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我国克氏原螯虾种苗产业发展现状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33.62KB
约16页
文档ID:316675518
我国克氏原螯虾种苗产业发展现状_第1页
1/16

    我国克氏原螯虾种苗产业发展现状    刘国锋 徐增洪 徐跑 何俊 水燕 张宪中Summary:当前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的快速发展对提高渔民收入、促进养殖技术升级、农民脱贫致富等均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而种苗质量与市场供应能力与养殖业发展规模不匹配已成为当前限制克氏原螯虾产业规模扩增的瓶颈针对这一现象,从我国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现状、种苗资源的供给能力、种苗生产现状和生产模式进行概述和探讨同时,提出应对养殖规模扩增的现实要求,种苗产业应从加强种质资源保护、改善养殖环境、转变养殖理念、升级换代育苗技术等多方面发力;政府、科研单位和企业应加强合作,形成产学研协同发展的商业化育种体系,加快克氏原螯虾工厂化高效育苗技术研发,提高秋苗和早春苗的供给能力,进而实现根据生产需要“全天候”的供苗能力,为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物质保障Key: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现状;种苗;繁育技术;水产养殖: F326.4  文献标志码: A:1002-1302(2022)09-0001-05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俗称小龙虾,是当前最红火的水产品之一,在以市场为导向、政府为推手、消费者为主导的多方努力下,近年来克氏原螯虾产业呈现爆发式增长,形成“克氏原螯虾经济”这一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产业发展格局[1-2]。

据《小龙虾产业发展报告(2020)》测算,2019年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总产值突破4 000亿元大关,其中养殖总面积达128.6万hm2,与2018年相比增长14.80%[3];作为产业发展的支撑部分——克氏原螯虾养殖业产值超过700亿元,克氏原螯虾产业规模迅猛发展,在增加农民收入、丰富居民饮食结构、促进养殖技术升级等方面均起到重要作用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是由市场推动、发展并在政府主推下兴盛壮大的,因入行技术门槛低、养殖期短、见效快,其发展态势和产业规模扩增迅猛,目前在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养殖[3]受养殖技术、养殖理念和养殖规模扩大等因素影响,目前克氏原螯虾种苗存在野生资源匮乏、种苗供应能力不足、种苗质量下降等诸多问题[4];而克氏原螯虾种苗,尤其是优质种苗的供给能力和供给数量成为限制产业规模扩增的瓶颈问题[5]原农业部2017年在全国渔业渔政工作会议上提出“提质增效、减量增收、绿色发展、富裕渔民”总目标,在继续推进渔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转方式调结构步伐、促进渔业转型升级的新要求下,如何提高克氏原螯虾养殖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尤其是养殖规模扩大发展的瓶颈(克氏原螯虾种苗繁育的技術)和模式(虾苗的足量和及时供应)成为当前相关技术人员和政府决策者首先要考虑的问题。

本研究针对当前克氏原螯虾种苗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总结,并对未来种苗繁育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探讨,以期为我国克氏原螯虾种苗产业发展提供理论指导1 当前克氏原螯虾种苗资源存在的问题1.1 野生资源捕捞过度,长期自繁自养自用,造成种质资源退化自开始尝试养殖克氏原螯虾并获得可观收益后,克氏原螯虾养殖业在江苏省、湖北省首先开始进行池塘养殖模式,该时期的养殖经验和技术处于探索期,虾苗基本以捕捞野生虾苗为主(大致为1985—2005年)[6-7]野外捕捞的虾苗养殖后成效虽然不错,但因养殖技术、饵料供给等均处于探索和粗放养殖时期,这在克氏原螯虾养殖发展史上还属于初级阶段该阶段对野生种苗资源的掠夺式开发造成了严重后果,使得野生克氏原螯虾数量、密度急剧下降舒新亚认为,2003—2009年江苏省、湖北省的野生资源量下降了70%,因野生虾苗不足,导致江苏省2/3的加工厂关闭[8]虽然江苏省在2003年、湖北省在2010年实施了野生克氏原螯虾禁捕措施[9-10],但无法完全杜绝捕捞野生资源,且随着养殖规模的扩大,克氏原螯虾种苗供应仍处于严重不足状态克氏原螯虾繁养不分离、捕捞作业方式不合理、养殖环境恶化,是造成其种质资源退化的重要原因。

当前养殖户使用的虾苗多以自养的成虾作为繁育虾苗的亲本虾,形成“季季抓大留小,轮轮自繁自育,年年近亲交配”的繁、养模式,导致克氏原螯虾长势越来越慢,规格越来越小,成虾的虾螯变小,头大尾小出肉率低,病害日趋复杂,品质口感越来越差,这些均是克氏原螯虾优质种质资源退化的表现;同时,因环境污染、养殖密度过大造成养殖水体恶化、过度用药等,以及纤毛虫等病害影响,导致克氏原螯虾生长受影响,蜕壳缓慢或蜕壳次数减少,产生“铁壳虾”,进而降低了克氏原螯虾的品质和经济效益[8,11]种苗生产基地的区域不平衡性和供需失衡,是苗种自繁的重要推手当前克氏原螯虾主要养殖区分布在湖北、安徽、江苏、江西、湖南等省份,而种苗生产多分布在湖北、江苏等省份[3],养殖区域和种苗生产企业分布不均衡,导致养殖户购买的苗种每年都需要长距离运输,受作业水平、运输技术、气温等因素影响,虾苗成活率低,从而使养殖生产成本升高;且因每年3月为投苗养殖高峰期,种苗供应市场供需不平衡,部分地区种苗价格甚至达到80~100元/kg,加剧了养殖户的负担,也直接推动了养殖户自养自繁的意愿;养殖过程中病害、养殖环境恶化及超量滥用鱼药等,后期自繁过程中繁养不分离,形成带病虾繁育种苗,进入恶性循环的怪圈[4,12-13]。

因此,保护野生天然种质资源和保护、开发、利用克氏原螯虾优质种质资源,已经是克氏原螯虾产业发展和种源保护的现实需求[14]1.2 滞后的苗种繁育体系和低效繁育技术是限制养殖规模持续扩增的关键瓶颈当前克氏原螯虾种苗的主流繁殖方式为土池繁育养殖户在养殖季节结束后,预留一部分成虾继续养殖并作为繁育虾苗的亲本虾,此种方式繁育虾苗的数量、质量处于“靠天吃饭”、放任自流的状态这种苗种繁育模式在养殖初级阶段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它在不了解克氏原螯虾繁殖习性的情况下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环境,为后续克氏原螯虾养殖提供苗种资源[1,15-17]采用土池繁育的模式受气温变化和季节影响,抱卵亲本虾在冬季低温环境下以进洞方式度过寒冷的冬天,在来年2—3月地温上升后才出来活动、孵化稚苗采用土池繁育种苗常因水温过低导致繁育的种苗出苗晚(多在3月中下旬出苗,苗种规格为100~200尾/kg)、出苗量低,在理想状态下一般土池繁育虾苗的出苗量在300万~450万尾/hm2[11],进而影响到后期养殖、捕捞上市同时,亲本虾因其卵巢发育节奏和成熟度不同步,导致交配、怀卵、抱卵乃至孵化等出现不同步现象,孵化的稚苗规格不整齐,在生产中成为常见现象,严重影响了克氏原螯虾的成虾养殖和销售价格[18-19]。

上述原因成为克氏原螯虾每年在5月集中上市、价格偏低的主因之一,形成“丰产不丰收”的恶性循环,严重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4FA17195-34E8-4D05-B0F4-294FFB7FDC47随着克氏原螯虾全产业链的发展,克氏原螯虾养殖在为渔民带来收益的同时,也对养殖技术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要求,促进了养殖技术的升级换代,并为活跃相关产业(如烹饪、冷链运输、加工等)带来新动力;在市场发力、政府相关政策扶持下,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和养殖区域逐渐扩展到大部分地区(除西藏自治区等少数地区均有产量报告),尤其是原农村部自2017年推进稻渔综合种养技术示范工作后,我国克氏原螯虾养殖规模更是获得长足发展,养殖面积自2012年的25.73万hm2激增到2019年的128.60万hm2[3,20]养殖规模的扩大在给渔民增收致富的同时,也对种苗生产能力和供应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进而加剧了虾苗生产和供应的压力以湖北省为例,全省克氏原螯虾养殖面积为52.67万hm2(包括池塘精养、稻虾共作/连作、藕塘养殖、鱼虾混养等),需要克氏原螯虾种苗650亿尾,而野生资源的种苗自给率仅不到8%,而湖北省克氏原螯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种苗繁育厂一般只能提供30亿~40亿尾的种苗量,虾苗不足部分多是养殖户以土池自繁自足[21]。

1.3 不适宜的养殖理念和作业模式、养殖环境恶化、病虾长期繁养用,成为虾苗种质质量下降的主因内部因素(带病虾)和外部诱因(环境恶化、养殖技术和管理跟不上等)是当前养殖效果不佳的主因因养殖户进入克氏原螯虾养殖的门槛低,养殖技术缺乏,以数量取胜的理念在克氏原螯虾养殖发展历史上具有积极意义世易时移,变法宜矣过去的养殖观念在当下克氏原螯虾的养殖中已经不能满足消费者和消费市场的需求,在养殖过程中继续投放苗种12万~15万尾/hm2,形成“多投苗、多投饵、多用药”的养殖模式,但饵料和鱼药投放过量破坏水体生态平衡,使水草长势变差,恶化水质环境,从而造成养殖环境下降,克氏原螯虾生长不良,虽然收获数量多,但平均个体偏小,品质不高,形成“高投入、高产出、低收益”的养殖结果,挫伤了养殖户的积极性[11,22]鱼药(抗生素、鱼药、改底调水药剂等)多用、滥用,导致水土环境污染加重,克氏原螯虾养殖过程中疾病多发,在水温变化较大、环境条件不利等因素下,易诱发病虾大量死亡,出现“五月瘟”“黑色五月”等现象,给养殖户造成严重损失[23-26]而部分养殖户为了提高养殖产量,盲目增加种苗投放量,造成环境质量下降,且捕大留小的作业方式均导致成虾个体生长不良、个体偏小。

留下作为种虾繁育种苗的成虾存在带病毒、个体小或钢壳虾等问题,这些问题导致繁育的种苗质量下降、种质退化2 当前克氏原螯虾种苗发展中应注意的问题2.1 加强克氏原螯虾优质种质资源的筛选、保护和开发利用针对克氏原螯虾野生资源因捕捞过度、环境恶化等造成的资源匮乏、种群恢复难的现状,已经有较多学者和地方政府推动了克氏原螯虾优良种质资源的筛选、保护工作,如湖北省水产科学研究所自20世纪90年代从澳大利亚引进红螯螯虾等新品种,为我国克氏原螯虾优质种源的保护、开发作出了重要贡献[8]同时,湖北水产科学研究所在2010年启动良种选育中心建设,迈出了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的第1步,2015年湖北莱克水产食品股份有限公司建设了克氏原螯虾良种选育繁育中心[27]据不完全统计,2016年湖北省已有稻田繁苗生产企业或合作组织46家,江苏省建立克氏原螯虾优良种群保护区2个、池塘克氏原螯虾苗种繁育基地9个,江西省建立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保护区2个、种质资源库2个[28]野生克氏原螯虾资源的保护,首先要加强生态环境,尤其是克氏原螯虾栖息地的环境保护,设立克氏原螯虾禁捕规格、禁捕期限如长江实行禁渔期,渔政管理等部门应该将克氏原螯虾纳入服务范围,实行克氏原螯虾禁捕期,如在每年10月到来年2月期间禁止捕捞野生克氏原螯虾[14],以增加克氏原螯虾繁殖、抱卵和孵化的成长空间;避免无序捕捞、过度捕捞和滥捕滥捞现象,确保野生克氏原螯虾种群数量有时间、有空间、有环境条件来恢复和保存资源。

同时建立克氏原螯虾野生资源保护区域,需要政府、相关科研单位、企业联合开展克氏原螯虾野生种质资源的保护性开发与利用,进而有助于加快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的保存和恢复如江苏省洪泽湖区的圩区、洼地、滩涂、河流众多,水草藻类丰富,是克氏原螯虾繁育的天然场所,是我国发现克氏原螯虾繁育、生长最早的区域之一,也是我国克氏原螯虾亲虾的主要来源地;江苏省泗洪县洪泽湖的克氏原螯虾繁育性能、生长性能强,体色青红、虾黄肥满、肉味甘甜,是克氏原螯虾优质种群,泗洪县于2017年获授“中国克氏原螯虾种源保护第一县”的称号,为克氏原螯虾种质资源保护提供了重要的基础保障[29]在进行克氏原螯虾种源保护时,要重视遗传距离、环境诱导与长势规格品质相关性的研究探索如通过调控养殖密度,破除“一塘繁殖,近亲繁殖”的局面,通过引进境外原种来境内适应驯化,或通过将长江系、汉江系、洞庭系、淮河系、鄱阳系等的原种进行远距离引进,实行养繁分离、种虾捕小留大,延长其遗传距离,延缓并解决近亲繁殖与品种退化的问题[30-31];同时营造并保护良好的养殖生态环境,减少田间池塘用药量,避免水土污染,培育良好的生态条件,采用多管齐下、多措并举的方式,为我国克氏原螯虾产业的。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