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优秀8篇)

xx****3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9.70KB
约6页
文档ID:319834875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优秀8篇)_第1页
1/6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优秀8篇)《咏鹅》 篇一 唐骆宾王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 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杂诗》 篇二 唐 王维 君自家乡来,应知家乡事 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 言古诗书法楷书观赏 篇三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1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2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3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4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5 五言绝句格律综述 盛唐以前,五言绝句不但没有对仗,而且平仄也不讲究,盛唐之后五言绝句严格遵守格律诗之规定,虽然其中也有极少数按古诗的做法写的不讲究平仄与对仗的古体诗,但盛唐五言绝句此时已经是在格律上完备的近体诗这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句数固定只有四句,每句五字,总共二十字 ⑵押韵严格诗歌都是押韵的,有的句句押,有的隔句押,在隔句押韵上和古体诗没有本质区分,他的押韵严格表现在一般只押平声韵且不能出韵也就是说其不行押仄韵且韵脚必需用同一韵中的字,不得用邻韵的字。

⑶讲究平仄在平平--仄仄、仄仄--平平的基础上加一个音节形成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的四种基本句式 ⑷关于对仗问题由于绝句可以看作是律诗的截取,所以对于对仗的要求也就不太严格因律诗是一般要求颔联和颈联对仗的,对于首联和尾联是否对仗并不作明确要求,那么当把绝句看作律诗的后半截时,就是一二句要对仗,三四句不用,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要看作是律诗的首、尾两联则都不用对仗,如王维《相思》;假如看作是律诗前半截,则三四句要对仗,一二句不用;若看作是颔联和颈联的截取,则都要对仗而后两种状况不多见 《送别》 篇四 唐 王之涣 杨柳东风树,青青夹御河 近来攀折苦,应为别离多 《竹里馆》 篇五 唐王维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遗爱寺》 篇六 唐 白居易 弄日临溪坐,寻花绕寺行 时时闻鸟语,到处是泉声 绝句形式特征 篇七 绝句每首四句,按每句字数,可分为五言绝句、六言绝句、七言绝句五言绝句、七言绝句较多,六言绝句极少按格律要求的严格程度,可分为律绝和古绝。

律绝 律绝跟律诗一样,依照律句的特点,讲究平仄,押韵严格 律句有四种基本句型五言:(甲)平平仄仄平,(乙)仄仄平平仄,(丙)平平平仄仄,(丁)仄仄仄平平七言只是在五言句型的前面再加一个节奏单位,就是:(甲)仄仄平平仄仄平,(乙)平平仄仄平平仄,(丙)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依平仄类型来看,七言平起式等于五言仄起式,七言仄起式等于五言平起式五言平起式相当少见,七言仄起式比平起式稍少些 律句的平仄粘对具有肯定的敏捷性,即所谓的“一三五不论,二四六分明”,就是说第一、三、五(仅指七言)字的平仄可以敏捷处理,而其次、四、六以及最终一字的平仄则必需严格遵守但前提是不能犯孤平和三平调 整句除了韵脚,只有一个平声字,叫做“孤平”,是近体诗的大忌因此五言“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一字用了仄声,则第三字必需是平声;七言“仄仄平平仄仄平”句型若第三字用了仄声,则第五字必需是平声 假如句尾连续出现了三个平声字,叫做“三平调”,是古体诗专用的形式,近体诗必需尽量避开因此五言“仄仄仄平平”的第三字和七言“平平仄仄仄平平”的第五字不能用平声字 五绝中除了“平平仄仄平”没有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字可平可仄;七绝中除了“仄仄平平仄仄平”的只有第一字是可平可仄(防孤平)其他句式都是第一第三字可平可仄。

五绝除“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仄)仄(平)仄仄”;七绝除“(仄)仄平平仄平仄”以外,还有一种罕见的拗句是“平平(仄)仄(平)仄仄”这一点与律诗相同 在押韵上,律绝必需依照韵书的韵部押韵晚唐以后,首句用邻韵是容许的律绝可以用特定的格式五言绝句首句以不入韵为常见,七言绝句首句以入韵为常见;五言绝句以仄起为常见,七言绝句以平起为常见 绝句假如用对仗,往往用在首联如苏轼的《饮湖上初晴后雨》是在首联用对仗的也有不少尾联用对仗的如孟浩然的《宿建德江》首尾两联都用对仗,也就是全篇用对仗,也不少见如王之涣的《登鹳雀楼》 有人说,绝句就是截取律诗的四句,这话假如用来说明绝句的名称的来源,那是不对的,但是以平仄对仗而论,绝句确是截取律诗的四句:或截取前后二联,不用对仗;或截取中二联,全用对仗;或截取前二联,首联不用对仗;或截取后二联,尾联不用对仗 古绝 古绝,即古绝句,是和律肯定立的一种绝句,虽然押韵,而相对来说平仄较为自由,或者可以说是有些诗人不愿受格律约束而创作的在律绝盛行以后,古绝仍旧被沿用发展下来古绝五言特多,而七言特别之少凡合于下面的两种状况之一的,应当认为是古绝: ⑴用仄韵(但这有争议,有许多学者诗人认为律绝的标准是粘对律句,与韵的平仄无关); ⑵不用律句的平仄,有时还不粘、不对。

当然有些古绝是两种状况都具备的 但古绝和律绝的界限并不非常清晰,因为在律诗兴起以后,即使写古绝,也不能完全不受律句的影响 《鹿柴》 篇八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五言古诗书法楷书(优秀8篇)。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