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明清科举制度

wd****9
实名认证
店铺
DOC
44.50KB
约10页
文档ID:318163236
明清科举制度_第1页
1/10

明清科举制度  清代的学校  清承明制,科举必由学校,即只有各类学校的生徒才有资格参加乡试所以,要了解清代的科举制度,首先就要了解它的学校制度中国古代在孔子之前没有私学,教育机构皆为国立,”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春秋之前实行世官制度,贵族子弟入学校学习,”学而优则仕”战国以后,世袭身份制度逐渐打破,与此同时私学兴起,出身平民和破落贵族而经由私学成才的游士遍天下,成为各国选官的一个重要来源在汉代察举制和魏晋南北朝的九品中正制下,选官也不由学校如前文所述,伴随着科举制度的实行,隋朝在地方建立了州、县学唐代在中央设立国子监,分为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书学、算学等六学,招收官员和普通民家子弟入学;与此同时,在京都和各地设立地方学校  此外,还设有弘文馆、崇文馆等贵族子学校,专门招收皇族和高级官员的子弟入学宋、元皆有国学,其生徒也同隋唐一样,成为科举考试的重要生源清代文献中的”学校”,是指各类国立教育机构清代设有各类官学,京师设有国子监、宗学、觉罗学、八旗官学等各省设有府学、州学、县学除这些官学外,还有私人和地方社会创办的私塾、社学、义学和学院等教育机构所有这些官办和非官办的教育机构,构成了我们现代汉语中广义的学校。

兹分述如下:  (一)私塾、社学、义学清代童子启蒙教育,除富人延聘家庭教师教授子弟外,公共教育机构为私塾私塾为私人、宗族或地方社会所办,延聘儒生(一般为秀才或老童生)担任教师私塾讲授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经等识字和启蒙教材,程度高的也选讲《四书》《五经》社学和义学也属于启蒙教育机构,均起源于宋、元,一般为地方社会所创办明初曾下令民间五十家设立一所社学,延聘教师以教育民间子弟,后废弛清初复令每乡设置社学一所,择聘文行优秀者充当社师,官府免除其差徭,并酌给薪水后来,这一制度也逐渐废弛义学一般为地方社会或急公好义的人士集资创办,所以补社学之不足,专收孤儿和家境贫寒的生童入学上述各学的学生可以参加科举考试,称童生  (二)府学、州学、县学府、州、县学属于官学,由国家出资设立童生经过考试合格入县学、州学、府学学习者,称生员,又称庠生、茂才、博士弟子,俗称秀才换句话说,清代的生员(秀才),也就是国立府、州、县学的学生府、州、县学皆由朝廷设置正副学官其正学官,府学为教授,州学为学正,县学为教谕;其副学官,不论府学、州学、县学,皆称训导学官既是作为学校管理者的官员,同时又是教师他们一方面负责教授在校生员的学业,同时又负责管理本府、州、县的所有(在校和不在校的)生员。

生员有品行不端或违反法纪的,首先交学官处理;情节严重须要按刑律处罚的,首先革去生员功名  府、州、县学的入学考试是科举制中的初级考试,每三年录取两次各学录取生员皆有定额,按各地的文风高下、钱粮丁口多寡以为差别,自七八名至三四十名不等如果某地士民能够在战争期间保守、收复城池或捐输军饷,经奏准可以永久性增广其学额;遇有皇帝登基、万寿、巡幸、谒陵等典礼,可以一次性增广全国各地或部分有关地区的学额生员分廪生、增生(增广生员)和附生(附学生员)三种廪生每年由国家发给廪饩银(即助学金)四两,有为应试童生具保的责任遇有廪生因各种原因出缺,由岁试(详下文)中名列一等的增生和附生递补新入学的生员须在学学习三年,至下期新生入学为止学习期间,必须参加月课和季考,无故不参加者给予处分,直至黜革学习期满离校的生员,要参加每三年举行一次的岁考,以检验其是否坚持学业,视考试成绩给以奖惩  (三)国子监清代在京师设立的国学称国子监,亦称太学,其监内肄业的学生统称国子监生,但实际上分为贡生与(狭义的)监生两类北京国子监琉璃牌坊 “贡”者,贡于王庭之义;贡生即地方贡生员于朝廷清代贡生有五种:  ①岁贡岁贡生由各府、州、县学食饩十年后的廪生按资历深浅挨次升贡,其名额视各府州县学之大小而不等,或一年、二年一名,或三年、四年、五年乃至十年一名。

  ②恩贡遇有国家庆典或登基颁布恩诏之年,以本年当出岁贡廪生出贡,称恩贡;次年再以各学廪生排在最前列者充当岁贡  ③拔贡拔贡由各省学政(学政一职详下文)对各学生员进行专门考试,选其优者充之;选拔最初无定期,乾隆七年后定为每 12年进行一次每届考试之年,由生员向自己所在的府、州、县学报名,经各学学官审查后申送本省学政参加考试录取名额一般为每府学二名,每州、县学一名  ④优贡优贡亦由各省学政考取,每三年一次,每省不过数人  ⑤副贡清代乡试各省按正式录取举人名额的五分之一录取副榜,称副贡以上五贡人员为正途出身,可以经礼部铨选做官,也可经考试入国子监读书(副贡不须考选)除以上”五贡”之外还有所谓例贡,由生员和监生捐赀取得  监生有四种:  ①恩监由各官学生考取和以孔子及先贤之后裔的身份入监者称恩监  ②荫监荫监分为恩荫和难荫:清代文官京官四品以上、外官三品以上,武官二品以上,俱准送一子入国子监读书,这些人以及遇恩典特准入国子监者,称恩荫监生此外,京官外官三品以上不论满汉,三年任满后勤于王事死难者,准其一子入国子监读书;各省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以及各州县正印官、佐贰官死于王事者,亦准荫其一子嗣入国子监学习,俱称难荫监生。

  ③优监优监系指以附生身份入国子监学习者  ④例监例监系指以俊秀(即没有任何功名的平民)捐赀取得监生资格者  国子监置祭酒、司业等官员,掌监生的教学和考试;设率性、修道、诚心、正义、崇志、广业等六堂,作为讲习之所各类取得入监学习资格的人员,入监前须经考试,贡生取在一、二等,监生取在一等者,方能入学国子监学生分内班、外班,均有定额;不论内、外班生,每月皆给膏火银按照有关制度规定,内班住校,外班上课时到监但实际上,这种教学制度年久日渐废弛,内班学生一般课考时方到监,外班更是形同虚设国子监的学习内容以《四书》《五经》为主,兼习书法,此外还可选修诸子和《十三经》《二十一史》国子监生学习期间有大课、季考、月考等考试,以检验其成绩在国子监肄业的人员,优者可按有关制度参加经廷试,任用为低级官员由于国子监教学制度的废弛,监生并不务学,其名多为捐纳以及参加乡试的资格,为人们所轻视  (四)其他官学清代以太祖努尔哈赤之父塔克什的本支子孙为宗室,俗称黄带子;以塔克什叔伯兄弟之子为觉罗,俗称红带子清代在京师设有宗学,专收宗室子弟;设有觉罗学,专收觉罗子弟,两者皆隶属于宗人府此外又设景山官学,选内务府三旗(镶黄旗、正黄旗、正白旗)佐领、管领下的幼童入学;设咸安宫官学,选内务府三旗佐领、管领下的幼童以及八旗俊秀入学。

  (五)书院书院始于唐而盛于宋,至元、明、清普遍设立唐玄宗开元十一年置丽正书院,本为修书之所,而当时士人读书之地,也有称书院者宋以后书院为讲学之所,马端临在《文献通考》中称湖南衡阳的石鼓书院、河南的睢阳书院(应天书院)、庐山的白鹿洞书院和湖南长沙的岳麓书院为四大书院书院或为官办,或为私办,其主讲人和管理者有洞主、洞正、堂长、山主、山长等各种称呼,而以称山长者最为普遍  书院本为私人讲学的场所,而清初士人鉴于明末东林党之祸,讲学多顾虑不前,统治者更是有意限制私人讲学当时清廷曾下令各省的提学官督率各府、州、县学教官讲求教育,此外”不许别创书院,群聚结党”这一禁令后来虽然被废止,但清政府仍通过各种措施对书院加以控制,如由官方酌拨经费,由地方官员延聘、考核山长等,并且规定书院每月之课仍以八股文为主这样,清代的书院也就同官办的府、州、县学一样,成为了科举制度的附庸书院的生徒有生、童之分,前者为贡、廪、增、附、监生,后者为未曾入学的童生  清代科举考试的程序  清代士人在应科举以求功名的路上,要经过考取生员、考取举人和考取进士这三个步骤在这一过程中,要经过多次考试确言之,清代各种科举考试可以归入生员考试、举人考试和进士考试等三个系列。

在这三个系列中,秀才系列和举人系列的考试均与”学政”这一官职有关  清代的学政是中央派往各省管理教育和科举事务的官员,其制源于宋代宋代曾置提举学事司,掌一路州县之学政,并巡察所部儒师之优劣、士子之勤惰明代除在各省设置布政使司和按察使司之外,还分设各种道员,其中有一种以按察司佥事提督学校的道员,称提学道,一般由京朝官简任这种制度在清代继续沿用,雍正后统称 “钦命提督某省学政”,一般称”学政”学政多由朝廷在翰林院、詹事府官员中选任,由其他京官选任者也带翰林院编修或检讨衔;由于学政还兼有在派往省份考试武生的职责,因而又加提督衔清代的学政三年一任,逢子、卯、午、酉乡试之年的八月简放,其基本任务有三个:第一是主持”院试”(详下文),录取各府、州、县学的生员;第二是主持各地检验生员学业的”岁考”;第三是主持作为乡试预备考试的”科考”学政系朝廷使节,不受督抚节制,地位很高下面将科举制度中生员、举人和进士三个系列的考试程序做一个大致的叙述:  (一)生员(秀才)系列的考试  童生考取生员须经本县、本府(或本直隶州、厅)和学政的三级考试:  1.县试县试由州县官主持,日期多在二月其程序,童生向本县衙署的礼房报名,填写父母、祖父母、曾祖父母三代存、殁、已仕、未仕之履历;或出具同考五人互相保结,或出具本县廪生的保结,保其身家清白,不属于优倡隶皂之子孙,以及没有冒籍、匿丧、顶替、假捏姓名等情,然后方准应考。

县试一般共考五场,每日一场,黎明前点名入场,即日交卷第一场为正场,试《四书》文两篇,五言六韵试贴诗一首;题目、诗、文的写法皆有一定格式和字数限制第一场录取者准应府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县试第一者称县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  2.府试府试由知府、直隶州知州、直隶厅同知主持,日期多在四月因故未参加县试者,可于府试前补试一场,亦可参加府试其他报名、具保、场次、考试内容等与县试相同第一场录取者即准应院试,其余各场是否参考听考生自便府试第一名称府案首,院试时惯例录取入学  3.院试由学政主持各省学政在三年任期内两次巡回各地,称按临,主持生员的岁考和科考;与此同时,进行童生的院试因故未参加府试以及县试、府试均未参加者,均可经补考后参加院试院试报名、结保、考试内容等与县、府试同,惟正场之前加试经古一场,考试解经、史论、诗赋等院试场规较严入场由学政亲自点名,认保、派保的廪生排立学政座旁,如有冒考、顶替者,查出究办;此外互保的五名童生还须互相觉察,如有容隐包庇,五人连坐考生入场携带考篮,内装笔墨食物为防止夹带,要进行严格的搜检,甚至要解发、袒衣,连鞋袜、文具也要检查,不许携带片纸只字进入考场点名入场后,考场即封门,禁止出入。

  为防止考官徇情,试卷弥封糊名院试录取的新生须填写亲供,书年龄、籍贯、三代以及身高相貌特点,由各州县学官出具印结,汇报学政学政于大堂召集新生行簪花礼,然后分拨县、州、府学学习留县者称县学生员,拨府者称府学生员各府、州、县奉到学政发下的新生名单后,即通知新生定期穿戴雀顶蓝袍,齐集官署大堂设宴簪花;然后在府、州、县官的带领下,前往孔庙谒圣,再至学宫拜谒本学学官此后即开始入学学习  学政按临各地,除主持童生入学考试外,还负有整顿学风、检察生员品行和考察生员学业等责任为此,他还须主持以下活动: 科举考生雕像  1.观风、谒庙和放告学政按临一地后,往往首先拟出经解、策、论、诗、赋等题目,令生员和童生选作,有时也就近到书院考试生童这些活动旨在考察各地文化风俗,称观风院试进行之前一日,学政着朝服谒文庙,在大成殿阶下行三跪九叩礼;礼毕升明伦堂,由学官宣读朝廷颁布的旨在规范士子品行的《卧碑文》和《圣谕广训》,诸生肃立环听;此后,由生员掣签讲书,各讲。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