府手工业,也从过去与市场经济完全绝缘的狭小天地里走了出来,开场涉足流通领域,从而使城市的经济实力大为增强。
在当时官府所经营的冶铁、煮盐、铸币等三大新兴的骨干手工业部门,都有不同程度的商品经济成份的渗入在东周列国的城市考古开掘中,其官营冶铁作坊的出土文物除有统治者所需用具和武器外,还有一个现象曾多为学界所无视,那就是为一般民众所需消费和生活制品的出土,如刀、削、斧、斨、凿、锥、锛、锄、铲、钁、镰、犁铧等这些铁器或铁范,在燕下都、侯马、郑韩故城、中山灵寿故城、阳城、古薛城等官营冶铁或铜器作坊遗址中,都有相当数量的发现在河北兴隆大副将沟曾发现大量战国晚期铸造农具的铁范,有锄、镰、钁、斧,其次是凿和车具范在镰、凿、钁、斧等范上,都有“左廪〞二字铭文廪为粮仓,“左廪〞说明这批铁范是燕国地方官府粮仓下设的铁农具作坊为消费铁农具用的[②⑤]据云梦秦简?厩苑律?规定:“假借器,销敝不胜而毁者,为用书,勿受责〞这里的铁器为官有铁农具,并对那些无力购置农具的农户实行借给制,只要在消费中逐渐损毁的,官方只需登记上帐并收下废器,而借器人并不须赔偿或受罚这说明官营冶铁作坊消费的铁农具并非无偿送给农民,即使借给也是有条件的,所以其主要目的应是向农民销售,以开展消费,增强国力这样做就不免使官营冶铁业局部地打上了商品经济的烙樱官营煮盐业也有这种情况。
如齐景公时,晏子曾说到齐国,“薮之薪蒸,虞侯守之,海之盐蜃,祈望守之,征敛无度,人民苦玻〞[②⑥]杜预注:“言公专守山泽之利,不与民共〞这是说齐国一度把食盐产销之利都控制在政府手中在秦并巴蜀之后,蜀守李冰“又识齐水脉,穿广都〔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