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基于过程性学业评价的高校学生出勤管理研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95.81KB
约11页
文档ID:316921852
基于过程性学业评价的高校学生出勤管理研究_第1页
1/11

          基于过程性学业评价的高校学生出勤管理研究                    [摘要]高校学生出勤率低、出勤不出力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大难题,众多学者对此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方面获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但现有对策无法从根本上打破出勤率低的困境本文从学业评价的角度研究考勤管理,尝试以成绩驱动改变学生的出勤心理,运用过程性学业评价模式进行考勤管理,进而打破高校学生出勤率低的瓶颈[关键词]出勤率  成绩驱动  过程性学业评价近年来,高校学生出勤率低、出勤不出力的现象已经成为困扰高校教学管理的重大难题众多学者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并在学生逃课的原因分析方面获得了重大的研究成果学者和高校教学管理人员也尝试提出对策以改变出勤率低的状况,如改革教学方法提高课程吸引力、加强考勤管理和监督力度等,这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学生的出勤率,然而现有对策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出勤率低的现状本文将从学业评价的角度研究考勤管理,尝试以成绩驱动改变学生的出勤心理,进而打破高校学生出勤率低的瓶颈一、出勤率研究成果及高校出勤现状针对高校学生出勤率的研究甚多,其研究核心多为“出勤率低的原因与对策”,主要的研究有:沈姣《在校大学生上课出勤率的现状及对策分析-以宿迁学院为例》;谢屹立《高校毕业班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及对策分析》;刘莉琳、张霞《大学生出勤率低的原因分析及解决对策》等。

这些研究从学生逃课的心理、社会、课程因素分析了学生逃课的原因,并从加强考勤管理的角度给出了分析在加强考勤管理的提议方面,仍然主要是提议加强教学管理督导,建议班主任、员、任课教师等加强严格点名也有少数学者提议“加强考勤率在学分计算上的比例”①前期的研究给高校提供了改进思路,高校也在管理方面进行了多方位的改革首先是加强了出勤管理,一方面强化了班主任或员、任课教师对学生的考勤要求,另一方面加强了学校层面的督导;高校还在课程改革及教学策略、教学手段等方面提出了改革要求但是目前的努力仍未根本上改善高校学生出勤率低的状况,当前的管理层面仍然面临的着巨大的困境首先,依靠教学改革增强课堂吸引力是非常有效的措施但收效甚慢教学改革是一个浩大的工程漫长的过程,而逐步的改革无法满足紧急的需求,我们无法等待教学改革成功后再去考虑出勤率的问题而且,教学改革是动态的过程,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也会引发教学改革不断推进所以我们事实上等不到教学改革完备的日期第二,依靠宣传、督导的方式加强考勤虽有成效,但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使大量的管理人员疲于与学生周旋管理者缺少有效的手段制约学生,依靠说服、教育、宣传和管理人员的人格感染,耗费人力资源的同时却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付出和回报不对等。

二、高校学生缺勤的根本原因根据众多的研究成果,高校学生缺勤有着广泛的原因:社会的、兴趣的、教学的等等这些原因是不是就直接导致缺课呢?笔者认为,潜在的诱因和行为的实施之间还缺少重要的一环—实施行为的代价,如果这个代价非常低,那么施行率就高;反之,实行率就低这一论断在犯罪学理论和发展心理学的试错理论中可以得到支持打个比方,贫穷可能成为犯罪的诱因,但实施犯罪的代价是被捕入狱或者被处以死刑的话,大多数人就会选择不犯罪这也正是法制社会的理论基础学生逃课当然不能跟犯罪类比,但两者在诱因-犯错-惩罚方面存在相同的内部机制犯罪理论中潜在的惩罚力度可以决定犯罪行为实施与否,而决定学生犯错与否的关键一环也正是惩罚,惩罚的方式和力度则是决定学生是否缺勤的关键因素学校如何对逃课的学生施以惩罚?学校是教育组织,所能够采用的惩罚措施通常是两种:一是对学生学习资格予以剥夺,俗称开除;一是对其获得成绩的资格予以限制,俗称取消考试资格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下,学校通常无法采用开除的方式剥夺学生的学习资格,因为会面临诉讼困境所以事实上,大多数学校只能采用对学生获得成绩的方面予以限制成绩成为了制约学生的杠杆然而,高校当前的学业评价方式失去了杠杆效应。

高校目前执行的成绩评定标准一般为:期中30%加期末70%为总评成绩,若学生某科目缺勤三分之一则取消其该门课的考试资格一般说来,期中为一篇论文期末为一张考卷想要通过一门考试,学生往往只需要两周左右的课下准备就足够,上课与否一般不影响考试成绩缺课三分之一取消考试资格这一规定本来应该是非常有效的制约措施,但由于它的先天漏洞令大部分学生有选择地逃掉三分之一弱的课,即便如此这样整体学生的缺课总数也是惊人的,而另一方面它的作用又被给予学生一次补考机会给抵消掉基于以上分析,现存的学业评价方式使作为影响犯错与否的惩罚措施没有能够起到遏制错误发生的作用学生是否出勤仍然依赖于学生自身的道德水准、学习动机和自我管理能力精英教育时代,具备了旺盛的求知欲和强大成就动机的学生拥有高度的自我管理能力,他们会自主地寻找机会学习在这种状况下,出勤率不会成为问题而在普罗教育的时代,我们需要培养的是具有一技之长的公民,而这些公民目前还无法有效地管理自己,他们中的许多人甚至还不清楚他们未来会走向哪里迷迷糊糊地或者无意识地,或者被家长或者被社会推着走进学校,但娱乐的力量、懒惰的力量诱惑他离开课堂,打工从而走出校园早日走向社会的诱惑刺激他离开课堂。

学校培养目标因学生的不参与而无法实现,而社会需要的有一技之长的公民也没有出现我们要进行考勤管理的正是这样的未来公民,他们需要适当的管理方式对他们的逃课行为进行修正而现有的管理手段还无法对他们进行有效管理,所以找到一种适切的管理方法成为当务之急除惩罚措施外,激励也是正向引导的积极措施高校的激励手段一般是奖学金、入党机会、优秀称号我们知道,这三项的获得者在事实上常常是交叉的,三者相加的比例一般不超过全班人数的20%所以事实上,这三项制约只对20%的人群有效,如果再加上努力争取的边际人群其总数也不会超过35%对大部分学生来说,现有管理方式下,在学生和学校的博弈中,学生缺勤可以获得额外的时间和心理满足,而代价约等于零,逃课对于这些学生未来的潜在影响他们自己或者看不到或者无法自控,逃课便成了大学校园文化的一部分对于高校来说,找到一种制约手段,对学习动机不足、自我管理能力较弱的学生进行管理,解决高校学生出勤率低、出勤质量差的问题,正是当前的重大课题三、发展性评价——提高高校学生出勤率的有效杠杆据前文分析,学业评价是高校管理者手中掌握的有效杠杆,而现有的评价体系不足以遏制学生缺勤,那么找到一种适切的学业评价方法就成为了解决问题的关键。

发展性评价有助于解决目前困境,是提高高校学生出勤率的有效杠杆一)发展性评价的教育理念发展性评价是上世纪80 年代以后发展起来的一种关于教育评价的新理念它强调通过系统地搜集评价信息和进行分析,对评价者和评价对象的教育活动进行价值判断我国早在2001年就致力于改革基础教育评价体系,“改革课程评价过分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发展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2001年6月,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颁布《基础教育改革纲要(试行)》)在高校课程改革研究中,亦有学者对“发展性”、“过程性”评价体系进行了研究探讨,如郑丹玲《物理课程学生学习的过程性评价研究》、杨慧卿《大学数学课程发展性学业评价的认识与实践》(《滁州学院学报》2011年6 月第3期)等这些研究已经明确提及了过程性评价与出勤的联系,遗憾的是这些优秀的研究成果被局限在了课程研究领域,尚未对高校的出勤管理产生实质性影响二)发展性评价模式及过程性评价体系发展性评价强调“过程取向”、“主体取向”,对学生学习过程进行评价,对学生个体的发展、进步进行评价根据发展性评价模式,结合学生的出勤管理,可以采用“表现性评价法”与“过程性评价法”二元结合的学业评价体系。

表现性评价法是指,可根据教学内容将教学目标细化为几个项目分期评定学生表现;而过程性评价法,则是指对学生学习的进程中提高进行评价该体系的核心是:将课程的学习目标细化为几大项目,进而细化为每堂课的任务,教师根据学生完成任务的表现及进步记录其阶段成绩,阶段成绩累加成为占总成绩中的大比例,比如60%在具体操作中,出勤既可以直接计分,也可与课堂表现糅在一起记录60%这一数字,促使学生重视课堂表现(含出勤);剩余的40%留给期末成绩评定,毕竟学习成果的鉴定也是教育测量的重要指标,40%这一比例也令学生不能完全忽视总复习及期末考试这一评价方式,一方面可以评价学生的阶段性学习成果,另一方面也可对学生的学习努力程度和进步进行评定,更重要的是,可以有效提高对于出勤的正向影响学生的总成绩跟出勤和课堂表现密切相关,而且如果没有出勤和课堂表现部分的成绩,学生及时参加补考获得优秀也无法获得通过该科目的考评成绩是评价和引导学生的终极杠杆过程性学业评定法将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与学业评定相连,学生科目成绩与出勤、课堂表现密切相关成绩驱动改变学生的出勤心理,进而打破高校学生出勤率低的瓶颈三)纳入出勤与课堂表现的过程性学业评价体系实践笔者采用申报考试改革的方法,在本校三个年级的不同专业进行了该评价体系的实验,实验情况如下:1.某专业公共课:选取了某专业的两个班进行实验,实验方法为:将整个学期16周平均划分为两部分,前8周采用传统的考勤方式,后8周采用学业评价考勤方式。

实验结果如下:过程式为采取了纳入出勤和课堂表现的过程性学业评价组;传统式为采用传统考勤方式的组 说明:表格中的数字为平均出勤率,其计算方式为:每个班所有学生实验日的总出勤数除以实验天数再除以学生总数2.某系某班两门语言课这项实验中,两种课型都是语言类,一门是公共课,采用了过程性学业评价方法;另一门是专业课,采取的是传统的考勤方法选取比较的两位老师都非常优秀,选取的实验班为缺勤率高的典型实验结果如下:两组实验中,实验组的出勤率分别提升了27%、31%、33%,提升效果显著当然,这个实验由于缺少连续追踪及现有的评价环境支持,使实验结果缺少反拨效度(或者“回向效度”)数据无法获得这一评价模式对未来出勤率提升的正向影响率理论和实践均证明,运用过程性学业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出勤率和课堂表现,过程性学业评价是一种有效的高校学生出勤管理手段四、过程性学业评价式出勤管理模式的可行性及难点分析据上文分析,过程性学业评价可以有效提升出勤率,那么它是否具有可操作性呢?过程性学业评价模式将学生的出勤和课堂表现管理主体由班主任等管理团队转移到具体的科任教师教师与学生在授课时间内共处于同一空间,教师对学生的监控力度远高于专职的管理人员,而成绩杠杆促使学生主动要求记录其考勤和课堂表现,教师只需要在首次课宣布评分规定,并在授课过程中严格记录就可以。

更重要的是,这种考勤方式是所有班级、所有课程的全程记录,而专职管理人员只能做到抽查如果要达到全程覆盖的目标得给每一个班配一个专职考勤老师陪同学生,这显然不现实而且,在传统评价方式中,有一部分学生逃课行为的原因是不忿其他人不上课也可获得好成绩,从而产生补偿性逃课行为在过程性评价模式下,由于分数的制约,这部分学生会放弃逃课的冲动相比现有的考勤方式需要耗费教学管理人员的大量时间和精力,过程性学业评价模式在节约了大量管理成本的同时有效提高了出勤率和课堂表现,其可行性是不容质疑的然而,一项新的评价模式进入具体化是一个系统工程它的施行还存在若干难点:首先,这一模式的基础是将具体科目的教学目标细化为可以量化的教学评定项目或者教学评定任务而不同的教学科目的量化评定指标存在较大差异,无法一蹴而就在全面的科目量化指标完成前,无法进行全局性的改革第二,教师工作复杂程度和任务量会大幅度提升我们知道,任何一个模式的执行都需要相应人员配合,不能被有效执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