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教育标准的德国Abitur考试课程选择模式及其启示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34KB
约17页
文档ID:318257069
基于教育标准的德国Abitur考试课程选择模式及其启示_第1页
1/17

    基于教育标准的德国Abitur考试课程选择模式及其启示    吕银芳 罗澜摘 要:高等教育入学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德国Abitur考试以教育标准为价值导向,将教育标准纳入考试实施标准,考试中课程选择的模式、计算方法及录取程序等都有严格的程序与要求,保证了学生自主选择与考试公平公正之间的有效衔接当前我国正在有序推进新高考改革方案,以教育标准为基础的德国Abitur考试对我国创立以教育标准为导向的教考结合的新模式、多元化考试科目的引入机制、高中课程评价与高考之间的良性互动、课程选择多样性背后教育资源支持、高考考试计分制度的创新等都具有诸多启示Key:教育标准;德国;高考课程;新高考高等教育入学招生是高等教育发展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它影响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的质量与效果德国作为传统教育强国,其高考制度受到文化联邦主义的深刻影响,形成了具有各州特色的高等教育招生入学制度与我国不同的是,德国没有统一的高等教育入学招生考试,高等教育招生入学是以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制度和资格审核制度为核心,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作为重要的高等教育入学资格,Abitur考试也扮演着普通高中毕业文凭(Die 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的角色,可以说,Abitur考试的成绩对于高等教育入学行为的实现具有重要影响。

德国Abitur考试制度以教育标准为价值导向,将教育标准纳入考试实施准则,使得考试能够更加真实、客观地检测学生能力发展的水平和多样性,从而保障和提升学校教育的质量德国的高等教育入学招生制度,学生的自主选择性和考试的公平公正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通过分析德国Abitur考试中课程选择的模式、计算方法及录取程序,希冀对我国的高考改革带来新的思考与启示一、教育标准影响下的德国Abitur考试TIMSS、PISA、IGLU等一系列的国际教育测评的结果向德国教育界揭示出一个重要事实:当前的教育质量与社会预期仍有较大差距,而清晰、明确的考试要求和教育质量检测制度对保障学校内部、外部质量的重要作用日益显现,为此教育政策必须做出相应的制度反应国际教育测评结果也引发了对于传统的“以投入为主”的教育质量控制程序的变革诉求,投入控制关注教育过程中的具体教育内容,以教学计划或者课程大纲为主要形式的教育内容,由于教育过程中缺乏行之有效的检测手段,很难达到教育目的的应有之意[1]而基于教育标准的教育成果的检测则能够在总体上保障学校教育质量,“以产出为主”的教育标准的引入能够对学校教育的内容和过程进行全方位的质量控制,产出控制是一种以学生应该在学校获得哪些能力为检验标准的来对教育质量进行管理的手段,能够在合理利用现有教育资源的基础上提升教育质量。

标准(Standard)作为一种日常话语概念,经常被运用于生产领域Klieme认为,它被认为是“平凡的、合作的、正常的,被剥夺了每一种无节制和自我意识的”而在教育领域,“教育”具体来讲是通过教学来限定特定人群入学资格的重要存在高中阶段所接受的基础性学术教育以及从过程中获得的专业知识和社会能力,是获得高等学校入学资格的前提条件,而教学、课程则是获得知识能力最为关键的因素[2]基于此種原因,教育标准成为了一种对于教育活动成果所期望的一种准则和规定,是衡量和辨别教育的具体标志和符号教育标准构成了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系统发展基础,旨在为教育质量发展提供有效的外在评价和内在评价的清晰标准,以满足教育机会平等、人口流动的要求在当今社会,不同类型的学校教育的同等价值、学校毕业证书的可比性以及教育体制的相互渗透性是符合时代要求的重要举措[3]而教育标准则服务于学校发展,对内帮助学生对特定学科的成就期望提供清晰的取向,为教师提供分析、规划和检验其特定学科核心领域的教学效果;对外帮助学校的督导和咨询提供工具和基础,以帮助其获得教学工作的标准化反馈[4]总之,教育标准可以对所提出的要求加以检验,并能够确定教育系统在何种程度上履行了其职责。

教育标准的制定为中小学实现教育目标提供了有效的价值导向和评估、检测框架德国学者对于教育标准概念的理解主要从三个角度出发:一是教育标准是教育系统内部期望目标的具体描述;二是教育标准是教师和学生在教育系统中具体行动的要求;三是教育标准是在社会教育背景下解决教育问题的重要途径Abitur考试作为一个重要的检测手段,在传统的高等教育招生入学制度中,受到了教育行政部门的宏观调控,采取以教学计划为主的考试模式从教育计划过渡到教育标准是社会关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提升受教育人群质量的重要表现教学计划是一种课程的输入模式,关注学生应该学习的内容及获得的能力教学计划不是联邦统一制的教学标准,具有单一性和独特性,缺乏对于学生全方位能力的考察和学习过程的关注具体的教学任务是在教学计划框架的基础上完成的,教学计划提供给每所学校足够的空间决策支持,针对特定学科或跨学科的教育教学,确定学习的基本原则以及需要达到的具有约束力的普遍性和专业性的能力和资格目标此外,还确定了教学领域、学习领域、活动领域和研究领域的指导思想和标准,以及课程的内容[5]而教育标准则关注特定时间点(与毕业有关)的核心领域,不对教学过程和学习过程进行标准化描述,也不规定通向标准的途径、学习时间的确切分配和学校的必要的支持措施。

在产出控制的系统中,需要加以检验的是,所期望的成就在何种程度上得到实现在投入控制方面,教学计划会给教育者以方法的和教学论的提示教学计划详细地列举了单一学科的学习目的和内容,而标准关注的则是一种累积性的学习结果教育标准聚焦某一专业的核心领域,并不覆盖整个学习领域,是有助于学校教育和职业教育发展的重要的单一学科和跨学科的基本素养学校教育质量自然要远远多于借助教育标准而对学校成就的测量学校教育的任务也远远超越了教育标准的功能要求通过学校教育,学生应该被教育为成熟的公民,能够负责任地、自我批判地建构自己的职业生涯和私人生活,参与政治和社会生活教育标准的功能与学校教育的目的并不相互矛盾,而是对后者的补充但是,教育标准并不替代教学计划,它们相互联系,但也有着彼此不可替代的功能可以看出,Abitur的实施规则是基于教育标准,也从侧门体现了教育标准指导下的教学计划通过将教育标准与考试实际具体课程相连接,为教育质量的发展提供有效的外在与内在评价标准,从而实现对教育质量的控制,并将学校的教学和学习过程定向到一个持续化、系统化的发展网络之中学科的教育标准通过能力水平模型,把课程内容与考试内容紧密的结合起来,为德国Abitur考试所涉及的考试科目的教学和考试提供了统一的要求,从而确保各州之间的教育投入、教育过程和教育质量的可比性,是普通高等教育入学资格具体实施的指导原则,支持能力建设和结果取向的教学变革。

二、基于教育标准的德国Abitur考试课程选择模式通常来讲,德国Abitur考试分数是由两部分模块组成[6],第一模块是高中资格阶段的课程成绩,第二部分是Abitur考试涉及的五门考试科目的成绩,考试构成模式总体呈现出考试科目选择多元性和形式多样化的特点对于Abitur考试总体成绩来说,资格阶段的成绩至关重要,这个成绩是以资格阶段四个学期的多类型课程的综合成绩为基础的,体现了学生课程选择的自主性和多样性,也使得传统的以班级为基础的教学模式转化为以课程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在具体的Abitur考试中,考试科目的引入规则对考试效果的达成具有重要意义德国高中资格阶段的课程设置具有多元化的特点,这直接影响了Abitur考试课程的选择及引入资格阶段的课程根据不同的内容和形式划分为不同的类别,不同课程间也有着不同要求水平的差异,划分的具体标准每个联邦州都各有特色依据各联邦州在Abitur考试课程选择上的独特性,以及符合Abitur考试统一要求(EPA)和大学入学一般资格(Allgemeine Hochschulreife)的教育标准的相关规定,课程等级一般分为两级或三级例如,柏林自由州,将四个学期(HJ)内的课程分为进阶课程(Leistungskurse)和基础课程(Grundkurse)两种类别。

[7]图林根州将课程划分为必修课程或核心课程(Pflichtfcher/Kernfcher)、选修课(Wahlfcher)两类[8]核心课程或者进阶课程虽然表述有所差别,但是都从未来生活和社会发展最为突出的需求出发,是在以能力为导向的教育标准指导下学生知识、能力和态度的有机整合,是界定能适应社会发展的最为关键的品格和能力的重要標准而基础课程是获得普通大学入学资格所需要的扩展性教育内容,是在获得以核心课程为平台获得的能力的基础上,根据自身的兴趣领域进行选择,是对个人多样化能力的培养和加强针对课程开始时间的情况,学校引入必修课和选修课两种类型,以进阶课程和基础课程两种形式实现课程选择性是对学生个性发展的回应,选择性具体指的是课程涉及领域的多样性以及课程形式的多元化传统的课程是一种封闭和统一的课程,使得学生的培养呈现出高度相似性的特点,缺乏学生自身的特色,学生的个性发展在统一性的课程面前变得弱小资格阶段的课程体系加强了内容的选择性,适应了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使学生适应课程转向课程适应学生个性的发展根据柏林地区中学课程开展的情况,课程被分为语言、文学和艺术领域,数学、自然科学、科技领域,社会科学领域三大课程类别。

[9]在这些主要的课程外还有附加课程可供学生进行选修,例如教育学和建筑学课程在向资格阶段进行过渡时,每位学生需要针对今后自身学业的开展状况制定一个总体的课程计划,相应地学校也会提供咨询,以帮助学生合理选修课程以及对考试科目成绩和引入点数进行计算在Abitur第一模块中学生可以根据考试科目和课程体系自由选择需要引入的课程,但是课程成绩的引入具有一定的规则,三大课程领域在课程的引入中都需要被涵盖在资格阶段结束时,学生的成绩将被累计计算,进阶课程被以双倍积分计算,基础课程成绩被以单倍积分计算,五门考试科目成绩的结果分别依照四倍权重计算而课程引入的方式不得超过八门进阶课程,二十四门基础课程的组合形式以柏林州的考试规则和成绩计算方法为例[10],Abitur计算中资格阶段成绩的基本要求是:以文理中学(Gymnasium)为例,从十年级过渡到资格阶段,学生每周必须选修33学时的课程;引入的课程总成绩最多为600分(分值区间为1-15分)在第一模块中,学生平均每一学期需要保障最低32学时的课程,四个学期的进阶课程需要总计达到132学时具体来说,在四个学期的学习中,针对进阶课程学生需要引入两门学科、共计八门课程,其中每门课程每周需要保障5个学时;基础课程需要引入32门课程,每门课程每周需要保障3个学时,体育实践或理论课是2个学时。

德国Abitur考试的课程选择模式和课程目标要求都受到了教育标准的深刻影响,它们共同构成了以学生发展为价值导向的,课程多元性和均衡性并重的课程引入规则课程选择模式是一个教育标准的外化形式,在遵循教育标准精神内涵下进行课程选择,有助于受教育者更好的选择适合自己的课程而课程目标则是教育标准的具体体现,是实现教育目的的必经之路三、德国Abitur考试课程引入规则对我国新高考方案的启示当前,我国高考实践过程中新高考方案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与问题,渗透出以注重效率为取向的政策价值[11]这些问题主要涉及教学模式、考试科目选择、录取志愿批次、多元化的选拔机制与学校配套资源等多个方面的内容,比如学生课程选择多样性与配套资源供应的不匹配性、合并录取批次与各层次高校招生公平的实现的不适应性、学生选择与高校选择间的差距性、多元化的选拔机制与加分政策的保障、“赋分制”计分方式影响选拔的精准性等针对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以教育标准为基础的德国考试给我国的高考改革提供了有益的经验一)创立以教育标准为导向的教考结合的新模式。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