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壮族节日礼仪

杏**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8.14KB
约5页
文档ID:318546558
壮族节日礼仪_第1页
1/5

壮族节日礼仪  壮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最多的一个民族,主要分布于云南省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和曲靖地区,广西、广东连山、贵州从江、湖南江华等地也有分布以下是我为大家整理的关于壮族的节日礼仪,欢送大家阅读!  壮族节庆  壮族人几乎每个月都要过节,闻名节日有一年一度的三月三歌节等壮族最隆重的节日莫过于春节,其次是七月十五中元鬼节、三月三、清明上坟、八月十五中秋,还有端午、重阳、尝新、冬至、牛魂、送灶等等 春节一般在腊月二十三过送灶节后便起先着手打算,二十七宰年猪,二十八包粽子,二十九做糍粑除夕这天,男女老少全家团聚一起,煮出初一全天吃的米饭,叫压年饭,这是预祝来年五谷丰收的意思  除夕晚,在丰富的菜肴中最富特色的是整煮的大公鸡,家家必有大年初一,天还没亮,人们就起床梳洗妆扮,迎接新春的起先居住在山区的壮族人民,还有个汲新水的习俗:春节那天,妇女们穿着新衣新鞋,鱼贯地来到河边水渠,挑新水回家她们边走边拖着象征牛、马、猪、羊、狗、猫的石头,口里还效仿着六畜的叫声,这是祝愿来年六畜兴隆的意思汲回来的新水,加红糖、竹叶、葱花、生姜煮沸后,全家和客人都要喝据说,喝了这象征祥瑞的新水,来年人们会更加机灵伶俐。

汲新水习俗表达了壮族人民对美妙生活的憧憬和渴望初二以前方能走亲访友,相互拜年,互赠的食品中有糍粑、粽子、米花糖等,始终持续到十五元宵,有些地方甚至到正月三十,整个春节才算完毕  春节期间,壮族人民还开展赛歌、跳舞等丰富多彩的文化消遣活动舂堂舞是壮族人民在春节期间用来庆贺新年,预祝丰收的舞蹈他们认为跳了舂堂舞,来年粮食堆满仓,故有正月舂堂闹轰轰,今年到处乐添丰的俗谚跳舂堂舞时,要一面唱一面舞,假设干名妇女每人背着一条舂米之杵,撞打在长形木桩上,还用竹筒配打成节奏,初名谷榔,壮语谷是做之意,榔为舂米槽后来感到木杵太笨重,不便舞动,改用扁担来打,乃易名打虏烈,虏烈为打扁担之声舞者各执扁担,围绕木槽,上下左右,边唱边打舂堂舞舞步雄健、活泼、场面热情,欢快,表达了壮族人民勤劳英勇,乐观豪迈的性格 三月三按过去的习俗为上坟扫墓的日子,届时家家户户都要派人携带五色糯米饭、彩蛋等到先祖坟头去祭祀、清扫墓地,并由长者宣讲祖传家史、族规,共进野餐还有的对唱山歌,喧闹非凡1940年后,这一传统已逐步开展到有组织的赛歌会,气氛更加隆重、热情 其他节日食俗也都各有讲究,各具特色,比方中元吃鸭、端午吃粽、重阳吃粑等等。

  壮族节日其中一些和宗教活动关系亲密,比方居住在云南的局部壮族,家历正月祭献老人厅,二月初二杀猪祭龙山,三月初三祭雷神,五月祭龙,六月祭献杨六郎,七月十四的祭祖是比拟隆重的,家家户户都要杀鸡宰鸭,供奉祖先 漂亮富裕的壮乡,素有歌海的美誉尤其是盛大的三月三,方圆数十里的男女青年,都兴致勃勃地穿上节日盛装赶来参与,少者几百人,多达数千人或上万人忽然,人山人海,歌声响亮,成了歌的海洋 三月三是壮族人民的传统节日,对唱又是三月三的一项主要活动,因此又称歌圩或歌节 歌圩,是壮族民间传统文化活动的,也是男女青年进展社交的场所在壮语中被称作窝墩、窝岩,意为出野外玩耍由于这种活动相互酬唱,彼此对唱,所以古代人之为墩圩 壮族歌圩,在长期开展的过程中有着很多动人的传闻其中比拟流行的是赛歌择婿的故事传闻在以前,有位壮族老歌手的闺女长的非常漂亮,又很会唱山歌,老人盼望选择一位歌才出众的青年为婿各地青年歌手纷纷赶来,赛歌求婚,从今就形成了定期的赛歌集会 据古代文献的记载,歌圩早在宋代就已经流行,到了明代歌圩又有了开展,并定期在固定地点举办壮族歌圩有大有小,各地不一不过,农历三月三最为隆重搭彩棚、摆歌台、抛彩球、择佳偶,别有风情。

在歌圩上,各村屯的男女青年,各自三五或群,找寻别村的青年,集体对唱山歌通常由男青年主动先唱巡游歌,视察物色对手;遇有比拟适宜的对象,便唱见面歌和邀请歌;得到女方容许,就唱询问歌;彼此相互了解,便唱倾慕歌、交情歌;分别时那么唱送别歌,歌词随编随唱,譬如贴切,亲切感人,青年男女经过对唱后接触,建立必须感情,相约下次歌圩再会 歌圩上,除对唱外,还举办丰富多彩的嬉戏活动有精彩的抛绣球,好玩的碰红蛋,喧闹的放花炮,以及演出群众喜闻乐见的壮戏等  牛魂节 农历四月初八又称脱轭节,流行在桂北龙胜一带壮族山村传闻这天是牛王诞辰要给牛脱轭,刷洗身子,放牧到水草丰美的地方牛栏要清扫干净,铺上干爽稻草不准役使,更不准鞭打,还要给牛唱山歌,喂乌米饭过去有些寨子里还建有牛魔王庙,过节这天,要杀猪祭祀,村民们在庙里聚餐当地流行一个传闻:当时陆地只有岩石、黄沙,牛王奉命下凡播种百草,原定跨3步撒一把草万,牛王记错了,变成跨一步撒3把,使得大地百草丛生,连庄稼都长满野草天帝大怒,罚牛王下人间吃掉百草但天帝并没有遗忘它,每当它生日,便派牛魔王下凡探望、佑护牛王和它的子孙,为它们灭病去灾,由此便建起了牛魔王庙牛魂节表现了壮族人民对耕牛的爱惜和对农业丰收的期望。

  壮族历史  壮族是中国岭南的土著民族1958年发觉的柳江人化石,属于旧石器时代晚期,距今5万年左右可见早在5万年前,壮族先民就广泛分布在广西一带他们与布依、傣、侗、水、毛南等族同源于古代越人中的瓯越、骆越,后被称为乌浒、俚、僚、土 壮族在宋代史籍中称为撞、僮解放后称僮1965年改族名为壮族壮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壮傣语支,分南北两大方言1955年创制了以拉丁字母为根底的壮文1957年《壮文方案》被国务院批准,完毕了壮族人民没有自己合法文字的历史  壮族礼仪  壮族是个好客的民族,过去到壮族村寨任何一家做客的客人都被认为是全寨的客人,往往几家轮番请吃饭,有时一餐饭吃五、六家平常即有相互做客的习惯,比方一家杀猪,必定请全村各户每家来一人,共吃一餐款待客人的餐桌上务必备酒,方显隆重敬酒的习俗为喝交杯,其实并不用杯,而是用白瓷汤匙 客人到家,必在力所能及的状况下给客人以最好的食宿,对客人中的长者和新客尤其热忱用餐时须等最年长的老人入席后才能开饭;长辈未动的菜,晚辈不得先吃;给长辈和客人端茶、盛饭,必需双手捧给,而且不能从客人面前递,也不能从背后递给长辈;先吃完的要逐个对长辈、客人说慢吃再离席;晚辈不能落在全桌人之后吃饭。

尊老爱幼是壮族的传统美德路遇老人要主动打招呼、让路,在老人面前不跷二郎腿,不说污言秽语,不从老人面前跨来跨去杀鸡时,鸡头、鸡翘必需敬给老人路遇老人,男的要称公公,女的那么称奶奶或老太太;遇客人或负重者,要主动让路,假设遇负重的长者同行,要主动协助并送到分手处第5页 共5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第 5 页 共 5 页。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