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上传人:杨*** 文档编号:318031968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12 大小:37.5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_第1页
第1页 / 共12页
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_第2页
第2页 / 共12页
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_第3页
第3页 / 共12页
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_第4页
第4页 / 共12页
亲,该文档总共12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12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审美观照中构建大学生健全的人格 Summary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互为因果关系。大学语文具有重要的审美教育功能,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丰富的情感力和深刻的理解力,最终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形成成熟、健全人格之目的。Key语文审美教育审美心理结构人格建构G640A10055843(2009)05008404作者简介李子华,青海民族大学文学院副教授(青海西宁810007)为社会造就什么样的人才,这是高等教育值得思考的重大问题。爱因斯坦曾说过:“只教给人一种专门知识、技

2、术是不够的。专门知识和技术虽然使人成为有用的机器,但不能给他以一个和谐的人格。最重要的是人要借着教育获得对于事物和人生价值的了解和感悟。”因此,我国高等教育在追求技术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反思我国现行的高等教育发现,人格教育的缺失成了高等教育的主要问题,已经造成了大学校园里诸如实用主义泛滥、道德失范,学生精神不振、心理失调等一系列社会问题。为此,一些有识之士大声疾呼:“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是当前高等教育面临的一项迫切任务。”大学语文是对大学生进行人格教育的重要途径,对陶冶大学生情操、促进心理结构的“内化”、提高人文素养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大学语文教学应该依托于审美教育这一

3、独特优势,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让学生得到美的熏陶,培养自觉的审美意识和高尚的审美情趣,培养审美感知和审美创造能力,使大学生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然而遗憾的是,目前大学语文在大学生人格教育方面并未起到应有的作用,大部分学校的大学语文教学仅仅局限于传授语文知识的表面层次,忽视了学生文化教育和审美教育的需求,致使大学语文教学并未达到人们所期望的质量和效益。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在大多数高校并未得到真正地重视和落实。一、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的关系“人格”又称“个性”,一般是指个体那些决定其特有的思想和行为的身心系统的动态结构,它表现一个人在不断变化中的全体和综合,是具有动力一致性和连续性的持久的自我

4、。心理学认为,人格包括动机系统、心理特征系统和自我意识系统,把这三个系统的许多因素有机地综合起来,形成一个整体的人格结构。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心理和审美能力、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的教育。审美教育与人格建构互为因果关系。首先,完美而自由的人格是发现美、创造美的基础条件。审美是从对象中直观自身的活动,真正美的形象体现理想的人格结构。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认为,每一个人心灵里存在着“某种上帝般完美的可能性”,审美需要的满足是自我实现的基础,自我实现就是人的价值的完满实现,自我实现的人就是完美的人格。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巨人特别善于发现美和创造美,这与他们自我价值的实现有关。他们是一种新型的个性得到

5、全面、充分发展的人,如达芬奇等,往往一身兼有学者的智慧、艺术家的天才和战士的勇敢,他们的人格是完整的和完美的。其次,审美教育的根本目的在于造就完美的人格。所谓完美人格,就是一个人个性的全面和谐发展。审美具有解放个性、使扭曲的人格恢复常态的功能。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个性,但并非人人个性都是完美的。有的个性没有得到发展,有的个性甚至被某种社会和生活环境所扭曲。而审美教育正是造就全面和谐发展个性的重要手段,“在审美的王国中,人类摆脱关系网的一切束缚,把人从一切物质和精神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通过自由去给予自由,这是审美王国的基本法则”。人在审美过程中,通过情绪体验陶冶了情操,启迪了智慧,使自己从狭隘的个

6、人功利中解放出来,成为一个能把个体欲望自觉地和社会进步发展统一起来的高尚的人。席勒认为审美的作用能使人通过个体的天性去实现全体的意志。这样的人格应该说达到了个性的全面和谐,是一个完美的人格。美育总是以理想人格为参照,以塑造完美人格为目标。二、大学生人格发展的特点和语文审美教育的必要性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根据美国心理学家艾里克森的人格发展理论,大学生正处于人格发展的第五个阶段(1222岁),这一阶段有可能出现同一性混乱的危机,如果教育不当,就不能形成自我同一性的人格特征。加之受现代物质文化和“智育第一”弊端的影响,大学生人格发展过程中有可能出现畸形化和人文精神缺失的现象。另外,

7、美国心理学家加德纳研究发现,大学生正处于青少年审美认知发展的第五个关键期,这一阶段是参与危机阶段(1322岁)。由于大学生审美认知结构还不完善,可能会忽略艺术中特定价值标准的存在。大学生的人格具有可发展性的特点,个体由于经验的积累与内部成长的相互作用,其人格及其各成分随年龄推移会发生积极的变化。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和谐社会的建设必须依靠有完美个性的人来完成,而审美教育正是造就大学生全面和谐发展的个性的重要手段。由此可见,通过审美教育建构大学生完美人格,有其必要性,也有其可能性。大学语文教学具有丰富的美的因素。大学语文教材选编的文学作品,大都是文质兼美、适合语文教学的典

8、范文章。它既包含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等几大类型,又有优美、壮美、崇高美、悲剧美等美的形态;课文中无论语言、结构等形式美或形象、意境等内容美,都是充实的,理论文章还显示出特有的理论美。所以大学语文是“集各种美之大成,是一个相对完整的美的体系”。大学语文审美教育“重要的是引导学生了解和欣赏蕴涵在课文中的美学元素,这不仅有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掌握,最重要的是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审美情趣”。由此可见,大学语文审美教育在高校各种美育中有其极为重要的地位,有着其他美育形式所无法比拟的优越性。三、充分发挥大学语文的审美教育功能,培养大学生健全的人格完美人格的建构,归根结底要通过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

9、来完成。大学语文审美教育的功能,主要表现在个体审美心理结构的塑造方面。审美心理结构是由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要素组合而成的感受体验系统。这种结构的特殊性为教师在大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审美教育提高素质、塑造人格提供了可行性。美育通过大学语文教学,可以培养大学生健全人格所必需的敏锐的感知力、独特的想象力、深刻的理解力和丰富的情感力,最终达到以美悟真、以美启智、以美怡情、以美扬善,形成成熟、完美的人格之目的。1.培养大学生敏锐的感知力,以美悟真审美感知包括审美感觉和审美知觉。敏锐的感知是积累丰富的内在感情的重要手段,因为对内在感情的体验、认识往往是通过感官对外部自然形式和艺术形式的把握完成的。在大学语

10、文审美教育中,有意识地引导大学生领会和体验生命运动的特有模式,逐渐将其特有的活动模式和构成结构,内化为自己的感性认识、自身的倾向和习惯,是增强他们敏锐的审美感知能力的关键。学生可从作家布列的文字符码中听到秋虫的低吟、落叶的叹息;看到鸟飞款款、溪流淙淙;嗅到草香幽幽、花香缕缕,感悟到悲欢离合的人生话剧和苍莽浩渺的宇宙神秘。这种多次的浮想联翩、神思飞飏的感觉系统的体验,能唤醒大学生沉睡的审美意识,并逐渐形成聪慧的悟性、丰富的情感和敏锐的直觉,最终生成正确的审美体验。如读王羲之的兰亭集序,面对自然美景,学生会感到一种由衷的愉悦和兴奋,一种解放感、自足感会油然而生。还可以通过这些美好事物的难遇易逝,萌

11、发人生苦短而万物永恒的人生感悟。所谓以美悟真,就是通过审美感知能力的培养,使大学生审美地了解人生和把握世界,认识美、发现美,体悟生活中的真理和哲理。大学生社会阅历不太丰富,对社会和人生的认识还比较肤浅,而阅读文学作品可以“借作家的眼睛给我们看”,如余光中乡愁中执著而热烈的家国情怀、朱自清背影中深沉而真挚的亲情主题、张若虚春江花月夜中深味人生的理性思索,都可以使大学生生动地、感性地初步了解人生,把握世界。“美是真理的光辉”。审美教育是激发人追求真理、发现真理、并按照美的规律去创造的重要途径和手段。屈原追求理想九死不悔的坚韧品格和疾恶如仇的批判精神、陶渊明忘怀得失的人生态度和抱朴含真的社会理想、杜

12、甫“穷年忧黎元”的忧患意识和忧道不忧贫的高贵人格,都可以激发大学生对理想、对真理、对光明的追求。语文审美教育能把大学生导向一种对人生对社会的深邃的哲理思考,享受到一种深层的理趣。如读程颐的春日偶成诗中的名句:“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于人同。”学生在这种超然的生活情趣感悟中,实现了席勒所谓的现实个体与纯粹理想人格的和谐统一,也就恢复了人格的完整性,人格的现实状态与与其理想样式正相吻合。2.培养大学生独特的想象力,以美启智语文审美教育可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培养思辨能力。黑格尔说:“最杰出的艺术本领就是想象。”在审美教育中教育者把学生带人想象的世界中,他们的想象活跃起来,调动了储存的表象,并重新组

13、合,构成新的“意象”,这个过程锻炼和培养了大学生独特的想象力。我国古代美学中所谓的“神思”属于想象的范畴,它是如此神奇:“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吟咏之间,吐纳珠玉之声;眉睫之前,卷舒风云之色。”在想象活动中,主体的精神摆脱了现实事物的羁绊,在广袤无垠的时空中自由驰骋,任兴所之,无拘无束,达到“观古今于须臾,扶四海于一瞬”的超时空效果。美的创造离不开想象,在美的创造中通过想象可以把感知、情感、理解联系起来。想象能力的培养,是提高学生创造美的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谓以美启智,就是通过审美想象能力的培养,启迪学生的智慧,增长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和创造力,促进大学生智力全面发展。苏霍姆

14、林斯基说:“没有一条富有诗意的、感情的和审美的清泉,就不可能有学生全面的智力发展。学生思维的天性本身要求富有诗意的创造。美与学生的思维,如同太阳与花儿一样有机的结合在一起。”首先,每一篇文章所包含的政治、地理、历史、风物人情等知识犹如涓涓细流、绵绵春雨滋润浇灌着学生的心田,潜移默化、日积月累地充实着学生的头脑,学生通过想象和联想,可以再现作品中的社会和生活,从而开阔了他们的眼界,丰富了他们的知识。其次,借助想象学习前人优秀的文学作品,将有助于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如读柳宗元的渔翁一诗:“烟销日出不见人,欸乃一声山水绿。”“烟销日出”按理应该见人,为什么反而不见?“欺乃一声”,山水怎么会在橹桨声中

15、绿起来了呢?要体会这种青山绿水在日辉映照下的绮丽景象,必须借助于思维去寻索,“思而得之”。诗人这样写给这个境界添上了神秘的色彩,令人产生一种奇趣,从而锻炼了大学生的思维能力。再次,优秀的文学作品都是作家创造力的结晶,凝聚在优秀文学作品中的审美创造力是学生最好的典范和楷模。“想象是创造性”的,创造性的阅读,即引导大学生将教材中的内容所表述的形象,通过想象、联想、感知、理解等一系列心灵活动,转变为比课文中作者创造的某个意象内涵更广阔丰厚的意象,以致使大学生在阅读全篇课文后,“无所为而为的玩索”,生发出属于自己的审美系列内容。这无疑是一种审美发现,一种审美创造。所以,语文审美教育是培养学生创造力的有

16、效形式,因为审美是处于一种最自由的状态,它使大学生的个性得以最充分地展开,从而使大学生产生一种自由创造的能力。3.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力,以美怡情审美情感作为审美心理结构的第三个要素,既是审美的动力、中介,又是审美的体验效应。如果没有情感,特别是审美需要唤醒和驱动的情感,审美就只能是一种被动的活动,而不会形成生动的创造、深刻的体验。在大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只有培养大学生丰富的情感力,审美主体和审美客体才能产生相契合的“共融”现象:自己分享着对象的生命,对象也分享着自己的生命,即刘勰所说的“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国当代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认为:“美感教育的功用在于怡情养性。”审美教育是一种情感教育,审美教育的全过程是人的情感理性化的过程,它的最终目的是要建立一种“新感性”,塑造完美的心理结构,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早在三百多年前,我国美学家李渔就指出:“若能实具一段闲情,一双慧眼,则过目之物,尽在图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解决方案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