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

上传人:liy****000 文档编号:316637245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 页数:8 大小:203.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8页
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8页
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8页
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_第4页
第4页 / 共8页
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_第5页
第5页 / 共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8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大件路节点快速化改造(6个涉铁节点)工程两阶段施工图设计 第 8 页 共 8 页 GD-06目 录1 前言11.1工程概况11.2 目的与任务11.3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11.4 勘察实施情况及实物工作量2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2.1 地形地貌22.2 地层岩性22.3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32.4 气象、水文42.5水文地质42.6环境水、场地土对建筑材料的腐蚀性评价42.7不良地质及特殊性岩土53 岩土体物理力学性质53.1土体工程地质特性53.2岩体工程地质特性53.3岩土体物理力学指标建议值64 场地工程地质评价64.1场地地震效应64.2场地稳定性和适宜性评价74.3下穿隧道

2、工程地质评价74.4水文地质特征及评价74.5基坑降水74.6基坑开挖与支护84.7抗浮及防水85 结论及建议85.1结论85.2建议86 报告所附图件8团结路下穿隧道工程地质详勘报告1 前言1.1工程概况 拟建大件路快速化改造工程建设项目团结路下穿隧道位于成都市双流区境内,隧道为大件路穿越团结路大道而设。下穿隧道位于大件路上,附近交通路网发达,交通方便。拟建团结路下穿隧道起止桩号为:K5+930K6+125,共195m,最大埋深约8.936m。A类船槽起止桩号为:K5+905K5+930及K6+125K6+150。B类船槽起止桩号为:K5+835K5+905及K6+150K6+230。C类船

3、槽起止桩号为:K5+750K5+835及K6+230K6+305。挡墙段起止桩号为:K5+715K5+750及K6+305K6+340。1.2 目的与任务工程地质勘察严格按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实施,本次勘察的主要目的是:根据现场地形地质条件和下穿隧道类型、规模制定勘察方案,查明下穿隧址区的水文地质及工程地质条件。本次工程地质勘察的主要任务是:1、查明下穿隧道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地质条件和地震动参数;2、查明下穿隧道区覆盖层的厚度、土质类型、分布范围、地层结构、密实度和含水状态;3、查明下穿隧道区地基岩土的物理力学性质及承载力;4、查明下穿隧道区特殊性岩土和不良

4、地质的类型、分布及性质;5、查明下穿隧道区地下水的类型、分布、埋深及动态变化情况和环境水的腐蚀性;6、查明基坑开挖对周围环境可能产生的不利影响;7、查明下穿隧道两侧辅道工程地质条件。1.3 技术标准、规程、规范本次工程地质勘察工作遵照交通部颁布规程、规范,并参照水电、工业与民用建筑等相关规程、规范,具体执行及参照的主要标准如下:执行标准1、公路工程地质勘察规范(JTG C20-2011)2、公路路线设计规范(JTG D20-2017)3、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G D70/2-2004)4、公路桥涵地基与基础设计规范(JTG 3363-2019)5、公路路基设计规范(JTG D30-2015)6

5、、公路工程抗震规范(JTG B022013)7、公路桥梁抗震设计规范(JTG/T 2231-01-2020)8、公路土工试验规程(JTG 3430-2020)参照标准1、岩土工程勘察规范(GB50021- 2001(2009)版)2、建筑工程地质勘探与取样技术规程(JGJ/T87-2012)3、成都地区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DB51T5026-2016)4、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5、工程地质手册(第五版)1.4 勘察实施情况及实物工作量本次详细勘察在下穿隧道范围内共布置了30个钻孔。勘察中严格执行本公司质量管理要求,勘察成果真实可靠,完成的实物勘察工作量见表1-1。表

6、1-1 实物勘察工作量表项目单位数量附注测量勘探点坐标及高程点/次30/60钻孔,放点30次,复测30次工程地 质测绘平面图1:2000km20.30路中线两侧各200m范围剖面图1:1000Km/条1.6/16钻探机械钻孔m/孔414.5/30机械钻探,套管和植物胶护壁原位测试标准贯入试验次/孔46/6N120超重型动力触探m/孔15.4/2室内试验岩样组3土样组3水样组1水文地 质观测钻孔地下水位观测次302 场地工程地质条件2.1 地形地貌 场地位于成都平原内, 拟建下穿隧道区地貌类型为成都平原地貌。场地内地形平坦,为二元结构,地表为新生界第四系覆盖层,下伏白垩系上统灌口组粉砂质泥岩。2

7、.2 地层岩性据地表工程地质调查及钻探揭露,场区内主要地层为新生界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e)、冲积层(Q4al)及中生界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现由新至老分述如下:2.2.1 第四系全新统人工堆积层(Q4me)杂填土:杂色,由粉质粘土、卵石、块石、碎石等构成,石质成分主要为砂岩、粉砂岩等硬质岩为主,次棱角亚圆,呈松散稍密状,稍湿干燥,透水性较好。为级普通土。该层厚度一般2.04.7m。广泛分布于场区地表。2.2.2 第四系全新统冲积层(Q4al)1、粉质粘土:黄褐色,以粘粒为主,粉粒次之,可塑状,成分以粘土矿物为主,局部含铁锰质氧化物条斑,稍有光泽,层底含少量圆砾及砂粒。为级普通土

8、。该层主要分布于人工填筑土层下,层厚5.08.0m。2、卵石土:浅灰色,稍密中实,石质成分以砂岩花岗岩为主,砂岩等少量,次圆圆状,多呈强风化,余为砂,透水性较好,结构不均,局部漂石富集。为级硬土。勘探范围内,根据卵石的含量和密实度可分为如下2个亚层:稍密卵石:黄褐色,石质成分以砂岩花岗岩为主,砂岩等少量,次圆圆状,多呈强风化,一般粒径组成:200mm约10,20060mm约20,6020mm约30,202mm约10,充填物为粉质粘土,潮湿饱和,透水性一般。卵石排列混乱,大部分不接触,卵石含量5560%,N120=47击/10cm;中密卵石:黄褐色,石质成分以砂岩花岗岩为主,砂岩等少量,次圆圆状

9、,多呈强风化,一般粒径组成:200mm约40,20060mm约30,6020mm约20,202mm约10,磨圆度较好,呈次圆状,分选性一般。其余多为粉质粘土充填。卵石呈交错排列,大部分接触,卵石含量6070%,N120=710击/10cm。2.2.3白垩系上统灌口组(K2g)(1)粉砂质泥岩:棕红色,以粘土矿物组成为主,泥质结构,中厚层状构造,近水平产状,场地内冲沟处基岩埋深较深。在勘察深度内,根据其风化程度,将其划分为2个亚层:强风化粉砂质泥岩: 裂隙发育,裂隙面多附着铁锰质锈斑,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局部夹中风化泥岩。全场地分布。岩芯采取率为30%40%,RQD=020%。岩

10、体完整程度分类为破碎较破碎,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类极软岩。土石工程分级为类软石。中风化粉砂质泥岩:裂隙较不发育,裂隙面多附着铁锰质锈斑,岩芯较破碎,多呈碎块状,少量短柱状,局部夹强风化泥岩。全场地分布。岩芯采取率达80%以上,RQD=6090%。岩体完整程度分类为岩体完整程度分类为较完整,岩体基本质量等级分类为类软岩。土石工程分级为类软石。该层分布于整个场地,卧于松散堆积层之下。2.3 地质构造、新构造运动及地震 2.3.1地质构造项目区所处大地构造位置为新华夏系四川沉降带成都断陷的东南边缘地带。图2-1项目区构造略图成都断陷西邻龙门山断褶带,东靠龙泉山断褶东。属地堑式山前坳陷。自老第三纪末

11、期以来,受新构造运动的影响,在龙门山、龙泉山断褶带(束)隆起的同时,相对逐渐陷落,堆积了从周围山区带来的大量第四系松散砂砾卵石层。第四系沉积中心在崇州彭州一带,第四系沉积厚度可达500余米,其表层颗粒较细,为粘质砂土或粉砂质粘土,下伏深厚不等的砂砾卵石层,由于整体下沉,地势平坦,成为著名的成都平原。总体而言,该区域地质构造稳定,未发现新构造活动形迹,亦可不考虑隐伏断裂以及龙门山断裂带和龙泉山断裂的影响,属相对稳定地块。2.3.2新构造运动挽近期以来,新华夏系仍然继续发展,成都凹陷继续下沉接受第四系沉积,东西两侧的川中褶带、龙泉山褶带都表现为隆起,说明新华夏系构造在挽近期仍有活动。项目区新构造运

12、动主要表现为大面积下沉,地表基本上不见基岩出露,第四系在地表广泛发育,多形成上叠阶地和埋藏阶地。川西平原在地史上一直是一个凹陷地带,直到挽近期仍保持下降态势。2.3.3地震根据中国地震动参数区划图(GB183062015),场区区地震动峰值加速度为0.10g,地震动反应谱特征周期为0.45。场地地震基本烈度为度。2.4 气象、水文2.4.1 气象项目区属四川盆地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由于东亚大陆冬夏季风交替明显和受青藏高原东麓特殊地形的影响,以及四川盆地北面秦岭山脉的屏障作用,形成全年皆温和,无酷暑严寒,常年降水丰富,光热水集中,春夏日照足,秋冬云雾多,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的气候特点。据当地气

13、象站观测资料,场区气候特征为:气温:多年平均16.2C;降水量:多年平均921.1mm;全年中以7月份降水最多,达250.2毫米。1月份最少,仅5.6毫米。5月份正值水稻栽插时,累年平均降水量为83.9毫米,只占年降水量的9.11%,69月是降水极盛期,累年平均降水量885.3毫米,占年降水量的74.4%。地表径流丰富,易发生洪涝灾害。相对湿度:多年平均76%。年平均风速为1.2米/秒,风力等于12级,出现8级的大风天气极少,累年平均仅有12天。有的年份无大风。年平均无霜期为287天。年平均气压为956.6毫巴。2.4.2 水文项目区属岷江水系,近场区河流主要为江安河。江安河:又名新开河。民国

14、10年(1921)版双流县志载:“新开江在治北二十五里,源出江安堰,经温江入县境升平场。迤东十里为牛饮水,至广都城西,合府江。”江安河原在外江左岸木观音起水(都江堰青城大桥上500米)。民国22年(1933),叠溪地震引发山洪,使江安河口淤塞,乃改在下游5公里处的张家湾起水。1957年都江堰调整渠系,将江安河改为内江起水。经灌县、郫县、温江县入县境龙池乡,经通江、金花、文星、白家、协和、鹤林等乡镇于二江寺汇入府河,全长106公里,县境段长31.15公里,集雨面积159.4平方公里。河床宽5070米,比降2.5。多年平均径流量13.3立方米/秒。春灌正常流量20立方米/秒左右。排洪量150250立方米/秒;区间暴雨和上游都江堰洪水相遇时,曾多次出现最大流量350立方米/秒。2.5水文地质2.5.1 地表水场地内地表水体主要为大件路两侧道路边沟水。2.5.1 地下水场地内地下水类型主要为松散层孔隙潜水。主要分布于冲积平原、冲沟等低洼地段中,含水岩组为第四系冲积成因的砂及卵石土,地下水水量较大,地下水位高。此类地下水主要接受大气降雨补给,靠近河流、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行业资料 > 其它行业文档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