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关于福建省中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的思考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9.94KB
约5页
文档ID:317605658
关于福建省中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的思考_第1页
1/5

    关于福建省中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的思考    陈碧芬【Summary】 2017年起,福建省中考九门学科实行统一命题语文学科新增“古代诗歌阅读”同时,也对古代诗歌的考查提出要求:“了解古代诗歌的文学样式; 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初步领悟作品的内涵;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结合《课标》在评价建议的具体建议中所言:“评价学生阅读古代诗词的浅易文言文,重点考察学生的记诵积累,考察他们能否凭借注释和工具书理解诗文大意词法、句法等方面的概念不作為考试内容Key】 中考 古代诗歌 阅读 思考G633.3 A 1992-7711(2017)03-167-01一、《考纲》样题(一)阅读下面的诗歌,回答问题5分)次北固山下(王湾)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3.这是一首抒写______的五言律诗2分)【难度:易】4.下面对这首诗歌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难度:易】A.首联以对偶句发端,点明诗人出行的方式及途经的地点B.颔联“阔”写出春潮水涨之景,“悬”描写舟顺风而行之态C.颈联在描写景物、时令之中,蕴含着一代胜过一代的人生哲理。

D.全诗写景逼真,虚实结合,抒情真挚,首尾呼应,浑然一体上述样题涉及了诗歌内容及类别、诗歌样式、诗人情感、语言、技巧我们大致可以得出如下结论:分值5分左右,内容来源于课标中要求的61篇考察能力点浅显,主要为内容上理解,字、词、句字面意思,基本情感解读题型可能为一道客观题、一题简单的表述题为了探究中考古代诗歌阅读命题方向,现就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进行试命题二、马致远《天净沙·秋思》试命题(一)阅读下面古诗,回答问题5分)天净沙·秋思(马致远)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1.下列理解错误的一项是()(2分)A.“天净沙”是曲牌名,“秋思”是题目这首小令被誉为“秋思之祖”B.“古道西风瘦马”中“瘦”字不仅是马瘦,让我们看到了一位在凛凛寒风中寂寥着的疲困不堪的旅人C.词的最后一句可谓曲眼,直接抒情在前四句所述景物的触发下,旅人内心悲凉、肝肠寸断D.这首曲把主人公放在一幅特定的画面里,是运用景物烘托的写法来表现秋天的悲凉景象2.本曲处处有“秋”色,曲末“旅”思扣击着人的心灵结合词中所写的景物,用你自己的话说一说这些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个画面与作者的“旅”思有何关联?(3分)(二)命题思路注释:注释小解,是为了帮助学生通过解读注释来判断诗词类别、内容、知人论世,领悟诗情。

第1题:A选项主要考查学生对词这一体裁相关知识的掌握与辨别,以及从题眼把握本词基调,分析本词成就B选项考查学生能否抓词句中Key语来把握诗歌情感由马的“瘦”可以联想到诗人的疲惫、困乏,表现了旅人的辛劳C选项则是对末句诗词作用的考察,品味语言中情景交融,令人深思的句子,同时要求学生联系前文把握诗人情感D选项从写作手法与诗情的关系加以考察这首曲运用了景物烘托的写法,将抒情主人公置于特定的画面中,主要是为了表现作者漂泊异乡,孤寂凄苦的情感第2题:意象是包含诗人情感的物象;意境可以由单独一个意象构成,也可以由多个意象组合而成此题难度比较高,要求学生要非常清楚考查的点是什么,一是找出景物,即找意象,二是这些景物构成了怎样的一幅画面,即意境这个画面与作者的旅思有何关联?考查到意象、意境、诗情及写作技巧环环相扣,处处是陷阱在分析完各个意象后,我们不难发现这首28个字的词蕴含着两类不同的景物,构成了两幅不同的画面藤蔓干枯缠绕着魁梧的老树、黄昏归巢的乌鸦叫唱着内心的苍凉、冰冷凄清的石板古道见不着一个人影、西风瑟瑟、枯瘦的老马儿的马蹄声嘀嗒嘀嗒、夕阳西下这几个意象组合成一种凄凉冷落的画面,这个画面是和诗人的情感相通的,烘托了天涯游子内心的孤寂和凄苦。

弯弯的小桥下缓缓淌着淙淙的流水、青瓦石的人家开始升腾起缕缕炊烟等待儿女归家等组合成一种清新、温馨的画面,这副放置词中间位置的图画,有种“人家不是我家”的叹息与哀婉,与前面的景象形成对比,用来反衬天涯游子的孤独凄凉歌赏析考查的形式多种多样,本次命题难度较大,对学生能力要求更高不过,万变不离其宗,基本解题技巧是共通的,只要掌握一定的鉴赏方法,就能迎刃而解在中考复习中可以从想意境、悟诗情、赏技巧、品语言等方面培养阅读和鉴赏能力三、反思总结本人深知难以通过一首词的试命题来把握中考诗词阅读的命题方向;难以凭赏析一首诗或者词就将各种赏析技巧运用到位;更难以凭赏析一首词就能体会诗歌的意境、音律、形式、情感等方面的美此次《天净沙·秋思》试命题在中考难度系数上加大不少,不是为了考倒学生,也不是真正地为了应付考试,而是借此告诉广大学生可以通过不同的角度来赏析诗词,穿越时空,与古人对话,感悟生活与人生,进行自我心灵剖析我国诗歌词曲文化璀璨,内容包罗万象,亟待极富热情的读者去深挖、拥抱它们的美与力量!促进更多的人热爱我国诗歌传统文化,我想,这也是此次将诗歌阅读纳入中考的初衷吧!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