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费孝通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纪念的理由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45.47KB
约20页
文档ID:318186845
费孝通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纪念的理由_第1页
1/20

    费孝通思想研究作为一种纪念的理由    Summary:费孝通思想研究的核心在于其文化观的提出,即在一种文化自觉语境中去理解具有世界意义的文化转型人类学需要有这样的思想遗产的传习与继承,自然也需要此方面学术研究共同体的凝聚费孝通可谓现代百年中国的一个缩影,同时他的思想也为未来时代中国在世界之中的,特别是文化意义上的角色发挥,提出了自己的独到见解这些无疑都将是我们学科在未来发展的宝贵财富,值得后来者“执弟子之礼”,予以珍惜并发扬光大Key:费孝通思想;文化自觉;文化转型:C91:A:1674-621X(2019)01-0071-08费孝通的晚年,其亲身经历了中国的改革开放,他由此而贡献了自己对于改革开放成果的种种认识,这些认识即便是在今天依旧没有过时,甚至日益紧扣时代发展的脉搏,至少我们今天已经有很多的人在谈论“文化自觉”,在谈论“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概念提出,一方面无疑是跟这种改革开放的大背景及其发展的成就无法真正地分割开来,另一方面也跟费孝通晚年所提到的“人的研究在中国”异曲而同工一、费孝通思想研究最近,作为学生一辈的我们,一直在酝酿着今后将以怎样的一种方式来对费孝通先生一生的学术思想进行一种纪念和传承。

在2016年的秋天,也就是费孝通106岁冥诞日的那一天,我们首开“费孝通思想研究讲坛”,以那一年的主题“江村八十年”纪念为契机,开启了对于“费孝通思想”进行研究的新主题,实际上这也是通过去研究一个人而去研究一个时代,而费孝通思想产生、发展和成熟的每一个阶段,又都必然跟中国在世界之中的发展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实际上,理解了作为一个时代的费孝通思想,一定意义上也便是理解了作为一个时代的中国人类学从来都不是一个束之高阁的学问,它通过田野工作而与真实的社会在打交道,直面一种现实存在本身今天面对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人类学似乎更应该走进社会之中,走进各个不同的领域之中去,应该把我们的声音、意见以及文化智慧,能够让更多人听到,即费孝通所谓的“从实求知”,所谓的“迈向人民的人类学”因此我们所书写的民族志作品应该就像费孝通先生的文章一样,不单单是社会学、人类学以及民族学的专业人士可以去看,其他很多学科的人,包括法学、政治学以及经济学,都可以从费孝通的文字中获得某种的教益,这可能是我们人类学应该去秉持的一个基本原则而且,学术研究从来都是一种公器,不存在谁占有它或不占有它的问题在学术的求知上应该是彼此开放的,费孝通自己是这样去做的,我们作为学生辈的自然也应该效仿和追求,后边我也会再讲一下我们在这里纪念费先生的种种理由或原由,这些都意味着如何在纪念的同时而发扬光大。

首先,任何的思想研究,都应该是在一种持续的彼此讨论、争鸣以及薪火相传的接续当中发生的,这同时也可能是传播费孝通思想以及跟中国当下发展道路密切联系在一起的一个主题,所以我想,今天我们这些费孝通之后的研究者更应该会从这方面入手,真正去研究费孝通自己是如何结合中国实际来思考一些现实中国和世界中国的问题的很显然,在中国改革开放经历过40年的新时代里,我们仍旧还需要去纪念费孝通先生仍旧”这个词汇的含义就是,今天的大家,在很多中国乃至世界问题的讨论上都还是绕不开费孝通的讨论和概念来谈[1]因此,一个思想家的思想存在,就像是一个有灵魂的事物附着在我们的身体上一样,发挥着一种魔力般的支配力研究过华北平原看香仪式的人都知道,这是一种附体的体验,附体的人会老觉着自己的身体之中有一种迫不得已之感,必须要有一件事情去做,比如必须要去书写,否则附体的事物就下不去身,如果不写点什么,便会觉得有一种极为不舒服的感觉,如果迷信一点来说就是,似乎是费孝通的灵魂附体到了对于费孝通思想感兴趣的那些人的身上,因有这样的一种关联,才促使大家写下了这么多的研究性的文字我们显然不能从一些只言片语,或者是某一个侧面去推论整体,如果研究费孝通思想,那应该是先读过他的所有文字之后,再反过来去专门看他的那些也许偶然或者不经意乃至信手写就的一篇手稿、书信的存在价值,对于这一点,也许以后还可以再做一种更为深入的探讨。

我们很多人,作为费孝通的学生,应该怎么样去回答这些问题,或者说我们为什么要把费孝通先生作为一个里程碑式的人物来进行一种不断的纪念,留下一些文字,那缘由就是,似乎我们到现在还有很多的问题、很多的不解以及很多的思考,都希望能够从费孝通思想这里出发来去寻找一种解答,也就是从这里去找寻到一些根源、线索,获得一些对于我们的研究和生活都会有助益的想法上的种种启发二、纪念费孝通的充足理由在这方面,如果研究费孝通的思想,我认为至少应该有下面的五点内容可以成为我们仍旧需要去纪念费孝通的充足理由第一个便是从中国文化语境中师生教育的传统上而言的“执弟子之礼”第二点便是我们的遗忘似乎并没有那么得快速,我们对费先生的情感不仅是“逝者如斯”,而且更为重要的还是“逝者难如斯”第三点是费孝通面对中国发展语境所提出来的“邁向人民的人类学”,这使得我们有可能真正突破西方人类学传统中跟一种殖民心态之间的千丝万缕的联系,真正实现一种有着文化主体性的且有助于当地人自身发展的中国人类学第四点便是对一个时代的纪念,即是对由中国改革开放所开启出来的中国新时代的一种纪念和展望,而费孝通本人无疑是这个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和思想上的引领者最后一点则是,我们需要去直面一种全球化文化转型的到来,在费孝通晚年所提出来的文化自觉的观念,无形之中启发了在一个多样性的文化世界中如何既要有一种自我的文化主体性价值的追求,同时又要有对于他者文化存在的“美人之美”的包容、理解和欣赏。

首先来看所谓的“执弟子之礼”这一点,其含义是说,我们从费孝通那一代的人以及他们上一代人之间的师生关系互动传承模式中看到了中国学术传统形成的一种特别方式,这种方式和西方的教育传承模式不太一样在我们的学术传承之中,根底里边是有一种“私学”或者是“家学”的传承关系,所以,追溯历史会发现,在吴文藻和他的学生费孝通以及林耀华之间,或者与其他更多的学生之间,情形都会大体相似,这种师生关系全部都会转化为一种家人的关系在这方面,如果我们有兴趣专门去研究中国私学成长的历史,会特别注意到比费孝通可能还要早一辈的人所受教育的那种私学的私塾传统,在这方面可以将现代文学家鲁迅笔下的“三味书屋”看成是这种江南私塾传统的一种最为典范性的描记而如果有机会再往前去追溯的话,中国最早可能是没有什么所谓私学的传统的,春秋以前都属于是“学在官府”,没有什么能够使得一种官学流入民间的情形发生,因此,老子、孔子之前都属于是官学,之后才渐渐有了流落到了老百姓那里,或者是普通的士大夫阶层的私人学问的出现所以中国的真正的私学学术传统,后来也就逐渐就演变为一种有点像大家所熟知的师傅带徒弟的那种形式,结果便是弟子有机会拜师,然后登堂入室,师傅则手把手的来教,由此才可以实现一种学问、记忆和知识的私密性传授。

我们中国人,在师生关系上,即便现在的头脑中似乎还有一种根深蒂固的观念,那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虽然现在的公立教育的逻辑离这个概念已经是相当遥远了,但实际上,文化的发展总是会滞后于社会观念的变革,因此在人们的心目中,对待老师的观念还是有这样的一种有似家庭父子间关系的观念存在,这里当然并不是说谁要去当谁的父亲那样的一种庸俗理解,而是转而以一种尊敬知识和智慧的姿态来尊敬握有知识和智慧的人或长辈而已但是应该清楚,若要向西方世界去翻译“老师”这个概念为“父亲”,那便是很难翻过去的,西方人根本无法理解这一层的师生关系的含义,或者说他们的师生关系的文化有别于我们自己在这种中国准家庭化的师徒关系的传统里,实际上养成了一种对于前辈学者和有成就人的尊敬,希望从他们那里能够有所知识上的收获,同时也能够促使学生认真的学习和延续一种由前辈学者所开辟出来的更为深厚的学术传统但是,在后来的一种所谓公学开始逐渐成长并占据社会支配地位以后,这种私学的师傅带徒弟的传统也便处在了一种衰落或没落之中了,所以经历那么一个时代的转换之后,老师的权威的概念逐渐丧失了,最后甚至转变成越是自己老师的东西越不去看了,我觉得可能未来的学生更会是这样的,因为一个学生他所将要面对的各家观点很多,加之一种全球性的知识信息的大爆炸,学生选择知识尚且来不及,又何谈一种尊重以及精细地研读一家之说。

过去的教科书便是一个老师一辈子在某一门学科上的理解和思想的精华和呈现,因此一本讲义也便是一本有影响的著作,今天则变成是大部头的各种知识汇集在一起呈现给学生记忆的教科书,著者的角色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没有什么思想和精神投入的编者或主编与此同时,更为突出的一点便是,一种传统意义上的师生关系也逐渐演变成是一种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这形成了一种师生之间的制度化的对立,而不是教学相长的教与学的一体化的学术传统的自然成长因此可以说,学问上有公与私这样的一种关系的分别,乃是对于一种所谓“拟家人关系”的师生传承的关系否定,但这种原有学术传递上的私学传统,恰恰在一定意义上又延续了一种学术的血统,所以在这个意义上,从一种“执弟子之礼”的意义高度上应该去认真仔细地去研究费孝通作为思考者所留存给我们的丰富遗产,从一种师生关系的知识传递上去理解费孝通那一辈人的做学问的态度、气度和姿态在这方面,费孝通所遗存下来的那些文字,都可能成为我们因“执弟子之礼”而有的一种学习的起点关于第二点,我曾经写过一篇纪念费孝通先生的文章,题目就叫“逝者难如斯”[2],这是借用费孝通的一本文集《逝者如斯》的题目而提出来的,在这一点上,费孝通自己则是借用了孔夫子对于人生苦短的慨叹而从另外一种语境上去谈论人的存在的那种稍纵即逝的感受。

确实,有很多人过去也就过去了,不留一些名声,所以小时候有人就告诉我们说,人死也就“过去了”,不要再想再提了,一想到或者一提到死者,他便可能就会灵魂附体但是,对于费孝通的思想和精神,特别是一些他所专门提出来的观念,即便到今天,我们依旧是难于真正忘怀的在这方面,我认为费孝通思想的一个很重要的学术特征就是创造和给予了我们很多社会文化方面的概念,但是我们今天有很多的概念却不是这样的,是存在有问题的,这个问题就是概念和现实之间的一种脱节,在这一点上,费孝通自己的研究所提供给我们的概念,它们跟现实之间是存在有一种意义上的对应性的,比如差序格局、乡土中国、多元一体,还有文化自觉之类的概念,实际上都是他年复一年的研究中面对现实思考而提升出来的学术观念,但是,在我们当下的世界里,有很多的概念往往都是飄在空中的,没有办法真正落地的,也没法扎根到一种现实社会之中去,当然,这一点也跟现代世界的急剧变迁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概念和现实之间的所谓能指和所指的对应是否能够真正的保持一致,这在索绪尔的结构主义的时代肯定是不成问题的,但是到了一种所谓的后结构主义的时代,这种概念和现实的对应性的一致性的保持在变得越来越困难了。

比如网络上一个人所表达出来的一种本来并没有什么特别意义的“蓝瘦,香菇”(难受,想哭)的表达,因为是不同于普通话的一种地方性的方言发音,无意识地以普通话为标准的网络大众便觉得很有趣味,结果换来了一种网络网民的极大的关注量,但是,“蓝瘦,香菇”这个汉文书写,在中国的现实社会之中又是用来指代什么呢?显然没有,大家都是在文字符号的并非能指和所指的对应性表达中发生着一种碰撞,因此反过来,真实的现实存在对很多人而言就变得越来越发没有什么意义可言了,人们追求的是对于现实的扭曲的理解或意义发现,因此才有所谓的“吐槽”的那种在网络上的流行在这一点上,如果我们能够回到费孝通所讨论过的那些概念中去,就会让我们有一种实实在在的扎根感,即让我们回到了现实社会的根里面去,在这方面,我觉得需要去鼓励一些有真正价值的概念能够提出来作为一位学者,如果没有办法像特别大的理论家那样留下一个让人记得住的理论,至少也应该留下一个或一些可被运用和使用的概念,在这方面,费孝通至少为我们后来的人留下了很多重要的可。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