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

上传人:wd****9 文档编号:318643367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 页数:17 大小:64.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_第4页
第4页 / 共17页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_第5页
第5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1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能力提升设计1、新 雷赏析新雷张维屏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千红万紫安排着,只待新雷第一声。注释:新雷:春天的第一个雷声,象征春天的莅临。古人认为雷是动生万物的。易经说卦:“雷以动之,风以散之,雨以润之。”尔雅义疏释天引说文云:“雷,阴阳薄动,雷雨生物者也。”此诗题当取其义。造物:指天。古人认为天是创造万物的。庄子大宗师:“伟哉夫造物者,将以予为此拘拘(一作区区)也。”无言却有情:古人以为天虽无言,但能潜运万物。论语阳货:“子曰: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每于:常常在。作者介绍:张维屏(1780-1

2、859),字子树,号南山,别号松心子,晚号珠海老渔,广东番禺人(今属广州市)。道光二年(1822)进士,官至南康知府。他四任县令,于地方民情有所了解。早年创作即关注民间疾苦,有较强的现实性。鸦片战争后,目睹外国侵略者的罪行和中国人民的英勇斗争,写出了一些歌颂中国人民反抗殖民主义侵略的诗篇,具有昂扬的爱国热情和战斗精神。他的诗”出入汉魏唐宋诸大家,取材富而酝酿深,气体则伉爽高华,味致则沉郁顿挫”(林昌彝射鹰楼诗话卷二)。著有听松庐诗钞、松心诗集等。赏析:造物无言却有情,每于寒尽觉春生。此二句言:“造物”早已安排好了万紫千红,只等春雷一响,百花就将竞相开放。“千红万紫安排着”,说明事物具备了变化的

3、内在根据,但没有一定的外部条件“新雷”,这种变化也不可能实现。此诗通过对新雷的呼唤,生动地阐明了外因对于事物变化的重要作用。与“万事俱备,只欠东风”同出一理。这首诗作于道光四年(1824)春初,写春将到的喜悦。诗人以自然喻人事,在对新雷的期待和春天的欢呼中,透露出作者渴望社会新变的心情。小诗短短四句,寓理于情,清丽可喜,耐人寻味。2、己亥杂诗(其五)赏析己亥杂诗龚自珍(其五)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作者介绍:作者龚自珍(17921841),号字庵,仁和(今浙江杭州)人,清代杰出的思想家和诗人。官至礼部主事,辞官南归主讲于书院。他且开一代新诗风的大诗人,作

4、品内容丰富,具有鲜明突出的社会现实内涵。在艺术表现上,纵横恣肆,狂放不羁,体现出崭新的独创精神,代表了清诗的成熟个性面貌,被誉为古代的最后一位和近代的最初一位杰出诗人,在中国诗歌史上占有里程碑式的地位。已亥杂诗共315首,多咏怀和讽刺之作,写于已亥年,即清道光十九年(1839)。这首诗是作者最著名的代表作之一。其含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抒发离京南返的愁绪,二是表示自己虽已辞官,但仍决心为国效力,流露了作者深沉丰富的思想感情。译文:离愁深广无边时值白日西下,马鞭向东一指便与京城远隔天涯。落花纷纷飘坠它绝不是无情之物,化作春泥还要护卫更美的新花。赏析:诗中的“落红”、“化作”两句是历来传颂的经

5、典名句,他们一方面是诗人言志抒怀的心声,另一方面也可以为广泛意义上的崇高人格道德境界的出色写照。诗的前两句抒情叙事,在无限感慨中表现出豪放洒脱的气概,一方面,离别是忧伤的,毕竟自己寓居京城多年,故友如云,往事如烟;另一方面,离别是轻松愉快的,毕竟是自己逃出令人窒息的樊笼,可以到外面的世界另有一番作为。这样,离别愁绪就和回归喜悦交织在一起,既有“浩荡离愁”,又有“吟鞭东指”;既有白日斜晖,又有广阔天涯。这两个画面相反相成,互为映衬,是诗人当日心境的真实写照。紧接着的“吟鞭”句,对前人诗句的化用也恰到好处,并形成了两句相连呼应的艺术效果,仿佛能感受到诗人此时此刻此景中的心情。最后则笔锋一转,用形象

6、生动的比喻抒发胸臆,使全诗浑然一体,感人肺腑。龚自珍这首诗中虽然没有“元旦”,但写的却是迎春的情景。“造物”就是大自然。大自然虽然不言,但是有感情的。这不,冬寒尚未退尽,春天已经悄悄地来临了。百花园里万紫千红的花朵都已准备就绪,只待春雷一声,就会竞相开放。这首诗不仅表现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赞美,更重要的是抒发了对社会变革的热切期待。诗人赞美大自然虽然默默无言,但却有情,寒尽而带来春天,悄悄地安排好万紫千红的百花含苞待放。在这寂静之中,正蕴蓄着巨大的爆发力量,就等那一声震撼人心的春雷。春雷炸响,展现在人们面前的,将是一个春花盛开的新的世界!流露出诗人迎接新世界来临的喜悦心情。3、正宫叨叨令赏析正

7、宫叨叨令无名氏唐末五代诗人京兆杜陵(今西安)人,唐初宰相韦见素后人,少孤贫力学,才敏过人。为人疏旷不拘,任性自用。广明元年(880)四十五岁,在长安应举,正值黄巢军攻入长安,遂陷于战乱,与弟妹失散。中和二年(882)始离长安赴洛阳。中和三年(883)春,四十八岁作秦妇吟。不久避战乱去到江南,五十八岁回到长安,一心想要应试,以伸展其治国平天下之抱负。乾宁元年(894)五十九岁登进士第,授校书郎。乾宁四年(897),时年六十二岁,被“宣谕和协使”李洵聘为书记,同至西川,结识了西川节度使王建,回长安后,改任左补阙。天复元年(901)六十六岁,应王建之聘入川为掌书记。天祐四年(907),朱温篡唐。唐亡

8、,力劝王建称帝,王建为前蜀皇帝后,任命他为宰相,蜀之开国制度多出其手,后终身仕蜀,官至吏部侍郎兼平章事。七十五岁卒于成都花林坊。诗词都很有名,诗方面今传浣花集十卷。韦庄曾经家陷黄巢兵乱,身困重围,又为病困。 中和三年(883年)三月,在洛阳,著秦妇吟。长诗秦妇吟反映战乱中妇女的不幸遭遇,在当时颇负盛名,但诗中对黄巢农民起义军颇多诋毁。后人将孔雀东南飞、木兰诗与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为“乐府三绝”。所作词语言清丽,多用白描手法,写闺情离愁和游乐生活,情凝词中,读之始化,以至弥漫充溢于脏腑。其词无专集,散见于花间集、尊前集和全唐诗等总集中,近人王国维、刘毓盘辑为浣花词一卷,凡五十四首,盖取其诗集为名者也

9、。代表作有菩萨蛮、诉衷情、木兰花等。韦庄与温庭筠同为花间派的重要词人。温秾丽,韦清新。诗人韦应物四世孙。至韦庄时,其族已衰,父母早亡,家境寒微。赏析:这是一首凭吊六朝古迹的诗。台城,旧址在今南京市鸡鸣山南,本是三国时代吴国的后苑城,东晋成帝时改建。从东晋到南朝结束,这里一直是朝廷台省(中央政府)和皇宫所在地,既是政治中枢,又是帝王荒淫享乐的场所。中唐时期,昔日繁华的台城已是“万户千门成野草”;到了唐末,这里就更荒废不堪了。吊古诗多触景生情,借景寄慨,写得比较虚。这首诗则比同类作品更空灵蕴藉。它从头到尾采取侧面烘托的手法,着意造成一种梦幻式的情调气氛,让读者透过这层隐约的感情帷幕去体味作者的感慨

10、。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特点。起句不正面描绘台城,而是着意渲染氛围。金陵滨江,故说“江雨”、“江草”。江南的春雨,密而且细,在霏霏雨丝中,四望迷蒙,如烟笼雾罩,给人以如梦似幻之感。暮春三月,江南草长,碧绿如茵,又显出自然界的生机。这景色即具有江南风物特有的轻柔婉丽,又容易勾起人们的迷惘惆伥。这就为下一句抒情作了准备。“六朝如梦鸟空啼”。从首句描绘江南烟雨到次句的六朝如梦,跳跃很大,乍读似不相属。其实不仅“江雨霏霏”的氛围已暗逗“梦”字,而且在霏霏江雨、如茵碧草之间就隐藏着一座已经荒凉破败的台城。鸟啼草绿,春色常在,而曾经在台城追欢逐乐的六朝统治者却早已成为历史上来去匆匆的过客,豪华壮丽的台城也成了

11、供人凭吊的历史遗迹。从东吴到陈,三百多年间,六个短促的王朝一个接一个地衰败覆亡,变幻之速,本来就给人以如梦之感;再加上自然与人事的对照,更加深了“六朝如梦”的感慨。“台城六代竞豪华”,但眼前这一切已荡然无存,只有不解人世沧桑、历史兴衰的鸟儿在发出欢快的啼鸣。“鸟空啼”的“空”,即“隔叶黄鹂空好音”(杜甫蜀相)的“空”,它从人们对鸟啼的特殊感受中进一步烘托出“梦”字,寓慨很深。“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杨柳是春天的标志。在春风中摇荡的杨柳,总是给人以欣欣向荣之感,让人想起繁荣兴茂的局面。当年十里长堤,杨柳堆烟,曾经是台城繁华景象的点缀;如今,台城已经是“万户千门成野草”,而台城柳色,却

12、“依旧烟笼十里堤。”这繁荣茂盛的自然景色和荒凉破败的历史遗迹,终古如斯的长堤烟柳和转瞬即逝的六代豪华的鲜明对比,对于一个身处末世、怀着亡国之忧的诗人来说,该是多么令人触目惊心!而台城堤柳,却既不管人间兴亡,也不管面对它的诗人会引起多少今昔盛衰之感,所以说它“无情”。说柳“无情”,正透露出人的无限伤痛。“依旧”二字,深寓历史沧桑之慨。它暗示了一个腐败的时代的消逝,也预示历史的重演。堤柳堆烟,本来就易触发往事如烟的感慨,加以它在诗歌中又常常被用作抒写兴亡之感的凭藉,所以诗人因堤柳引起的感慨也就特别强烈。“无情”、“依旧”,通贯全篇写景,兼包江雨、江草、啼鸟与堤柳;“最是”二字,则突出强调了堤柳的“

13、无情”和诗人的感伤怅惘。诗人凭吊台城古迹,回顾六朝旧事,免不了有今之视昔,亦犹后之视今之感。亡国的不祥预感,在写这首诗时是萦绕在诗人心头的。如果说李益的汴河曲在“行人莫上长堤望,风起杨花愁杀人”的强烈感喟中还蕴含着避免重演亡隋故事的愿望,那么本篇则在如梦似幻的气氛中流露了浓重的伤感情绪,这正是唐王朝覆亡之势已成,重演六朝悲剧已不可免的现实在吊古诗中的一种折光反映。这首诗以自然景物的“依旧”暗示人世的沧桑,以物的“无情”反托人的伤痛,而在历史感慨之中即暗寓伤今之意。思想情绪虽不免有些消极,但这种虚处传神的艺术表现手法,仍可以借鉴。8、鹧鸪词 李益赏析鹧鸪词 李益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后迁河南郑州

14、。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北游河朔,贞元十三年(797)任幽州节度使刘济从事。尝与济诗,有怨望语。十六年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佳作。元和后入朝,历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左散骑常侍等职。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宪宗时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大和元年(827)礼部尚书,以礼部尚书致仕卒。诗风豪放明快,尤以边塞诗为有名。他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送辽阳使还军、夜上受降城闻笛2首,当时广为传唱。其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

15、抒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的怨望心情,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名篇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春夜闻笛等。其律体亦不乏名篇,如五律喜见外弟又言别“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是历代传诵的名句。七律同崔邠登鹳雀楼、过五原胡儿饮马泉(又名盐州过胡儿饮马泉)等,均属佳作。今存李益集2卷,李君虞诗集2卷,二酉堂丛书本李尚书诗集1卷。赏析:两首诗不同之点是:李涉的鹧鸪词由怀古兼及游子行客之情。他充分运用联想:看到湘江水深,想到屈原的沉江自杀;看到斑竹阴阴,想到舜之二妃娥皇、女英的故事;听到鹧鸪的啼叫,触动自己羁旅的愁怀。所抒之情,并非集中于一点,而是泛咏愁情。李益的鹧鸪词,写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抒情较强烈,也更集中。李益诗中的主人公是一位生活在湘江一带的女子。诗的开头写她怀远的愁情,不是用直陈其事的方法来正面描写,而是用“兴”的手法烘托和渲染,使愁情表现得更加含蓄而有韵致。 如前两句都是用兴的手法。首句“湘江斑竹枝”又兼用典。舜之二妃娥皇、女英,为舜南巡而死,泪下沾竹。这种染上斑斑泪痕的竹子,称为“湘妃竹”,又称“斑竹”。诗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总结/报告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