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

上传人:A追****華 文档编号:316635326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X 页数:33 大小:607.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亲,该文档总共33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同济大学人文学院869西方现代哲学历年考研真题汇编(含部分答案)合集(33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 目录2012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4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 2012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现代西方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6题*5分)1 “人不能两次踏入同一条河流”2 智者3 蒂迈欧4 “惟其荒谬我才信仰”5 “存在即是被感知”6 先天直观形式二、简答题(4题*15分)1 简述柏拉图的“线喻”学说。2 简述哲学史上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3 简述康德的范畴理论。 4 简述费希特关于“自我”的理论。三、论述题(三选

2、二)(2题*30分)1 论述柏拉图的政治哲学理论。2 论述近代哲学中的实体学说。3 谈谈基督教在哲学史中的影响和作用。 2014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名词解释(6题*5分)1 游叙弗伦篇2 人是万物的尺度3 四因说4 论上帝之城5 人文主义6 思想录二、简答题(4题*15分)1 简述古希腊的原子论思想。2 什么是芝诺悖论? 3 简述笛卡尔的方法论。4 如何理解康德的范畴。三、论述题(三选二)(2题*30分)1 历史上基督教对古代哲学的态度。2 英国经验论的演变。3 费尔巴哈的宗教思想。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一、简答题(8选6,每

3、题10分)1 尼采为什么要对基督教道德进行批判?2 简述柏格森的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3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 简述海德格尔的“在世存在”。5 简述拉康的镜象理论。6 简述福柯的权力系谱学。7 简述伽达默尔的效果历史。8 简述罗蒂后现代哲学。二、论述题(3选2,每题30分) 1 庞蒂说:“现象学最大的贡献,就是把极端主观主义和极端客观主义在关于世界和合理性的概念中结合起来”,从现象学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2 自黑格尔之后,就一直有“哲学终结”的论调,谈谈你对这个的看法,并结合具体的理论说说在“哲学终结”的背景下进行哲学研究的意义。3 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什么

4、?试与现代主义哲学加以比较。 2017年同济大学人文学院西方现代哲学考研真题(回忆版)及详解一、简答题(8选6,每题10分)1 尼采为什么要对基督教道德进行批判?答:弗里德里希威廉尼采,德国人,著名哲学家、诗人,被认为是西方现代哲学的开创者。尼采对于后代哲学的发展影响极大,尤其是对存在主义与后现代主义。由于尼采思想存在很大的争议性,他被人们称为反道德主义者和虚无主义者。他是站在生命的立场上否定旧的道德价值。他憎恶基督教道德的颓废性,反生命性,向整个道德提出质疑,他的出发点都是对基督教道德的批判和对超人道德的颂扬。尼采反对基督教道德的原因有以下方面:(1)基督教道德的禁欲主义有危害基督教认为人的

5、本性是神赋予的,不是来自于人的身体和意志。尼采认为基督教让人抛弃一切和现实有关的物质利益,它的禁欲主义产生的危害是非常大的。基督教伦理约束人的心灵,使人的本能受到压抑,要使人获得自由,必须杀死上帝。尼采认为,在基督教阶段,超验的上帝及其道德命令作为信仰已经成为人们生存的真实部分,彼岸的超验道德理想在人的生命世界中已经凌驾在此岸的感性生活之上并指导和规制人的感性生活,从而使人的生命陷于一种残酷地敌视自己的虚无主义的状态中。 (2)基督教道德是奴隶道德尼采把道德分为主人道德和奴隶道德,后者是弱者的道德、使人退化的道德,谦让、博爱、怜悯、自我牺牲、和平、悲哀等都属于奴隶道德。基督教道德就是奴隶道德,

6、对于奴隶道德,尼采认为它把行为放进“善”与“邪恶”标准中,认为奴隶道德的特征是自我否定、谦卑、反动、怜悯。奴隶道德会对社会产生不利的影响,奴隶道德与主人道德对善恶的评判标准极端对立,如果用奴隶道德的标准来衡量,主人道德中的善就是恶,它与主人道德所提倡的强力意志格格不入。奴隶道德反自然,就是压抑人的生命本能,造就内心的罪恶感,从而在根本上摧残人的生命。(3)基督教道德否定了差序分层在尼采看来,导致现代人平庸的“均质化平等主义”源自基督教的“灵魂平等说”。基督教的“灵魂平等说”指的是“作为不朽的灵魂的每个人与别的每个人都具有同等的社会价值与地位”。尼采认为“灵魂平等说”否定了人类的发展所必需的等级

7、制。尼采终其一生都坚持认为,人类的发展需要伟大个体的不断诞生并居于主导或统治地位,它必定是在差序分层的等级制中实现,而不可能通过毎个人均质化一、步调一致的方式来完成。也因此,他竭力批判基督教的灵魂平等说以及由它所开启的后世各种均质平等主义学说:“在上帝面前,一切魂灵都是平等的。但在一切可能的估价中这是最最危险的估价!假如人们个体都是平等,那么类就成了问题。”2 简述柏格森的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答:亨利柏格森,法国哲学家。柏格森在他的社会哲学中把道德、宗教和社会分为两种类型。他认为,封闭的社会受静态的道德和宗 教支配,只会遵守道德规范和信奉教条;开放的社会受动态的道德和宗教支配,向往英雄的崇高行

8、为,重视圣者的神秘经验。这两种道德、宗教和社会的对立反映出决定论与自由、理智与直觉之间的斗争。(1)提出亨利柏格森在道德与宗教的两个来源中最早使用了“开放社会”和“封闭社会”这两个词。在此书中,柏格森对道德与宗教进行了解析,区分出了“封闭社会”和“开放社会”两种人类生存的社会状态。(2)内涵 “封闭社会”是人类社会刚刚出现于自然界时,由人类生物上的共同性而结合的低级社会,它把一大堆人群封闭在部落、城市和国家之内,“只有大致的轮廓、少许的提示、有限的自然原型为个体提供恰当的群体环境。”这种社会不但具有封闭性、保守性和专制性,而且其内部的道德和宗教是封闭和静态的。这种封闭道德和静态宗教的共同目的就

9、是要个人服从社会,从而使社会团结得更紧,更好的生存下去。而外部社会生活则表现为人们忙着警惕和抵卸外敌,通过自我保卫来保存团体的存在。因为“封闭社会”虽是由家庭向国家扩展,但它并未扩大到整个人类,所以无论国家多么辽阔,它都是以设想外部有潜藏的敌人为前提而存在的。“封闭社会”是以社会的整体利益为目标,不惜牺牲个体的人性或价值的社会。 “开放社会”是高级的社会,是封闭社会的对立物,它由直接体验到生命之流并直接和上帝接触的个人组合成的社会,在本质上是向所有的人敞开的。在这种社会里,道德与宗教不是“封闭”和“静态”而是“开放”意义上的,它是一种明显高于“封闭社会”的理想社会形态。(3)“开放社会”实现方

10、法 柏格森断言,人类的发展是不断地从封闭走向开放,但这种通向“开放社会”的路径与中国儒家所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最后达至“平天下”的“感情累进性膨胀”不同。他认为,由个人、国家及民族向人类的“对象顺次性扩大”而达到“开放社会”的过程中,如果只是发生量的扩张,而不发生质变,是永远不可能从封闭过渡到开放,从拥挤的城邦走出来到人类的广阔天地之中的。在柏格森看来,通向“开放社会”之路最重要的是,要使人类从“封闭的灵魂”向“开放的灵魂”进行质上的转换。在这其中,动态宗教和道德是不可缺少的要素,伯格森把它称为“上帝之爱”。凭着上帝之爱,人类可以走向不会有战争和痛苦的“开放社会”。当本属于少数伟人

11、的博爱成为人人都拥有的普世之爱时,那么世界将会成为一种开放性的社会。3 “世界是事实的总和,而不是事物的总和”,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答:“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是奥地利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在逻辑哲学论中提出的关于世界构成的观点。本命题一反以往哲学的观点,即认为世界是由存在着的万物组成的,而认为是发生着的事实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这是逻辑哲学论中的基本出发点。(1)提出原因维特根斯坦提出这一命题的原因有两个方面。首先,来自知觉心理学的研究表明对复杂对象的知觉并非像原子论心理学认为的那样,是由综合最初感知的个别部分发生的,而是通过对原来未曾区别的知觉领域进行区分而发生的,也就是说,先

12、知觉某种结构,再将其分解为个别部分。这对维特根斯坦的想法是个很好的类比,虽然他的更深层和更直接 的原因是他的整个哲学观点的需要。其次,要对世界和命题作出逻辑分析,重要的就不是对象,而是对象之间的关系,对象所处的情势,这正是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是比对象更基本的东西的深层动机。从事实中分析抽取出对象的概念,实际上,对象必须在而且只在事实中存在,离开了事实就无从谈论对象。(2)内涵维特根斯坦关于他的哲学本体论基础的讨论,其中最根本的区分是“事物”与“事实”。“事物的世界”与“事实的世界”,概括地说是“事实”与“非事实”两个范畴的区分。他认为所谓的“客体”“事物”都是“事实”的组成部分,而非“事实”本身

13、。在此基础上,维特根斯坦认为“事实”范畴与非事实范畴比较,“事实”范畴是更为根本的范畴。因为,个别事物或客体虽然是事实的构成部分,但在事实之外将是不可认识的。这是因为,如果将事物、客体从事实中“相互连结”和“某种方式的结合”中割裂,事物、客体就会无法被认识。所以,维特根斯坦断定“正如我们不能在时间之外思考时间客体或在时间之内思考时间客体一样,我们也不能在与其他客体联系的可能性之外来思考任何客体。”人们对事物(客体)及其关系的理解是以对事物的理解为前提和基础的。只有理解了事实的世界才能理解事物(客体)的世界。所以,维特根斯坦强调“世界是一切事实的总和,而非事物的总和”。4 简述海德格尔的“在世存

14、在”。答:马丁海德格尔,德国哲学家。20世纪存在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和主要代表之一。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方哲学史把“在”的问题作为“在者”的问题而导致“在的遗忘”,迄今为止的本体论都是“无根的本体论”。因此,要求重新把“在”从“存在”中突现出来,对人的“此在”进 行“存在状态”的分析。(1)“在”的意义海德格尔阐述“在”的意义如下:已经具有的性质。也就是说,首先必须“在”,才有“在者”;绝不可能根本不“在”,就有了“在者”。要解决“在”的问题,必须追溯到一种“在者”,这种“在者”在究竟成什么样子还不明确时它的“在”已经明确了。海德格尔认为只有“我”是这种“在者”,只有“我”是在成什么样都还不清楚的时候它的“在”已经恬然澄明了。因此,他认为“我”就是“在者”,“在者”就是“我”。往下,海德格尔就谈论“我”的“在”就是世界。(2)“在世存在”内涵海德格尔用Dasein去指人的存在。人作为一个存在者,总是一个在此之在。此在本质上就是“去在”,“去在”总是我的在。此在生存着就是人生在世,此在在世指明此在和世界融为一体:一方面,此在是世界的此在,“此在存在着就是他的世界”;另一方面,世界是此在的世界,“若无此在生存亦无世界在此”。海德格尔将这种关于此在存在的本体论分析称为基本本体论。“在”的意义在于人的“此在”的在“此”,即“在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研究生课件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