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理论反思 自重写文学史提出以来,文学史书写成为一股持续不断的热潮,其中又以新世紀以来的书写最盛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作为一种不断生长的学科,它的重写既是自身生长的需要,又符合新时代的编史潮流据笔者不完全统计,新世纪以来出版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已有百余部之多,因此,从整体上对这百余部的文学史进展理论反思是有必要的 一、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该如何命名? 众所周知,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并非生来如此的概念,对现代文学的命名首先是新文学,而当代文学原来被称为新中国文学或建国以来的文学因为秉承社会进化论的观念,新文学之新让位于新中国之后的文学,因此才有现代文学与当代文学的命名,并作为学科的概念一直保存下来然而,自20世纪末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出现一些新的命名方式,不同的文学史命名成为新世纪以来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的一种特别现象这既表现出它持续探究与建构的姿态,也间接地暴露出它内在的焦虑 第一种命名方式是二十世纪中国文学这一提法1985年由黄子平、陈平原与钱理群提出,20世纪90年代末期以来,孔范今、黄修己、顾彬、严家炎等人都直接以它为文学史命名①在很长的时间里,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几乎是文学史家最常用的一个概念,也有大量的研究著作以此为名。
毫不夸大地说,在某个时间段,它大有取代中国现当代文学这一传统命名的趋势然而,在近年来,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提法已经后续乏力近几年来的文学史著作,已经很少以此来命名,即便有其表达的范围也一般圈定在二十世纪之内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局限随着时间的推移而更多地显现出来,现代启蒙的概念无法顾及非现代非启蒙的文学,二十世纪的界定在新世纪以来也遭遇了难以克制的困境尽管二十世纪不是一个物理时间,但对于无限生长的当代文学,它已经不能有力地概括新世纪以来的文学了,这是它最明显的缺陷 第二种命名方式是中国现代文学②所谓中国现代文学,其实已经包括传统意义上的现代与当代的时间范畴,指五四以来具有现代性质、现代意义的中国新文学,现代是这百年文学的根本性质,文学现代化也用以表述这百年文学的进程如朱栋霖等人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72022〕?所述,中国现代文学,是中国文学在20世纪持续获得现代性的长期、复杂的过程中形成的③在杨春时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思潮史?中,引入了现代性理论,认为文学思潮是文学对现代性的反映可以说,以现代为核心的中国现代文学,既突出了百年中国文学的最主要特征,并构建出一个相对完好的文学体系与此同时,中国现代文学取消当代文学的命名,似乎解决了一个为难的问题:现代文学只有30年,当代文学却可以无限延伸,以现代来统称这百年的文学历程,未尝不是一种可行的方法。
然而,这一命名也同样存在缺陷假如说现代是区别于古代〔或前现代〕而言,那么,当我们引入现代与后现代非现代的概念时,中国现代文学如何包含后现代主义思潮下的文学?又如何面对非现代文学?这是它必须面对的问题 第三种命名方式是现代中国文学朱德发提出了现代中国文学④的概念,并加以阐释他认为,现代中国和中国现代不仅仅是语序上的颠倒,它们是从不同的视野和阶位来断定文学史后者主要指涉中国的现代文学史,着重突现其现代性,即中国现代性的文学史或中国新文学史,那些非现代性或非新的文学并不包括在内;前者不是着眼于现代文学,只是标准现代性的文学,首先放眼于现代中国的文学现代中国与古代中国相对应,是从现代中国的大视野来审视文学,即但凡现代中国历史时期生成的文学都是研究的对象,不管是否具有现代性,也不管是哪个民族的文学,只要属于现代中国这个大家庭的文学,都应平等对待、合理排位⑤现代中国文学的提法有效防止了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百年中国文学在时间上的为难;同时,也可以更好地包容通俗文学、少数民族文学、台港澳文学以及旧体形式文学,确认了非主流文学入史的合法性,并扩大了学科的研究范围这一文学史理论,在朱德发与魏建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通鉴〔19002022〕?中得到了较好的理论。
它以人的文学为核心,梳理并评判现代中国以来的文学,不管民族与地区、雅俗与新旧周晓明也是现代中国文学的积极建构者,他与王又平主编的?现代中国文学史?在主流文学之外,同样关注到通俗文学、旧体诗词与港台文学 第四种命名方式是汉语新文学,这是近年来颇热的一个话题在2022年前后,朱寿桐主编?汉语新文学通史?〔广东人民出版社,2022〕,并发表一系列相关论文,系统地将汉语新文学推向学界,并产生较大的反响汉语新文学是指以现代汉语〔白话〕书写的文学,它以汉语为视域,以新为标准,旨在整合通常所说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台港澳文学和海外华文文学⑥与其他概念相比较,其优势正在于最大限度地超越乃至克制国家板块、政治地域对于新文学的某种规定和制约,从而使得新文学研究可以摆脱政治化的学术预期,在汉语审美表达的规律性讨论方面建构起新的学术途径⑦从语言角度书写文学史有其合理性一方面,文学的演变,语言往往是先导本文由论文联盟.Ll.搜集整理,正因为如此我们才特别强调白话文之于新文学的意义另一方面,使用同一语言的不同民族、不同国别,有着相近的表达的韵味、美感及象征意趣客观地说,汉语新文学的提法有较大的意义其一,它具有极大的包容性,可以理直气壮地去写大陆文学以外的台港澳文学与海外华文文学;其二,它引入台港澳文学及海外华文文学,可以对大陆文学形成有效的补充与参照;其三,以汉语为载体去体认文学,也有助于强化汉语认同与民族认同。
但从?汉语新文学通史?的详细理论来看,汉语只是入史的门票,它并没有深化、持续地挖掘汉语之于汉语新文学的意义此外,汉语新文学在囊括台港澳、海外华文文学的同时,又以失去汉语旧文学非汉语文学〔如文言体小说、旧体诗词、少数民族语言文学、现当代作家的外语创作〕为代价 近年来重新进入我们视野的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的概念,颇有返璞归真、删繁就简的意味其中,民国文学经陈福康、张福贵、张中良、丁帆、李怡等学人的推动与建构,又相继提出民国史视角民国机制民国意识民国文学风范等概念,深化了民国文学的内涵然而,因为一些特殊原因,对民国史或民国文学史的编写主要在海外,如?剑桥中华民国史?以及?二十世纪中国文学史?〔顾彬〕共和国文学的提法出现较早,如杨匡汉、孟繁华主编的?共和国文学五十年?〔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杨匡汉主编的?共和国文学60年?〔人民出版社,2022〕以及张炯主编的?共和国文学60年?〔广东教育出版社,2022〕虽然直接以民国文学共和国文学命名的文学史较少,但以此为分期的文学史并不少见,如陈文新主编的?中国文学编年史?〔湖南人民出版社,2022〕中的现代卷当代卷,张欣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根底教程?〔浙江大学出版社,2022〕。
丁帆主编的?中国新文学史?〔高等教育出版社,2022〕也将中国新文学分为民国文学和共和国文学两个范畴,将1912年的民国元年作为中国新文学的起点,并特别强调中国新文学是指民国以来以白话为主干但绝不完全排挤其他语言形式〔如文言、方言〕的具有现代意义的汉语文学创作⑧这种命名方式不乏合理性:一方面,它以更广阔的胸怀包容了现代文学所不能接纳的文学;另一方面,以更长远的目光来看,共和国文学也解决了当代文学无限生长以及现代启蒙二十世纪百年新文学无法概括的困境当然,这一组概念在理论中也遇到诸多问题〔如1949年后的台湾文学〕,李怡所提倡的阐释优先,史著缓行不失为一种明智之举因为要将如此庞杂的文学以一种合理的方式编入文学史,并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 对于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不同的命名方式,是从不同的视域对中国现当代文学的提取与整合譬如中国现代文学与现代中国文学,看似只调换了词语顺序,但置换了研究的对象,它们所指向的文学主体有很大的差异,它们的表达内容、评判标准也会有很大的不同诚然,从新文学、现代文学、当代文学到二十世纪中国文学中国现代文学现代中国文学汉语新文学民国文学与共和国文学,甚至百年中国文学中华文学等命名方式,都已经昭示了文学史家对文学史整合的努力。
因此,我们可以说,每一种命名都有它的意义;同样,我们也可以说,在将来的文学史研究中,仍会有新的命名出现但是,我们还必须成认:任何一种命名方式,但凡它有想抓注想概括的东西,就必然会有另外一些东西是它无法触及的但这并不意味着文学史命名没有意义面对仍在生长、变化的现当代文学,墨守成规不可取,削足适履更是愚蠢,如何有效命名仍然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文学史的命名,我们必须强调两点其一,理想的文学史命名应该有深化的洞见、鲜明的特征与详细的文学对象;既有足够大的胸怀,又有明晰的界限;在不失自我特性的同时,又可以最大程度表现文学的丰富原貌其二,文学史的命名必须在详细书写中得以呈现,而不能只是文字的游戏或随意调遣现实中存在的以下问题应引起注意:要么是名实不副,文学史书写没有真正地落实〔甚至违犯〕命名的旨意;要么是无奈之举,只是为了防止书名重复才变换文学史命名的方式 二、中国现当代文学史该怎样表达? 從文学史封面的题名进入文学史内部的表达,我们可以发现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书写,在承续20世纪90年代重写文学史成果的根底上,也有一些比较明显的特征从整体上看,有两种表达现象不容无视:一是努力复原历史的表达追求,二是图文并置的表达趋势。
1.复原历史的表达追求 洪子诚于1999年出版的?中国当代文学史?,无疑是历史化倾向最为典型的文学史如他所说,该书不是将作品和文学问题从特定的历史情境中抽取出来,按照编写者所信奉的价值尺度〔政治的、伦理的、审美的〕做出臧否,而是首先设法将问题放回到历史情境中去审察在新世纪以来,文学史表达中几乎都有比较明显的历史意识其中,最典型的是吴秀明主编的?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2〕与近些年来涌现的文学编年史 ?中国当代文学史写真?〔以下简称?写真?〕的表达方式非常特别,也很有创新性写真?尤为强调当代文学史编写的客观性,表现出向历史本真靠近的努力写真?的编写者致力于淡化个人的主观色彩,强化突出编写的文献性、原创性和客观性,把大局部的篇幅留给原始文献史料的辑录介绍上,自己尽量少讲,即使讲,也是多描绘,少判断⑨从体例上看,它主要有作家作品介绍评论文章选萃〔精选不同时期或同一时期多位有代表性的评论家相异甚至截然对立的观点〕、作家自述,在局部作家作品里还有编者评点然而,文学之历史毕竟是丰富复杂的,任何一种言说或者盖棺之论都可能失于偏颇,不能复现历史的本真样貌写真?的鲜明特征也容易招致难以防止的局限。
首先,辑录的文献不但有限,而且也表现出编写者的主观意图,这与他们的编史追求发生矛盾其次,?写真?的众调喧哗,也就意味着搁置了文学价值的最终评判,特别是对于在历史中有争议的文学作品而言更是如此最后,在某些文学作品中,编写者选取的文献不具有代表性,不能很好地说明问题例如对于宗璞的?红豆?,编者分别选取了1995、1999年的文献资料,而没有返回到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争议之中,这也有失偏颇 2.图文并置的表达趋势 翻阅新世纪以来的中国现当代文学史,最直观的变化是很多文学史都配有图片这并不是新世纪才有的现象,早在20世纪30年代,郑振铎的?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就已经插入图片,但这种做法并没有引起特别大的注意,也没有得到有效延续直至20世纪末,杨义主笔的?中国新文学图志?不仅特别地引入几百幅图片,并且在编史观念上从插图骤然提升到图志正如杨义所说,图志是我们探究写文学史的一种新的形式,它意味着另辟蹊径,切入文学史的独特侧面? 近年来,在文学史表达中置入图片已经蔚然成风,成为文学史编写的一种新形式这既是读图时代的推动,也是文学史编写不断深化的结果新世纪以来,范伯群、许道明、贺绍竣吴福辉、钱理群、丁帆、杨健等人在编史中都曾精心插入图片?;甚至唐弢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孟繁华、程光炜合著的?中国当代文学开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