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浅谈苏轼诗歌的理趣特征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0.31KB
约11页
文档ID:317502137
浅谈苏轼诗歌的理趣特征_第1页
1/11

    浅谈苏轼诗歌的理趣特征    王江丽(安徽大学 文学院,安徽 合肥 230039)Summary:“理趣”这个说法是宋人首先提出来的理趣”,顾名思义,是要说理而有趣这个问题的提出,是和宋诗的特点有密切关系的唐诗作为中国古代诗歌的顶峰是后人很难超越的,宋诗只得另辟蹊径,以另一种姿态出现在诗坛比起激情澎湃的唐诗,宋诗显得理性而冷静,“诗主理”也便成为宋诗的一大特点苏轼是宋代伟大的诗人,宋诗的特点在他的诗歌中体现得淋漓尽致他善于观察事物,把握形象,用鲜活生动的意象去映现哲理,即便是那些直接说理的诗歌也写得生动有趣他的理趣诗不仅符合诗歌的审美要求,还透露着诗人睿智的理性风范,使诗歌的理性内蕴得到升华,为宋诗地位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Keys:苏诗;理趣;形象;哲理I206 :A :1673-2596(2012)08-0132-03苏轼是我国文学史上学识渊博、才华横溢的著名文学家,他有着强烈的政治、学术使命感,以及伟大的人格理想和人文精神,加上率真的性格,使得他的诗歌必然是以最为淋漓酣畅的“议论”形式作为艺术的呈现他有意识地以议论入诗,将对社会现实的看法、对事物的形象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创作了许多富有特色的理趣诗。

苏轼的理趣诗与宋代某些就理说理、写得淡乎寡味的诗歌不同,他的理趣诗集中体现了形象与哲理的浑然天成,并以多种方式表达理趣,使得诗歌形象生动、意蕴深厚其中一些诗还透露着禅机,更多的是启发人们对平常事物进行深入思考一、苏轼理趣诗的特点(一)中和的美学追求古典诗歌往往把“中和”作为评价的一项重要标准,《论语》中有“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的说法,在《毛诗序》中有“发乎情而止乎礼仪”的要求,从而形成源远流长的儒家中庸美学思想苏轼的思想是儒、释、道合一的,传统儒家的中庸思想溶进了他的灵魂深处,所以历经宦海沉浮的苏轼始终保有一种宠辱不惊的中庸精神,这种精神在诗歌中就体现为“中和”的美学追求理趣诗不同于激情澎湃的抒情诗,也不同于单纯模山范水的山水田园诗,它或借助自然景物的意象表现哲理,或借咏物蕴含哲理,或在叙事中融入哲理,追求的是一种平淡自然的中和美苏轼的许多理趣诗都体现了这种中和的美学追求,如《归园田居》:“新浴觉身轻,新沐感发稀风乎悬瀑下,却行詠而归仰观江摇山,俯见月在衣步从父老语,有约吾敢违这首诗在自然平淡的话语中蕴含着丰富的内容,无官一身轻,摆脱官场如释重负之感,溢于字里行间我们看不到华丽的辞藻,却在平淡的话语中感受到诗人淡泊中庸的人生之道,这何尝不是一种美。

二)情、景、理相统一诗是一种形象的思维,无论是抒情还是说理,都不能离开具体、生动的形象诗中的哲理都来自诗人对生活的体验,对社会的认识,对事物的观察,甚至是血和泪的结晶,因而诗歌中的哲理不能是一本正经的训示,抽象空洞的说教,而是包含着激情,飞腾着想象,洋溢着趣味,活跃着鲜明具体的形象,具有很强的感染力和说服力”[1],苏轼的理趣诗便具有这样的特征宋人在诗的思想内容上既然很难超过唐人,在语言运用上也受到许多限制,同样难以超过唐人,这是时代的因素所决定的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有能力想别开途径的大诗人,没有大路走,就只好另找小路,于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乃至其它的类似途径一时并起,从而带来许多流弊,其结果导致形成一种脱离形象思维和表情特点的宋诗”[2],如黄庭坚的“谁云事君难,是亦父子间”这样的句子就毫无诗味;理学家邵雍的“一阳初动处,万物未生时”,抽象枯燥,质木无文,被沈德潜《说诗晬语》批评为“以理语成诗”苏轼则尽量避免了这种倾向,他主张的理念是诗不能完全脱离审美情感而独立存在,追求的是形象与哲理的统一,做到情、景、理三者浑然一体,这是他诗歌的最大特点以《饮湖上初晴》为例: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这是苏轼千古流传的一首诗,短短4句诗就把西湖的情韵风貌呈现在眼前,让人回味无穷在形象生动的描绘中融入议论,有景、有情、有理,意境优美而又耐人寻味,使人在思索和联想中去体会诗人对西湖景色的独特感受开头两句“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上句写晴,下句写雨,无论晴雨,西湖的景象都是明丽秀美的同是写西湖,晴雨两种景象,一写水光,一写山色,从不同角度写不同特色,一近一远,一高一低,显得错落变化,丰富多彩,这就为下面的比喻提供了依据西湖就像古代的美女西施,淡妆浓抹无不相宜,从这两句我们可以感受到诗人对西湖的赞赏、喜爱之情最后这一句议论,不但照应着开头两句,而且是从开头两句自然地生发出来的它表达了一种哲理,即纯净、自然、美好的事物是无需巧妆、改扮、美化和修饰的,因为它的本质是美的,强调了内在美的重要性再如《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我们认为这首诗好,也是因为它有景、有情、有理,虽然理是由诗人直接说出来的,但同时又寓理于情、景之中,和情景不是完全分离的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是写实的,描绘的是庐山那种侧峰横岭、参差交错、气象万千的景象。

在这具体写实的描绘中,实际上已经包含着一种道理,即欣赏庐山时,从不同的方向、距离、海拔,所见的景象是不一样的诗中并没有告诉我们诗人是站在什么角度看庐山,但是这样的描写已经暗示给我们,他所取的是一种多角度的、高瞻远瞩的特殊位置和视角这样,写景本身也就表现了诗人那种不局限于一隅,眼界开阔的不凡气度和胸襟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讲的也是一种哲理,一个人如果只局限于个人的狭小范围,而不是全方位多角度的考虑问题,就不能全面的认识事物我们读这首诗,不仅在诗人的引导下认识到庐山的“真面目”,而且在思想上也有所领悟,得到一种比庐山真面目更深、更广的人生哲理启示二、苏轼诗表达理趣的方式(一)用生动的意象反映哲理,哲理蕴含在形象中哲理是不应该直接说出来的,那样的哲理只能是枯燥的道理,更不能称之为理趣对于诗歌而言,想要表达一定的哲理,必要有生动的意象做为铺垫,才会显得情景交融,更有蕴味苏轼表达理趣最常用的方式之一就是用生动的意象反映哲理,将哲理蕴含在形象中如《和子由渑池怀旧》: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泥上偶然留指爪,鸿飞那复计东西老僧已死成新塔,坏壁无由见旧题往日崎岖还记否?路长人困蹇驴嘶诗人简直是满怀深情地在探索人生奥秘这一富有哲理性的课题!”[3]首句就提出一个人生哲理问题,接着给出一个形象生动的回答。

诗人用“雪泥鸿爪”这样一个贴切、生动而又新颖、奇警的比喻,来概括人一生的历程其中自然有对人生短暂的怅惘以及萍踪不定的感慨,但更有对人生长途庄严而深沉的思考诗的后半部分将死者形迹的消亡与生者踪迹的消失相对照,并回忆了兄弟俩与渑池有关的一段经历,表明雪泥指爪的偶然存在和终归泯灭诗人将自己对人生的某种彻悟,恰到好处的关合,渗透于‘雪泥鸿爪’这一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意象之中,使诗歌蕴含理趣,寄意深沉,让人产生共鸣,令人遐想[4]苏轼还有另一首诗,也较明显地体现了这种表达理趣的方式,就是《望江楼晚景五绝》其二:横风吹雨入楼斜,壮观应须好句夸雨过潮平江海碧,电光时掣紫金蛇这首诗写望海楼晚景,开头气势威猛,似乎颇有热闹非凡之景象,转眼间却是雨住云散,海阔天青,瞬息变幻令人目瞪口呆诗人在此只是用自然界的一种特殊景象表现了自己的某种独特心情,而人们却通过对诗歌的解读形成了一种整体印象,并从整体直觉性的审美感受中产生更为深广的感悟与联想[5]其实人世间好多事情都是如此,苏轼只是用诗人的眼睛将这一切记录下来,让读者在这瞬息变幻的自然之景中体会生活中常见的道理丰富的画面感,奇异多样的形象,将个人的体验上升到生活本质的特征,寓简单的道理于生动的形象中,展示了苏轼的哲性智慧。

二)直接说理但生动有趣宋诗强调说理,苏轼也不免受其影响,在他的诗歌中也有些直接说理,以纯理入诗的诗,但想要在短短一首诗中说明一个道理也是需要深入思考、仔细斟酌文字的,只有生动有趣的说理方式才能引起读者思考苏轼有些直接说理的诗歌确实缺少意象性,但也不乏生动有趣的,如《琴诗》:若言琴上有琴声,放在匣中何不鸣?若言声在指头上,何不于君指上听?这首诗当然说不上形象丰满,也很难寻求到情感线索清代纪昀评点此诗时,不承认它是诗:“此随手写四句,本不是诗,搜集者强入集千古诗集,有此体否?”①这说明纪昀对诗歌的认识还是限于那些形象鲜明、感情丰富的作品,至于苏轼的这首理趣诗,他并没有领会到真谛这首诗借助“琴”、“匣”、“指头”等各种意象的组合,可使读者体悟出这样一个道理:世间任何活动只有在主客观条件相互协调时,才能获得成功这首诗构思奇特,将对事物的感受与哲理思考结合起来,从“无理”中写出了“有理”,必然能使读者感到新奇,从而上升到哲理性的教益对于另一首以纯理语入诗的诗歌《海会诗清心堂》,却让人从中感到说理并不冗杂,而是清新有趣他写道:南郭綦子初丧我,西来达摩尚求心此堂不悦有清浊,游客自观随浅深两岁频为山水役,一溪常照雪霜侵。

纷纷无补竟何事,惭愧高人闭户吟南郭綦子是《庄子·人世间》中的一位悟道高人,他主张人要达到忘我境界苏轼在诗的前3句极言清心堂中的禅趣美,可以忘我静心后一句诗人并不甘于从此隐遁,过与世无争的生活,而是吟道:“纷纷无补竟何事,惭愧高人闭户吟”,这让我们又感到诗人开始说理了,但并没顺承遁世话题,而是认为这样赏玩风景太浪费时间,应学高人在深户中闭门读书,寻求机会来拯救社会苏轼这样的诗歌让人感到真正的骨高而不腐,它不空洞,不矫情,也没有自命清高三、理趣对诗歌意蕴的升华(一)强调了诗歌说理议论的功能诗歌往往是抒情言志的载体,强烈的感情因素常被定为其体裁特征,如唐诗,无论是悲是喜,都有着难以抑制的激情而宋人的诗歌不同,作为宋代诗歌领袖的几位大诗人——欧阳修、苏轼、王安石等,都是国家大臣身为政治领导人的诗人不能过分吐露热情,他们应有的是冷静、理性就这样,比唐人冷静得多的宋人的诗,积极地提倡一种新的美——冷静的美因而,具有更多的理智、更多的精细观察,尤其是对日常生活的观察,这也成为宋诗的另一个特色[6]在苏轼的诗歌中大多数是充满着理性色彩的,看不到有多少激情,有的只是理性的思考及对人生的体悟苏轼的诗歌使诗这种体裁多了一种功能,让它不仅能够抒情言志,也可以用来说理议论,使这种高度凝练的体裁呈现出另一种生命力。

任何优秀的文学作品,它深刻的思想总是以有力的艺术形式表现的,它对人们产生强烈的艺术感染力,人们才会领略到它的美妙[7]苏轼的理趣诗同样具备有力的艺术形式,他的诗歌创作对宋诗的发展是十分有益的二)突出了禅的意境“苏轼受佛学思想影响很深,常常有以禅入诗的现象,构成他诗歌的禅趣[8]他曾经说:“暂借好诗消永夜,每逢佳处辄参禅”,②说明诗道与禅道有相通的地方真正以禅入诗者,表面上根本无意表现为禅语、禅机,实际上却把禅对世界人生的理解无形地化入咏叹当中,在趣味、精神、意境上不经意地体现出‘禅髓’来[9](苏轼还有一些表面上只写旷达爽朗的人生情趣,绝不刻意说禅,但细参起来,这才是禅的极致如《泗州僧伽塔诗》:耕田欲雨刈欲晴,去得顺风来着怨若使人人祷辄遂,造物应须日千变今我身世两悠悠,去无所逐来无恋得行固原留不恶,每到有求神亦倦这首诗很鲜明的表达了诗人对祈祷神佛灵验一事的否定,表现出一种顺应自然,随缘自适的旷达爽朗人生情趣这是苏轼早年出仕后不久写的诗,如此咏叹人生的诗作,在苏轼的诗集中举不胜举又如他的《东坡》:雨洗东坡月色清,市人行尽野人行莫嫌荦确坡头路,自爱铿然曳杖声一个“清”字便传达出诗人淡泊功名利禄,渺视尘世喧嚣之人生理念。

诗人之所以独写夜景,是因为那些追名逐利的市人只能在白日尘嚣中奔波,唯有守志自好之幽人才会享受这雅境。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