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18034861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31.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学情视角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 语文教学内容丰富多彩,一篇课文可以教学的东西也是很多,45分钟的课堂教学时间,课堂教学中该从哪些内容入手?教学的重锤要敲在哪个点上?也就是教学的内容如何取舍,在何处重点发力。建构主义者冯格拉斯菲尔德认为:一旦教师抛弃知识是可以转移给学生的“物品”的观点,就必然会尽力去发现孩子头脑里到底在想什么。教师备课,虚构特有的阅读方式,设计教学流程,以“披文(文字、文脉)入情(知识明理)”为课堂结构,很难让学生“课前有东西想,课堂有东西探,课后有东西记”。1因此,面对一篇课文就该想到,学生已经学到什么,还需要教些什么?已经会了的,就不需再讲;学生没有学会的,这才是需要教学的

2、重点。下面以蜀道难的课堂教学为例谈谈自己的思考。一、发现学生困惑,确立教学目标教材、教参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展示现实状态中的学生水平,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学流程的设计,要有效把握教材内容与学生经验的高度契合,偏离了两者中的任何一方,都将导致起点的模糊化。因此,在学情检测、分析的基础上,准确把握了学生的已有基础,确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流程,才有可能找到学生的现实发展起点。蜀道难是苏教版高中年级必修四的课文(第59页),唐代伟大诗人李白的代表作品。上课前,学生已经充分自学了本课。针对课文及学生的特点,我编制了一份导学案,早读课间,学生上交了导学案,从导学案的完成情况看,大多数的学生对于

3、本课的基础知识掌握较好,但依然存在“夹生”的地方。在导学案“我来质疑”的栏目里,学生的问题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1.诗歌中,作者表达了哪些感情?2.“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有什么意义?3.作者写作蜀道难有什么意图?根据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问题和诗歌的文体特点,我调整了教学目标:1.在朗读中,弄明白课文中出现了三次“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作用;2.品读诗歌,结合诗歌中具体的句子,读懂作者表达的感情;3.联系写作背景,探究诗歌的写作目的。传统的教学目标的确立,是教师根据文本的特点和自己的理解。这样的教学目标,从某种意义上讲,带有一定的主观性,对学生来讲,这样的教学目标难免或高或低,

4、而前置性检测导学案,明晰了学生的学习需求,抓住了学情,有效地规避了盲目性,提高了教学目标的针对性。二、抓住学情疑难,落实文本解读课堂教学,要在充分了解了学生“已经有所体验,但仍感到疑难”的内容基础上展开,对学生来说,才是有趣味性的活动。以“趣味性活动”为中心,才有可能真正关注学生在课堂里的学习状态,进而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语文的知识可以传授,而对文本的感受,只有在文本的解读中体悟,才能获得。教学流程的预设中,我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阅读规律,把教学设计调整为:朗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组内交流(在文中找到具体的句子,从作者对蜀道壮丽景色的描绘中,感受蜀道的高峻、险峻、险恶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

5、情;体会“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分别有什么作用;结合课文内容,联系写作背景,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教学中,以课文的朗读为主线,贯穿对内容的整体理解,以及诗句中运用的表达技巧的赏析,感悟诗人的情感。我设置了这样的几个导学题:1.自由朗读课文,在文中找出能体现作者感情的具体句子,和组内同学说说这些句子体现出作者怎样的感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连。”巧妙地化用“五丁开山”这个神话传说故事,感叹蜀道由来的艰难,极富有浪漫主义的色彩。“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运用了以虚衬实的写法,表现了山势的高。连黄鹤都飞不过去,猿猱都攀不过去,从侧面烘托出蜀道的之险峻。“

6、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描写了所见到的蜀道景物,画面凄清。鸟鸣,山林显得更加幽静,使人感到孤寂得可怕,渲染了蜀道逼人的气氛;借景抒情,悲鸟号古木,子规啼夜月,营造了蜀道空寂苍凉的环境氛围,有力地烘托了蜀道之难。“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虺,砯崖转石万壑雷。”运用夸张修辞手法,描绘了惊险的画面,“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表现了山峰之高,绝壁之险,渲染惊险的气氛。学生在文中句子的赏析中,概括出蜀道的高峻、险峻、险恶,感受到了作者对蜀道之难的感叹,洋溢着对蜀道(祖国山河)赞颂、热爱的思想感情。2.朗读文中诗句,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蜀道之难

7、的慨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在课文中出现了三次,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揣摩一下各有什么作用?学生联系具体的语境,从内容、结构以及效果方面,诵读、交流,在赏析文中具体语句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的基础上,揣摩出诗句在不同位置的作用:开头一句,领起全文,叹蜀道之高,为全文奠定雄放的感情基调;中间一句,叹蜀道之险,强调主旋律,把诗歌推向高潮;结尾一句,叹蜀中战祸之烈,照应题目、开头,给人强烈的感叹。在朗读中,深入解读文本,在教学目标落实的过程中,针对学生发现的疑难问题,再次回到学生中交流、讨论,在碰撞、交流中释疑、展示,从而实现了对文本内容的更深入解读。三、找准学习难点,探究作品意蕴在对蜀道壮丽景色

8、的描绘中,师生从文本的层面上,感受到蜀道高峻、险峻、险恶的特点,慨叹蜀道之难,抒发对祖国山河的赞颂之情。作者写作的真正意图是什么呢?这是学生仅从文本中不能理解的地方,也就是学习的难点。教学中,需要为学生提供深入探究的支架。教师课件展示写作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公元742年至744年(天宝一年至天宝三年),身在长安时,为送友人王炎入蜀而写的。请同学们联系写作背景,找出文中的具体句子,说说作者的写作目的。学生从文中找出“问君西游何时还”“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侧身西望长咨嗟”等句子,学习小组内交流、讨论,得出作者不愿朋友入蜀。 学生归纳:作者描写蜀道之难,目的是规劝王炎不要去蜀地,更

9、不要在蜀地逗留,要早日回到长安,避免遭到不测。师:仅仅是为了规劝朋友不要入蜀吗?教师课件展示作者的经历:李白二十六岁时只身出蜀,四十二岁才被召入长安,供奉翰林,但并无实职。唐玄宗沉迷于声色,任用奸臣,李白气质傲岸,桀骜不驯,蔑视权贵。不久,得罪权贵,被谗言毁谤,排挤出京。天宝初年,地方节度使势力膨胀,藩镇割据,怀觊觎之心者,非徒安史。请同学们再次结合作者的经历、时代背景以及诗歌的内容,联系作者的经历,再次阅读诗歌,思考作者的写作目的。学习小组内讨论,诗中还有哪些言外之意?学生分小组交流、讨论,探究诗歌的言外之意,并展示。1.慨叹人生。描写蜀道之难中,还有自己的身世之感,感叹仕途之难、人生之难,

10、抒发了壮志难酬的情怀;2.担忧国事。描写剑阁险要的形势,突出了在剑阁,生活环境险恶,暗含当年政治环境的险恶,要谨防军阀割据称霸,表现对时局的担忧,充满了对国事的担忧之情。至此,劝勉友人、感叹人生、忧国的情怀,作者复杂的情怀在蜀道之难的状写中凸显,学生对作者在诗歌中的思想感情的理解更加全面。学生对诗歌的学习,才真正触及到作者的内心,深入理解了诗歌的精神,诗歌的诵读才入诗入味了。在这一教学环节,针对学生的学习难点,引导学生深读文本,从学情视角进行动态调整,提高了课堂效率。一般的语文课堂教学流程,在课文学习前,教师为学生提供理解课文所需要的背景材料、作者简介等辅助资料,学生对此漠然置之,因为这些信息

11、的提供缺少目的性。本课教学中,在学生学习感到不理解、遇到困难时,适时提供探究的帮助,搭建阶梯,置放探究支架,学生的目标明确,积极性高涨,从而对作者的写作意图、文章的深刻意蕴有了更深入的把握。以学定教,以需定供,课堂教学的着力点才不会落空。学情分析的缺失,语文教师的备课重心,就被迫从“备学生”扭转到“备教材”乃至“备选文”;语文教学内容,从“实际上需要教什么”“实际上最好怎么教”的关注,就被迫退回到“一般应该教什么”“通常可以用什么去教”的“生产”。2语文课堂教学,无论是新授课还是复习课,都要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确定教学的目标,才能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开展古诗词、文言文的教学,首先要改变语文课堂里

12、的“学习状态”,转变教师“逐句讲析”的教学姿态。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初步形成自己的知识建构,在同学的群学中,走进文本,在进一步交流、研讨、展示中,逐步完善着自己的知识建构。语文教学内容的选择不是由教材以某一个要素决定的,它还涉及学生认知发展阶段性的问题。因此不可能是教材有什么我们就教什么、学什么,我们只能选择教材内容中与学生认知发展相一致的内容。3教材只是提供了课堂教学的可能起点,无法顾及真实状态中全班学生的水平与能力。4在学情视角下,教师以学定教,找到学生学习的重难点,从而聚焦课堂教学的着力点,为学生的学习搭梯子、筑台子,让学生在课堂里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感、对困惑探究的乐趣,进而激发学习的兴趣,实现学生语文知识的有效构建,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逐步提升。Reference:1王荣生.语文课程与教学内容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5.4.2寇永升.语文教学低效,原因何在J.语文教学通讯2014(25):77-783李海林.文选型教材的双重价值J.语文学习,2004,(3)4陈隆升.语文课堂“学情视角”重构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2.6:82钟昌馨,教师,现居江苏连云港。 -全文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