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 中和太极拳李芝田

上传人:x****3 文档编号:317816761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7 大小:24.4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 中和太极拳李芝田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 中和太极拳李芝田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 中和太极拳李芝田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 中和太极拳李芝田》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 中和太极拳李芝田(7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太极拳的中和之道(上) 中和太极拳李芝田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很丰富的道德思想,其“中庸”、“中和”、“中正”的“中道”思想是儒道两家的核心。儒家从“天道与人道一体”观念启程,注意血缘人伦关系和宗法制度,以“性善论”为主线,强调人与动物的本质区分在于人具有道德性和类群性,提出“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的道德理念。道家从“道法自然”的思想启程,遵从“人性自然”,强调“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从反向人手,提出“清静无为”、“崇下法水”、“守柔处雌”、“不争而善胜”等观念,特殊是老子提倡的“不善者吾亦善之”的“以德报怨”的理念,奠定了道家道教的“崇德尚柔”思想。产生于中国传统文化背景下的太极拳,无

2、不受其道德思想方面的影响。脱胎于道教内丹术动功的太极拳,在千百年的传承演化中,在不断的运动实践中,主动从传统文化中吸取理论方面的支撑,使太极拳以运动的形式和理念承载着这些道儒文化的内涵,从而使太极拳具有了“道义”拳、“仁义”拳和“道德”拳的自身痕迹。那些“先天拳”、“揉球拳”、“圆拳”等诸多别名,也只是丰富了这种太极拳自身相对独立的文化体系。在当代老少皆宜、中外皆知的太极拳风行世界时,我们让太极拳学的文化内涵不要只蕴含在太极拳的门规戒律、拳术人物和拳术风格三个方面,而是走出拳家、拳架和练拳者,透过拳家看为人(为人看修养,修养见功夫),通过拳架知拳理(拳理即事理,事理皆拳理,拳理即道理),变通拳

3、理看世事,看遍世间再回味拳理和人生。 一、从“守中”正直的形架,到头顶悬意的中线平衡,看人生事物的中和之道。 张三丰太极拳经云:“太极拳,一名长拳,一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十三势者,拥捋挤按采捌肘靠,进退顾盼定也。拥捋挤按,即坎离震兑,四正方也。采捌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这就是说,太极拳又称十三势,是指八手法,五身法,合称十三势,用八卦五行可对应其理论。道教继承周易八卦理论和阴阳五行说的观念,运用在诸道术之中。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克,中心无极土位居其中,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木

4、生火,火生土,土复生金,都是从中起先,周而复始。(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把太极拳的八手法五身法融进五行八卦理论,相互验证,使太极拳有了更加丰富的理论体系。 笔者在武当三丰太极拳一书中特殊提到,“立身中正头顶悬”,是太极拳守中用中的真实写照。太极拳的守中观首先要“中定”,有中定就有了一切,正如李派太极传人张绍堂先生说:“一身辗转不离中,周身无处不太极。太极围绕中定运,万法皆由中定生。”太极拳的中定就是身法中正,要求脚跟立定,重心稳定。脚跟立定,可造就习练者的独立自主,自尊自强的主体意识。重心稳定,可造就习练者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不偏不倚的品性,在动态中恰当地把握住自己,

5、并运用到日常生活之中。做人为人站得正,立得稳,说得体的话,办得体的事,公正不阿,不卑不亢,能圆融又能立之不倒。古语有云:“不偏不倚谓之中。”儒日执中,道曰守中,释曰虚中,“中”之一字是三教圣人之根本心法,是中国文化的核心议题。我们更重视道之祖师老子所言。老子曰:“天地之间,其犹橐筲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无论是说话做事,还是修炼功夫,都按老子的思想来指导,太极拳的守中理论和实际都很有意义。赵堡太极拳架的传承中,特殊提倡三直,即头直、腰直、小腿直。“拳从心中起,落在鼻尖中。”武式有“守中之手各管各半身”的特色。吴式在“中正说”上有,“以中求正,以斜寓正”。 “守中”才能形正

6、,中正不能分开。形正的第一要求头正,头顶悬意。即头为一身之主,不行左右歪斜,前俯后仰。头顶中心,微微领起,谓之虚领顶劲。其次要求脊正,脊为身躯之中梁,大多数拳架的中正是要求鼻尖和会阴这条直线不偏,不行左右歪斜,前俯后仰。在人体脊柱上有四个生理弯曲,即颈弯、胸弯、腰弯、骶弯。太极拳要将这四个原来就弯曲的部位,要求自然弯伸展成为似婴儿的脊柱状态,既不要挺胸直立,又要含胸拔背;既不要低头弯腰,又要松腰坐胯。这都有利于放松身体各部,让气血通畅,稳固自己。第三要求眼正,是指眼神要正,眼正就可心正和心静,必需正视前方或对方,不行斜视和分散,神情要肃穆而自然,内心平和。第四是神正,可以修养人的气质,正念才有

7、正行,修养中和心态和神态。神正是太极拳不顶不丢,舍己从人的内在心理根底。真正做到虚灵顶劲,节节贯穿,其根在脚,腰为主宰。太极拳论又说:“虽改变万端,而理为一贯。”这就是守中带来的效果,也是唯一的道理。 张三丰祖师的太极拳歌中如是说:“十三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静中触动动犹静,因敌改变示奇妙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净气腾然。尾闾中正神贯顶,满身轻利顶头悬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此中就把守中之要说得明明白白。 二、从“用中”灵动的体用,到推手合力的管用方式,看生活世间的化解手法。 太极拳论开篇就讲:“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就人体而言,太极拳起势这一混沌寂然的无极,在

8、由静而动,将动还静这一状态和趋势下,由太极而产生阴阳两极。阴阳生,便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者,势如行云流水,内假设长江大河,产生了源源不断的拳势。 在太极拳中,意正用中有两个内涵:一是太极拳主见“意守丹田,以意运身,用意不用力”,心诚意敬,不卑不亢,含而不露。假如在练习中过度用力是为用意有偏。二是太极拳不主见主动攻击别人,在搏击中也是以守势为主,贵化不贵抗,主见与对手的形气意力相吻合,顺其势而为,以到达“无为而治”。这两个内涵正是在技法上符合拳理和哲理的。从拳理上看,太极拳多柔化暗化之劲多而少打击之力,讲究舍己从人,以柔克刚,后发制人;从哲理上看,它以贵柔、无为、效法自然,不敢为天下先为本。在太

9、极拳的体用中,守中制外是根本原那么。我们随意分析一个式子,都可看出它的守中用中的特色表达。太极拳要求内外三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内三合);肩与胯合,手与足合,肘与膝合(外三合)。假如是两人之用,也是合二为一。这合中必有中,在用中的技法上,就更显重要(因为这是用偏力矩来击打对方的)。三尖相对(即鼻尖、手尖、脚尖相对),合住丹田,谓之劲正。运劲的过程是,劲力调整下沉于脚,由脚起达于腰,由腰而通于背,最终形于手。劲力的运行应支撑八面,无过不及,不顶不丢,活 泼圆融。用中之势,首先体会到虚领顶劲的感觉。太极拳对头颈部的根本要求是“虚领顶劲”,要求头顶与地平线应当保持垂直。头要正,不偏不倚,

10、头颈保持中正,“上下一条线”有利于经气的贯穿。这里须要留意的是,顶劲并不是一味僵硬的向上顶,而是轻轻上领,意想头上有一条绳索从头顶的百会穴把头轻轻悬起,颈椎、胸椎、腰椎、骶椎等各关节同时被一节节拉开,中气贯脊中。再说两肩,指两肩平并且松垂。两肩的平正是松垂的根底,两肩松垂才能劲活劲顺。两胯平是指,胯部是躯干的底盘,胯平才能使躯干正直,胯平才能使丹田部位中正,胯平也是劲正的根底。假如两胯不平,那么常使上体左右歪斜,气息上浮。胯是丹田重心的把持点,胯的活动改变干脆影响人体重心的改变。在管用推手中,限制人体中线,驾驭重心之改变,都是由胯来实施的。通过用意不用力,使胯骨部位的收束、开张及旋动整合起来,

11、带动周身骨骼联动出击,化节节分开,发节节合拢,就是这样依靠胯部运动来发力传劲的。胯部的外在由髋关节来显现。髋关节在进退时务要保持中正。髋关节是否中正,干脆导致整套动作的胜利与否。对髋的进退要求是,先提膝后提足跟,所以膝关节要高度放松。拳论中有“纵之于膝”的说法。“纵”,有自然放松的意思。腿部的弧形转换虚实是由髋、膝关节的旋转来引导的。踝关节协作脚尖的内扣、外展、上翘、下垂等动作,要求缓慢温柔。做到髋、膝踝关节的正确要求和协作,才能使得腰腿动作敏捷协调。最终谈两脚,太极拳的根本劲法是“劲起于脚”,全身整劲由脚传导到地面,再由地面反弹到身体作用于发力点,可见脚在劲力的下沉与反弹过程中处于特别重要的

12、部位。假如脚不踩平,那么劲力不能完全下沉,也不能全面反弹。所以,脚要踩平,踩平才能使身体更加稳定。但在发放的瞬间,两脚的虚实变化是要驾驭好的。 在推手练习中,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然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胯裆已转换,左重那么左虚,右重那么右杳,不进那么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变更,重心也变了,并相机失势用劲使对方失去重心跌出。这其中的奥妙就是胯的改变。会松胯,可卸掉对方来力之一局部乃至一大局部,降低了自身的重心,使下盘稳固,为裆走下弧缔造了条件,还可加大腰部转动的幅度,使周身协调。松胯是形成浑圆之力的必要条件;松胯有利于调整身法、步法得机失势,使下肢运行变得轻灵。事实上是用中之际的变中。(待续) 第7页 共7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