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应与创新本地化产业背景下翻译人才的培养 黎志萍摘 要:本地化是翻译的扩展与延伸,翻译是本地化的核心内容,本地化产业已经开始大量吸纳翻译专业人才,但对其能力提出更高要求,高校应充分意识到本地化产业对翻译人才培养的导向作用,主动适应新形势、新要求,为翻译专业学生增设一些与本地化息息相关的技术和管理类课程,构建以翻译能力、跨文化交际能力、技术能力以及管理能力为一体的能力培养体系为解决本地化翻译教学中的技术和师资难题,高校可尝试翻译工作坊、企业冠名班的新型教学模式,落实多元协同、校企共育的人才培养理念Key: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技术和管理课程;翻译工作坊:H059-4 :A :1673-2596(2020)08-0071-05一、引言本地化是一种对软件或网站产品,包括软件的应用及相关的产品文档,进行翻译和改写的过程,其核心环节是将文本内容转换为目标区域的语言,并使之符合目标区域的文本规范本地化产业源于20世纪九十年代初软件开发商为开拓国际市场而对软件产品进行改造本地化服务商主要通过翻译、项目管理、信息工程以及桌面排版等业务,为产品和服务的国际化和本地化提供操作性支持和咨询服务。
随着数字革命和经济国际化向纵深推进,本地化相关的语言服务需求迅猛增长据美国卡门森斯顾问公司调查显示,2018年全球外包语言服务和技术的市场份额约达465亿美元,且预计2021年将增至561亿美元作为本地化产业的重要参与者,翻译公司从承接本地化项目的翻译外包服务开始,逐渐提供更加多样化的语言服务,业务范围除语言翻译外,已拓展至编辑、术语管理、项目管理、语言测试、跨文化设计、文化评估等与本地化密切相关的项目,因而面向翻译专业毕业生的岗位更加多元化,包括专职译员、译审、语言指导、术语专员、字幕员、译文质量管理员、产品项目经理、本地化软件开发员、技术编辑等岗位,为翻译专业毕业生带来更多就业机会与选择但与此同时,本地化的服务对象、操作工具和工作模式对翻译行业带来深远影响翻译越来越涉及软件、网站、电子游戏、多媒体、数据库、知识库、小型装置的本地化处理,更加依赖翻译技术、计算机技术、翻译记忆库、术语库、项目管理、译文编辑和排版等多因素、多环节的协调配合,因而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从语言层面延伸到技术和管理层面,能力要求的多样化对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鉴于目前国内高校的翻译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与本地化产业发展对翻译人才的能力要求和期待存在巨大差距,本文拟从本地化产业的特点和人才需求出发,通过梳理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理论研究成果和高校办学经验,探讨国内设有翻译硕士学位的普通高校应如何调整翻译专业课程设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以适应本地化产业带来的翻译人才市场的新变化和新需求。
二、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的现状本地化产业的蓬勃发展迫切需要大量高端翻译人才,不少学者开始关注与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相关的课题Pym首先厘清本地化的概念,接着从三个方面论述将软件本地化教学纳入全日制翻译人才培养项目和短期专业研究生项目的必要性,并且提出让翻译专业学生在计算机系接受启蒙教育的建议Austermühl强调将本地化培训纳入译者培训项目,并基于自身从事技术翻译教学的经验,提出软件和网站翻译的四个层次模型:本地化概念和流程、网站本地化、软件本地化、研究与专业化崔啟亮从高校MTI的翻译与本地化课程出发,提出“三型驱动”“四层结构”和“五式教学”的课程体系设计与教学方法Vázquez和Rey分析XLIFF(一种本地化交换文件格式)在本地化或翻译过程中的优势和作用,阐述欧洲四所大学为翻译和本地化专业学生开设XLIFF课程的理论依据,介绍他们在教学方法和内容、课程模块、实训等方面的教学设计思路ODACIO LU阐述游戏本地化的定义和特征,探讨与游戏本地化相关的课程设置和翻译专业学生应掌握的翻译工具Kudla基于自身的用户体验,并以可汗学院项目为例,论述本地化平台Crowdin对于大学、私人培训机构或工作坊培养未来译员所能发挥的潜在作用。
王华树在分析本地化人才需求与培养现状的基础上,对MTI教育提出“四个加强”建议:加强本地化能力建设;加强本地化方向建设;加强课程体系建设以及加强师资建设国际上已有高校顺时而动,实施本地化与翻译专业相结合的本、硕、博多层次学位教育,并通过举办与本地化服务相关的证书培训或职业培训,建立多元化的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模式,比如德国梅恩茨大学在翻译本科教学中设置本地化课程爱尔兰莱姆瑞克大学自1997年起设立全球第一个本地化硕士学位点——软件本地伦理学硕士学位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设立“技术交流与本地化”和“网站创立、内容管理与本地化”两个硕士点美国蒙特雷国际研究院设立“翻译与本地化管理”硕士学位点,肯特州立大学的翻译学博士点包含本地化研究方向,德克萨斯大学阿灵顿分校和加拿大蒙特利尔大学则分别推出包括5门课程、7种语言和包括23个专业课程的本地化证书项目尽管本地化服务的市场需求呈迅猛增长之势,我国大多数高校仍未将本地化翻译人才培养提上日程目前,国内发达地区的几所名校或者老牌外语类院校,比如北京大学、北京语言大学、广东外语外贸大学、南京大学、西安外国语大学等设立“翻译技术与本地化”“翻译与本地化管理”等专业,虽每年向社会输送了一定数量毕业生,但本地化翻译人才稀缺的问题并未得到有效缓解。
基于这种现状,国内设有翻译硕士学位点的高校应以行业需求为导向,在课程设置和教学模式上以“职业能力”为本进行设计,培养具备出色的语言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尤其是翻译技术,具备项目管理知识和计算机、汽车机械、通讯电子等行业知识的译者三、翻译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本地化项目通常包括项目管理、软件翻译和设计、帮助或网站内容的翻译、设计和测试、文档的翻译和桌面排版、多媒体或基于计算机的培训组件的翻译和安装,以及本地化软件或网站应用的功能性测试一些欧美高校根据本地化项目的构成与特点,开设了较为专业、细化的本地化课程,其中以两大类居多:一类是技术性课程,比如翻译技术与术语、计算机翻译应用软件、本地化工程、本地化工具、语言信息技术;另一类是管理性课程,比如本地化项目管理、多语社区管理、术语管理、质量管理等国内许多MTI高校虽未开设本地化专业,但设有科技英语翻译、计算机辅助翻译和机器翻译等课程,具备一定的本地化基础,因此可参照国外课程设置,面向翻译专业增设一些本地化技术与管理类课程,将翻译专业和本地化专业的课程完美融合一)增设技术类课程本地化产业主要依靠技术支撑,推动软件应用程序和其他信息产品的本地化,具有高度信息化、技术化的特点,本地化翻译的对象包括各种格式的文本、代码、图片、视频、音频等,翻译过程高度依赖现代技术,从依靠词典、术语工具书和语法,转变为依靠计算机辅助工具在内的翻译技术以及不断升级的桌面、企业服务器和云技术。
译者不仅需要翻译记忆软件和其他辅助工具提高工作效率,还需要便捷的桌面排版和文本编辑工具进行译后编辑处理,甚至需要本地化测试工具跟踪终端用户的产品评价,并据此对译文做出调整此外,本地化产业需要高度协同性,同一个项目的不同参与者需要运用电子工具进行交流,利用文件压缩技术、文件传输协议以及各种编码格式和密码接发文件,并保证文件的安全总之,本地化译者需要掌握的技术不仅包括翻译技术,还包括信息技术、管理技术和测试技术等增设翻译技术课程,培养学生运用电子工具与客户、项目经理和其他译者进行工作交流的能力,帮助学生熟悉百度、google等翻译引擎,了解Radialix、Sisulizer、SDL Passolo以及Alchemy Catalyst等软件本地化工具和Trados、MemoQ、MemSource、Transmate、TransSearch、Déjà Vu、雪人、东方雅信等专业翻译软件,学会使用SDL Trados QA Checker等质量保证工具对译文中的数字、附加空格、重复字词和术语一致性等进行自动化检查,掌握以翻译记忆库和术语库为基础的语言资产管理技术和翻译质量保证技术二)增设管理类课程要成功实现某个产品的本地化,需要全球产品管理、本地化项目管理和组合管理同时发挥战略性作用。
组合管理是统筹企业所有产品和资源的整体性管理策略,全球产品管理是针对单个产品进行的整体性管理策略,而本地化项目管理则是具体实施策略,是本地化成功与否的关键,因此本地化人才尤其有必要掌握一些项目管理知识项目管理是根据约定的项目接受标准,运用技术、技能、方法、知识和经验来管理和控制资源和生产过程,以达到既定目标的活动本地化项目越来越涉及大型多语门户网站、跨境电子商务、电子学习课件、移动位置服务、移动社交与搜索等新型业务,项目类型多、变化快、规模大、质量要求高、参与人数多、生产过程流程化与协作化,因而需要周密合理的项目计划和实施控制本地化翻译是以项目为驱动的专业性行为,“为了提升译文质量和译员培训效果,教育者、培训者以及从业者应了解项目环境对翻译行为的影响,以及翻译和项目管理两者交互作用中产生的各种操作变量和因素”只有对时间、成本、质量、人力资源、风险、客户关系等各种因素进行科学合理的操控与管理,才能保证本地化项目成功交付增设本地化项目管理课程,向学生简要介绍美国、欧洲和中国三大版本的《项目管理知识体系》(PMBOK)的要点和异同点,帮助其了解本地化项目的特征、任务分解、实施过程、团队职责和质量标准,了解本地化项目的招投标过程和相关文书的编写方法和注意事项;了解翻译管理系统(TMS)的概念、特点和功能以及译云、云译客以及译联网等新一代云平台翻译管理系统;了解增值管理(EVM)的概念及其在项目进度报告中的作用;了解用于编制XLS格式的项目预算表和报价表以及MPP格式进度表的工具和方法。
国内高校主要以培养学生的双语互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目标进行课程设置,而本地化项目是以技术驱动和管理驱动为特点,因此这些高校可从翻译专业着手,在巩固和优化原有课程的同时,适当增设与本地化相关的技术与管理类课程,构建以翻译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为主、以技术能力和管理能力为辅的能力培养体系,为翻译专业学生进入本地化行业奠定基础四、翻译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本地化是一种技术含量高、学科跨度广的新兴产业,高校对本地化还需要一个适应的过程目前翻译专业教师大多是文科背景,技术基础较为薄弱,且少有行业经验,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本地化教学的顺利开展除了与计算机专业合作外,校企合作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国际通行办法,比如蒙特雷国际研究院高级翻译学院与惠普公司、甲骨文数据库管理系统公司以及思科系统公司等美国大型软件公司和本地化服务商合作,爱尔兰都柏林城市大学与Microsoft、Symantec、IBM等国际知名企业合作,培养学生本地化翻译技能近年来,国内高校与企业共建实习基地和教学平台的成功案例也越来越多除此之外,笔者认为高校还可尝试翻译工作坊和企业冠名班的教学模式,进行校企深度合作一)翻译工作坊翻译工作坊是让学生置身于模拟的翻译环境,学会运用现代化的翻译工具处理翻译项目的一种新型教学模式。
它将教师、学生和行业人士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一个具有开放性和社会性的教学平台,使学生能够跨越学校与社会的鸿沟,更接近真实的职场此外,传统翻译教育仅仅关注个体译者及其翻译技能,翻译工作坊则针对一个翻译组织里面所有的角色和环境,因此,学生能够轮流扮演翻译公司的不同角色,从而熟悉翻译的整套流程,强化职业身份意识和技能翻译工作坊尤為强调翻译技术的应用,因此无论对于本地化的翻译技术课程和项目管理课程都非常适用教师指导学生自由组建本地化翻译团队,与翻译公司或本地化公司合作,设计网站、软件、电子游戏或其他产品的本地化项目,以任务为驱动引导学生运用各种翻译和本地化技术进行翻译实践和项目管理高校邀请行业人士参与翻译工作坊教学,为学生在执行翻译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