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317971238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16 大小:26.9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亲,该文档总共16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16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1 一、说教材 (一)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高中语文必修5本书共有文言文单元5个,17篇文章。涉及了5个方面的文章类型:古代记叙散文、山水游记散文、议论性散文、人物传记和古代抒情散文。鸿门宴属于古代记叙散文,也是学生进入高中所学习的第三篇文言文。 编者希望学生通过本文的学习,既可以领略古人的才华和品德,又可以欣赏和借鉴叙事的艺术;希望学生在反复朗诵中体会古代叙事散文特有的简洁美,在抓住关键词语概括叙事脉络中,提高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材目标及确定依据 根据课程标准,围绕“知识与技能、方法与过程、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位一体的课标要求确立三维目标: 1.

2、掌握司马迁和史记的知识,了解故事发生的相关背景。 2.了解文言实词活用(包括使动、意动)的一些规律,理解古汉语中句子成分省略的一些知识。 3.学习本文紧凑地安排故事情节、生动地刻画人物的写法。 4.感受隐忍发愤的著述精神,树立正确的读史观,学习一分为二地评论历史人物。 (三)教学重难点及确定依据 高一阶段,学生文言知识体系尚待完善,对魏晋历史散文接触不多。因此,教学中要进一步增加文言知识积累,并通过朗读指导,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培养学生欣赏魏晋历史散文的能力,养成思辨的习惯。 据此,本课的教学重点为: 1.积累文言词句知识。 2.学习一分为二地评判人物。 二、说学法 (一)学情分析 刚入高中的

3、学生,不少还延续初中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只满足于盲目背诵,只顾扫清课本中的文字障碍,无法把课内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能力,学了后面的忘了前面的,到考试前只是盲目做题,考试时全凭猜测,越是这样越是缺乏兴趣。针对这一现状,我们着眼于文学与历史相融合,或借文释史,或者借史释文,把语文与历史两科结合起来。本文就是着眼于学生的实际现状,立足于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历史科的角度切人,以语文课本中所涉及的作品为基础,来说说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文史互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阅读能力。 (二)学法指导及选择的依据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要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学会自主、合作、探究。要重视师生的语言交际和心灵沟通

4、。重视学生思维方法的学习。据此,我确定了以下学法及能力培养: A、圈点、勾画、批注的方法。 B、参照注解,动口动脑,培养学生自己获取知识的能力。 C、指导学生进行正确的诵读。 三、说教法 新课程观强调学生的自主学习和积极体验。因此,教师要尽可能地为学生提供共享资源,创设互动平台,从而为学生的终生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根据这一指导思想,我决定本文教学中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目标导学、自主合作、迁移创新。 “目标导学”即根据相应的学习内容设立学习目标,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如关于朗读、积累的教学。 “自主合作”在本文教学中主要体现为分组归纳和小组讨论交流等。 “迁移创造”是将阅读向更深更广的方向发展

5、,如让学生创编课本剧鸿门宴等。 为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教学效果,我设计运用录音带、多媒体等手段辅助教学,并印发课文翻译等文字资料。 四、说教学过程 (一)翻译理解部分 我设计的是两个环节。 一是让学生粗读原文,借助工具书和书释翻译大意,重点完成三个内容:依据文脉推断不懂的词义,点出重点的实词,框出通假字并归纳规律; 二是让学生细读原文,进一步落实字句的翻译,主要完成两个任务:实词活用、特殊句式及其规律总结。两个环节是由简入难的过程。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文字浅易,并且是典范的记传性文体,因而对高一学生来说大部分内容比较易于理解和翻译。对那些不易懂的字词就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提供的语境、前后涉及的

6、情节加以推测、判断,以培养学生依据文脉推断词义的好方法。要求学生点出重点实词、框出通假字,主要是为帮助学生积累和掌握一些文言文中常见的一词多义、异读现象、古今异义和通假现象的词语,并进一步得出规律,指导今后的文言文学习。 词类活用和特殊句式在文言文翻译中难度较大,也是本文教学的两大难点。要求学生标出有活用现象的字和划出句式特殊的句子,是基于两点考虑: 1.积累一定数量的第一手例句; 2.引导学生加以分类,找出每类的相同特征,并抽取出来形成规律性的东西,从而上升到理性认识,使学生能由学会一个到会学多个。 在翻译过程中注重指导学生养成用符号法表示重点字句的好习惯,如点、框、圈、划线等符号应约定一致

7、,便于突出翻译中的重点、难点及复习。 我的提示着重归纳了实词“幸”“如”“举”“谢”等,名词活用、使动用法、宾语前置、被动句和省略句,全部采用表格的形式,可由学生填充相关内容,既是训练又是归纳。 (二)分析人物部分 分析人物是本文的一大重点。为更好地使学生了解史传文学在人物形象方面的突出成就,深入挖掘人物内心,准确把握人物性格,我设计了四个问题: 1.项羽是怎样一步步地由主动走向被动的?刘邦又是怎样一步步地由被动走向主动的? 2.项羽、刘邦各具有怎样的性格特点? 问题1是对内容的把握,可引发学生探究的心理。通过对比讨论分析,学生会看到这是一个矛盾不断转化的过程,即沿着战与不战、杀与不杀、追与不

8、追三组连贯的矛盾,项羽由主动转向被动,刘邦由被动转向主动。而其中根本原因则在于两个人物的不同性格,由此导入问题2对项刘性格的概括。这样,问题1成为问题2的铺垫,并可以使学生感到人物性格是在矛盾中刻画的,这也为人物刻画方法的总结埋下伏笔。 概括项羽性格时,学生可能对他“为人不忍”的性格有不同认识,是“妇人之仁”还是“君子之度”?就这一点可以鼓励学生进行争论,挖掘出项羽性格的弱点,及其在这场斗争中埋下的祸根,从而帮助学生认识性格决定命运的道理,认清项羽的悲剧绝非偶然,可以说是性格悲剧。 我将这两个问题结合在一起,用表格形式进行提示,由刘项双方的转化推出人物不同的性格,既有相应的概括,又形成鲜明的对

9、比,会给学生留下深刻的印象。 3.如果刘邦不去鸿门向项羽谢罪,会有怎样的结局?如果项羽在鸿门宴上杀了刘邦,又会有怎样的结局? 这是两个假设性的问题,目的在于引起学生的想象和思考,推想可能的历史,学生设想的结局可能是多样的,只要能自圆其说合乎一定的逻辑就可以,不求答案一致。借此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刘邦、项羽的不同性格可能造成的结局,进而启迪学生多样的思维,锻炼语言表达。 4.文中还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简略说说他们的性格。 设置这道题目的有二:一是全面把握本文中的性格鲜明的人物的需要;二是突出四组人物的对比塑造,为总结人物刻画方法作伏笔。 (三)刻画方法部分 由于前一部分的铺垫,学生会比较容易地归纳出

10、在矛盾中和对比映衬中刻画这两条,而在初中学过的孔乙己等小说中刻画方法也会使较多的学生联想到个性化的语言和动作是使人物栩栩如生重要方法这一条,所以学生自己就可以很快归纳出来。 (四)课堂延伸部分 我引用列宁的比喻有时历史的发展就像一个人想要进入一大串房间中的一间,却阴差阳错地进入了另一个房间对全文进行总结,给学生以更多的思考和借鉴。 作业布置: 一.联系情节背诵第三、四段; 二.写一篇读后感,谈谈你从“鸿门宴”故事中得到的启示。 中学语文优秀说课稿2 一、 说教材 逍遥游是第四册,第六单元的文章。第六单元由两篇古代散文和两篇古代小说组成,单元要求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能借助解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

11、并领略文言文在叙事和抒情中的艺术魅力。逍遥游是表现庄子思想的重要篇章,庄子所追求的超然物外的绝对自由的理想就集中体现在这一篇中,它突出的艺术特色在于它的奇特的想象力和浪漫主义风格。根据本文的特色,现将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确定如下: 1、教学目标 结合课文解释即工具书读通全文,增加文言积累,训练理清思路,把握文旨的能力。 初步了解庄子的哲学思想和形象化说理的风格。领略庄子散文想象丰富、气势磅礴、汪洋恣肆的特点。 能一分为二的适当评价庄子的思想,培养学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理解本文的主旨,文章为了强调“无所待”的观点,从反面提出问题,紧紧扣住“有所待”论证,最后给予否定,提出正面主张。 2、教学重

12、点 了解本文的结构特点;赏析本文形象化说理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理解庄子世间万物若“有所待”则不自由的思想。 理解“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思想。 二、说教学方法 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培养学生对古代散文的感悟和理解。 2、问答法。对文中较容易的问题采用问答法,简明扼要。 3、讨论法。对有难度的问题进行深入的讨论。 教学课时:两课时 三、教学过程 根据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学生的接受能力,将本课题安排为:导入文本感知文本理解文本走出文本四大板块,培养学生的主动探究能力。 (一)情感激发,导入文本 1、利用列御寇中庄子临死前的小故事,初步感知庄子的思想,引入课文 2、多媒体展示庄子

13、的简介、主要哲学思想及写作的主要特色。逍遥游全文共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是总论,论中世间万物都因有所待而不自由,自己追求的是“无所待”的最高境界。第二部分则是通过一系列的语言故事,论证第一部分提出的“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的境界,通过无为来达到。而本文选自第一部分。解题“逍遥。” (二)诵读品析,感知文本 1、在听读问记中疏通文意,积累文学常识。 2、重读文章,整体感知,概括每段的大意。 第一段:世间万物皆有所待 第二段:小大之辨 第三段:提出无可待的观点 (三)合作探究,理解文本 A 在这部分中,细读每段,这部分主要采取问答的方式进行。 1、课文举例说明世界万物都有所待的时候,所涉及到

14、的人和事物有哪些?哪些是赞美的,哪些是嘲讽合法否定的? 2、第一段中,庄子说万物都有所待都不自由,第二段为什么还要讨论“小大之辨”,为了把这个问题说明白,举了哪些例子? 强调小大之辨,一方面强调人在认识上的大小区别,说明以小及大的困年,另一方面,也反映庄子认识世间事物时,并不能完全地“无己”,他是肯定事物有差别的。文字间充满了对鲲鹏的热爱和对蜩与学鸠的鄙夷。 3、课文第三段写了那三种不同层次的人,怎样得出最后的结论? 4、史记说庄子“汪洋恣肆以适己”,在课文中哪些地方体现了这种特点? 首先是全文的构思。鲲鹏的雄伟与细微者的对比 其次,是描绘的鲲鹏形象 B文中出现了几个“笑”,各笑什么?为什么笑?庄子对这种笑是赞成还是反对? 全文可以说,由三个“笑”组成,“蜩与学鸠笑之”“斥笑之”“宋荣子犹然笑之”三个之,是笑的对象。 全文基本上是否定,是从反面论证,最后才用几句话提出正面主张。 (四)拓展延伸 、走出文本 如何看待庄子的“无所待”思想? 庄子对人的精神的肯定是对的,但这种“绝对自由”的超现实性,恰恰表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