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

上传人:柏** 文档编号:317971095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14 大小:22.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亲,该文档总共14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14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1 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教科书地理上册中的第二单元第四课,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学习。整个说课共分为五个部分。 一、说学生 1、知识技能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太阳直射点在回归线间移动的规律。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地转偏向力对物体水平运动的方向产生偏向作用的规律。 学生已初步掌握了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及水平气压差异是形成空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2、学习能力 本节内容抽象性强,许多问题学生难以感悟,一些概念和原理离生活实际较远,无法联系、体验和想象。这第二章大气也是本节教材的特点,对于学生的要求高,难度大同样是本节的特点,

2、要求学生有空间想象力、联想力、演绎推理力、形象思维力、知识应用能力。但是也有可与现实联系的内容,比如副热带高压带与我国降水和旱涝的关系。本节有许多要求或需要学生阅读的图,学生在初中地理学习中,对地图已学过基本知识,在本节学习中可以在原有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和指导学生阅读提高其读图,识图、用图、地理空间想象能力、地理归纳能力和地理推理能力。 3、学习态度 由于全球性大气环流的课程知识较抽象难懂,而学生学习该课程所需的学习能力和关联的物理学知识尚未完全具备,大部分学生在初学时很容易产生挫折感和畏难情绪,学习主动性受到威胁。 二、说教材 1、地位与作用 全球性大气环流属于第二章重要的一节,它在第二章

3、中起着关键作用,是承前启后的纽带而三圈环流却是本节重点,是关键之关键;因为三圈环流控制着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它的分布及变化直接影响着天气和气候。 2、知识目标 掌握高低纬之间受热不均是大气环流的根本原因。 理解地球自转是导致了三圈环流的形成原因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7个气压带成高低相间,南北对称,6个风带呈南北对程分布。 掌握气压带和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时同向移动的规律及其表现及对气压带、风带而言导致某一气压带或风带影响范围扩大,对地面而言使某一地区出现不同气压带或风带交替控制区。 理解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对气压带风带分布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形成的原因。 3、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

4、运用图表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和进行地理空间想象的能力,地理推理的能力及地理概括的能力 4、德育和情感目标 通过观察、读图、绘图、概括、推理等活动使学生认识到事物是可知的、是互相联系的,从而有利于学生形成物质与意识统一的观点即事物普遍联系的观点,激发学生探究地理问题的兴趣和动机,养成求真、求实的科学态度。 5、教学重点 三圈环流形成及其在近地面的表现即7个气压带6个风带的分布规律(即对课本37页2.14全球大气环流示意图的解读)和海陆分布对气压带风带的影响。 6、教学难点 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而南北移动和季风环流的形成原因。 7、教学内容(扩充)的确定 依据三圈环流在第四节和第二章乃至在全书的重

5、要地位和关键作用,除了把大气环流的概念、作用及三圈环流形成作为本课时主要教学内容外,鉴于气压带、风带分布规律及移动规律对后续课程如季风环流形成、海洋洋流的形成都具有直接关联作用,因此,应把这一部分扩充为本课时的主要教学内容(即对课本38页2.15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图的解读)。 三、说教学方法 如何把握重点,突破难点,实现本课的教学目标呢?那就要选择适宜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 教学手段:多媒体和传统教学相结合: 理由 1、能充分体现直观性原则 2、节约时间,增大容量,提高效率 主要方法: 1、图表解说法:指导学生看图、说图、绘图等活动获得地理信息。 2、归纳法:指导学生对所获得的各种地理信息

6、,进行思维加工提炼概括。 3、演绎法:指导学生寻找发现各种地理信息之间的内存关联、并借助这种关联进行地理推理从而获得新的地理信息。 4、练习法:指导学生在掌握所学知识基础上,运用所学做练习从而在运用中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地理能力。 四、说学生学法 学生能否学好,教师指导有很大的关系,每节书都有其不同的特点,所以每学习一节书时教师都应该给学生说明学习该节注意事项或提示。 学习提示: 1、全球性大气环流是地球大气运动的总体系。各种形式的大气运动都受其控制。它既直接影响着天气气候,还影响洋流分布。对全球性大气环流知识主要应掌握三方面: A、赤道与极地冷热差异是产生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 B、地球自转导致了

7、三圈环流的形成及其在近地面表现为7个气压带6个风带。 C、气压带、风带随太阳直射点同步同向的移动规律及产生的结果。 2、学习大气环流要利用书中图表,结合已学知识进行推理获得新知识。 具体方法: 1、学会用图:让学生学会读图,学会从教科书的各种图表中准备获得地理信息,将抽象、深奥的天气系统知识转化为直观的图象,弥补同学们感性认识的不足,并巩固理性知识,这过程也有组于学生养成良好查阅地图的习惯。 2、学会发现: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善于从各种获得的地理信息中寻出最重要信息。 3、学会归纳:要求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逐渐养成概括归纳的意识,并能较从容地用准确简练的语言表达某一问题的含义。 4、学会推

8、理:要求学生在学习地理过程中善于用事物普遍联系的规律推陈出新。 5、学会练习:要求学生在做练习过程中自觉养成分析出题者意图和及时订正的习惯,逐步提高变造、创设练习的能力。 五、说教学程序 (一)、教学过程设计原则: 1、教师主导、学生主体原则; 2、调控有序、高效和谐原则; 3、简明易懂、生动有趣原则。 (二)、具体教学过程: 新课导入: 在讲新课之前,先播放一段从卫星上拍摄的表现全球大气连续运动的录像,直观地表现大气运动的规律性,使学生对本节内容先有一个形象的了解。 讲授新课:(具体见教案) 下面主要说说设计思想和要注意的事项: (引课)引起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从全球看获取太阳辐射能量

9、最多和最少的地区各是哪里? 一、三圈环流 (教师绘制板图,引导学生思考)赤道附近地区获热最多,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极地附近地区终年或热较少,空气在垂直方向上如何运动?这种垂直运动导致的结果是什么?如果不考虑地表起伏和海陆分布,只考虑地转偏向力的影响,大气运动的结果如何?三圈环流的作用是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三圈环流示意图多媒体动画并思考)赤道地区空气上升,两极地区空气下沉,导致近地面的气压如何变化?副热带地区空气下沉,副极地地区冷暖空气相遇,暖空气上升,导致近地面气压如何变化?比较赤道低压带和副极地低压带成因上的差异?比较副热带高压带和极地高压带在成因上的差异?由于近地面高低气压的分

10、布极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影响,会导致空气在水平方向如何运动?气压带和风带的分布是否不会改变?气压带和风带各有什么性质?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中一、七月气压分布图和多媒体动画)以亚欧大陆为例,冬季大陆是一个冷源,形成了高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夏季大陆是一个热源,形成低压中心,切断了哪个气压带?这样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这些高、低气压中心的分布位置及名称是什么?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亚洲季风是一图和多媒体动画思考)由于在北半球大陆和海洋之间形成不同的高低气压中心,因此不同季节在海洋和陆地之间大气水平运动的特点是什么?东亚和南亚的冬、夏季风其成因有什

11、么差异?冬夏季风的特点是什么?影响范围有多大? 三、季风环流 本部分内容以讲授、谈话法为主。由于本节对学生空间思维能力的培养是一个重要的教学内容,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该注意运用各种地理原理示意图和多媒体动画,引导学生观察思考,由形象思维、抽象思维的培养,最终做到两种思维的结合。 总结新课: 巩固练习: 由选择题和读图题,主要训练学生的理解与应用地理知识的能力以及训练学生记忆理解地图的能力。 布置作业 1、掌握气压带、风带的名称及位置。 2、从气压分布图中说明冬、夏亚洲大陆和太平洋上高低气压的分布。 3、亚洲东部和南部季风气候的形成原因。 板书设计 第二单元大气环境 第四节全球性大气环流 一、大

12、气环流 1、大气环流的概念、作用 2、三圈环流 (1)低纬环流 (2)中纬环流与高纬环流 (3)七个气压带、六个风带 (4)气压带、风带的季节移动:在北半球,夏季北移,冬季南移 二、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 1、海陆热力性质差异与气压差异 2、冬夏海陆主要的气压系统(表略见教案) 三、季风环流 (表略见教案) 全球性大气环流说课稿2 2.4全球性大气环流这一课题选自人教社出版的全日制普通高中教科书地理第二单元第四节,适用于高中一年级学生使用。整个说课共分四个部分。 一、教材分析与处理: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重点:三圈环流的形成和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 2、难点:三维空间中的风的

13、方向。 3、重点、难点确立依据: 确立三圈环流的形成为重点的依据是三圈环流是全球气压带、风带形成的基础,也是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确立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为重点的依据是气压带、风带的形成及移动过程是季风环流和世界气候形成的基础。 确立三维空间中的风的方向为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缺乏空间想象力,难以建立一个三维空间模式,更难在三维空间模式上理解低空和高空的风向。 (四)教材处理: 本节课为了充分体现探究的全过程,先提醒学生紧紧抓住以前学过的大气运动的形成过程,将前后知识紧密联系起来;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三圈环流的形成,增加了一个内容即单圈环流的形成;另外将教材的知识体系分解为三圈环流的形成、气

14、压带和风带的形成、海陆分布对大气环流的影响和季风环流四部分。 二、三维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理解三圈环流的形成过程;掌握气压带与风带的形成以及移动规律。 2、过程与方法 实践能力:能正确绘制三圈环流及气压带、风带示意图; 读图分析能力:能运用图示来正确分析和解释气压带、风带的一些问题。 3、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 使学生养成学以致用、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习惯,让学生树立辩证的唯物主义思想观,认识到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4、确立依据: 依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和高一学生的实际认知水平。 三、教学方法及手段 1、确立依据:有位著名的教育家说过:施教之初,在于得法。所以要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教师应选择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由于本节难点多,而且较为抽象,如果应用传统教学,不太便利,所以运用了多媒体技术进行教学。由于本节对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幼儿/小学教育 > 小学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