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初中统编版与人教版现代诗歌编写系统比较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173.28KB
约18页
文档ID:317611340
初中统编版与人教版现代诗歌编写系统比较研究_第1页
1/18

    初中统编版与人教版现代诗歌编写系统比较研究    杨丽可现代诗歌作为语文教材的组成部分之一,现代诗歌选篇因其现代与传统因子交织的特质,在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贯穿于初中学段语文教学的始终,有着不可替代的教学价值但由于种种原因,现代诗歌教学长期处在边缘化的角落,不受一线师生的重视,统编版的发行与使用却为现代诗歌在教学中的复苏带来了希望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与人教版所编撰的语文教材都是21世纪使用范围最广的两大语文教科书版本,且都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然而随着时代的变迁,教育理念与语文教学观念的更新必然会使“旧”事物渐渐显得格格不入,新事物的出现势如破竹但这并不意味着人教版语文教材被彻底淘汰,它的一些思想、理念被统编版辩证创新,成为统编版编写的养分每一次教材编写系统的变化,都最为直观地反映着当时教育与课程改革的风向,因此本文将通过人教版与统编版的比较研究,发现两版教材在现代诗歌编写上的异同之处,从而进一步挖掘统编版在编写上的匠心独运一、两版教材选篇数量与布局的比较人教版初中教材是统编版之前影响力最大、使用范围的最广的语文教材版本这一版初中语文教材致力于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即听说读写)、人文素养以及培养学生的语感。

为了达到这一目标,全套教材按照语文与生活的联系为线索,即围绕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三大主题组织单元[1]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15篇现代诗歌作品,在教材中的具体分布情况如下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169篇阅读课文,现代诗歌课文占比为8.9%人教版现代诗歌选文从布局上看较为分散,仅九年级下册第一单位专为现代诗开辟了“爱国思乡”专章,其余作品皆散见于各个主题单元,每个单元内文体各异人教版现代诗歌所选诗人及其作品多为新中国成立后,且每一首诗歌都有较为明确的主题与单元相呼应,如人生、科学、想象等等,诗歌所写内容与当下生活联系密切,选入意象囊括华南虎、化石、星星等常见常闻之物,语言也颇为通俗易懂,生活气息浓郁人教版现代诗歌选文的一大特色便是主题明确与意象生活化,编者有着强烈的联系当下生活和顾及初中生心理发展特点的意识七年级和九年级是人教版现代诗歌的集中分布区域,它们分别位于初中学段的起始与结尾,两者的难易程度存在差异从此番安排可见,现代诗歌作品是可适用于各个学段的教学,只要选文布局合理,现代诗歌可发挥极大的教学价值为进一步提高教材的品质和跟上教育改革的前沿,编撰统一的义务教育教科书的任务于2009年提上日程;2012年年初,统编版语文教材的编写正式启动。

王本华指出,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会在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等三大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指引下,对以往的教材编写进行大刀阔斧的改革[2]由此可见,统编版现代诗歌选入篇目必然也会发生巨大的调整与变动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全称为教育部审定义务教育教科书,依旧由人民教育出版社负责出版,又可称作“统编本”“部编版”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主编温儒敏总结统编版语文教材总体特色为既要落实立德树人,体现核心价值观,做到“整体规划,有机渗透”;又不能空谈教育理想,而应满足一线需要,解决以往出现的教学弊病;更要保证编写过程和编写内容的科学性;也要贴近当代学生生活,体现时代性[3]这些理念从现代诗歌选入的篇目与细节布局中也可窥见一斑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13篇现代诗歌作品,具体的分布情况如下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共选入143篇阅读课文,现代诗歌课文占比约9%统编版现代诗歌的选文主要集中在九年级,所选诗文涵盖的内容丰富,有表达家国情怀的《我爱这土地》,也有深沉忧思的《乡愁》;既有鲜为人知的佳作,如沈尹默的《月夜》,也有耳熟能详的名篇,如卞之琳的《断章》;有革命年代的诗歌,也有和平年代的诗歌;有传达积极向上的希望,也有孤独萧瑟的只影;有纯粹以诗歌样式呈现的现代诗歌,也有借助歌曲形式传唱大江南北的名曲——《黄河颂》,还有民歌形式的《回延安》。

从所选入的作品来看,与人教版贴合单元主题的分散式选文相比,统编版教材选文更加集中,且单元内部每篇作品的風格与内容存在较大差异七年级选入的现代诗歌作品仅有两篇,八年级仅一篇,而九年级却大面积涌现,可见在统编版编者的意识中,现代诗歌的教学价值和难度更适合于高年级学生统编版初中语文教材选入的现代诗歌作品大都以自读的形式出现教读意味着教师的指导,由教师主导语文知识和学习方法的传授,学生负责接收;自读意味着学生的自主探索,涉及课外知识的主动获取和阅读方法的迁移自读课文在现代诗歌选文占大比重的现象,某种程度上映射了现代诗歌之于学生自测语文能力和语文素养的重要意义两版教材现代诗歌选篇单元设置也呈现出差异人教版现代诗歌的编排是随单元主题制定,如七年级第一单元的主题是“人生”,选入诗歌为王家新的《在山的那边》;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主题是“动物”,选入诗歌为牛汉的《华南虎》等,但大多篇目的情感基调稍显沉重,学生的学习动机不足好在这些诗歌涵盖的意象与生活贴近,不至于产生过大的隔阂这种编排模式的优势在于有利学生去理解选文的中心思想,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如易导致先入为主的惯性思考和缺乏系统的文体知识学习而统编版现代诗歌的数量上虽有所减少,但作品的风格、内容、主题的种类变得繁复,初步呈现出百花齐放的态势。

加之课堂活动、课外阅读等要求的增加,教学总量实际并未减少,针对现代诗歌文体的教学目标反而增多,缓解了现代诗歌教学边缘化的旧有常态对于刚入初中学堂的七年级学生而言,为顾及学情,统编版在七年级的教材编写中采取了以主题选文的模式,便于辅助学生学习与理解课文,因而该学段的现代诗歌也是以主题散见于教材当中,如七年级的“想象”主题单元选入的《天上的街市》和“家国情怀”主题单元的《黄河颂》但进入较高年级之后,现代诗歌便更偏重以文体为主线的形式出现在教材当中,一个是九年级上册的现代诗“活动·探究”单元,一个是九年级下册借助“哲理”这种较为宏大且宽泛的主题构建的现代诗歌单元总之,统编版选入现代诗歌的篇目数量虽然较人教版相对减少,但是更为集中,并出现了针对现代诗歌这一文体而设置的主题单元与“活动·探究”单元,使得现代诗歌的特征有了更多的平台可以呈现二、两版教材选篇涉及内容的比较初中语文教材皆是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的引导下进行的编撰与修订《课标》在课程基本理念的第一条中提出:“语文课程还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促进学生和谐发展,使他们提高思想道德修养和审美情趣,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4]为了突显优秀文化对人格的塑造作用,统编版所选入的现代诗歌的主题更为丰富,选入风格也更加多样。

在统编版九年级下册中,现代诗歌单元难度全面提升因主题的不明确与多元,在解读上给予学生个性化空间的同时,也给他们带来了挑战,尤其是那些蘊含多重哲理的现代诗歌,仅结合历史或写作背景的解读方式已不再受用,新版更为注重调动学生的阅读体验和生活经验,而这一变化最鲜明地体现在同一诗人的不同选文上这里以人教版和统编版都选入的诗人——戴望舒为例人教版选用的戴望舒作品为《我用残损的手掌》,被安排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而统编版选用的作品则是《萧红墓畔口占》,也布置在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这一改动一方面可窥见戴望舒之于现代诗歌史的重要地位——两版教材都选入了他并置于高年级课文中,另一方面昭示着编者编写意图的重大转折——《我用残损的手掌》与《萧红墓畔口占》在主题和体例上都有着极大的差异人教版中的《我用残损的手掌》写于1942年,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主题为“爱国思乡之情”,暗示诗人在想象的视野中用残损的手掌抚摸着被侵略者蹂躏的土地全诗共二十六行,字里行间运用了大量的物象来传达作者的爱与恨、怜与悲、愁苦与希望统编版所选用的《萧红墓畔口占》创作于1944年,是一首以哀悼为寄托的意蕴丰富的诗歌全诗共四行,三十六字,诗句简短却意味深长。

因此,《萧红墓畔口占》在怀念故人的同时,还潜藏着更加丰富的情感和哲思,带给学生的思考也越加深沉联系人教版和统编版教材其他现代诗歌选篇,统编版编者降低了现代诗歌在传播革命文化和进行爱国主义教育任务的重担,将部分“责任”分摊到了其他文体上,着重突出了现代诗歌的丰富意蕴,并偏重对阅读策略的教学;此外,统编版还抓取了某一诗人最具代表性的诗歌风格,便于联动教学和阅读方法的迁移这一转变正是体现了“整体规划,有机渗透”的编写特点,在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同时,保留了语文的特色教材的编排不能将价值观的塑造流于表面,而应深入其中,让学生不排斥、不反感,又能做到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的思想与行为其次,统编版较人教版更加注重教师与学生的互动以及课内与课外的关联三位一体”的阅读体系,将“学生—教师”群体、“课内—课外”知识通过教材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且因教材编写系统的存在而更加稳固一方面,课型由“精读——略读”转变为“教读——自读”是统编版教材注重教师与学生互动的第一要义,精读与略读的阅读程度与方法更多地是由教师来操控;而自读却需学生在完成对教读课文的理解后,自觉借助助读系统和所学的阅读方法来进行自读课文的学习,这使得教师的工作愈加具体与细致,他们需要实时地、细微地了解“教”与“学”之间的动态。

另一方面,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统编版,两版都是有意识地让学生将课内知识与课外有机地结合,如“联系日常生活”便是课后习题惯用的措辞即便如此,但就课外名著与课内课文的编排关联度而言,人教版教材是远远逊色于统编版教材的人教版在七年级上册选入冰心的《繁星·春水》作为课外阅读书目,短小的篇幅和清新童真的语言贴合中小学衔接时期学生的认知水平,有利于他们进行理解与模仿但《繁星·春水》较为浅显的立意限制了学生了解现代诗歌的高度,且该板块被置于教材末尾,与课内现代诗歌选文相隔甚远,难以真正做到相互借鉴与参考,即不利于知识的迁移与运用而统编版现代诗歌类名著选择的是《艾青诗选》,直接置于九年级上册现代诗歌“活动·探究”单元之后,并在编写中增添了阅读此类诗歌的方法指导,与前一单元关系紧密,并与另两本推荐诗选——《泰戈尔诗选》和《唐诗三百首》相辅相成,互为参照艾青的诗歌可谓中国现代诗的集大成者,艺术性、思想性成就突出,将其与九年级上册的现代诗歌“活动·探究”单元紧密结合起来,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真正地做到学以致用,完成“欣赏文学作品”“从中获得对自然、社会、人生的有益启示”“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5]等学习目标。

此外,名著导读的在内容安排上添加了阅读现代诗歌的方法指导,并设置了可参考的现代诗歌文本,使“学”与“用”双管齐下,提高了阅读的效率除此之外,统编版在选文内容的设置上更具有梯度,难度随着年级的增长而升级譬如七年级上册选择了郭沫若《天上的街市》一诗,富有童话色彩,契合十二岁左右孩童的猎奇心理,加上诗中运用了大量浅显易懂的物象,如街灯、明星等,使想象与现实相映成趣;到了七年级下册,《黄河颂》一诗在情感上更加深沉,但其传唱度极高,读起来琅琅上口,对朗读的气势做出了要求;九年级上册纳入了“活动·探究”单元,选入篇目长度与内容难度都适中,并将解读的主导权交予学生;而到了九年级下册,选取篇目摆脱常规的限制,从哲理的高度对解读做出了要求,诗歌意蕴丰富,涵义多元由此可见,统编版现代诗歌选入篇目的规划性很强,由浅入深,由教师教到教师引再到学生自主学习,环环相扣这是人教版分散式选文无法达到的教学效果三、选篇在两版教材中的呈现形式的比较毋庸置疑,随着语文教育改革的发展,语文教材中选文的呈现与活动的编排愈渐丰富与新颖无论是人教版还是统编版,选文都是以两种不同课型进行划分人教版分为精读与略读两类精读指深入细致地研读,略读则是指快速阅读文章以了解其内容大意的阅读方法。

叶圣陶曾指出:“精读是主体,略读只是补充”[6],因而在教学实践中,精读课文多为教师传授,而略读则是在教师的简单指导下,学生自行快速浏览这极容易导致课堂模式的枯燥与课型的杂糅。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