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学校可研报告绿色建筑方案

lil****ar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1.15KB
约8页
文档ID:318521599
学校可研报告绿色建筑方案_第1页
1/8

第八章 绿色建筑一、设计依据1.《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2.《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2015)3.《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13)4.《玻璃幕墙光学性能》(GB/T18091—2016)5.《建筑门窗玻璃幕墙热工计算规程》(JGJ/T151—2008)6.《建筑外门窗气密、水密、抗风压性能分级及检测方法》(GB/T7106—2008)7.《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2009年版8.《民用建筑节水设计标准》(GB50555—2010)9.《民用建筑工程室内环境污染控制规范》(GB50325—2010)(2013年版)10.《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50176—2016)11.《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2010)12.《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188—2012)13.《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14.《智能建筑设计标准》(GB/T50314—2015)15.国家、省、市现行的相关法律、法规、规范性文件二、绿色建筑目标根据《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中第3项目3.2中规定:绿色建筑划分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4个等级。

当满足全部控制项要求时,绿色建筑等级应为基本级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满足本标准全部控制项的要求,且每类指标的评分项得分不应小于其评分项满分值的30%;一星级、二星级、三星级3个等级的绿色建筑均应进行全装修,全装修工程质量、选用材料及产品质量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结合本项目工程情况,本工程绿色建筑目标为:建筑设计达到《绿色建筑评价标准》(GB/T50378—2019)的基本级标准三、安全耐久(一)本项目位于XXXXXXX,场地地基土中上段分布有一定厚度的软土,除此未发现影响工程安全的暗坑、暗塘、沟、坎、地面沉陷、地裂缝、泥石流、岩溶、及新构造活动行迹等不良地质作用,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应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二)本项目新建建筑的结构承载力和建筑使用功能均满足相关规范、标准的要求其建筑外墙、屋面、门窗、幕墙及外保温等围护结构满足安全、耐久和防护的要求三)外遮阳、太阳能设施、外墙花池等外部设施均与建筑主体结构形成一个相对统一的整体,满足统一设计、施工,具备安装、检修与维护等条件要求四)建筑内部的非结构构件、设备及附属设施等连接牢固,满足能适应主体结构变形的要求。

五)建筑外门窗安装牢固,其抗风压性能和水密性能均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六)卫生间、浴室的地面以及墙面、顶棚已按相关规范、规定及标准要求设置防水层和防潮层七)走廊、疏散通道等通行空间均满足紧急疏散、应急救护等要求,项目运行期间将始终保持畅通八)本项目工程完工后将按相关要求设置安全防护的警示和引导标识标牌,满足相应规范要求规定四、健康舒适(一)本项目中建筑内部无排放超标的污染源,室内空气中的氨、甲醛、苯、总挥发性有机物、氡等污染物浓度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 18883)的有关规定且本项目为校园建设,项目建成后将明确规定及规范布置吸烟区及禁烟区,并在醒目位置设置禁烟标志,满足相关规定、规范要求二)本项目功能分区合理规范,无厨房、餐厅、打印复印室、卫生间、地下车库等区域的空气和污染物串通到其他空间等现象三)本项目设计已指定总体水系统规划方案,统筹、综合利用各种水资源生活给水水源为为城市自来水,其生活饮用水水质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GB5749—2006)的要求;水池、水箱等储水设施在运行期间将有明确的定期清洗消毒计划并严格实施,满足相关规定、规范要求。

四)本项目给排水系统依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19中的相关规定设计,完整考虑了管材、污水收集排放、地形地貌等多重相关因素,满足相关规定、规范要求五)本项目中的建筑环境噪声依照现行国家标准《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GB3096—1993)的规定进行设计,在需要区域采取适当的隔离或降噪措施,满足相关规定、规范要求六)本项目建筑设计目标对照度、统一眩光值、一般显色指数等指标的要求均满足现行《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中的一级要求,且人员长期停留的场所内无危险类照明产品,满足《灯和灯系统的光生物安全性》(GB/T 20145)规范要求七)本项目建筑通过采用保温隔热措施,减少围护结构热桥部位的传热损失,放置外墙和外窗等外围护结构内表面温度低于室内空气露点温度,避免表面结露和发霉,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热工设计规范》(GB 50176)的要求且本项目的建筑总平面布局和建筑朝向有利于夏季和过渡季节自然通风,房间内的温度、湿度、新风量等设计参数均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供暖通风与空气调节设计规范》(GB 50736)的有关规定八)地下车库工程完工将按规定要求设置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浓度监测装置。

五、生活便利(一)建筑室内公共区域、室外公共活动场地及道路均满足无障碍设计要求,建筑室内公共区域的墙、柱等处的阳角均为圆角,并设有安全抓杆或扶手,满足《无障碍设计规范》(GB50763—2012)要求二)本项目位于XX县XX镇,场地周围交通便利,拥有良好的出行条件,且场地内交通组织合理,建筑出入口均与道路相邻三)本项目共设置地上机动车停车位234个,地下机动车停车位46个,其场地选址合理、规范,方便出入四)结合校区内的建筑功能,规划在教学区、生活区及所有出入口设置自动监控系统和信息网络系统,满足满足相关规定、规范要求六、资源节约(一)节能与节水管理基地内管理部门制定节能和节水管理模式,对基地内所使用的资源如水、电、燃气等进行监控管理的措施,建立内部的节能和节水管理机制1.雨水利用XX县的雨量丰富,年平均降雨量为XXXX毫米,项目可充分利用雨水资源,进行绿化、道路冲洗、垃圾间冲洗等,提高非传统水源的利用率本项目雨水利用方式如下:屋面雨水和室外场地径流雨水经处理后回用于绿化浇洒2.建筑内节水本项目新建教学综合楼,实训室需要供水系统进行供水,在供水过程中需注意:(1)采用节水型设备2)选用密封性能好、质量可靠的给水器具、阀门和龙头。

3)分区供水,控制各用水点水头4)冷热水混水阀采用自力式恒温阀,减少多余的水流失3.景观节水(1)景观植物配置选用本地植物和耐旱植物,经计算达到最大节水量2)绿化灌溉采用滴灌或微灌等节水灌溉方式;同时采用湿度传感器或根据气候变化的调节控制器3)采用增加雨水渗透量和减少灌溉量的室外雨水排水管二)节材与材料资源利用1.本工程建筑材料中有害物质含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内装饰装修材料人造板及其制品中甲醛释放限量》(GB18580)、《混凝土外加剂中释放氨的限量标准》(GB18588—2001)和《建筑材料放射性核素限量》(GB6566—2010)中的相关要求2.本工程建筑设计采用简约风格,尽量不配置无实际功用的装饰性构件3.本工程施工现场所用的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80%4.本项目结构设计钢筋采用HRB400级钢筋并占钢筋总量的70%以上5.本工程承重墙体材料全部采用预拌混凝土,非承重墙体材料采用加气混凝土砌块6.本项目采用土建与内部装饰一体化设计施工7.为满足建筑使用功能变化及空间变化的适应性,本工程室内采用轻质隔墙,减少重新装修时的材料浪费和垃圾产生,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灵活隔断。

8.本项目给排水系统依照《建筑给水排水设计规范》(GB50015—2003)中的相关规定设计,完整考虑管材、污水收集排放、地形地貌等多重相关因素七、环境宜居(一)采光和通风本项目区内建筑之间的间距,及与外部建筑的建筑的间距均满足相关规范、规定要求,满足日照标准要求要求室外空气温度28℃以下开窗通风室内热舒适性良好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改善室内热湿环境,降低夏季空调能耗二)绿化本工程景观设计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物种并采用乔、灌木的复层绿化室外除绿地、建筑物散水、道路外其余全部采用透水材质铺设硬质地面,透水地面面积比大于40%绿化管理:对绿化用水进行计量,建立并完善节水型灌溉系统;规范杀虫剂、除草剂、化肥、农药等化学药品的使用,有效避免对土壤和地下水环境的损害三)垃圾管理垃圾成分主要以有机垃圾和可回收垃圾为主垃圾分类收集可以减少垃圾处理量和处理设备,降低处理成本,减少土地资源的消耗,循环利用资源,保护生态平衡,增强个人及其组织环境意识,确保经济可持续发展本项目应在管理阶段制定一个垃圾管理制度,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和改造利用。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