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论》及其手稿中的“节约”概念的哲学省思 孙要良[摘 要]在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话语体系中,“节约”是一个重要的经济范畴,具有十分特殊的内涵但是,在马克思的经济学文本中,“节约”不仅是个重要的经济学范畴,还是一个重要的哲学和伦理学范畴遗憾的是,我国马克思主义哲学、伦理学界长期没有将其纳入研究范围在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认为,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节约就是“收入不断地转化为资本”,收入的进行受到资本增殖的逻辑的制约,资本逻辑主导下的节约只是为了扩大资本家的利益和财富,节约是由资本家来执行的,工人被排除在节约过程之外而且,资本家在最大限度地节约自己的不变资本时,却时时刻刻肆无忌惮地在浪费工人的生命[Key]资本论;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节约[]F0-0 []A []1672—4496(2019)03—011—06一、“节约”就是收入转化为资本政治经济学语境中的“节约”与我们日常生活中的“省吃俭用”在内涵上有着重大差异在人类文化史上,后者更多是一种良好的生活习惯和优秀的家庭美德,而前者在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中却有着特定的内涵:收入转化为资本。
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工人消费的生活资料的价值等于其劳动力的再生产的费用即可变资本,而不是产品的全部价值工人在劳动过程结束后,除了将资本家为自己支付的劳动力价值即工资之后,还为资本家创造了剩余价值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本质特征就是剩余价值生产对于资本家来说,如果将资本家的全部剩余价值都看成他个人的“生活收入”,认为全部剩余价值都能够用于个人消费,那势必在理论上和现实上都是错误的这是因为,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在现实运动中总是表现为不断的扩大再生产而不是简单再生產,而这又是通过资本家将剩余价值也即收入转化为资本——积累——得以实现的在斯密看来,资本主义生产的目的就是资本家不断地追求剩余价值,然后不断地将剩余价值用于积累,资本主义的基本精神就是资本家的“积累的热情”、“积累的精神”而资本家本人只是资本的人格化,只是为了配合完成G-W-G'这个现实的资本主义生产过程,只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执行者和当事人因此,资本家的天职就是为了实现资本的积累、扩张,而不像奴隶主阶级、地主阶级、封建官吏那样去消费和享受在资本主义发展初期,资本家主要将精力投入到“节约”和“积累”中,集中精力剥削工人,还没有学会浪费、享受和奢侈,还没有学会将剥削与消费“结合”在一起。
那时,只有土地所有者和封建主才可以整天消费和浪费此时,在资本家看来,享受就是一种过度的“奢侈”随着资本主义发展,随着产业资本家财富的增长,虽然他们开始变得不再那么节约和简朴,越来越变成浪费者和挥霍者,但无论如何,他们始终是“吝啬者”,“他始终是昧着良心、怀着精打细算的念头去享用财富产业资本家无论怎样挥霍,他实质上仍然和货币贮藏者一样吝啬[1]343资本家将收入转化为资本是通过雇佣“生产劳动者”而不是“非生产劳动者”得到实现的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劳动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劳动,另一类是非生产劳动劳动者也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生产劳动者,另一类是非生产劳动者这里的“生产劳动”有两种含义,一种普通日常意义上的物质劳动过程,另外一种是政治经济学意义上剩余价值的生产劳动日常意义上的“生产劳动”与“精神劳动”相对立的凡是人们利用物质生产资料进行劳动,创造出新的使用价值的劳动过程,就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在《资本论》第一卷中,马克思将劳动定义为:“劳动过程首先是人和自然之间的过程,是人以自身的活动来中介、调整和控制人和自然之间的物质变换的过程[2]在劳动过程中,劳动者借助劳动资料使劳动对象发生预定的变化,使劳动力与劳动对象结合在一起,使劳动力对象化和物化。
以前在劳动者自身中以人的形式、主观的形式、运动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力,现在开始以物的形式、客观的、静止的形式在劳动者面前展现出来马克思对生产劳动的这种规定在一切社会形态中都是适用的,因为它不关乎任何社会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体现的仅仅是劳动过程与劳动结果的关系正因如此,马克思才将它概括为生产劳动的“一般规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虽是人类社会生产方式中的一个特殊形式,但也没有消除生产劳动过程的一般规定性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生产劳动”是与“消费活动”相对立的只有为资本家生产出剩余价值的劳动才是生产劳动,否则就是非生产劳动生产劳动”的这个定义反映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关系,同生产劳动的特殊效用或生产劳动的结果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这种剥削关系是资本主义社会所特有的,它使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同其他社会形态的生产关系真正区别开来马克思对生产劳动和非生产劳动的科学区分,对于理解资本主义社会具有重大意义,“因为这种区分恰恰表现了那种作为整个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以及资本本身的基础的劳动的形式规定性”[3]将收入用于生产劳动——资本积累还是将用于个人消费——非生产劳动,对资本家的意义是十分不同的。
如果资本家将收入转化为资本,他将可以为生产工人提供一种追加的劳动基金,使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结果,生产劳动者不仅可以将资本家的全部不变资本价值和可变资本价值再生产出来,而且还可以为资本家提供一笔相当可观的额外利润因此,资本家总是尽可能地扩大他们的生产性消费,扩大他们的生产活动这种消费决不是最后的消费,它会带着利润回到他们手里[1]330这些利润不仅可以供资本家个人进行消费,而且还可以使他们支付从货币资本家那里借来的货币的利息,支付土地所有者所要求的一定数量的地租如果资本家将这笔资金用于个人享受或者进行挥霍,结果只是使资本家维持生产劳动的基金减少——使购买生产资料的不变资本减少,也会使用来雇佣工人为自己进行劳动的可变资本减少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资本家只有将收入转化为资本,才是真正的节约,将收入转化为个人消费,就是最大的浪费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对雇佣工人来说,虽然最有意义的是生产出更多的使用价值,但对资本家来说最有意义的却是剩余价值的增长资本家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仅仅关心剩余价值的增加而不是使用价值的增加对他们来说,只有抽象财富才最有意义从资本主义流通过程来看,资本家只不过是现实的货币储藏者,不像货币储藏者那样是幻想的财富生产者。
虽然资本家和货币储藏者都很节约,但是后者带有浓厚的、真正的禁欲主义色彩资本家虽然十分“节约”,但我们不能将认为他是禁欲主义者收入是转化为资本还是转化为消费,不仅对资本家个人,而且对资本主义社会本身也十分重要它与一个民族国家是勤劳还是懒惰直接相关这是因为,资本总额与收入总额之间的比例决定了一个民族或者国家是勤劳还是懒散在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比较发达的地方,在一个盛行个人节约、资本积累的社会中,人民群众相对来说更为勤劳,在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占主导的社会形态中,在一个盛行个人消费、个人享受、奢侈浪费而不是资本积累的地方,人民群众相对来说则更为懒散这是因为资本尤其是可变资本投入的增加或者减少,会导致雇佣工人数量的增加或减少,导致工人劳动时间总量的增加或减少,导致一个国家的总产品的增加或减少,最终导致一个国家的全体居民的财富的增加或者减少从资本增殖的逻辑来看,不仅资本家本人的生活应该节约,而且资产阶级政治国家的各种开支也应该节约资产阶级国家要尽可能地将资本用于扩大再生产而不是各种政府开支斯密站在新兴的资产阶级立场上认为,真正的、有效的节约是政府和国家各种工作人员的开支的节约,因为他们不是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当事人和承担者,相反,他们只是从生产劳动者那里领取各种薪金,从本质上只不过是资产阶级社会中的最大浪费者。
有些社会阶层,即使十分受社会尊重,即使看起来十分高贵,但与家仆等一样只不过是非生产劳动者,并不能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任何物质财富应该说,斯密的观点充分表达了资产阶级经济学家对资产阶级政治国家性质的最高认识,也十分符合历史唯物主义关于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基本原理对于斯密的观点,马克思基本是赞同的但是,马克思超越他的地方还在于,看到了资本主义社会节约的对抗性、矛盾性:第一,节约主要表现为资本家的职能,由资本家自己来执行,与工人阶级的关系并不是太大,工人不仅无法进行任何节约,有時甚至连最基本的生活资料也没有,没有“资格”进行“节约”;第二,资本家的节约,是为了剥削工人的剩余劳动才进行的;第三,尽管单个资本家本人在生活上非常节约和简朴,但于整个资本主义社会生产经常处于无政府状态,经济危机周期性地爆发,整个社会的财富是经常地被浪费掉的二、劳动时间的节约是真正的、最有效的节约在马克思的《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资本论》等文本中,“节约”还有另外一种含义:减少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消耗和支出,提高资本的利润率马克思认为,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节约既包括不变资本的节约,也包括活劳动的节约和劳动时间的节约,其中后者才是真正资本主义意义上的节约。
不变资本的节约包括生产原料的节约、劳动资料的节约生产原料的节约”就是为了生产某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尽量使用优质或者合格的原料,尽可能使用定额或者小于定额的原料,减少生产废料,提高原料使用效率在《1861-1863年经济学手稿》中,马克思将生产废料称为“生产排泄物”或“消费排泄物”要减少生产废料,必须做到开源节流要“开源”,就得改进生产工序,使用最先进的生产工具或者机器,提高加工能力,尽可能将全部原料转化为产品要“节流”,就是要推动废料再利用,重新转化为本部门或者其他部门新的生产原料劳动资料的节约”就是为了生产某种商品,在生产过程中尽可能合理地使用劳动资料产业资本必须使用社会上普遍使用的劳动资料,达到社会一般劳动条件,跟上社会平均生产效率否则,他雇佣的工人虽然为生产商品付出了一定的劳动时间,但是会有相当一部分劳动时间无法被社会所承认随着资本的集中和生产规模的扩大,许多工人聚集在一起使用劳动资料,也可以使劳动资料得到节约不变资本的节约方式主要有两种:第一,不变资本自身的生产更加容易,它建立在生产不变资本的劳动效率提高的基础之上;第二,不变资本的使用的社会化程度得到提高,它建立在不变资本得以在其中被使用的社会结合形式的发展的基础之上,主要是来自生产条件聚集导致的生产社会化程度的提高。
在这两种形式中,马克思认为,第二种节约更有意义这是因为,即使没有第一种节约,第二种节约也可以实现而且,第一种节约也必须建立在第二种节约的基础之上在这种两种节约中,第二种更能体现出资本主义社会生产关系的本质特征和历史意义随着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不变资本在总资本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各种劳动条件越来越聚集由于雇佣工人的劳动社会化程度的提高,机器、厂房、取暖、照明设施等劳动条件可以以更高的频次、供更多的雇佣工人使用,可以保证生产劳动过程高度的连续性而且,这些聚集起来的劳动条件的成本在大规模生产中比在小规模生产中要相对便宜,它们的价值并没有同生产能力的扩大同比例地提高,而是大幅下降了除此以外,大规模的工厂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比小规模生产中产生的废料更容易被利用,更容易重新变成新的劳动材料虽然不变资本的节约在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非常重要,可以减少资本家的生产费用,提高资本的利润率,但是,马克思认为,活劳动的节约和劳动时间的节约才是资本主义真正意义上的节约这是因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商品价值量由生产商品过程中所耗费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量决定的每个资本家所使用的工人的劳动时间必须达到或者少于社会必要劳动时间,超过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劳动时间无法形成商品价值。
因此,相对于前资本主义社会,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最节省劳动时间,其根本原因也就在于:“在最抽象的形式上,用来发展相对剩余价值、从而发展特殊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一切方法,可以归结为,这种生产方式力图把单个商品的价值降低到它的最低限度,因而,在既定的劳动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