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试论《老子》知人观及对构建和谐社会之启示 摘 要:和谐社会的核心是人的和谐,《老子》中包含着大量关于人的论述,本文希望通过分析,找寻对构建和谐社会的有益借鉴老子以道为中心关注人,把对人的认识区分为圣人和俗人,提出了对不同人的具体要求和理想人格本文认为,《老子》在重视人的基本需求、建设人的精神家园和“治世从小入、兴国由身起”的管理之道三个方面对构建和谐社会都有积极意义关键词:老子 人 和谐社会中国共产党十六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使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可以看出,活力和团结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词和”就是说团结;“谐”,按《说文解字》讲,乃有“乐和”之意,也就是活力的体现团结和活力两大主题,归根结底都是一个“人”的问题人是社会存在的理由和最重要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动力,无论作为个体的人或者社会的人,是否能够快乐、充满活力、团结,都会直接影响到社会是否能够健康快速向前发展。
要解决这一命题,已不是单纯依靠提高物质生活水平可以做到的《老子》言:“知人者智,自知者明”1,即是在讲一个自我认识问题,认识人自身,是一个千年不变的主题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今天,正确看待我们自身、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关系,不仅属于和谐社会的构建成果,也应贯穿整个构建过程《老子》的知人观在这方面给我们以很大的启示一、《老子》贯穿着对人的关注《老子》的思想一直贯穿于中国哲学的发展,伴随着中国历史的变迁,深刻地影响着社会和个人历代对《老子》的注解层出不穷,几乎都是在《老子》的基础上,发掘自己的新见解,也产生了许多光辉的理论成果,如:玄学、重玄、丹学等近代更有大儒严复以自由、民主解老,开学术之新气象;建国后以唯物唯心来分析老子哲学,体现了时代特征其实,《老子》不光是一部哲学著作,也是社会学、伦理学、心理学著作,而且更重要的是它成于老子对客观世界规律的总结,语言具有高度的抽象性,使它拥有了一个开放的系统处在不同历史时期的人们都可以在这个开放的系统中找到根据,为新的理论成果提供养料值得注意的是,不管哪一种理论都必须承认,《老子》的最高实体是“道”,而落足点都是“人”,更唱出了“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的伟大声音。
道”是规律、是理想,而对象才是主体,也就是“人”!《老子》全书都是为人而作,深刻关怀着人所以,《老子》是一部伟大的“人学”著作二、《老子》的知人观老子为什么要如此关注人呢?《老子》二十三章有论:“天地尚不能久,何况于人乎?”即是讲天地都不可能长久存在,更何况是生于天地间的人呢!在老子看来只有“道”是永恒的,“无常”是“道”的表象,天地人都必须归属于道所以他关注人,是因为人的生命短暂,希望人可以“体道”,达到与“道”一同永恒的目的,他讲“故从事于道者,道者同于道,德者同于德,失者同于失2老子希望众生可以得道,就算不能得道,也可以有德,不要最后成为失者这是缘于在他以“道”为中心的世界观,表达了对人深切的关怀老子对人的认识是分别对待的通观《老子》,当老子言人时,有数种不同的表达方式,如“人”、“圣人”、“民”、“百姓”、“俗人”、“众人”、“善人”、“不善人”等这种区别就是圣人和俗人、得道者和没有得道者区别在老子看来,真正的圣人即是国家的统治者同时也应是得道者如“圣人处无为之事”3、“圣人不仁”4、“圣人抱一为天下式”5等等这些都是老子眼中圣人与道合一之处,像这样对圣人的描述,《老子》全书共计三十一处。
俗人是相对于圣人而言,也就是人民、百姓老子认为民是不能体道的,是因为“民好径”6,他认为“道”是通途,而民却喜欢走坎坷的小路,这一先入为主的论断几乎成为了通篇圣人治民的理论基础,即圣人治民是理所当然的,而且是一个体道的过程但是,关于民为什么“好径”,统治者为什么就不“好径”,《老子》通篇三十三次提到了“民”,却没有回答这个问题他的理想是“小国寡民”、“其民淳淳”另外有时候老子也会觉得只有自己是得道者,世间的其他人都没有得道且不愿意接受教化,如“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甚若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似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7表达了他对世人的失望这里的世人当然包括统治者,也就是所谓的“圣人”老子心目中理想的人应该是什么样子的呢?依上文所论,老子对人的认识分为圣人和俗人(也可以说是民),那么,他理想中的人具有的特征也应该是有区别的圣人首先应该是体道的,要“与道合一”,道的特征是“无为”,所以圣人也应该“无为”,如“圣人无常心”“圣人不仁”在老子看来,只有道是第一性的,仁义是属于第二性的,只有失道之后才有仁义因此,“圣人不仁”,不是一个贬义词,而是他已体道,与道合一的表现。
常”即是永远恒定的意思道本无常,千变万化又包容万物,因此圣人也应随机而动,没有固守的意念第二,道生万物,生而不有,因此“圣人常善救人”、“圣人亦不伤人”、“圣人为而不恃”、“圣人终不为大”,这都是表现了“道”生养事物而不自有的特征第三,老子以为道重实而不重虚,静为实,动、躁为虚,圣人体道也应如此,“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为腹是讲实在的生存,为目则是虚幻的享乐生活第四,道为世界最原始的开端,要体道就必须要回到原始的状态这个状态应该是没有分别心,昏昏沉沉的样子,所以,“圣人皆孩之”8;表现在认识论上则“圣人不行而知”9民与圣人不同,因此老子对民的要求也不同,在论及民的时候,老子从来就没有站在“体道”的高度来期望他认为,作为民,最理想的状态就是“不争”、“不为盗”、“不乱”、“无知无欲”特别是在第八十章,他描写了一个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在这个社会中,民已回到结绳记事的时代:“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如果用道器关系来类比圣人与民,那么民就是“器”,就应该是服从“道”,服从圣人、君主,安分守己,无知无欲是基本的要求,而民是否能够体道,悟道,则不是老子所关心的。
三、《老子》关于“人”的认识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借鉴意义老子把人分为圣人与俗人,是站在统治阶级的立场而论,是为了巩固统治阶级的地位,有它特定的历史条件我们不能期望两千多年前的古人拥有现代人的自由民主和公仆意识,但我们也可以注意到,《老子》的确从客观上总结了一些人性的特征,虽然他所崇尚的小国寡民的理想社会不可能成为现实,但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也提出了很多政治手段仍具有积极意义他承认人的基本需求,排斥浪费与奢靡,治国先治民、治民先治身的主张,对构建和谐社会仍有相当积极的意义重视人的基本需求老子言“人之所畏,不可不畏”,即是在讲不要忽视人民的力量老子在论道之余,几乎通篇都是在言“治”,并谈到了许多具体原则和方法,就是怕民乱、民争、民盗,不要等到“民不畏威”、“民不畏死”的时候才来治,就为时已晚民乱、民争、民盗的原因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的生活需求不能得到满足老子提出了与道合一的统治原则:“天之道,其犹张弓欤?高者抑之,下者举之,有余者损之,不足者补之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10;具体方法要求统治者使民“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11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稳定是压倒一切的大前提,不能盲目追求发展速度,不能搞面子工程而使广大群众失去生活的基本保障。
基本的生活需求是随时代变化的,我们不能照搬老子那个时代的标准,必须考察当今具体情况另外,《老子》关于治民的总原则,既“损有余而补不足”也应该是缩小贫富差距,加快健全社会保障制度的总原则重视精神家园的建设老子看到了人精神力量的巨大作用,它兼有利弊,可老子尚不能提出一套较完整、较合理的解决之路,因此,他只能提倡少知寡欲水之能导而不能堵,片面强调少学少思,无欲无求意义并不大;而没有疏导、没有限制的肆意发展也极具破坏力老子人少思寡欲的主张用现代的观点加以诠释就是:在当代,要建设人民的精神家园,让人过有寄托、有期盼的生活,从而避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带来的人性虚空时代进步带来的知识爆炸,使我们接触到的东西似乎很多,其实却很迷惑,摇摆于传统与现代、西方与中国之间,这有其历史的必然,我们也不能忽视它的危险人必须要有一个希望、一个坚持,有一份泰山压顶我自岿然不动的气魄,具体来说,人应该有信仰另一方面也应该意识到两千多年来道家文化对国人潜移默化的影响,特别在铸就国人性格方面,已使我们固有了天人合一的思维方式,顺应自然的行为原则,抱朴守真的价值取向,崇俭抑奢的生活信条,柔弱不争的处世之道,重生养生的人生追求12。
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优秀品格,应该得到保持重视从小事做起和领导的模范作用老子把统治者称为圣人,我们不能赞同,但任何时代都会有领导,领导治身治国,是可以从《老子》中吸取营养的《老子》讲:“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13,又言:“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14,即是在讲“无为而治”!“无为”并不是说不做任何事,而是要从小事着手,“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故能成其大15领导者的是非、爱好、行为方式往往很容易被下属和群众效仿,如果领导者能严格要求自己,从小事入手、自己做起,就体现了“道”的特征,民众也很容易在模仿中自然而然得到教化,这叫做“跟化”翻阅历史可见,国民自古就有“跟化”的传统,朝代的更迭往往始于上层建筑的腐朽,然后才是民乱在构建和谐社会的过程中,老子这一“治世从小入、兴国由身起”的主张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老子》包含着大量的辨证法思想,它教育人们如何面对名誉、利益、财富、地位,教育人们如何立身处世,如何度势审时,宏观预测,随机对策,安身立命,这些思想都期待着人们的现代诠释,更好的为社会服务,为构建和谐社会作出自己的贡献。
Reference:1《老子》第三十三章2《老子》第二十三章3《老子》第二章4《老子》第五章5《老子》第二十二章6《老子》第五十三章7《老子》第二十章8《老子》第四十九章9《老子》第四十七章10《老子》第七十七章11《老子》第八十章12《道家与民族性格》 吕锡琛 湖南大学出版社 13《老子》第五十七章14《老子》第七十五章15《老子》第六十三章(作者单位:四川省社会科学院) -全文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