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传》读后感优秀5篇杜甫传读后感 篇一 艳羡和憧憬李白的谪仙风度、潇洒赤诚,但更钦佩杜甫的忧国忧民、大气博爱 杜甫的一生是一个悲剧,既是他个人的悲剧,也是时代的悲剧我曾想过,倘如杜甫不是诞生于一个官僚家族,倘如他没有熟读诗书,而是诞生于一个一般的市井之家,那么靠着双手辛勤劳动,或许杜甫一生还能多吃上几顿饱饭,晚年也或许不至于那么凄凉吧可我又想,在那样一个乱世,像杜甫这样的官僚世家子弟,可以免除赋税、徭役,他又是一个出名气的诗人,尚且落魄至此,若是做个一般老百姓,唯恐多半也就是他笔下“三吏三别”中人物的下场,甚至更凄惨吧 历史就是历史,谁也无法变更;杜甫就是杜甫,家世、才华和当时的社会共同造就了一个诗圣,一个独一无二的杜子美 “天之涯,地之角,知交半零落读杜甫的晚年,耳畔仿佛响起了这熟识的歌词,歌声凄婉,闻之动容 流亡天际,衣食无着,举目无亲,故交不断丧亡天下之大,竟找不到自己的亲友故交;放眼望去,身在他乡,尽是陌路,我不识你,你不知我。
这是一种怎样的悲伤啊! 人生在世,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也会因为有亲人和挚友的存在而变得简单坚持一些相反,即使富可敌国,却举目无亲,没有一个知心挚友,那再富足,又有何意义呢?当岁月消逝,年华老去,最胆怯 听到的消息唯恐就是亲朋故旧的死讯了吧 56岁的杜甫,一身是病疟疾、肺病、风痹、糖尿病不断地缠围着他,牙齿落了一半,耳朵也聋了,眼也花了,花白的头发也快掉光了,几乎成了一个残废的老人 57岁的杜甫,耳聋了客人和他谈话时须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上;右臂偏枯了,写信需儿子代书丑陋而苍老的容颜受尽幕府中官僚的冷淡他有时去探望他们,扶杖步行,传达不愿通报,想乘轿子,又没钱去雇 他人生最终一年半的岁月大部分是在一只小船上度过的,因为陆地上再没有了他的安家之所最糟的时候,他整整五天没有吃到一点点东西公元770年的冬天,这个唐代最宏大的诗人死在了湘江上的一只小舟中他死后,家人无力安葬,把他的灵柩厝在岳州 读完了杜甫悲剧的一生,心情无比的沉重,眼前仿佛出现了诗人病卧孤舟的凄凉景象 然而就是这个凄惨可怜的人,却留下了宝贵的史诗“三吏三别”,留下来《春望》《赴奉先县咏怀》《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登高》……留下了许很多多喜闻乐见的诗作名篇。
就是这样一个凄惨可怜的人,临死之前仍不忘忧心百姓的疾苦,担忧国家的命运 杜甫,始终是值得我们景仰的一个宏大的诗人!一个宏大的灵魂! 杜甫传读后感 篇二 冯至的《杜甫传》一书,是在打算开课时偶然寻得开课的课题是杜甫的《石壕吏》,诗中的杜甫迟疑、徘徊,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记录下了石壕村中发生的抓壮丁一事不了解杜甫的一生,何以读懂“三吏”中的这一首,又何以走进杜甫的情感深处呢?于是,这本《杜甫传》便成了不得不读的一本书 讲到杜甫,总要同时想起李白李杜二位大诗人之间的区分,《沧浪诗话》中已一言以蔽之--“子美不能为太白之飘逸,太白不能为子美之沉郁”从我的主观角度看来:于人,更认同青莲的飘逸豪放,于诗,则更观赏少陵的沉郁顿挫 “沉郁顿挫”这四字评语,正是杜甫一生的艰难苦恨在诗句上的投影从外部环境来看,杜甫生不逢时,中国正从历史的最高潮滑向低谷但国家不幸诗人幸,乱世中的颠沛流离,让杜甫吃尽了苦头,却给中国文学史献出一位诗圣 然而从更深层次可以看到,杜甫的人生悲剧和艺术成就来自于文人生存的依附性与诗人思想的独立性之间的相互挤压这不仅是杜甫,也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苦苦挣扎的根源。
长安十年,杜甫是冲突的,既艳羡自由,又渴望官职在唐代政治日渐走下坡路,人民不断被剥削的时候,杜甫起先关注民生安史之乱让李唐王朝一蹶不振,杜甫的被迫流亡让他拥有了接触民众的机会然而,等他又回到皇帝身边时,他的诗变得“充溢了初唐以来应制诗、奉和诗一向惯用的词藻,缺乏充溢的内容”,但事实上,杜甫并不喜爱这样的生活后来杜甫被派到华州,他才“从一个皇帝的供奉官回到人民诗人的岗位上”从今,他起先站在人民的立场上,揭露朝廷的缺陷不过,杜甫终究是“封建社会里一个爱人民、爱祖国的诗人”,人民因为国家连绵起伏的兵役而苦痛不堪,但为了保卫国家却不得不这样,杜甫此时的冲突已经不是关于个人,而是对于国家对于人民的无限忧虑《石壕吏》正是这一时期的作品 《杜甫传》的作者冯至既是一位诗人,同时又是一位探讨德语文学的学者因此,从《杜甫传》中,不难从字里行间看出作者的深情和严谨全书篇幅不长,就十几万字,却是高度浓缩,决不掺水据说《杜甫传》在《新视察》上连载时,毛泽东是每期必看,连载完毕后,毛泽东说:“《新视察》现在将《杜甫传》登完了,我《新视察》也不要看了 国家不幸诗家幸杜甫幸好没有做上大官,没有做久官,才给我们留下了这么多雄壮的诗篇。
这从他秉持的志向来说也算是得其所哉吧? 《杜甫传》读后感 篇三 《杜甫传》,自不待言,记述的就是一代诗圣杜甫的生平杜甫”这一名字,如雷贯耳,我们都不生疏想必大家从小都学了不少杜甫的诗歌:《春夜喜雨》、《绝句》、《江畔独步寻花》、《石壕吏》、《卖炭翁》……但我们熟识的,都只是杜甫的诗歌,对他的生平也并不是很了解在冯至先生笔下,我看到了一个独立于诗歌之外的杜甫,一个虽然自己尚在苦难中挣扎仍关切民间疾苦的杜甫 追溯1010多年前,唐代杜甫一生跨开元盛世和安史之乱,于是在万方多难中成就了“诗圣”的大名诗圣”的名号家喻户晓,“诗圣”的诗歌更是被千千万万的后世人诵读和传承而这一巨大影响的背后是杜甫那坎坷、颠簸的一生就像屈原纵身一跃汩罗江,让后人记住了那坚毅断绝的身影杜甫也相类似塞翁失马,焉知非福”,混乱的时代赐予杜甫以苦痛,也以动力,使他创建出众多名流千古的诗文,让后人记住了这么一位心系百姓,博学多才的大文豪 或许杜甫并不是十全十美的,他也曾为名利谋划、奔波长安十年里,尽管他真真实切地艳羡李白的潇洒生活,但照旧不愿放弃谋取一官半职的想法;尽管他明白官场的黑暗,甚至亲身经验过中书令李林甫的阴谋,但在所进之赋中仍旧对那些权贵极尽奉承之词。
在这黑暗混乱的时代,杜甫也不得不同流合污 但是杜甫终究是杜甫《杜甫传》向我们刻画了这么一个后来的杜甫渐渐步入晚年的他,在孤苦伶仃、穷困潦倒,甚至连自己温饱问题都解决不了的状况下,依旧想着“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仍为“肥男有母送,瘦男独伶俜”而哀叹“天地中无情”,仍为“积木草木腥,流血川原丹”而“塌然摧肺旰”一个自身难保,未老先衰的人却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着想,无时无刻不在为百姓担忧这时的杜甫已经完全融入到百姓中,成为了后世人仰慕的杜甫 杜甫在《江汉》中说自己是“江汉思归客,乾坤一腐儒”,自嘲只是一个迂腐的老儒但在我心里,杜甫当是身陷泥淖却心系苍生的伟人形象 杜甫传读后感 篇四 以前读人物传记,总觉得书写得单调,不能引发读者深刻的爱好但我得否认读完《杜甫传》有这样的感受,他是一个诗人,诞生于大唐开元盛世,而自中晚唐起先,唐由安史之乱而由盛而衰,杜甫的诗被称为诗史,其中的缘由即是他真实地记录了安史之乱前后唐王朝由盛而衰的历史过程 读杜甫的一生,是读一个伟人的传记,是读一段令人伤心的历史,亦是一场文化之旅杜甫一生漂泊不定,开元时,他几乎游遍祖国大好山河,在泰山之巅发出了“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心壮志,年壮时也同盛唐文人一般应试求取功名。
后来,他困守长安达十年之久,这是他一生中最尴尬回首的岁月公元755年,安史之乱起先,长安沦陷 不幸的是,忧国忧民的杜甫被叛军所俘,因他不愿为叛军卖命,受尽了非人的熬煎一个大雨滂沱的深夜,杜甫在挚友的帮助下从牢中逃了出来,他几乎是历尽艰辛, 才逃到凤翔然而“福不双至,祸不单行”,五月拜左拾遗,因上书营救好挚友房琯,而触怒了肃宗,被贬于四川公元789年,他前往四川依附节度使严武,寄 居在成都西郊的一个破旧的草堂里,曾经一度在严武的幕下任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等职,所以后来人们称他为杜工部 他长期沉沦于下层,有一般 人的忠厚和善,也有以天下为己任的远大理想他亲身体验了安史之乱之时百姓的民不聊生,官吏的凶残,以及亲人的悲欢离合,他把这些都融入到自己的诗中,杜 甫最为闻名描写民间疾苦的作品,人们耳熟能详的是“三吏”、“三别”,他对自己贫困潦倒的哀叹和对国家的深刻思索结合在一起 暂且不说杜诗 之精粹,我认为杜甫能够深深打动我的就是他具有一颗悲天悯人的善心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道出了多少人的希望,更能 令人振动的是“呜呼!何时眼前突兀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为了天下人的安定华蜜,他甘愿以一己之身担起全部的苦难。
他这样博大的胸怀以及宁苦己身 而利国利民的精神莫非不值得我们敬重,不值得我们学习么? 杜甫并不完全是肃穆的,他也有风趣的一面绝句漫兴九首中对于惜春之情,反用恼春、怨春的口气道来,别有特色更难的珍贵的是,杜甫擅长发觉贤才,我想其若是知晓自己仍能为国效力,也当是会“白发生黑丝”的吧!杜甫,如此的古圣人之心,无愧于独立天地之间的诗圣之称 读完《杜甫传》,深深地感动,在因雨而显得略微清冷的天气里,心照旧有一股暖流涌动…… 杜甫传读后感 篇五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 ——题记 红日高垂,云卷云舒,春日草木郁郁葱葱长安书斋中,摊平宣纸上,一片浓墨连篇,执笔落下的,是杜甫对挚友李白的殷切思念 杜甫,字子美,自号少陵野老 人们总喜爱对比,尤其是生在同一时代的名人若说李白与杜甫在同一时代却又有点不妥,因为前者在盛唐肆意,而后者的人生却在晚唐才缓缓绽开可是虽说时代不甚相同,但天才间的惺惺相惜却也让他们成为了挚友而他们的对比,也由此起先 李白生于盛唐,他写的诗,浪漫奔放,受到当时的游侠和求仙风气的剧烈影响,游侠和求仙不仅是他生活的重要部分,更是他诗歌的一个显明特色。
可杜甫却是完全不同的,在他的一生中,极少有这种生活,唯一涉及到的,还是他与李白携同云游的日子里,他写的诗,大都沉郁顿挫,带有深深的悲慨色调 若是李白的人生让人啧啧称奇,而对杜甫的人生则只有一声长长的叹息 杜甫的人生可以说是凄惨的,落第,被贬,流亡,战乱,家散,国破……最终也逃离不过一个贫困潦倒,郁郁病终的结局 744年,杜甫初遇李白二年客东都,所历厌机巧这不仅是杜甫对商贾勾心斗角生活的厌烦,还是接触李白时油然而生的感受天才们的相遇总让人觉得相见恨晚,李白大杜甫十一岁,两人是迥然不同的性格却能一同游历,谈笑自若 最终二人分手后,却再也没有相见了,“石门上的金樽也没有‘再开’”李白在分别后又陆接连续结识了很多好友,他的诗中也再没有他了,而杜甫却愈加思念对方从而留下很多名句,直至李白离世从这,也可以看出两人的不同 李白像是雄鹰,憧憬无际的蓝天,不会为了某事或某人牵绊太多,他宠爱漫游,宠爱新事物,所以他是浪漫的,极具个人主义色调;而杜甫却在这方面显得更一往情深些,他喜爱怀念美妙的往日,因此也对现实相识得愈加透彻,所以对黑暗非常敏感,显得更为忧时忧民,悲天悯人。
这样的杜甫也不由得让人感叹社会的巨大影响,在这样一个战火飘舞的年头,它既毁灭了杜甫,可又成就了杜甫它毁灭了杜甫沉稳安定的生活,毁灭了杜甫温馨美妙的家庭,可古人有云“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