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

上传人:种**** 文档编号:318102640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27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国通用高考生物一轮复习第十二单元种群和群落单元综合检测(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第十二单元 种群和群落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0分)1.(2015大庆模拟)下列关于种群数量特征的叙述不正确的是(D)A.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B.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是种群密度变化的决定因素C.年龄结构和性别比例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D.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不会发生变化【解析】种群密度是最基本的种群数量特征,只能反映种群数量大小,不能反映种群的数量变化趋势,A项正确;年龄结构通过影响出生率和死亡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性别比例通过影响出生率影响种群密度的变化,C项正确;处于稳定状态的生态系统各生物的种群密度处于动态平衡中,D项错误

2、。2.(2015沈阳东北育才中学模拟)下列有关种群增长的“S”型曲线的叙述,错误的是(D)A.通常自然界中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B.达到K值时种群增长率为零C.种群增长受自身密度的影响D.种群的增长速率逐步降低【解析】在自然生态系统中,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生物的种群增长曲线最终呈“S”型,A项正确;当达到环境所能容纳的最大值,即K值时,出生率与死亡率相等,种群的增长率为零,B项正确;当种群自身密度过大时,种内斗争加剧,影响种群的增长,C项正确;“S”型曲线中,种群的增长速率先增大后减小,D项错误。3.(2015四川高考)某放牧草地有一些占地约1 m2的石头。有人于石头不同距离处,调查了蜥

3、蜴个体数、蝗虫种群密度和植物生物量(干重),结果如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A.随着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植物之间的竞争将会加剧B.蜥蜴活动地点离石头越远,被天敌捕食的风险就越大C.距石头的远近是引起该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因素D.草地上放置适量石头,有利于能量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解析】蝗虫种群密度的增大导致植物种群密度减小,因而植物之间的竞争减小,A项错误;蜥蜴营穴居生活,活动范围离石头越远,越容易被天敌发现,B项正确;根据调查数据可知,与石头的远近是影响群落水平结构变化的重要原因,C项正确;在草地上放置适量的石头,可有效降低蝗虫的数量,使能量较多的流向人类,D项正确。4.(2015保定重点

4、中学联考)科研人员对海洋中的某种食用生物进行研究,得出了与种群密度相关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化,如图所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D)A.在B点时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B.在D点时种群出生率等于死亡率,种群数量稳定C.D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处于稳定型D.C点时种群的年龄组成处于衰退型【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在B点时,种群的出生率与死亡率差值最大,故种群数量的净增长量最大;在D点时,出生率等于死亡率,增长率为0,此时种群个体数量达到环境所允许的最大值(K值),年龄组成上为稳定型;C点时出生率大于死亡率,年龄组成上属于增长型。综上,D项错误。5.(2016合肥八中段考)为了研究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的影响因素,科

5、学家释放了一定量的标记过的斜纹夜蛾,适当时间后用杀虫灯诱杀,统计标记个体的个数占释放总数的比例(回收率),结果如图(注:横轴为诱捕灯间距)。下列叙述正确的是(D)A.若标记总量为N,回收率为a,则斜纹夜蛾的种群密度为N/aB.诱捕距离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上升C.该研究说明,杀虫灯的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D.用杀虫灯诱杀斜纹夜蛾成虫可改变种群年龄结构【解析】根据公式:可知,种群密度=,即种群密度=,A项错误;分析题图可知,随诱捕距离的加大,被标记个体占被诱捕总数的比例下降,B项错误;本实验的自变量为诱捕距离和灯的高度,根据研究不能说明杀虫效果与灯的密度无关,C项错误;诱杀成虫能降低

6、斜纹夜蛾的出生率,使幼虫减少,从而改变种群年龄结构,D项正确。6.(2015北京石景山区一模)在千岛湖地区两个面积、植被、气候等环境条件相似的A、B两岛上对社鼠进行种群数量调查,得到如图所示结果。已知B岛上另一种鼠类青毛硕鼠的数量要明显多于A岛,且68月该岛上有黄鼠狼活动。下列说法正确的是(B)A.两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均开始下降,说明环境容纳量均为50只B.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的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C.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种间竞争D.两岛的社鼠因为存在地理隔离,最终将导致生殖隔离【解析】B岛社鼠数量超过50只后开始下降可能是由于黄鼠狼出现,故B岛环境容纳量不一定为50只

7、,A项错误;两岛6月到7月期间社鼠数量均下降,说明出生率均小于死亡率,B项正确;在6月之后B岛社鼠数量下降快的影响因素是天敌的出现,C项错误;由于两个岛屿气候等环境相似,虽然存在地理隔离,但不一定会出现生殖隔离,D项错误。7.下列有关自然条件下种群和群落的叙述错误的是(A)A.种群在理想状态下表现为“J”型增长,其增长倍数不变,且1B.通过年龄金字塔可以得知每个年龄组的雌雄个体比率C.在森林群落中对群落影响最大的是树冠层D.演替达到相对稳定阶段后,群落中的物种组成还会发生变化【解析】种群数量在理想状态下呈“J”型增长,其增长倍数1,A项错误。8.(2015宝鸡九校联考)如图为某桑园引入七星瓢虫

8、后,蚜虫和七星瓢虫种群数量变化曲线。相关叙述错误的是(B)A.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B.采用标志重捕法估算桑园中蚜虫的年龄组成C.b点时,七星瓢虫种群增长速率最大D.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为捕食关系【解析】分析题图可知,引入七星瓢虫后,蚜虫的种群的环境容纳量减小,A项正确;蚜虫的活动范围小,活动能力弱,因此不能用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数量,而应用样方法,B项错误;从题图中可以看出,b点时,种群数量增长速率最快,C项正确;分析题图知,七星瓢虫的数量随着蚜虫的变化而变化,数量上呈现出“先增加者先减少,后增加者后减少”的不同步性变化,故七星瓢虫与蚜虫之间是捕食关系,D项正确。9.下列调查活

9、动或实验中,计算所得数值与实际数值相比,可能偏小的是(B)A.标志重捕法调查灰喜鹊种群密度时标志物脱落B.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C.样方法调查蒲公英种群密度时在分布较密的地区取样D.调查某遗传病的发病率时以患者家系为调查对象【解析】标志重捕法调查种群密度时,根据可知,标志物脱落会导致调查的结果偏大;显微镜下计数酵母菌数量时除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外,还要统计左顶角、上边框和左边框上的菌体,只统计计数室方格内的菌体会使调查结果偏小;C、D项操作均会使调查结果偏大。综上,B项符合题意。10.下表是退耕还林后,某生态系统在20年内群落自然演替所经历的“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

10、和灌木”三个阶段中优势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情况(单位:株/m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D)第1年第5年第10年第15年第20年物种a510200物种b12533物种c01386A.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先不断升高然后再逐渐降低B.第15年内,物种b成为优势物种C.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初生演替D.第1015年内,物种a逐渐消失的原因可能与其不能适应弱光环境相关【解析】分析题表数据可知,表中数据仅反映出三个物种的种群密度变化,并不能反映出第120年内该生态系统中物种的丰富度变化情况,A项错误;第15年内,物种a是优势物种,B项错误;退耕还林的演替属于次生演替,C项错误;该生态系统的演替过

11、程是一年生草本多年生草本灌木,灌木比草本植物高大,剥夺了草本植物的阳光,最终可导致其灭绝,D项正确。二、非选择题(共40分)11.(14分)(2015太原五中检测)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增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1)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图中曲线符合马缨丹疯狂蔓延的趋势。(2)根据生态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3)曲线和曲线代表的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曲线,其进化过程中基因频率一定(填“一定”或“不一定”)会发生改变。(4)太湖

12、蓝藻事件使太湖美丽的形象大打折扣,若曲线表示太湖中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增长速率为0。(5)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原因是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解析】(1)马缨丹刚开始引种到夏威夷后大量繁殖,种群数量呈“J”型增长,对应题图中曲线。(2)根据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S”型增长,对应题图中曲线,若曲线出现下降趋势,如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3)生物进化的实质是种群基因频率的改变,环境变化越剧烈,自然选择越明显,种群基因频率改变越快,所以代表种群进化速度较快的是曲线。(4)若曲线表示太湖中蓝藻增

13、长曲线,则当种群数量达到K值即f点后,增长速率为0。(5)由于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所以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e点后进行。12.(10分)(2015江西重点中学联考)我国南方山区某河流上游河畔有一农场,进入农场就看到面积不大的耕地,碧波的鱼塘,成片的毛竹林和果林,成群的牛羊和家禽,一片生机勃勃的景象。据此完成下列各题。(1)该农场中有毛竹林、果林、草场、农田、鱼塘等多种生态系统,每种生态系统有多个(填“一个”或“多个”)基因库。(2)毛竹林中竹子长势整齐,该群落中有(填“有”或“无”)垂直结构。(3)用标志重捕法调查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时,标志完成后,若该地区突然出现了更多的蛇

14、和猫头鹰,经一段时间,重捕后计算得到估计值。重捕时农田中田鼠的种群密度实际值与该估计值相比会偏小(填“偏大”“偏小”或“不变”)。(4)果林是由原来的荒山开垦而成的,这体现出人类活动往往使群落演替按照不同于自然演替的速度和方向进行。(5)池塘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中,不属于捕食食物链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解析】(1)该农场生态系统中含多个种群,每个种群各自都有一个基因库,所以该生态系统中有多个基因库。(2)毛竹林中自下而上有不同的植物和动物类群,所以有垂直结构。(3)根据“种群密度=(第1次捕获标记数第2次捕获数)/第2次捕获中的标记数”可知,由于蛇和猫头鹰的增多,则第一次标记的田鼠可能被其捕食,

15、从而导致第2次捕获中标记数减少,使计算出的种群密度偏大,实际值与计算值相比偏小。(4)人类活动往往改变群落自然演替的方向和速度。(5)捕食食物链由生产者和各级消费者组成,不包含的生物成分是分解者。13.(16分)将某稻田等分为互不干扰的若干小区,均种上水稻苗(28株/m2)和3种杂草(均为1株/m2),随机向不同小区引入不同密度的福寿螺(取食水生植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各物种日均密度增长率如图所示。(1)本实验的自变量是福寿螺的密度,用样方法调查水花生种群密度时,常用的取样方法有五点取样法和等距取样法。(2)稻田生态系统中的福寿螺属于消费者,它和鸭舌草之间构成捕食关系。(3)实验期间,中密度处理小区福寿螺种群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高密度处理小区的水花生种群数量呈“S”型增长。(4)若实验结束后停止人工管理,低密度处理小区将经历次生演替,时间足够长,最可能演替为以狐尾草为主的水生植物群落。(5)若实验结束后除去福寿螺和杂草,该生态系统的抵抗力稳定性将降低。【解析】(1)自变量为实验中人为改变的变量,本实验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初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