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冯子材兴教育人的思想与贡献及启示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5.58KB
约11页
文档ID:319095126
冯子材兴教育人的思想与贡献及启示_第1页
1/11

    冯子材兴教育人的思想与贡献及启示    黄家庆 唐林峰【摘 要】本文分析冯子材兴教育人思想的产生,既离不开桑梓观念与乡人义兄弟情怀,又受清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还有当时社会问题解决之需要,认为冯子材兴教育人的贡献主要是开武馆和学堂培养乡人、倡建镇龙楼、支持兴办和重修乡梓书院、奏请清王朝在钦州开科考试增学额、入琼抚黎设立义学教黎子弟等,提出冯子材在兴教育人服务桑梓、兼修文武、设义学抚黎民等方面给后人较多的启示Key】冯子材  兴教育人思想  贡献  启示G  A0450-9889(2018)11C-0034-03冯子材是中国近代史上杰出的民族英雄,在援越抗法保国的斗争中建立了卓著功勋他既是血战沙场驱夷匡国的民族英雄,又是兴教育人造福后人的先贤但一直以来,人们对冯子材的研究,大多从军事、政治等方面去探讨其指挥才能、爱国精神、历史地位,而对其教育思想和贡献及其影响的研究较少,只散见于记事性的资料文献中,系统深入的探讨不多在振兴中华、实现中国梦的新时代,深入探讨冯子材的教育思想和贡献,弘扬其精神,加快钦州教育发展,服务“一带一路”建设,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一、冯子材兴教育人思想及其产生的社会因素冯子材虽缺少文化,但他是一个兴教育人的先贤;他虽然没有系统的教育思想,但有朴素的教育思想和兴教育人的义举。

冯子材朴素的教育思想概括起来就是“兴教育人,服务桑梓,稳定社会”;“学而优则仕”,读书学文成才可“为国御侮”冯子材教育思想的产生与兴教育人义举有着深刻的社会原因一)桑梓观念与乡人义兄弟情怀冯子材出身贫苦,4岁丧母,10岁丧父,15岁祖母去世,仅有的兄长不久又病故,年纪幼小就独自步入艰难时世,或上山砍柴,或下河捉鱼,做过木工,护送过牛帮,生活极其困苦,甚至流落街头,孤苦伶仃,备受黑暗社会欺凌青少年时代的辛酸磨难给他留下了深刻的烙印,生活的艰辛和不幸遭遇,促使他练就了一身好武艺,养成了慷慨侠义、扶危济贫、疾恶如仇、不畏强暴的性格社会底层的生活经历使冯子材深知劳动人民的苦难,并与共同艰难生活的乡里互相周济、相依为命、情同手足,结成义兄弟,使其不仅有着强烈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思想,也有着浓厚的桑梓观念和故乡情怀因此,为了让义兄弟的子侄得以培养,让乡民子弟个个能文韬武略,他不听谋士向他提出“请旨北上剿稔,以得封侯”的计策,不想侯爵想乡人为官后,期望“乡民子弟可个个文韬武略,双羽齐飞,成龙成凤”二)清王朝重文轻武的影响冯子材平时严格训练将士,培养了一批钦州人在其军中担任要职,如钦州博物馆存列的冯子材部將名单中,4个督带有3个是钦州人,萃军大营5个主要人员有4个是钦州人;在南关抗法中23个管带中有14个是乡里人。

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班师回国,驻守钦廉沿海戎马倥偬生涯中,目睹清王朝重文轻武,操纵国家大权的是文人,而缺少行伍出身的人,即使赤胆忠肝、有勇有谋也不被重用因此,常常觉得钦州虽有不少可御敌固国的武将,但文士不足难以强国安民,希望钦州士子通过读书学文出一些北斗文曲,得以参与朝政,扭转清王朝腐败丧权辱国的状态三)入琼抚黎开化黎民之需要清同治末至光绪初年,海南黎族民众因不堪地主、奸商与官吏互相勾结囤积粮食、抬高粮价和肆意勒索,濒于水深火热之中,连年群起暴动光绪十一年(1885年),临高、儋州一带大旱,农业失收,饥饿而死民众甚多,民不聊生,于是汉、黎两族农民揭竿而起,黎族各峒首领,乘机纠集黎民,四处明火打劫由于人多势众,官兵也无可奈何,当时海南各州县统治者束手无策,只能将情呈奏清廷,请求派兵剿办光绪十二年(1886年)8月,冯子材受命入琼平定黎乱,采用剿抚兼施平定黎乱后,把“镇黎”变为“抚黎”冯子材按照“据其心腹,通其险阻,令其响化”的治黎方针,设义学馆,教黎子弟学习汉语汉文,宣讲圣谕广训列入《抚黎章程十二条》,以其开化黎民,促进黎区的稳定和发展,从而实现长治久安二、冯子材兴教育人的实践与贡献冯子材“兴教育人,服务桑梓,稳定社会”的思想,在其职权与能力之下逐一实施,成为现实。

一)在白水塘宅第开武馆和学堂培养乡人冯子材抱着“为国御侮”的宗旨,不愿北上封侯而归乡里作“为国御侮”之备,其兴教育人从实际出发,为了让义兄弟的子侄个个能文韬武略,在白水塘宅第落成前,冯子材先从武培养,指导他们习武练艺,并让这些人随军参加实践,练就胆识,教以战略战术冯子材白水塘宅第建于光绪元年(1875年),中法战争后,冯子材因战功获清王朝授予太子少保封尚书衔,人们称该宅第为“冯公保第”白水塘宅第落成后,开设武馆和广教学堂(塾堂)在中法战争期间冯子材此宅第为高、廉、雷、琼4府25州县团练总部和当时萃军的组建地,团练总部和武馆相得益彰,既能操练兵勇,又能让乡人更好地习武开设学堂则供子材义兄弟子侄和钦州人士读书学文武馆和学堂同时开设,乃是让他们可兼修文武,成为文韬武略之人才二)在钦城北郊龙岗倡建镇龙楼冯子材在镇南关大败法军班师回国后,为培养乡民子弟成才,拟在城北龙岗上再建一座坐镇州中最宜读书之处的楼宇,“乡民子弟,个个文韬武略,双羽齐飞,成鹏成龙,成国家栋梁”,“以期山川钟毓之灵,人才辈出”他倡议钦州各界捐资献物,兴建龙岗楼宇,以供钦州士子读书学文此倡议得到了群众、士绅的热烈响应,纷纷慷慨解囊,积极资助。

镇龙楼”高三层,底层楼房,建有廊舍,主楼翼房一体相连,屹立龙岗,顶天拔地,与钦城之北楼两相对峙光绪十六年(1890年)钦州知州李受彤将东坡书院迁至镇龙楼,易名“绥丰书院”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地方以书院为基础,增堂建舍,将绥丰书院改名为钦州中学堂,并聘请冯子材之子冯相华为监督此后,绥丰书院成了钦州文化教育发展的重要泉源和主要基地随着历史的发展,从清末的绥丰书院到现在的钦州市第一中学,培养了大批的人才,从镇龙楼走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前人寄望的“绥安弦诵盛,丰满羽毛成”在今天得以成为现实三)支持兴办和重修乡梓书院为了兴教育人,培养更多的钦州文人学子,冯子材身体力行,积极支持重修钦州原有的一些年久失修荒废的书院1.支持兴建钦州小董铜鱼书院冯子材功高但不忘家乡教育事业,深得人心,其下属无不知晓身为小董吉水村乡绅、时为冯子材襄理文牍的有识之士方凤元,向冯子材提出在小董圩兴建书院的建议,以适应地方文士学习要求,培育人才,造福社会冯子材对此大力支持协助,带头资助,并命方凤元负责募捐建院之事在冯子材的带动下,各地乡绅、富户、富商、村民捐款捐谷,参与建院兴学,共筹得稻谷3800大斗于光绪十七年(1891年)成立董事会,冯子材任名誉董事长,开工兴建,光绪十九年(1893年)落成。

因位于小董铜鱼山旁而名曰“铜鱼书院”冯子材为书院亲笔手书“尔为君子儒”匾,挂于书院中门屏风顶上书院正中三座,结构严谨,古朴大方,雄伟壮观;前后周围,广种树木花草,景色清新雅致,为士子学习之胜地光绪二十九年(1903年)在书院设初等和高等小学民国期间,铜鱼书院改为钦县第二中学,现为小董中学在建成至今120多年来,从铜鱼书院到小董中学,教学不断,为社会输送了一批批有用人才,发挥了应有的作用2.重捐廉俸重修钦州洄澜书院冯子材支持协助方凤元兴办铜鱼书院的同时,重捐廉俸,重修钦州洄澜书院洄澜书院原为鳌洲书院,于明万历年间1573年由州学政陈公联倡建,后书院墙垣被风侵雨蚀而陆续坍塌清乾隆十六年(1751年),绅士彭天泽发起重建书院倡议,州民群情踊跃,群策群力,捐资献物,经过艰苦努力,时历经年,建成一所设施完备、风光亮丽的书院,更名曰“回澜书院”然而时光荏苒,人事代迁,斗转星移,雨蚀风化,惟馀一阁,亦已荒芜,众感其危,人不敢登;“魁楼与讲堂皆圮,故读书者人咸散去”清嘉庆九年(1804年)冯敏昌为振兴钦州教育,又重修了回澜书院但随着岁月流逝,到光绪年间,洄澜书院“旧制廊房浅狭,木或朴菁莪,容受无几,日颓然就地,盍亟修之。

冯子材又响应州人之请,重捐廉俸并商集资金重新修建,以期博学能文,掇嵬巍科,登里亮节,炫耀当代,不独踵冯、蓝诸君之迹,并将与宁谏议、姜平章诸贤先后辉映”铜鱼书院建成和洄澜书院重修后,对培育钦廉乃至两广士子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更是为钦州积淀了深厚的文化底蕴四)奏请清王朝在钦州开科考试增学额1885年镇南关大捷后,冯子材被内阁授予太子少保衔,在钦驻防这期间,鉴于钦州为廉州府下辖的一个州,按清代科举惯例,钦州士人数量和财力不足设考场规定之数额,无法开设院试考场,当时钦州学子要跻身仕途,只能长途跋涉至廉州府参加院试,应试不方便,考中者寥寥无几冯子材接纳州庠生章正枢的建议,申奏请求清王朝将钦州升为直隶州,以便为设置考场准备条件清王朝念冯子材抗法有功,准其所奏,1888 年钦州升为直隶州,并“析灵山县林墟司隶之,又析州属防城、如昔二司置防城县来属”钦州因此人口、财力大增,具备了设考场之条件1897年,钦州乃设试院接纳士人考试,为钦州选拔人才提供了方便但是设考前,钦州准予录取生员的名额太少,“钦州学八名,廪生九名,三年一贡,增生十八名”;“灵山县学八名,廪生十三名,二年一贡,增生十三名冯子材又奏请获准添文武学额各四名。

据2000年广西人民出版社出版的《钦州市教育志》资料统计,从道光十一年(1831年)至钦州设考场和增加学额前,平均每10年有1人中举,平均约6年有1人中武举;钦州设考场和增加学额后,平均两年有1人中举,平均1年半有1人中武举,文武生员中举的数额大大提升可见,清朝末期,冯子材在培养钦州人才方面做出了重要贡献五)在北京重建京都廉钦会馆冯子材不仅在钦州重视兴教育人,为乡里服务,还在北京“倡首捐金”重修“廉钦会馆”,解决三廉仕官应试至京者归宿之所,并亲自为“重建京都廉钦会馆”撰文据民国《钦县县志》第四册收录的冯子材该篇文章所述,“廉钦会馆”前身名曰“廉州会馆”,为“乾隆年间钦州冯鱼山太史所倡建,合浦李载园太守佐之道光初年,灵山仇典堂太史、钦州冯海亭副贡复起而增之无如历年已久,墙屋半倾,不堪居住癸巳光绪十九年(1893年)夏复圯于水,碎瓦颓墙,余即倡首捐金,合三廉人才之力,三廉之中惟钦州最多,依旧址而建,至申午,(光绪二十年,即1894年)三月初七告竣堂室二间,又于西北隅增建六间,增其式廊,焕然一新,并置器用,规模愈备复于馆南旷地,建造房屋几间,出赁取息,以为是馆及香灯之费予于落成之日,谋之于众,更其颜曰:‘廉钦会馆,以钦州现改为直隶州,不属于廉也。

佥以为何,遂命工刻石,以垂久远”可见冯子材处处都为乡里兴教育人着想,凡有益于乡里人才成长的事都积极而为六)在海南设立义学教育黎族子弟光绪十二年(1886年)八月,冯子材奉命率部到琼后,除军事上取胜外,在社会稳定发展方面,依照明代海瑞“開通黎峒十字路之议”,制订实施《抚黎章程十二条》章程第十一条明确规定:每数村仿内地设一义学,延师塾学,学习汉语汉文,宣讲圣谕广训,所需经费就地筹办为了实施,冯子材令在籍绅士总兵林宜华、副将符鸿升等分遗通晓黎语团绅,经历各峒,剀切宣谕派人在太平峒(琼中县吊锣山乡)、水满峒(今五指山市五指山乡)等地设义学馆,俗称“冯公学馆”,延师教育黎族子弟开科时,黎族子弟到州府赴试,还得到关照取录义学馆可谓是五指山腹地黎人文化的发源地冯子材设立义学教育黎族子弟,结束了黎族世代“刻木记年,结绳记账”的历史,跨入了使用文字之列冯子材把“镇黎”变“抚黎”深得人心和黎族人民的爱戴,至今黎族民间还流传这样一首民歌:“冯公抚黎好主张,开十字路通城乡,设义学馆伕读书,垦荒造田免税费”三、冯子材兴教育人思想与贡献给后人的启示冯子材兴教育人的教育思想和做法虽有许多局限性,但他重视教育、支持办学、培育人才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冯子材兴教育人的成果和贡献是钦州教育发展历史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今天钦州教育的发展仍具有借鉴作用,有着深刻的启示一)冯子材兴教育人服务桑梓给后人的启示。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