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

上传人:文档****分享 文档编号:317710858 上传时间:2022-06-26 格式:DOC 页数:15 大小:1.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解析版)(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吉林省长春市2021-2022学年高二历史下学期第一学程考试试题第卷(共48分)一、选择题:本题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 春秋时期,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对上述现象出现的原因用下图所示信息进行解释,正确的是A. 中央集权制度的保障B. 个人的威望与号召C. “学在民间”的出现D. 文化的交融与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图中信息可知,春秋战国时期,各个文化圈呈现交叉重合的现象,说明当时的区域文化呈现融合发展的趋势,这有利于文化的相互交流,相互融合,有利于文化的认同感的形成。所以,春秋时期

2、,孔子周游列国时不用带“翻译”;秦始皇“书同文”能够顺利推行。D项正确;春秋时期中央集权制度尚未建立,排除A项;“个人的威望与号召”过于夸大了个人对社会文化交流的作用,排除B项;“学在民间”的出现,只反映了文化教育对象的不断下移,不足以全面解释材料现象出现的原因,排除C项。故选D项。2. 在儒家观念中,服装为礼仪之基础。佛教传入后,原本布幅裹身、袒露肩臂的服装形制不断变化,至唐朝时期发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这一变化说明A. 佛教服饰开始走向世俗化B. 佛教逐渐同儒家思想融合C. 唐朝文化的包容与开放性D. 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唐朝时期发

3、展为与世俗服装相近的交领右衽、两袖俱全的款式”体现的是唐朝时期的佛教服饰以及同中原本土服饰相融合,说明的是佛教在中国的本土化倾向,D正确;A说法不符合材料主旨,材料强调的是佛教的本土化,排除;材料未涉及佛教同儒家思想的融合,B排除;材料与唐朝文化的包容、开放无关,C排除。故选D。3. 在近代,中国传统文化的忧患意识、变易观念、华夷之辨、民本思想等精神传统,通过现代诠释获得了新的生命,转换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主主义等。这主要表明A. 西方思想影响着中国文化进程B. 政治变革丰富了传统文化的内涵C. 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D. 传统文化是近代革命的指导

4、思想【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题干可知,忧患意识转变为近代救亡意识;变易观念转变为“变法自强”思潮、革命观念以及近代民族主义;民本思想转变为民主主义;这些转变与近代中国社会性质有关,是民族危机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精神转化为现代文化精神,C项正确。题干信息强调民族危机推动中国文化的转型,与西方思想影响无关,排除A。社会性质、政治变革推动了传统文化项近代文化转变,排除B。传统文化为近代革命提供借鉴,而非是指导思想,排除D。综上所述,本题正确答案选C。4. 公元前4世纪公元3世纪,汉字传入朝鲜半岛、日本列岛和东南亚地区。后来,各国在汉字的基础上,创造出本国文字,如朝鲜的谚文,日本的假名,越南的喃字。

5、对汉字传播认识正确的是A. 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与发展B. 奠定了亚洲儒学文化圈的基础C. 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D. 便利中国对邻国文化的吸收【答案】A【解析】【详解】材料反映了中国汉字传入周边邻国后,他们在对汉字加以吸收改造的基础上,创立出自己文字,说明了中国汉字的传播推动了当地的文化交流和发展,故A符合题意;材料与亚洲儒学文化圈无关,故排除B;消除了东亚地区交流的障碍,夸大了汉字的作用,故排除C;材料反映的是邻国对中国文化的吸收,没有体现中国对邻国文化吸收,故排除D。5. 汉谟拉比法典共282条。其中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一些原则,均对后世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也

6、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材料反映的汉谟拉比法典的特点是A. 思想超前成为后世立法的楷模B. 极力地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C. 是现存世界上最早成文法典D. 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答案】D【解析】【详解】材料“其中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一些原则”“比较全面地反映了古巴比伦的社会情况”强调的是汉谟拉比法典的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很多方面,故D项正确;材料只是强调汉谟拉比法典对后世立法产生了重大影响,而A项扩大了汉谟拉比法典的影响,排除A项;材料强调的是汉谟拉比法典“有关债权、契约、侵权行为、家庭以及刑法等方面的一些原则”,和极力地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无关,排除B

7、项;结合所学可知,乌尔纳姆法典是迄今所知的世界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典,排除C项。故选D项。6. 古代希腊柏拉图学园的学生分布在地中海世界的各个地方,他们在传播柏拉图哲学思想的同时,也将西西里、塞浦路斯、埃及或其他地方的东西带到雅典,包括自然产品和艺术精神产品,在雅典城找到了家乡。正是这批外邦人和雅典本土的文化人或知识分子,以天才的创造,将希腊文化推向繁荣的顶峰。上述现象A. 造就了希腊文化的包容性特征B. 使雅典文化渗透着自然主义本色C. 成为雅典文化人文主义滥觞D. 使雅典文化成为西方文化的源头【答案】A【解析】【详解】题干反映出希腊文化对周围地区文化的吸收和融合,说明希腊文化在发展的过程中包

8、容了许多外来的成分,体现出包容性的特征,故A项符合题意;材料没有体现出自然主义的特色,故排除B项;题干不是对希腊文化人文主义特征起源的分析,故排除C项;材料反映的雅典文化繁荣的原因,无法说明雅典文化是西方文化源头,故排除D。7. 中世纪,基督教成为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的保存者,新约中许多故事是希腊罗马古代神话的翻版;古希腊经院哲学被用来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的同时,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据此可知,基督教A. 是西欧地区普遍的文化符号B. 决定欧洲近代科学发展C. 实现了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D. 传承和发展了传统文化【答案】D【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基督教保存了古希腊罗马古典文化,虽然被用来

9、构建基督教理论体系,但却推动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的产生和发展,所以D正确;A项不符合材料主旨,所以A错误;根据材料“这孕育了欧洲近代科学思维方式”可知,B项说法错误,所以B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神权和世俗文化和解”,所以C错误。8. 下图所示是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它的发现印证了古印度文明,同时也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这一发现在当时A. 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B. 印证了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C. 有利于推动民族解放运动D. 提高了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可知,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使印度产生了强烈的民

10、族自豪感,并认为印度文明不亚于甚至超过宗主国文明,鼓舞了当时印度人民争取民族独立,C项正确;20世纪初发现的古印度石刻印章只是考古事业的内容之一,没有产生推动了考古事业的新发展,排除A;古印度石刻印章没有涉及印度政治和经济模式,排除B;印度石刻印章是印度文明发展的印记,不能提高东方文明的世界地位,排除D。9. 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两个年度周期平行运转,产生一个52年的大周期。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这表明()A. 太阳神在国家中地位极其重要B. 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C. 历法与政治宗教

11、生活密切相连D. 阿兹特克历主要是用于祭祀活动【答案】C【解析】【详解】据材料“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由一个365天的太阳年及一个260天的神圣年所组成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可知,阿兹特克历法与当时宗教生活密切相连,故C项正确;材料中没有涉及太阳神的地位,A与材料无关;材料没有体现“历法因其精确而为多数地区使用”,B错误;据材料“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阿兹特克祭司所掌管的繁缛的祭祀和庆典的周期,即以历法为据”可知,阿兹特克历为大多数中美洲民族所习用,而不是专为祭祀活动运用,D错误。10. 古代埃及文明主要向叙利亚和巴勒斯坦扩展,西亚

12、文明从两河流域南部向周边地区扩张,古代希腊人则以移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造成这种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A. 社会分工的不同B. 经济形态的影响C. 地理位置的差异D. 文明开化的程度【答案】B【解析】【详解】依据材料中古代埃及文明、西亚文明、古代希腊不同扩张方式,结合所学可知,古代埃及文明、西亚文明是农耕经济,其优势使其具备扩张的潜能,使得文明区域不断扩展,而古希腊是海洋文明,工商业发达,因此其以移民和殖民方式向地中海和黑海地区扩大影响。因此造成不同扩展方式的主要因素是经济形态的影响,故B项正确;AC项都属于受经济形态影响的范畴,排除AC;文明开化的程度不是主要因素,排除D。11

13、. 约在1世纪,匈奴人开始迁徙,从而导致了一场延续数百年、波及亚欧大陆广大地域的民族大迁徙。这一迁徙的主要方向,一是西进,二是南下。在西方,这一迁徙浪潮所产生的影响是()A. 成为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根本原因B. 促成了日耳曼诸国的建立C. 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D. 使赫梯人掌握了马拉战车技术【答案】B【解析】【详解】据所学可知,匈奴人西迁促进了欧洲西罗马帝国的衰落,为日耳曼诸国的建立提供了机会,B项正确;这一迁徙浪潮是导致西罗马帝国灭亡的主要因素之一,并非根本原因,排除A项;这一迁徙浪潮促成了欧洲封建制度的产生与形成,而不是“加快了封建制度瓦解的进程”,排除C项;公元前2千纪,赫梯人便已掌握

14、马拉战车技术,D项所述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D项。12. 联合国难民署发布的数据显示,至2022年3月13日,俄乌冲突爆发后,已经有约250万难民逃离乌克兰,这是二战以来欧洲发展速度最快的难民危机。据纽约时报消息,目前有1.7万乌克兰难民向英国申请签证,英国设置“必须在英国有亲属”的前提条件,因此仅有500人获签。这说明A. 欧美等国家无力承担难民责任B. 冲突必然导致全球性难民问题C. 难民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D. 反经济全球化潮流将愈演愈烈【答案】C【解析】【详解】据题意可知,俄乌战争导致了难民的大量产生,但这些难民却无法得到妥善的安置,说明难民问题的解决仍然任重道远,C项正确;“无力承担

15、”、“必然导致”的说法都过于夸张绝对,排除AB项;材料说明是战争问题导致的难民问题,而非反经济全球化,排除D项。故选C项。13. “及1870年,中国工人于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逐渐全部四十二万五千英亩水草丛生的沼泽地被开拓了。”材料说明了A. 华工赴美得益于清政府的鼓励B. 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C. 华工跨地域转移对美国的影响D. 战争促使美国人力资源出现了短缺【答案】C【解析】【详解】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华工对美国西部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1870年,中国工人在建造了中央太平洋铁路后,又接受低工资担任开垦三角洲地区的工作。他们推着单轮车筑起堤防,开拓了大面积的沼泽地,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由此可知,材料说明了华工跨地域转移对美国的影响,C项正确;材料未体现“华工赴美得益于清政府的鼓励”,排除A项;材料未涉及“华工解决了美国劳动力不足的问题”,排除B项;材料与战争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14. 1982年春,一场国民性的“东方价值观教育运动”在新加坡开展起来。运动的发起者对此解释说:“首要任务就是要增强国民对新加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培养出新加坡人,让每个新加坡国民将自己归属于新加坡,把新加坡看作扎根于斯的乡土。”这场运动兴起的背景是A. 资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中教育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