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

上传人:ligh****329 文档编号:316635164 上传时间:2022-06-23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8.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_第3页
第3页 / 共15页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_第4页
第4页 / 共15页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_第5页
第5页 / 共1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由会员分享,可在线阅读,更多相关《2022年新高考广东卷地理高考真题 附解析(15页珍藏版)》请在金锄头文库上搜索。

1、2022年广东省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地理本试卷共6页,20小题,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考场号和座位号填写在答题卡上。用2B铅笔将试卷类型(B)填涂在答题卡相应位置上。将条形码横贴在答题卡右上角“条形码粘贴处”。2.作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选项的答案信息点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答案不能答在试卷上。3.非选择题必须用黑色字迹钢笔或签字笔作答,答案必须写在答题卡各题目指定区域内相应位置上;如需改动,先划掉原来的答案,然后再写上新的答案;不准使用铅笔和

2、涂改液。不按以上要求作答的答案无效。4.作答选考题时,请先用2B铅笔填涂选做题的题号对应的信息点,再作答。漏涂、错涂、多涂的,答案无效。5.考生必须保持答题卡的整洁。考试结束后,将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目要求。选择题后面有各选择的网络投票,欢迎大家积极参与。交通是城市间要素流动的重要载体,不同的交通流模式能够反映出城市间的相互联系状况。有学者基于G省2019年9月的日平均车流量数据信息,提出了该省高速公路交通流三种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 这三种模式中,对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要素集聚起促进

3、作用( )A. 最大的是甲模式B. 最大的是乙模式C. 最大的是丙模式D. 三种模式一样大2. 从丙模式判断,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存在( )A. 职能一致性B. 区域均衡性C. 空间封闭性D. 等级差异性【答案】1. B 2. D【解析】【1题详解】从甲模式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位于一般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交通流为一般交通流,区域中心城市集聚作用并不明显,A选项错误。从乙模式中我们可以看到,主要交通流为一般城市和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区域中心城市能起到一般城市集聚作用;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对于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的集聚并未起到主要作用,故一般城市向区域中心城市

4、要素集聚作用最大的应为乙模式,B选项正确,C、D选项错误。故选B。【2题详解】从丙模式图可以看到其主要交通流为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各区域中心城市之间能够产生大规模的流动,说明各区域中心城市其城市职能并不一致,城市职能相似,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流动就会减少,A选项错误。丙模式中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交通流为主要交通流,说明区域中心城市之间发展差异较大,并不均衡,B选项错误。各区域城市能够产生较大的交通流,说明各区域空间并不具有封闭性,而是具有一定的开放性,C选项错误。从丙模式中可以看到各区域中心城市间的主要交通流多为单向流动,这可能与区域中心城市等级差异有关, D选项正确。故选D。【点睛】每一个城

5、市都是一定区域的中心,对整个区域的社会经济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根据城市等级的不同可以划分为地区中心城市、区域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国家中心城市是中国城镇体系规划设置的最高层级,作为国家中心城市,要在我国的金融、管理、文化和交通等方面都发挥着重要的中心和枢纽作用,在推动国际经济发展和文化交流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门户作用。河床纵剖面是指由河源至河口的河床最低点的连线剖面。青藏高原东南部的帕隆藏布江某段河床纵剖面呈阶梯状形态;近几十年来,在该河段有湖泊发育。下图示意该段河床纵剖面形态。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 第I段河床纵剖面阶梯状形态形成的自然原因是( )A. 地质构造差异抬升B. 河流的阶段性下

6、切C. 原始河床地形差异D. 滑坡、泥石流作用4. 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的发育过程反映该段河床( )A. 淤积大于侵蚀B. 侵蚀大于淤积C. 侵蚀-淤积平衡D. 持续不断侵蚀【答案】3. D 4. A【解析】【3题详解】该河段的地质构造情况应该相差不大,A错误;河流的阶段性下切会加深河床,但不会使河床抬升,B错误;由图可知:推测的原始河床纵剖面变化较为均匀,地形差异不大,C错误;该河段位于青藏高原东南部,地势落差大,且受到西南季风影响,降水较为丰富,滑坡、泥石流等灾害多发。由材料可知:该河段近几十年来,有湖泊发育,推断应当为滑坡、泥石流搬运的物质堵塞河道形成的多个堰塞湖,堰塞湖的存在导致不同

7、河段河床泥沙淤积变多,河床抬升,形成阶梯状的形态,D正确。故选D。【4题详解】由图可知:在第II段河床,纵剖面河床的海拔不断升高,河床不断变浅,说明从2007年到未来,河床泥沙淤积的速度大于河床被侵蚀的速度,导致河床堆积物变多,河床变浅,A正确;侵蚀大于淤积,会导致河床加深,B错误;侵蚀淤积平衡河床的深度应该维持不变,C错误;持续不断侵蚀会导致河床加深,D错误。故选A。【点睛】特别提醒:河流横剖面和纵剖面区别:河流纵断面是沿着河流的延伸方向中心线方向平距为横轴,河床底高程为纵轴,按一定比例尺绘制成的剖面图。河流横断面是在河流流向的某一个地点,按一定比例尺横着切一条剖面,原理与剖面图原理一样,具

8、体图面要素有河流的宽,深等。汞是一种易挥发的重金属元素,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南岭周边省区是我国重要的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分布区。在南岭国家森林公园某山顶附近监测得知,该地大气汞含量日变化明显,最高值在午后出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高且变幅大。据此完成下面小题。5. 导致该地大气汞含量在午后出现最高值的原因是午后( )对流雨多发谷风环流较强植被蒸腾较弱地面蒸发旺盛A. B. C. D. 6. 该地秋冬季比夏春季大气汞含量变幅大,原因可能是秋冬季( )A. 土壤汞排放量更多B. 南下冷空气更频繁C. 准静止锋更加强盛D. 植被的覆盖度更低【答案】5. C 6. B【解析】【5题详解】汞在常温

9、常压下易挥发,大气汞主要以气态形式存在。正午气温最高,蒸发最强;山顶与山谷温差大,同水平高度气压差异大,谷风最强,将山谷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含有汞的废气带到山顶,大气汞含量最大。故正确;汞不溶于水,与对流雨无关,午后气温最高,植物的蒸腾作用强。故错误。故答案选C。【6题详解】土壤汞排放不会因季节的变化而变化,故A错误;秋冬季冷空气频繁南下,气温变化幅度增大,导致有色金属冶炼企业加工过程中汞的蒸发变化幅度大,故B正确;南岭在春季准静止锋更加强盛,故C错误;植被的覆盖度与汞含量变幅大没有多大关系,D错误。故答案选B。【点睛】汞通过土壤和植物的蒸腾作用被释放到大气中,气相中的汞也能够向液相和固相转移。如

10、汞进入水体后,经过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溶于水中或富集于生物体,或沉入底泥、或挥发到大气中。2021年10月16日,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将我国3名航天员顺利送入距离地表约400km的中国空间站。2022年4月16日,航天员安全返回地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 符合航天员驻留期间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的是( )A. B. C. D. 8. 驻留期间,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塔与广州市区广州塔两地每天正午太阳高度的差值( )A. 先变大后变小B. 先变小后变大C. 持续不断变大D. 始终保持不变【答案】7. A 8. D【解析】【7题详解】空间站绕地球在绕转,则地球与

11、空间站构成一个天体系统,该天体系统绕太阳旋转,这样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大小变化也就是地球绕日公转角速度大小变化,在航天员驻留期间,地球绕日公转经过了近日点,近日点公转角速度较快,所以在10月16日到1月初,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快,1月初到4月16日空间站绕太阳运动角速度在变慢。故A正确,BCD错误。故答案选A。【8题详解】正午太阳高度角为90-所求点与直射点的纬度差值,在航天员驻留期间,两地始终都位于太阳直射点的以北,则两地与太阳直射点的距离变化始终一致,则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一致,保持不变,两地正午太阳高度角的变化始终为两地纬度之差。故选D。【点睛】1月初地球公转至近日点附近

12、,公转速度较快;7月初地球公转至远日点附近,公转速度较慢。某研究统计了50N以北地区1979-2016年发生的所有气旋,并将中心气压值最低的前5%的气旋定义为超强气旋。下图示意该地区1979-2016年超强气旋总频数空间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9. 影响图中北大西洋地区超强气旋生成的气压带、风带主要是( )副极地低气压带副热带高气压带极地东风带盛行西风带东北信风带A. B. C. D. 10. 冬季甲区域的超强气旋比乙区域多发,从洋流的影响考虑,是因为甲区域( )A. 寒流的范围更广B. 离岸流规模更大C. 暖流的势力更强D. 沿岸上升流更盛【答案】9. A 10. C【解析】【9题详解】从图

13、中超强气旋总频率空间分布图中可以看到,在北大西洋中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出现在60N70N之间。副极地低气压带位于60N到北极圈附近,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接近,正确。副热带高气压带位于回归线与30度附近,并不在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附近,错误。极地东风带与盛行西风带分别位于副极地低气压带两侧,与超强气旋频率最高的位置较为接近,正确。东北信风带位于北半球低纬度地区,位置差异明显,错误。正确,故选A。【10题详解】甲区域与乙区域均位于北半球中高纬地区,此处洋流,甲为北大西洋暖流,乙为北太平洋暖流。二者皆为暖流与寒流并无关联,A选项错误。北大西洋暖流与北太平洋暖流,从成因来看均属风海流,受盛行西

14、风带影响显著,与离岸流、上升补偿流并无关联,B、D选项错误。墨西哥湾圆弧状的陆地轮廓对于墨西哥湾暖流的阻挡较小,墨西哥湾暖流顺着北美大陆南侧往东流动,直接进入广阔的大西洋海域,墨西哥湾暖流推动加上盛行西风的推动作用,一定程度上甲区域暖流更强,C选项正确。故选C。【点睛】洋流是全球海洋表层海水的大规模运动,其流动的方向通常十分稳定,洋流的形成因素中,最重要的是盛行风,主要是低纬信风带和中纬西风带,在盛行风的长期吹拂下,海水就会稳定的超风向吹拂的方向运动,从而形成“风海流”。由盛行风形成的风海流,规模十分巨大,蕴含着巨大的能量,此外,海陆轮廓对于洋流的强弱会产生重要的影响。比如,位于南半球40至6

15、0的西风漂流带,由于没有陆地阻挡,使得洋流可以360环绕地球,形成环状的西风漂流带。田螺是广西稻田养殖的重要水产品。近年来,为助力乡村振兴,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发展了新型“稻螺”生态循环农业模式(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 稻田中开挖螺沟主要是为了( )A. 增加稻田光照强度B. 加强稻田通风透气C. 减少田螺天敌威胁D. 改善田螺生长环境12. 图中生态循环过程最为复杂的区域是( )A. 进水区B. 出水区C. 水稻区D. 螺沟区【答案】11. D 12. C【解析】【11题详解】该地位于广西,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冬季低温少雨。当地一些农民在传统稻田养螺基础上,开挖螺沟,使沟与沟相连,达到田螺夏季能避热、冬季能躲冷,改善了田螺的生长环境,D正确;稻田中开挖螺沟不能增加稻田光照强度,也不能减少天敌威胁,A、C错误;根据图示信息“进水口、出水口”可知,螺沟里有水,不利于稻田通风透气,B错误。故选D。【12题详解】水稻生态系统包括与水稻生长发育相关联的各种动物、植物、微生物以及光照、温度、水分、养分等的相互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中学教育 > 高考

电脑版 |金锄头文库版权所有
经营许可证:蜀ICP备13022795号 | 川公网安备 51140202000112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