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19090306 上传时间:2022-06-28 格式:DOCX 页数:4 大小:27.3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当代价值 赵 苗Summary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生息繁衍中形成的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团结奋进的不竭动力。对当代思想政治教育有重要的价值。Key传统文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G641:A:1009-0592(2009)06-312-01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及其特点(一)中国传统文化的涵义中国传统文化是由中国、传统、文化三部分组成。“中国”一词,先秦时,主要是指黄河中下游一带;秦汉以后,主要是指定都中原的王朝。从元代开始,将统治的区域都称为中国。明清以后,一直沿用此名。“中华”一词实际

2、上是由中国与华夏合成,意指“居于中央的文化发达昌明。”传统”,从文化学角度诠释,是指世代传承的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会历史因素,如逐代延续的思想道德、风俗习惯、文学艺术、制度规范等。辞海中对文化的界定是:“从广义上来说,指人类社会历史实践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财富的总和。从狭义来说,指社会的意识形态,以及与之相适应的制度和组织机构。”文化作为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总是处于流变与整合过程中,只有那些具有重要价值、长期沉淀下来、具有生命力的文化被称为“传统文化”。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就是指植根于中华大地肥沃土壤之中,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和发展起来,保留在中华民族之间具有稳定形态的,世代传承并影响整个社会历

3、史的宏大的古典文化体系。(二)中国传统文化的特点1.重伦理倡道德。这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最基本特征。重伦理、倡道德始终贯穿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程之中,融合在中国传统的哲学、政治、历史、文学、教育思想中。在政治上,实行“王道”和“仁政”,要以德治国。在传统教育中,德教为先,育人重德。2.重和谐求统一。首先,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中国古代的思想家提出了“天人合一”的观点,认识到人类与自然应该协调发展,和谐相处。其次,重和谐与统一的特征还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主张“贵和尚中”。追求和谐是人类最高的价值取向,是人际关系中的理想状态。和谐的最高境界则是“中庸之道”。中庸是处理人与人、人和社会关系达到和谐境

4、界的最高原则和最高境界。3.重理性求教养。在中国的历史上,维系社会关系、调节个人心理平衡和精神生活不是依靠外在的上帝和神的力量,而是強调通过主体内在的道德自觉地约束自我、提升自我、完善自我。道德理性的养成也要依靠人文教养。4.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在世界文化之林中曾出现过许多优秀的文化体系。但只有中国的文化体系是长期延续发展而未中断过的文化,体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中国文化还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二、中国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从一定意义上说,中国传统文化是一种以扬善抑恶为核心、以真善美相统一、以文化教化为目的的伦理型文化。弘扬传统

5、文化能够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定的启迪和帮助,真正实现传统文化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当代价值。(一)因任自然和重视社会人伦,加强思想政治教育环境建设中华文化自古强调天人的同一。人只有因任自然,才能求得自身的生存与发展。在社会领域,人与人之间倡导“仁”的思想,以“爱人”解释仁,如果社会中的每个人都能做到仁,具有仁爱之心,上下、长幼、尊卑有序的礼治社会便不难实现了。仁爱思想要求我们现阶段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不断优化育人环境,形成良好的社会德育氛围,构建和谐的人际关系。(二)重视民生,强化思想政治教育主体的实践理性中华文化,重在解决道德实践,教人如何为政。其精神有实践理性的本质特征。这种重视实践

6、的理性要求,首先要指向于民众民生。以民为本的“民本意识”,是一种以依靠“民”、解决“民”、发展“民”为根本目的的思想意识。重视民生要求我们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以人为本,从人们的基本利益要求出发,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们的利益要求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社会的发展结合起来,把思想政治教育和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三)敢于创新,建构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理想人格周易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一个人的理想人生轨迹应当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体现了思想政治教育主、客体的一种体现人生价值和社会责任意识,只有通过个体的自立自强,才

7、能完成教育主、客体的人格建构。此外,刚健自强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基本人文精神,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强自立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自始倡导的人格品质。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应该实现传统文化精华与时代需求的有机融合,把刚健自强融入思想政治教育之中,使其成为教育者和被教育者每个人都应该具有的一种内在的精神追求和价值取向,根据社会的要求,创造性地进行自我发展和自身价值的实现。(四)拥有爱国精神,促进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实现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华民族特有的民族品格。倡导追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提倡“乐以天下,忧以天下”,弘扬“天下为公”的爱国思想。中国传统文化的爱国思想要求我们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要用以爱国精神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鼓舞斗志,并为中华民族的盛衰兴亡大业而努力奋斗。在当代中国,思想政治教育的目标就是培养社会成员的道德意识、道德情操以及科学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为主旋律,培养社会成员的民族精神,并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不断追求进步。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