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展研究 摘要:在历经10多年的高等教育大规模扩招后,方案生育与人口转型的双重作用使中国高考生源持续下降,而出国留学热、国外高校抢滩、大学生就业难、高等教育质量下降等因素进一步加到了高校生源危机,导致教育市场供求关系的逆转后扩招时代的悄然降临,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开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一方面它可能导致大批高校招生缺乏甚至破产,大量银行呆、坏账出现,大量教职工失业,甚至引发社会动乱;另一方面,假如处理得当,充分利用生源危机给高等教育改革带来的历史机遇,进一步扩大高校办学自主权,回归学术本位.引入竞争机制.我们就可以进步中国高等教育的资源配置效率和质量,使高等教育开展与经济社会开展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开展 关键词:后扩招中国高等教育生源危机财务危机机遇 一、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降临 在经历了近12年的大学扩招以后,各种迹象说明,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已经悄然降临虽然,绝大局部地方高校由于财务或规模经济方面的考虑仍然存在着强烈的扩招冲动,但外部环境的改变已经使中国高等教育不得不逐步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近几年各地方高校愈演愈烈的生源争夺战与局部高职高专院校的招生困难是其初步表现。
客观外部环境的改变使中国高校扩招不得不走近尾声而进入后扩招时代,这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开展来说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只有清醒认识后扩招时代的必然性,我们才能摆脱扩招思维定势,在尽力化解后扩招带来的各种挑战,充分抓住后扩招产生的大量机遇的根底上,使中国高等教育开展迈上一个新台阶 首先,后扩招时代的降临是方案生育与中国人口转型的必然结果中国激进的方案生育政策以及随着经济开展、人们生育观念改变导致的人口转型使人口增长率持续下降,各级学校的生源持续萎缩,最终必然影响到高等教育的生源供给据资料显示,全国小学入学人数在1995年到达2532万人的峰值后就开场出现下降,1998年后开场出现持续大幅度下降,2022年,小学入学人数下降至1672万,随后根本稳定在1700万,此时适龄人口总数还不及1994~1996年波峰状态的70%(见表1)根据教育年限推断,1998年小学入学人数的大幅下降意味着11年后(7岁~18岁)高考报名人数开场大幅下降而事实上也是如此,2022年中国高考报名人数首次大幅下降,接下来2022、2022年高考生源继续下降根据逻辑推理,小学入学人数大幅下降从1998年~2022年共8年,可以推断中国高考人数持续下降也应该有8年(2022~2022),高校的生源危机可能还会持续6年。
鉴于中国小学入学率已经到达98.5%,义务教育阶段直升,高中毛入学率已经到达79.2%,考虑到中学后教育分流会进一步加剧,高考报考率进步空间不大,我们根本可以预测,2022年中国高考学生与最顶峰2022年之比也应接近70%左右,2022年中国高考人数为1050万,那么2022年中国高考学生可能在730万左右2022年中国普通高校(不计民办)招生总数已经到达657万,比2022年增长4.4%左右,按照这种速度增长,即使按照100%的录取率(这根本不可能),高校学位从总体上供过于求很快就会到来 其次,国外高校的教育分流也造成国内高校生源的进一步萎缩,使后扩招时代提早到来虽然,通过高等教育大跃进,国内在校大学生和博士生的数量已经跃居世界第一(2022年分别为2979万和24.63万),然而,教育有自己的开展规律,与经济开展程度严密相关,脱离经济社会开展实际,违犯教育开展规律的高等教育大跃进只会使生源质量、老师整体素质大幅下滑,教育根底设施超负荷运转,并带来严重的高校债务压力,其必然结果是高等教育质量的普遍下滑而高校官本位的长期存在,高校长期的垄断与卖方市场地位也使国内高校缺乏改革动力,进一步扩大了我国高等教育与兴旺国家之间的质量差距。
在近些年权威的世界高校排名中,大陆没有一所高校进入前100强,即使是北大、清华也有被港台高校二流化的趋势国内高等教育的低质量导致大量学子以脚投票,到兴旺国家寻求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并且这种潮流愈演愈烈,愈来愈低龄化,近几年出国留学人数更以年均30%以上的速度增长随着兴旺国家高校生源、财务危机的加剧,其对中国生源的争夺将更为主动,并可能像纽约大学一样主动在大陆开设分校,抢夺内地生源,使生源争夺白热化 再次,高弃考率与高辍学率也是后扩招时代降临的主要原因由于高校大跃进脱离中国经济开展程度的实际吸收才能,加之高等教育质量下降,与社会需求相脱节,导致大学生就业难问题越来越严重大学生起薪的不断降低与昂贵的大学收费使 高等教育的投资收益率不断降低,导致越来越多的高中生放弃高考,直接进入劳动力市场或进入投资收益率相比照拟高的职业教育,进一步加剧高校生源危机高等教育的低质量和低投资收益率还导致越来越多的准大学生主动放弃高校学习时机,以前这种情况只在一些独立学院、二本院校出现,但如今即使是武汉大学这样内地排名前10的高校也出现了数量不小的弃读学生即使是在校生,也由于以上原因,每年放弃学业、中途辍学的学生数量也在不断增加,使高校生源危机日益严重,导致学生与高校的供求关系发生逆转。
正是由于长期的方案生育政策和内地人口构造转型以及高校大扩招后遗症的综合作用使中国高校的后扩招时代提早到来,它将对既有的高等教育体制产生宏大的冲击,假如处理不当,可能会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 二、后扩招时代中国高校面临的挑战 高等教育领域与所有其他行业一样,保持垄断和卖方市场地位对于供给方是有利的,垄断的破除和卖方市场地位的逆转会对供给方造成很大损失随着高等教育领域的开放,国外高校竞争的加剧以及国外、港澳地区高校在内地登陆建立分校,内地高校的高等教育垄断地位正逐渐被打破,而过度扩张和生源持续减少导致的生源危机进一步逆转了学生与高校之间的关系,使买方市场出现,导致内地高校处于严重不利的博弈地位不仅如此,大扩招时代留下的严重后遗症随着买方市场的到来,教育竞争的加剧而恶化,可能会对一些高校造成致命打击 1.生源危机后扩招时代最明显、最大的冲击就是大学继续扩招与生源持续减少产生的生源危机当然,不同档次高校面临的生源危机程度存在着差异,从当前来看,首先受冲击的是一些三本院校以及高职高专院校廊坊大学城的衰落、上海财经大学浙江学院的倒闭、上海经贸学院的破产只是冰山一角,高考生源拐点才刚刚开场一些高职高专院校虽然没有倒闭,但已经处于生源严重缺乏的境地,随着生源问题的进一步恶化,这些高校极有可能倒闭;一些二本院校由于升格时间不长,师资力量薄弱,品牌效应比拟差,招生也日益困难。
2022年山东省本科二批第二志愿投档完毕后,有45所院校的文科专业、47所院校的理科专业出现了“零投档〞,估计今后这种情况将更为普遍即使像武汉大学这样的重点高校,有些专业也遭遇弃读,某些专业的弃读率还比拟高可以预见,随着高考生源的继续下降,生源危机将进一步恶化,将会有更多的高校面临倒闭、停招的命运,大量老师将下岗、转岗,大量教育资源将被闲置、浪费,一些依赖于高校师生消费的社区将衰落,大量银行贷款可能难以收回变成呆账、死账,从而引发严重的社会危机,假如处理不当,就会酿成剧烈的社会冲突 2.财务危机在高等教育大跃进中,由于政府投资严重缺乏,导致各高校的财务压力非常大,而各地豪华大学城,各大学豪华新校区的建立进一步加重了高校的资金压力为了缓解财务危机,各高校一方面通过不断进步学生学费,扩大招生数量增加学校收入,另一方面通过向银行大量贷款弥补建立资金缺口由于缺乏硬预算约束,很多高校过度融资,深陷债务泥潭,即使像吉林大学、南昌大学这样的“985工程〞和“211工程〞高校也难以幸免然而,高校债务风险的不断增大已经引起银行警觉,很多高校被列入贷款黑名单,通过银行继续融资的路根本断绝学费的增长也受到学生承受力的限制、政府的管制,如今根本保持稳定,唯一可行的是不断扩大招生数量,进步学费总收入。
从统计资料上看,地方普通高校由于政府资金投入严重缺乏,导致学校财务对学费的依赖度不断进步,学费占教育总经费的平均比例由1997年的18.6%一路上升到2022年的40.6%假如扩招停顿甚至出现招生数量的大幅下降.对学费收入的严重依赖必然导致一些地方高校爆发严重的财务危机,日常运转困难,更不要说还银行的利息、本金因此,对于很大局部的地方高校来说,生源危机引发的财务危机可能是骆驼背上的最后一根稻草,它将导致人才流失,工资拖欠,根底设施老化,教学质量下降,生源进一步的萎缩,最终使这些高校陷入恶性循环直至倒闭 3.教育质量危机由于高校的扩招冲动与高考生源数量下降的互相作用,高考录取率可能会持续上升鉴于当前中国高考录取比例已经接近70%,生源总量还将持续下降多年,理论上将来中国的高考录取率可能到达100%,但考虑到大学文凭的急剧贬值,高等教育投资收益率的持续下降,弃考率和弃学率的进一步上升,高考录取率应该达不到100%但可以肯定的是,高考分数线会进一步大副下降,在理论上甚至可以降到分,大量不符合要求的生源进入高校必然从总体上进一步降低高等教育质量,而生源减少导致很多高校财务危机的持续恶化,老师福利待遇的降低,又导致大量优秀 老师的离任,老师整体素质的下降,财务危机也使教学设施难以得到维护,图书更新困难,教学、实验器材短缺,也影响到高等教育质量,使生源危机进一步加重,并形成恶性循环。
4.办学本钱进步由于高等教育领域由卖方市场转变为买方市场,供给超过需求,为招到足够数量的学生,很多高校将不得不花费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吸引、招揽新生,并提供更好的效劳来留住学生,这些都增加了办学本钱而生源的减少也导致大量同定资产闲置,教育设施的浪费一些专业的学生过少使教学的规模经济效应消失,教育设备利用不充分老师过剩也导致老师转岗、安置费大增,老师人力资源浪费严重,也进步了办学本钱,降低了办学效率 三、后扩招时代中国高等教育开展战略 然而,后扩招时代对于中国高等教育的开展不仅仅是一种挑战,也是一种机遇,只要制定有效措施化解这些挑战,并充分利用生源减少带来的机遇打破高等教育领域的垄断,推动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和改革,调整高等教育的层次和构造,进步高等教育的质量和竞争力,减少由高等教育大跃进造成的高等教育过度超前开展而造成的人力、物力、财力资源浪费,我们就能使中国高等教育回归正轨,与国家的经济社会开展程度相协调,实现可持续开展 从宏观层次看,政府应该利用高校生源危机进一步推进高校体制改革,打破高等教育领域的垄断,通过高等教育内部的竞争实现高校之间、高校老师之间的优胜劣汰,使长期以来阻力重重的高校课程体制改革、管理体制改革、人事体制改革获得本质性的进展,将专业构造调整、岗位聘任制、绩效工资制落到实处。
只有激发高校之间的竞争,我们才可以进步高校的办学效率,进步高等教育质量,实现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当然,高校真正的市场化变革必然会导致一些专业的消失,一些教育质量低下、办学本钱过高的高校倒闭,一些不适应社会需要、专业技能较差、不称职的高校教职工的解聘但这是必要的阵痛,我们不应该以社会和谐为由压制变革,阻止资源的优胜劣汰、优化配置,错失高等教育变革的良机,因为只有变革才可以进步高等教育的质量和办学效率,实现高等教育的凤凰涅槃当然,对于那些因为系部被撤、学校倒闭、竞争失利而被解聘的老师,我们应提供必要帮助,一些老师可以通过再培训重新进入老师队伍,一些可以转到乡村中小学充实乡村老师队伍,更多的可能需要培训转岗 政府也有必要重新定位的职能,充分认识到高等教育的半公共品性质和社会功能,对高等教育的开展进展宏观调控虽然,高等教育领域的市场化越来越明显,各种性质的高校之间的竞争是保证教育更符合社会需要的保证,但是鉴于市场失灵的客观存在,教育半公共品性质以及教育在维护时机均等、缩小区域经济差距方面的重大作用,政府对高等教育的合理干预就显得极有必要由于高等教育对于维护社会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