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琐记中江南水师学堂

上传人:x****3 文档编号:317810836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30.8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在琐记中江南水师学堂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在琐记中江南水师学堂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在琐记中江南水师学堂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在琐记中江南水师学堂》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在琐记中江南水师学堂(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在琐记中江南水师学堂 我自幼宠爱武术,对太极拳更是情有独钟。曾先后拜刘仁海、姚继祖、傅钟文、王荣堂等先辈大师,习练各家太极拳和八卦掌等内家功夫。我虽资质驽钝,但诚意敬意,尊师重道,历经数十年的刻苦习练,也略有所得。回忆当年与各位教师朝夕相处、修德学艺的一些往事,桩桩件件恍如昨日,历历在目。今琐记一二,聊遣心头思念之绪。 刘仁海 刘仁海(1904110121,字慈瀚,河北省任县环水村人,是王其和式太极拳的出色代表人物。他虽一生隐居乡里,未能名扬四海,但是他所具有的真功和高尚品德实属罕见。他天生睿智,功夫纯厚,一生致力于王其和式太极拳的丰富、开展和传播,授徒逾千人,在当地家喻户晓,影响颇大。 我

2、的家乡任县邢家湾距离环水村不远,这一带是远近著名的武术之乡。受当地尚武之风的影响,我自幼便痴迷太极拳,对刘先生的太极功夫及名望,久存崇拜和憧憬之心。我第一次看刘先生打拳,是在14岁那年正月。每年正月是刘先生家最喧闹的时候,他徒弟众多,有本村的,有外村的,成群结伙相约来到他家,一来是给教师拜年,二来让先生给指引指引,再相互之间推推手,切磋切磋。当时,我已随本村年长的拳师学拳两年,套路架子已经根本娴熟,便随他们来到刘先生家。一进院便望见有很多人,我挤进屋里,只见两间外屋围满了一圈人,刘先生正在当中的空地上与一个人推手。我一看姿态,便觉得好看,正寻思间,只见刘先生双手一抖,对便利被疾发出去,穿过狭窄

3、的套间门口,重重地贴在里屋的墙上,只听“嗡”的一声,窗棂震颤,屋顶土落,我不由得一惊。后来,又有几个人轮换与刘先生推手,仍是穿门贴墙,分毫不差,我更加惊异不已。回家的路上,我的心还怦怦直跳,暗想这样推手,要是把人打死了怎么办?那时的情景,至今想起来还历历在目。 后来,我有了干脆向刘先生学习的时机,实现了多年的夙愿。一次,我与刘先生搭手,只觉得他用单手将我的肘臂一挑,我便被提起,脚跟不能着地,进退由他,半点也由不得自己。等他将我提带到炕沿时,他将手一沉,我便重重跌下。其他人与刘先生搭手,也是如此,只要被刘先生粘上,便进退不能自如。刘先生说:“这靠的是提上拔下,沾连粘随的知觉功夫。” 随刘先生练拳

4、数年后,我的功夫有了必须进步。一天,刘先生给我讲解丹田内转、腰胯换劲等功夫。他单腿站地,让我随意推。当时刘先生已是76岁的老人,我正是二十多岁血气方刚的小伙子,而且还练了十几年的功夫。可是我无论如何推他,不管力大力小,从前从后,他总是稳稳站定,顺力而化,不偏不晃,使我有推空扶虚的感觉,令我大为不解。假设双脚着地,那么可以通过两腿的虚实转化,化解各种来力,可他当时是单腿站立,如何化解?我真是弄不明白。刘先生看到我怀疑的样子,对我说:“这种功夫叫蹭胯,全靠腰胯的微小蹭磋,在丹田的带动下,随意念而转,不仅可化解四面来力,还能生发八方去意,这是浑圆劲的表达,是太极拳修炼的高深境界。”我听得似懂非懂。刘

5、先生又说:“当年我师王其和先生教蹭胯功夫时,我也是似懂非懂。”当时王先生叮嘱说,此时此刻不懂没关系,做不到也没关系,但必须要专心记住,将来即使教师去世了,只要刻苦练功,谨慎体悟,也会做到的。刘先生叙说这件往事同样是在叮嘱我。我也是在教师去世后才逐步理解他当年所口授的很多奇妙功夫。 11012年夏,刘先生已身患重病,我常去探望照料他。一天,我又去探望卧床多日的刘先生,当时他已经是骨瘦如柴,汤水不进,时醒时睡。当他感觉到我在一旁时,渐渐地睁开了双眼,用微弱的声音对我说:“把我扶起来,练一趟让我再看看。”我将他渐渐地搀到八仙桌旁的圈椅上,他坐了一会儿,因身体过于瘦弱而感到不适,双手扶着桌子站起来看我

6、练拳。我不忍心让先生受罪,练了十几式便停了下来,想劝他躺到炕上。还没等我说话,刘先生就起先给我指引开了,他说我刚刚的“手挥琵琶”一式只有封守之意,缺少进发的内力,并叮嘱我说,太极拳每招每式都可封可进,可守可攻。说完后还令我来试,我只好遵命进招,只见刘先生“琵琶”式一抖,竟把我发出去贴到数尺外的墙上。刘先生感觉到我不忍心用力,便让我用力再试,仍贴墙如故,甚至比上次发劲更脆。刘先生躺下来,把我叫到床边,喘了口气,对我说:“太极拳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收放一体,周身无处不太极。这是太极拳最主要的东西。”这样的功夫假设不是口传身授,悉心揣摩练习,是肯定学不到的。这也是我最终一次看到先生下床说拳

7、。 刘先生的精湛功夫来自于他60多年不连续的纯功。他在17岁那年夏季的一天,因浇园汲水劳累,躺卧在井台上困乏而睡,醒来后腰痛难耐,于是拜王其和先生为师,习练太极拳,以求祛病强身。从今以后,直至他78岁仙逝,虽历经人生坎坷苦难,却始终功夫不断,从早到晚拳不离手,每日练拳趟数难以确记。一年四季,他从没有让家人叫过一次床,农忙季节,父辈们起五更,他起得更早,时时是练几趟拳后,家人们才接连起来,然后再一同披星下地干活。农夫夏天好歇晌,而他为了练拳,中午却很少休息,时时和师弟王景芳一同来到村外河岸上的柳荫下练习推手,旁边放着一个盛满凉水的大木筲(旧时木制水桶),口渴体乏时,便停下来喝上一气凉水,一晌下来

8、,筲中之水便会喝去大半。夏夜,他便与师弟来到村外的打麦场上练功推手。他们赤膊光腿,只穿着裤衩,发手时就将对方往麦秸垛上扔,身上的汗水同麦秸上的泥土和在一起,浑身上下滑如泥鳅,这种效果强化熬炼了他俩手臂上的沾连粘随功夫,刘先生戏称此种功夫叫“泥鳅功”,并多年坚持熬炼。有了“泥鳅功”的功底,一旦穿上衣服再与别人推手,对方更是绝难脱掉。只惋惜今日练拳者一来很少有人下此苦功,二来当年的田园环境也很难再找了。 我去教师家学拳时,时时遇到他去地里干活,不在家。裹着小脚的师娘见我来了,就放下手里的活儿到地里去叫先生。先生家的农田离村子不算近,师娘走后,需好长时间刘先生才能回来。刘先生进门放下农具,略微跟我应

9、酬几句就起先说拳。他先看我练一趟,确定几句,然后再具体指引,不知不觉几个小时就过去了。不用特地叮嘱,师娘会习惯性地多做上一个人的饭。由于当时农村的条件很差,刘先生家来的徒弟又多,更因为师父师娘不把徒弟当外人,所以平常留餐只是些习以为常。只有到村里的庙会或春节拜年时,才会“动动腥”(指饭菜里有肉)。吃过午饭,只要我不走,刘生先还会接着给我说拳,即便农活再忙教师也不烦。记得有一年夏天的中午,说完拳,吃过饭,刘先生说:“歇一会吧。”我就 和教师脸对脸躺在炕上,一边躺着一边想着所说的拳法,不解之处,接着请教。教师便躺着跟我搭手比划,说着说着,时间就过去了,困意也没有了,于是又从炕上下来接着说拳。这些情

10、节,我至今仍记忆犹新,终身难忘。 刘先生将练拳教拳视为他生命、生活中的重要内容,他诲人不倦、倾囊传艺的心胸和爱徒如子的品德修养,感动着我们,我与师兄弟们从刘先生身上不仅学到了武功,更受到了武德、人品的熏陶。 刘先生去世前曾对我说,太极拳只有苦练,才能得真功,没有别的捷径。有人说刘先生不教真功夫,其实是他自己恒心缺乏、毅力不够的原因。 刘先生去世后,我与师兄弟们经常去探望师娘。庙会、过年和教师的祭日这三个季节,是我们相约在教师家聚会的固定日子。相聚之时,我们在一起相互切磋,并练拳让师娘看。尽管师娘不非常懂拳,可我们给她练拳时的谨慎劲犹如当年给刘先生练一样。师娘看后总是说:“好着呢!”以示鼓舞。

11、姚继祖 姚继祖教师和傅钟文教师都是享誉中外的太极名家,他们的根本状况圈内人士无人不晓,本文不再赘述,在此只回忆与教师亲身相处时的一些细微环节琐事。 刘仁海先生生前就曾屡次提到姚继祖先生。二位先生交往很深,颇有惺惺相惜之意。刘先生临终时叮嘱我们,王其和先生所传授的太极拳是从武杨两家而来,要进一步发扬光大,必需从根本上探源理脉,特殊指出让我们接着拜姚先生为师,习练正宗的武式太极拳。11013年,我和几位师兄弟遵照师父的遗嘱来到永年广府找到姚继祖先生,当姚先生听到我们是从邢台任县而来时,立刻向我们打听刘先生的状况。闻知刘先生去世的消息和临终嘱托后,缄默了许久,无限惋惜地说:“此时此刻像他这样功夫的人

12、太少了。” 这之后,我便经常到姚先生处请教。11015年,我正式拜姚先生为师,直到他11019年去世,前后跟随他学拳十几年。姚先生在永年城关文化站工作,他早年就学于河北师院语专,腹有诗书,文采蕴秀,在诗词、文章、书法、灯谜等方面均有造诣,尤其擅长灯谜的制解,堪称专家。他“文”“武”贯穿,以文示武,以武显文。他讲解拳理拳法精到细致,身法推手,存威不露。他不仅注意练功实践,尤致力于太极奥理之探究,勘正了拳论中不少讹误之处。诸如武禹襄打手要言中的“形如抟兔之鹘,神如捕鼠之猫”一句,其中“抟兔”之“抟”(音tudn),本义是指摔弄、玩耍之意,如抟泥丸、抟弄人等,在此譬如太极高手沾连粘随、打手发人如猛禽

13、遛兔,为所欲为、随意而为,可谓形象而贴切。但在常见的拳谱中多误为“搏兔之鹘”。“搏”,为双方剧烈对打,奋力拼斗之意。细细想去,被逮之兔与俯冲之鹰如何搏斗?虽一字之误,其形象气场相去远矣。再如,王宗岳太极拳论中“立如枰准,活似车轮”一句。“枰准”,是古时的一种赌具,它上下一体,旋转自如,用来譬如行拳时周身一家,一动无有不动之意。但在传抄拳谱中多误为“平准”或“秤准”,后两者只能譬如“尾闾正中”,却不能兼喻周身上下协调相同的“车轴”作用。更有将武禹襄拳论中“假设物将掀起,而加以挫之之力”,颠倒为“假设将物掀起”者。姚教师说,“将物掀起”与太极拳“后发制人”、“借力打人”、“以静制动”和“四两拨千斤

14、”之理相悖。如此使人醍醐灌顶、顿开茅塞之见解,于姚教师处数不胜数。 他为人宽厚诚恳,每次我到先生处,说完拳,姚先生必亲自做上几个菜,摆上酒宴,邀上金竞成、翟维传、胡凤鸣、钟振山、王印海等弟子来陪。先生酒量不大,但喝多喝少每次都端,很有兴致。为了活泼气氛,姚教师经常以吟诗联句、制谜猜典作为酒令,或吟“春江花月”,或诵“兰石竹菊”,以此为题,各背一首古诗,不能者罚酒。此令一出,多数是姚教师占上风。一次,姚教师出一“蝶翅”谜面,让我们打一太极术语,众人一时难以猜出,他便自解谜底,说是“动之那么分,静之那么合”,众人拍案叫绝。有时也掷掷骰子,凑凑喧闹。一次骰子从碗中进出,由桌面往下飞落,只见姚教师手腕

15、一抖,将骰子从空中抓住,可见其轻灵迅捷特别。 每次离开姚先生家,他都将我送出大门,送出深深的小巷,再送到街上,直至看不见人影他才回去。此种情景和刘先生当年送我一样。 傅钟文 11011年,在第一届国际永年太极拳联谊会上,我第一次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傅钟文先生。当时到场的还有马岳梁、吴英华、孙剑云、赵斌、杨振铎等几位大师。经拳友介绍,我起先接触傅钟文先生,并特地探望求教过几次。11012年,我在浙江绍兴挂职,距上海较近,工作之余,常挤出时间去探望傅先生,受到教师的青睐,并正式收我为徒,教我学习杨式太极拳。 按傅先生的名望、实力和影响,在当时的太极拳界乃至整个武术界可谓泰山北斗,可我在与他的亲身相处中

16、,却看不出他有丝毫名家的架子,他始终保持着一个农夫的形象,布衣布鞋对襟袄,正如他特别观赏的一枚印章“老汉”一样。平常在上海探望他的人许多,我在他那里接触到了许多的武术名家和爱好者,增长了很多见识,也学到了不少的东西。只有我们两人的时候,他兴致一来,便给我讲起他的习武经验和人生往事,深论一些拳理和拳法,并手把手地教我练拳,还翻出一些有关太极拳的资料签名送我。教练几个小时后,我便同他到街上用餐。傅先生饮食不求高档,但讲究养分和口味。他和我去的最多的是他家旁边的乍浦路饮食一条街,最爱吃的是用白斩鸡肉熬的“鸡粥”,而且饭量不小,一顿喝两大碗。吃不完时,他便用随身带来的搪瓷缸和人造革提兜打包回府。 在后来几年的时间里,我利用多种时机到上海去向傅先生请教,傅先生也曾先后三次专程来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工作范文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