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列有关该渗透作用机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细胞膜对Na+和Cl-的通透性远高于水分子,水分子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B. 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远高于Na+和Cl-,水分子从低渗溶液扩散至高渗溶液C. 细胞膜对Na+和Cl-的通透性远高于水分子,Na+和Cl-从高渗溶液扩散至低渗溶液D. 细胞膜对水分子的通透性远高于Na+和Cl-,Na+和Cl-从高渗溶液扩散至低渗溶液12. 酷热干燥的某国家公园内生长有很多马齿苋属植物叶片嫩而多肉,深受大象喜爱其枝条在大象进食时常被折断掉到地上,遭到踩踏的枝条会长成新的植株白天马齿苋属植物会关闭气孔,在凉爽的夜晚吸收CO2并储存起来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之间存在共同进化B. 大象和马齿苋属植物存在互利共生关系C. 水分是马齿苋属植物生长的主要限制因素D. 白天马齿苋属植物气孔关闭,仍能进行光合作用13. 植物的有性生殖过程中,一个卵细胞与一个精子成功融合后通常不再与其他精子融合我国科学家最新研究发现,当卵细胞与精子融合后,植物卵细胞特异表达和分泌天冬氨酸蛋白酶ECS1和ECS2这两种酶能降解一种吸引花粉管的信号分子,避免受精卵再度与精子融合。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多精入卵会产生更多的种子B. 防止多精入卵能保持后代染色体数目稳定C. 未受精的情况下,卵细胞不分泌ECS1和ECS2D. ECS1和ECS2通过影响花粉管导致卵细胞和精子不能融合14. 20世纪末,野生熊猫分布在秦岭、岷山和小相岭等6大山系全国已建立熊猫自然保护区40余个,野生熊猫栖息地面积大幅增长在秦岭,栖息地已被分割成5个主要活动区域;在岷山,熊猫被分割成10多个小种群;小相岭山系熊猫栖息地最为破碎,各隔离种群熊猫数量极少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熊猫的自然种群个体数量低与其繁育能力有关B. 增大熊猫自然保护区的面积可提高环境容纳量C. 隔离阻碍了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熊猫小种群内会产生近亲繁殖D. 在不同活动区域的熊猫种群间建立走廊,可以提高熊猫的种群数15. 某地区的小溪和池塘中生活着一种丽鱼,该丽鱼种群包含两种类型的个体:一种具有磨盘状齿形,专食蜗牛和贝壳类软体动物;另一种具有乳突状齿形,专食昆虫和其他软体动物两种齿形的丽鱼均能稳定遗传并能相互交配产生可育后代针对上述现象,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丽鱼种群牙齿的差异属于可遗传的变异B. 两者在齿形上的差异有利于丽鱼对环境的适应C. 丽鱼种群产生的性状分化可能与基因突变和重组有关D. 两种不同齿形丽鱼的基因库差异明显,形成了两个不同的物种16. 某实验利用PCR技术获取目的基因,实验结果显示除目的基因条带(引物与模板完全配对)外,还有2条非特异条带(引物和模板不完全配对)。
为了减少反应非特异条带的产生,以下措施中有效的是( )A. 增加模板DNA的量 B. 延长热变性的时间C. 延长延伸的时间 D. 提高复性的温度17. 正常情况下,神经细胞内K+浓度约为150mmol·L-1,胞外液约为4mmol·L-1细胞膜内外K浓度差与膜静息电位绝对值呈正相关当细胞膜电位绝对值降低到一定值(阈值)时,神经细胞兴奋离体培养条件下,改变神经细胞培养液的KCl浓度进行实验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当K+浓度为4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难以兴奋B. 当K+浓度为150mmol·L-1时,K+外流增加,细胞容易兴奋C.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增加,导致细胞兴奋D. K+浓度增加到一定值(<150mmol·L-1),K+外流减少,导致细胞兴奋18. 人类的ABO血型是由常染色体上的基因IA、IB和i三者之间互为等位基因决定的IA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A抗原,IB基因产物使得红细胞表面带有B抗原IAIB基因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有A抗原和B抗原,ii基型个体红细胞表面无A抗原和B抗原现有一个家系的系谱图(如图),对家系中各成员的血型进行检测,结果如表,其中“+”表示阳性反应,“-”表示阴性反应。
个体1234567A抗原抗体++-++--B抗原抗体+-++-+-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个体5基因型为IAi,个体6基因型为IBiB. 个体1基因型为IAIB,个体2基因型为IAIA或IAiC. 个体3基因型为IBIB或IBi,个体4基因型为IAIBD. 若个体5与个体6生第二个孩子,该孩子的基因型一定是ii19. 甲、乙、丙分别代表三个不同的纯合白色籽粒玉米品种甲分别与乙、丙杂交产生F1,F1自交产生F2,结果如表组别杂交组合F1F21甲×乙红色籽粒901红色籽粒,699白色籽粒2甲×丙红色籽粒630红色籽粒,490白色籽粒根据结果,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F2玉米籽粒性状比为9红色:7白色B. 若乙与丙杂交,F1全部为红色籽粒,则玉米籽粒颜色可由三对基因控制C. 组1中F1与甲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3红色:1白色D. 组2中的F1与丙杂交所产生玉米籽粒性状比为1红色:1白色20. T细胞的受体蛋白PD-1(程序死亡蛋白-1)信号途径有调控T细胞的增殖、活化和细胞免疫等功能肿瘤细胞膜上的PD-L1蛋白与T细胞的受体PD-1结合引起的一种作用如图所示。
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PD-Ll抗体和PD-1抗体具有肿瘤免疫治疗作用B. PD-L1蛋白可使肿瘤细胞逃脱T细胞的细胞免疫C. PD-L1与PD-1的结合增强T细胞的肿瘤杀伤功能D. 若敲除肿瘤细胞PD-L1基因,可降低该细胞的免疫逃逸二、非选择题21. 使酶的活性下降或丧失的物质称为酶的抑制剂酶的抑制剂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类是可逆抑制剂(与酶可逆结合,酶的活性能恢复);另一类是不可逆抑制剂(与酶不可逆结合,酶的活性不能恢复)已知甲、乙两种物质(能通过透析袋)对酶A的活性有抑制作用实验材料和用具:蒸馏水,酶A溶液,甲物质溶液,物质溶液,透析袋(人工合成半透膜),试管,烧杯等为了探究甲、乙两种物质对酶A的抑制作用类型,提出以下实验设计思路请完善该实验设计思路,并写出实验预期结果1)实验设计思路取___________支试管(每支试管代表一个组),各加入等量的酶A溶液,再分别加等量________________,一段时间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