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

上传人:A追****華 文档编号:316635823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X 页数:45 大小:778.05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亲,该文档总共4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4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录200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00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00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007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008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2010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2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201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201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

2、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0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5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6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7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 2008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 2010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 实践2 人的认识的本质3 肯定方面和否定方面4 人的本质5 交往关系6 文化二、论述题(四选三)1 试论真理和价值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2 为什么说社会是一个有机系统,其结构是怎样的?3 试论国家的本质。 4 什么是自由王国和必然王国?

3、试加以比较。 2012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1 哲学基本问题2 异化3 青年黑格尔运动4 人的本质二、论述题(四选三)1 试论哲学的特点和功能。2 试论社会生活的实践本质。3 试论历史规律和人的能动活动。4 试论思想意识形态在社会上层建筑中的地位。 201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一、概念解释(6个*10分)1 物质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4 意识形态5 异化劳动6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二、论述题(4选3,3个*30分)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3 历史规律

4、与人的活动的关系。 4 缺失。 2014年南开大学哲学院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概念解释(6个*10分)1 物质答:物质是指不依赖于人的意识而可以为人的意识所认识的客观实在。它是世界的本原,具有无限多样的特殊形态。运动是其根本属性。时间和空间是其存在的形式。它既不可被创造,也不可被消灭,但其具体形态和运动形式可相互转化。世界是相互联系、相互转化、永恒运动着的物质总体。意识是物质高度发展的产物,是特殊物质人脑的机能。哲学的物质范畴是对自然、社会中一切客观事物的高度概括,既包括一切具体物质,又不能与之混同。随着实践和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具体物质形态及其结构、特性、运动的认识会不

5、断变化,但哲学的物质范畴不会陈旧和改变,只会不断得到证明和丰富。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答: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与相对性的统一。作为对客观事物的正确反映,真理既具有绝对性,又具有相对性。 绝对真理是指任何真理都标志着主观与客观之间的符合,都包含着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都是人类认识对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的接近,都同谬误有原则的界限。这一点是无条件的、绝对的。承认真理的客观性,承认世界的可知性即人类认识能够正确地把握无限发展着的客观世界,也就承认了真 理的绝对性; 相对真理是指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本质和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是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只是对客观世界的某个部分、某个发展阶段、某些方面、一定层次

6、或程度的正确反映,总是有局限的、不完善的。承认认识对象及其变化发展的无限性,承认世界上尚有未被认识的事物和我们的认识有待于拓展和深化,就承认了真理的相对性。3 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答:经济基础是一个社会的上层建筑赖以建立的现实基础。上层建筑由政治上层建筑和思想上层建筑两部分组成。政治上层建筑是人们的政治交往关系制度化所形成的政治、法律制度与设施。思想上层建筑是人们的精神交往关系规范化和意识形态化所形成的社会意识形态。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辩证关系主要表现在: 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体现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性质和变化发展。不仅经济基础根本性质的变化决定上层建筑根本性质的变化,而且经

7、济基础发生部分质变时,上层建筑也要发生相应的变化; 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反作用及其特点。体现在上层建筑通过“保护自己”与“排斥异己”的方式为经济基础服务;通过对社会生活控制的方式来为经济基础服务;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其含义是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和发展方向,上层建筑反作用于经济基础。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相适应,对经济基础的巩固和完善起促进作用;当上层建筑同自己的经济基础不相适应,对经济基础起阻碍作用。 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社会基本规律,是无产阶级政党观察和研究社会历史问题的基本依据,是制定自己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4 意识形态 答:意识形态是指反映

8、经济形态和政治形态以及一定阶级或社会集团利益和要求的思想体系。法国哲学家特拉西在19世纪初首次使用意识形态一词。 意识形态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政治法律思想、道德意识形态、艺术、宗教、哲学。 意识形态具有阶级性。在同一阶级社会中存在着三种不同的意识形态:反映现实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生产关系并为其服务的意识形态;反映在现实社会中已被消灭或正在被消灭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反映现实社会中正在成长着的生产关系的意识形态; 评述:各种意识形态都是对经济基础、社会生活的反映,但它们反映的形式不同,对社会生活的作用也不同。各种意识形态在内容上相互补充,在形式上相互作用,在发展过程中相互影响和制约,形成了强大的

9、精神力量。5 异化劳动答:“异化”原指权利的转让、关系的疏远和精神错乱等。马克思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提出了异化劳动的概念。他认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根本特性是自由自觉的活动,即生产劳动,但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劳动异化了。由此,马克思论述了异化劳动的四个规定: 劳动产品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社会,工人劳动的产品不仅与工人相脱离,而且变成与工人相对立的东西; 劳动行为本身与劳动者相异化。在资本主义条件下,异化劳动使劳动变成外在于人的东西,人在劳动中否定自己,使自己的肉体和精神受折磨;劳动是被迫的,且劳动属于别人。产品的异化是物的异化,劳动的异化则是人的自我异化; 人的类本质与人相异化。在资

10、本主义社会中,由于劳动产品的异化使人不能确证其类本质,劳动本身的异化则把人的自由自觉的活动变成维持肉体生存的手段,造成了人和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人的类本质变成人的异己的本质,人变成了丧失类本质的人; 人与人相异化。这是人同自 己的劳动产品、自己的生命活动、自己的类本质相异化的“直接结果”。6 辩证法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答:革命性、批判性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也必然要体现在它的辩证法中。 马克思通过对旧唯物主义的批判,指出对于现存事物不能只从客体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要同时把它们当作人的感性活动、当作实践去理解,要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这里提出的不仅是一个世界观原则,也是一个根本的方法论原

11、则; 对现存事物从主观方面去理解,要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上去理解。现存感性世界是人类世世代代实践活动的结果,又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前提和对象,它在人类实践活动中不断地经历革命性的改造和变革。因此,从人与对象的否定性关系去理解,就是把现存事物作为人类实践活动的历史进程中的一个暂时性环节去理解。马克思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革命的批判的本质在方法论上的体现。二、论述题(4选3,3个*30分)1 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答:

12、这一命题需要从人的本质和社会关系两个方面进行探讨。(1)人的本质 人与动物的区别从人与动物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在于劳动。劳动是人类的本 质活动。劳动创造了人,把人与动物相区别。劳动不仅创造了人本身,而且通过一定的创造物使人的本质力量得到确证。劳动是最基本的实践活动,也是人类最基本的存在方式。劳动发展史是理解社会历史的重点,也是理解社会历史创造过程和历史创造者的关键。人们创造历史的最基本的活动是生产劳动。 人与人的区别从人与人相区别的层次上,“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是指人不仅作为“类”与动物有本质的区别,而且在社会生活中,人与人之间也存在本质区别。社会关系把人与人区别开来。人的本质属

13、性是社会属性,而不是自然属性;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天生就具有的东西,也不是从所有个体的人身上抽象出来的共同性。现实的人总是处在特定历史条件和特定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经济关系中。不同社会关系的人具有不同的本质,这是人的本质的根本内容。因此,人的本质不是抽象、永恒不变的,而是具体、变化、发展的。(2)社会关系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社会关系的总和”。因为人的社会关系是多方面的,有经济关系、政治关系和思想关系,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业缘关系等,因而对人的本质的把握应该考虑到多方面的社会关系,但经济关系即生产关系在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起着支配作用。在阶级社会中,生产关系集中体现为阶级关系。因此,在探讨现

14、实的人的本质时,既要看到社会关系的总和,又要注意经济关系的决定作用。(3)总述对于人的本质,马克思主义哲学强调的是其具体性、历史性。社会关系处于不断变化之中,因此,作为社会关系总和的人的本质必然随着社会关系的变化而变化。人的本质是具体的、历史的。社会发展是由人 的实践活动推动的,社会发展史就是人类发展史。2 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辩证关系。答:感性认识与理性认识作为认识过程中相互区别、相互对立的两种反映形式,也是相互联系、辩证统一的。(1)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在人对事物的感性认识中,总是渗透着理性认识的因素。人的感性认识是在理性指导下的感性。由于理性参与的程度和范围不同,人的感知能力会呈现出个体差异。感性认识的理性渗透,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影响和制约着感知活动的方向。主体理性的价值观念、目的要求对感性认识活动的方向具有调控作用。由于不同的感受主体在价值观念和目的要求等方面存在着差异,所以在感知同一客观事物时,不同主体可能形成关于该事物不同属性的感性认识。 主体已有的理性知识影响和制约着感性认识的深度或水平。主体关于客体的理性知识一旦形成,会以信息的方式存储于主体的大脑中。感性认识的产生过程,实质上是外来信息与大脑中原有信息相互作用的过程。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