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秀6篇

xx****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7.08KB
约14页
文档ID:320178792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秀6篇_第1页
1/14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优秀6篇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一 两小儿辩日 先秦:列御寇 孔子东游,见两小儿辩日,问其故辩日 一作:辩斗) 一儿曰:“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而日中时远也 一儿以日初出远,而日中时近也 一儿曰:“日初出大如车盖,及日中则如盘盂,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儿曰:“日初出沧沧凉凉,及其日中如探汤,此不为近者热而远者凉乎?” 孔子不能决也 两小儿笑曰:“孰为汝多知乎?” 两小儿辩日翻译 孔子向东游历,见到两个小孩在争论,就问他们在争论的缘由 一个小孩子说:“我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近,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远 另一个小孩子认为太阳刚刚升起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远,而正午的时候距离人比较近 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时像车的车盖一样大,到了中午时就犹如盘子一般小了,这不是远小近大的道理吗?” 另一个小孩儿说:“太阳刚出来时凉快,到了中午的时候热得犹如把手伸进热水中,这不是近的就感觉热,而远就觉得凉的道理吗?” 孔子听了之后不能推断他们俩谁对谁错。

两个小孩子笑着对孔子说:“是谁说你才智多呢?” 学弈 先秦:佚名 弈秋,通国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诲二人弈,其一人用心致志,惟弈秋之为听;一人虽听之,一心以为有鸿鹄将至,思援弓缴而射之虽与之俱学,弗若之矣为是其智弗若与?曰:非然也 学弈翻译 弈秋是全国最擅长下围棋的'人让弈秋教育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人用心致志的学习,只听弈秋的教育;另一个人虽然也在听弈秋的教育,却一心以为有大雁要飞来,想要拉弓箭将它射下来虽然他们二人一起学习下棋,但后者的棋艺不如前者好莫非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前一个人吗?说:不是这样的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二 【水仙】 清· 水仙一花,予之命也予有四命,各司一时:春以水仙兰花为命;夏以莲为命;秋以秋海棠为命;冬以腊梅为命无此四花,是无命也一季夺予一花,是夺予一季之命也 水仙以秣陵①为最,予之家于秣陵,非家秣陵,家于水仙之乡也记丙午之春,先以度岁无资,衣囊质②尽,迨③水仙开时,索一钱不得矣欲购无资,家人曰:“请已之,一年不看此花,亦非怪事予曰:“汝欲夺吾命乎?宁短一岁之寿,勿减一岁之花且予自他乡冒雪而归,就水仙也。

不看水仙,是何异于不反金陵,仍在他乡卒岁乎?”家人不能止,听予质簪珥④购之 注释: ①秣陵:指南京②质:抵押③迨:等到④珥:用玉做的耳饰 【水仙】译文 我有四条命,各自存在于一年的一个季节:春天以水仙、兰花为命,夏天以莲花为命,秋天以秋海棠为命,冬天以蜡梅为命假如没有这四种花,也就没有我这条命了,假如哪一季缺了这一种花,那就等于夺去了我这一季的命 南京的最好了,我之所以把家安在南京,并不是为了在南京安家,而是为了在水仙的家乡安家记得丙午年的春天,当时穷困潦倒,无富余钱财过年,等到水仙花开的时候,没钱购买家人说我要自己克制,一年不看水仙花也没什么可惊奇的 我说:莫非你们是要夺去我性命么?我宁可少掉一年的寿命,也不想一个季节没有花的陪伴况且我从他乡冒着大雪回到南京,就是为了看这水仙花假如看不到,岂不是不如不回来南京,就呆在他乡过年算了?家人劝不过我,给了我玉饰去换水仙花了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三 原文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 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sù)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翻译 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比如一座)方圆三里的内城,只有方圆七里的外城,四面包围起来攻打它,却不能取胜采纳四面包围的方式攻城,肯定是得到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了,可是不能取胜,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天气、时令比不上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城墙并不是不高,护城河并不是不深,武器装备也并不是不精良,粮食供应也并不是不足够,但是,(守城一方)弃城而逃,这是因为有利于作战的地理环境比不上作战中的人心所向、内部团结 所以说,限制百姓不能只靠划定的疆域的界限,巩固国防不能依靠山川的险阻,威慑天下不能凭借武力的强大施行“仁政”的君主,帮助支持他的人就多,不施行“仁政”的君主,支持帮助他的人就少帮助他的人少到了极点,自己的亲属也会背叛他;帮助他的人多到了极点,天下的人都会归顺他靠着天下人都归顺他的条件,去攻打那连自己亲戚都反对的寡助之君,所以,(施行“仁政”的)的君主不战则已,战斗就肯定能成功。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原文 舜(shùn)发于畎(quǎn)亩之中,傅说(yuè)举于版筑之间,胶鬲(gé)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kòng)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入则无法家拂(bì)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四 一、原文 钱思公(1)虽生长富贵(2),而少所嗜好在西洛(3)时尝(4)语(5)僚属(6),言平生惟好读书,坐则读经史(7),卧则读小说(8),上厕则阅小辞(9)盖未尝(10)顷刻释(11)卷也 谢希深(12)亦言:宋公垂(13)同在史院,每走厕必挟书以往,讽(14)诵之声琅然(15),闻(16)于远近,亦(17)笃学(18)如此余因(19)谓希深曰:“余平生所作文章,多在‘三上,乃‘立刻’、‘枕上’、‘厕上’也盖(20)惟此尤可以属思(21)尔(22)” 二、译文 钱思公虽然出身在富贵之家,但是没有什么不良爱好。

在西京洛阳曾经告知官员的家属,说这一生只喜爱读书,坐着的时候就读经书和史书,躺在床上就读各种杂记的书籍,上厕所的时候就读短小的诗词、小令也许从来没有半刻放下书的时候 谢希深也说: 同在史院的宋公垂,每当去厕所都夹着书,诵读的声音嘹亮,远近都能听到,也是如此的好学我于是告知希深,说:“我平生所作的文章,多是在“三上”,就是马背上、枕头上、厕座上也许只是因为只有这些地方才可以集中思想吧 三、注释 (1)钱思公:即钱惟演,北宋“西昆体”代表作家之一,吴越王钱俶的儿子,从其父归宋,宋景祐中以枢密副使任西京留守下文提及的谢希深(谢绛)、宋公垂(宋绶)也以文学知名一时 (2)虽:虽然 (3)西洛:西京洛阳 (4)尝:曾经 (5)语:对……说 (6)僚属:官府的佐助官当时,欧阳修、谢绛等都是钱惟演的僚属 (7)经史:经书和史书 (8)小说:指先秦百家著作以及后来的杂记类书籍 (9)小辞:指短小的诗词 (10)未尝:从来没有 (11)释:放下 (12)谢希深:即谢绛,欧阳修的挚友 (13)宋公垂:即宋绶,家富藏书,以读书敏慧强记而闻名。

(14)讽:不看着书本念,背书 (15)琅然:声音嘹亮 (16)闻:(能)听见 (17)亦:也 (18)笃学:非常好学 (19)因:于是 (20)盖:也许 (21)属思:集中思想写作 (22)尔:罢了 文言文原文及翻译 篇五 原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也始举进士,除大理评事,出知建昌县以父母皆老,辞不就得监和州税,父母又不欲行,拯即解官归养后数年,亲继亡,拯庐墓终丧,犹徘徊不忍去,里中父老数来劝勉久之,赴调,知天长县有盗割人牛舌者,主来诉拯曰:“第归,杀而鬻之寻复有来告私杀牛者,拯曰:“何为割牛舌而又告之?”盗惊服 徙知端州,迁殿中丞端土产砚,前守缘贡率取数十倍以遗权贵拯命制者才足贡数,岁满不持一砚归 使契丹,契丹令典客谓拯曰:“雄州新开便门,乃欲诱我叛人,以刺疆事耶?”拯曰:“涿州亦尝开门矣,刺疆事何必开便门哉?”其人遂无以对 召权知开封府,迁右司郎中拯立朝刚毅,贵戚宦官为之敛手,闻者皆惮之人以包拯笑比黄河清童稚妇女,亦知其名,呼日“包待制”京师为之语曰:“关节不到,有阎罗包老。

旧制,凡讼诉不得径造庭下拯开正门,使得至前陈曲直,吏不敢欺 拯性峭直,恶吏苛刻,务敦厚,虽甚嫉恶,而未尝不推以忠恕也与人不苟合,不伪辞色悦人,平居无私书,故人、亲党皆绝之虽贵,衣服、器用、饮食如布衣时尝曰:“后世子孙仕宦,有犯赃者,不得放归本家,死不得葬大茔中不从吾志,非吾子若孙也 译文 包拯,字希仁,庐州合肥人最初考中进土,被授为大理评事,出任建昌县的知县因为父母亲年纪都大了,包拯辞官不去赴任得到监和州税的官职,父母又不想让他离开,包拯就辞去官职,回家赡养老人几年以后,他的父母亲相继去世,包拯在双亲的墓旁筑起草庐,直到守丧期满,还是徘徊迟疑,不忍离去,同乡父老多次前来劝慰勉励过了很长时间,包拯才去接受调遣,担当了天长县的知县有盗贼将人家牛的舌头割掉了,牛的主子前来上诉包拯说:“你只管回去,把牛杀掉卖了不久又有人来控告,说有人私自杀掉耕牛,包拯道:“你为什么割了人家的牛舌还要来控告辞人呢?”这个盗贼听罢又是惊讶又是佩服 (包拯)转到端州当知府,升为殿中丞端州出产砚台,此前的知府趁着进贡大都敛取是贡数几十倍的砚台,来赠送给当朝权贵包拯吩咐制造的砚台仅仅满意贡数,当政满一年没拿一方砚台回家。

(包拯)出访契丹,契丹吩咐典客对包拯说:“(你们国家的)雄州城最近开了便门,就是想引诱我国的叛徒,以便刺探边疆的情报吧?”包拯说:“(你们国家的)涿州城曾经也开过便门,刺探边疆的情报为何肯定要开便门呢?”那个人便无言以对了 (包拯被朝廷)召令短暂代理开封府尹,升为右司郎中包拯在朝廷为人刚毅坚毅,贵戚宦官因此而大为收敛,听说的人都很胆怯 他人们把包拯笑比做黄河水清(一样极难发生的事情)小孩和妇女,也知道他的名声,叫他“包待制”京城里的人因此说:“(暗中行贿)疏不通关系(的人),有阎罗王和包老头按旧规则,凡是诉讼都不能干脆到官署(递交状子)包拯打开官署正门,使告状的人能够到跟前陈述是非,办事小吏因此不敢欺瞒 包拯性情严峻刚直,憎恶办事小吏苛杂苛刻,务求忠诚厚道,虽然特别憎恨厌恶,但从来没有不施行忠恕之道的他)跟人交往不随意附和,不以巧言令色取悦人,平常没有私人信件,连挚友、亲戚也断绝往来虽然地位名贵,但(穿的)衣服、(用的)器物、(吃的)饮食跟当百姓时一样他)曾经说:“后代子孙当官从政,假如贪赃枉法,不得放回老家,死了不得葬入家族墓地假如不听从我的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