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18638746 上传时间:2022-06-27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研究 摘要:近年来,随着社会整体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于精神层面的生活有了进一步的追求,出于对高雅生活的美好向往,人们对整个城市风景园林的设计品质也不吝投去关注的情怀。风景园林规划设计是现代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座城市的生活品质。而富有特色的地域特征又在各种层面上影响着一座城市,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整体效果。历史上的徐州,由于曾分发生过战乱,导致绿化损失殆尽,给徐州生态环境建设带来许多难处,近几年通过生态修复、规划园林等措施,建成数千顷的公园绿地,匠心独具的各种园林规划设计使得徐州成为一个“自然山水大气恢弘,园林绿化精致婉约;兼南秀北雄

2、,显楚韵汉风”的城市。关键词:徐州;园林;规划设计;地域特征引言园林的规划设计实质上是一种头脑风暴。所谓园林设计,具体是指:设计师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将正在建设中的园林理想中应该具备的各种功能、美好的创意以及带给人们美的熏陶的“目的”,通过实际行动落在纸面上的创作过程。如,新鲜的空气,亮眼的鲜绿以及各种能够带给人们健康生活终极理念。所以,园林设计是美的创作,它的目的是发现美,并将美表现得淋漓尽致。基于不同的地域总是有着自己独特的、巧夺天工的美。因此,园林规划设计师在设计时不仅要考虑经济技术和生态问题,还要考虑地域特征。在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中,设计者会根据每个地域的特征设计出符合这个城市特点的风

3、景园林。纵观徐州,风格迥异的风景园林作品,都体现了基于地域特征的规划设计原则,在尊重地域特色的规划过程中,反应了整个城市的人文历史、社会属性、自然环境等。如果设计者在设计中忽略各个城市的地域特征,将会导致景色千篇一律,体会不出一个城市的特点,这样的设计结果将不会是一个好的设计,也会降低风景园林的规划设计及建设意义。一园林景观的功能及设计原则1.1园林景观的功能1.1.1休闲娱乐这应该是现代园林的首要功能。伴随着城市改造的进一步推进,徐州的园林越来越富有城市的特色,城市中的现代园林景观不乏美丽的自然风光及著名的风土人情。节假日里,徐州的人们可到现代园林景观中游玩欣赏。如云龙湖、云龙山、彭祖园、戏

4、马台、汉文化景区、龟山汉墓、黄河故道、窑湾古镇等公共人文景观都能带给人们美的享受1.1.2改善环境园林,顾名思义,大都与新鲜的氧气与绿色的植物息息相关。历史上的徐州,由于战乱影响,荒山遍布,绿化损失殆尽,全市绿化率较低;再加上徐州是一个以煤炭为主的能源城市,长期的煤炭开采,给徐州留下了近万公顷的煤矿塌陷地。近年来,徐州的园林设计以创建国家生态园林城市为抓手,秉承“生态、自然、节约”和“精品园林”建设理念,通过生态治理修复等措施建成数千顷的公园绿地,全面改善和提高了城市的功能性、景观性和文化性,构建了具有靓丽风景线的生态城市。1.1.3缓解压力富有地域特色的徐州园林规划设计,使得游人游憩在景色优

5、美和安静的园林中,有助于消除长时问工作带来的紧张和疲乏,使脑力、体力得到恢复。园林中的文化、游乐、体育、科普教育等活动,更可以丰富知识和充实精神生活。二风景园林规划设计中的地域特征的探讨2.1地域特征的构成要素据相关资料,地域特征指的是某地区在自然与人文两方面都存在着众多与众不同的特色标志。地域特征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在某一个方面深度融合的重要标志。地域特征中的两个因素相互制约又相互融合。这种相互牵制的作用和在徐州风景园林设计中的得到明显体现。2.2地域特征与风景园林规划设计的联系地域特征自然与人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是自然界发展与人类社会发展相互平衡的重要形式。风景园林规划是在地域特征的基础上进

6、行城市建设,同时也是继承和发展地域特征的手段;从风景园林规划的准则来看,园林设计以尊重为主,改造为辅,由此可见地域特征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引导辅助作用;地域文特征中包含多种丰富多彩的设计理念,是自然发展与历史发展的综合体现。对风景园林规划设计具有创新指导作用。三基于地域特征规划富有徐州特色园林3.1因地制宜,修建特色园林徐州曾是老工业基地,因工业发展带来的环境生态问题较为突出。近年来,通过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扩湖增水、生态修复等一系列工程,对徐州的山水资源持续进行生态治理和景观修复,在此基础上建设了一批特色园林景观。在山体生态修复方面,先后对云龙山、西珠山等山体周边建筑整体拆迁,实施显山

7、工程并合理规划修建开放式公园。对金龙湖、大龙湖、玉潭湖等实施扩湖增水,建设滨湖公园绿地,对劳武港、两河口等昔日煤炭运输码头进行园林景观改造,建成滨河公园绿地。富有地域特征的生态修复工程成为徐州的“绿肺”,对于改善徐州的生态环境发挥了巨大作用。3.2、彰显山水动静结合为了充分展示城市特色,徐州市持之以恒地实施“显山露水”、“退渔还湖”等生态工程,先后对云龙山、珠山、西凤山周围的建筑及云龙湖、大龙湖周边的村庄实施拆迁。在此基础上,广植杏、桃,上连青山,下映碧湖,生动地再现了当年苏东坡笔下“云龙山下试春衣,放鹤亭前送落辉;一色杏花三十里,新郎君去马如飞”的如画诗境。小南湖景区拆除了原有的大棚、花市、

8、鱼塘,大量种植了垂柳、荷花、玉兰,用自然的手笔营造“清风袭袭,荷香阵阵”的夏日意境,形成了绿水交融、动静结合的景观特色。2012年建成的云龙湖珠山景区位于云龙湖西部珠山脚下,景区以道教文化为核心,以徐州丰县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仙路历程为主线,建设了鹤鸣台、百草坛、天师广场、创教路、天师岭、辅元广场等景点,来展示道家文化。同时注重人的参与性与融入性,植物配植丰富,基础设施完备,成为集休闲、生态、自然为一体的开放式主题性景区。北岸滨湖公园、市民广场通过连续2年的改造,形成了绿树成荫、花团锦簇的滨水生态景观。除此以外,大龙湖、金龙湖、九龙湖、九里湖、潘安湖、吕梁湖星罗棋布、胜似明珠,云龙山、珠山、九里

9、山、东珠山、吕梁山延绵不绝、宛若游龙,共同构成徐州自然绚丽的山水画卷。3.3、寓史于绿,突出个性为突出徐州的历史文化特色,注重园林景观与历史文物保护和利用的融合,充分挖掘、提炼、拓展历史文化内涵,以植物、雕塑启迪后人,增加了城市文化内涵,彰显了城市历史文化韵味。先后建成了以王陵母墓和燕子楼为文化主题的云龙公园、以彭祖饮食文化为主题的彭祖园、以运动为主题的东坡运动广场、以劝学励志为主题的奎山公园、以苏轼文化为核心的云龙山、以徐州籍道教创始人张道陵仙路历程为主题的珠山道教文化景区、以展示金石印章文化为主题的彭城金石园等。每一座主题公园从不同角度向市民展现了徐州历史文化特色,仿佛在向人们叙说一段段感

10、人的故事。徐州冬季寒较为寒冷,设计师大胆选用彩叶、落叶树种,栾树、乌桕、银杏、马褂木、榉树、朴树、枫杨等当地适生树种,以为市民遮蔽夏天之炎炎烈日,冬季则可充分享受阳光之温暖。同时,沿路布设街头绿地,并对市中心区宽度在3米以上的人行道树下建成树阵广场,栽植常绿灌木,成为苍白冬季的一抹绿色风景。同时,在地被植物的配置上,逐步摒弃大面积草坪、模纹,改为选择一些适应本地、具有较高观赏价值的宿根、球根花卉和自衍花境,以及形态自然、管理简单的吉祥草、鸢尾、常春藤、金银花、八角金盘等。大力推广银杏、栾树、五角枫、乌桕、水杉等乡土色叶树种,极大地丰富了城市景观季相变化。3.4还绿于民,打造人本园林徐州的园林规

11、划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使市民置身于闹市而又能远离喧嚣、沐浴于绿色优美的环境,成为园林设计者追求的目标。围绕这一目标,设计者通过规划建绿、拆违建绿、见缝插绿、破墙透绿、复层绿化、立体绿化等多种途径,以小、多、匀、精为特色,按照市民出行300500米就有一块30005000平方米公园绿地的目标,均衡绿地布局,实施了公园绿地500米服务半径达标工程,相继建成了松石广场、大马路绿地、双拥绿地、西安路绿地、民主路郭庄路绿地等一大批大小不一、风格各异的街头绿地和汉桥公园、迎宾游园、黄楼游园、户部山公园、显红岛公园、燕子楼游园等内涵丰富的公园绿地,基本实现了行居处处有绿地,推开窗户是花园,走出家门进公园的目标

12、。同时,为真正实现还绿于民,自2005年开始,对快哉亭、云龙山、云龙公园、彭祖园、奎山公园、泉山森林公园、汉文化景区等16座城市老旧公园实施敞园改造,并全部实现了全免费开放,真正做到了还绿于民。结语:风景园林在规划设计中应该充分考虑到当地的地域特征,园林设计师应该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和方法,实现城市景观建设综合性发展,增强风景园林设计的人文情怀和地域特征,促进生态城市的转化和形成。Reference:1李玲.中国汉传佛教山地寺庙的环境研究D.北京林业大学,2丁晨肠.城市视角下世界园艺博会环境景观整合规划策略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3裴福新.历吏风景地区保护复兴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4王乾宏.结合生态学思想探析城市园林景观的营造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