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详情

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及改进措施

杨***
实名认证
店铺
DOCX
24.67KB
约8页
文档ID:316103601
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及改进措施_第1页
1/8

    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及改进措施    何 叶(武汉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湖北 武汉 430072)【摘 要】近些年来,高校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开展频繁,各种各样的公益性社团蓬勃发展,参与公益活动成为许多大学生的实现自我价值、奉献社会的新途径然而折射出的问题也不少,本文主要从执行力度的角度来分析其阻碍因素及改进措施Keys】公益活动;执行力度;改进措施日前,参与公益活动的大学生日益增多,高校的公益性社团的发展也为众多大学生更好地服务社会搭建了更宽阔的平台但是不可否认的是大学生的公益活动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在执行力度方面阻碍因素比较多因此笔者从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出发,思考总结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并且提出改进措施一、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现状大多数大学生对于公益活动的热情都很高,参与度也不错,但是在真正执行过程中问题很多,执行力度弱,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持续性差从个人角度看,许多大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责任意识,本着帮助弱势群体的初衷积极加入公益性社团大量调查表明,在他们参加过一两次公益活动后,每次来参加公益活动的志愿者日益减少,甚至并不缺少“销声匿迹”的大学生,能够一直坚持下来志愿者寥寥无几。

因此,公益性社团往往呈现年轻型的趋势,除了组织性的负责人,参与活动的基本是大一的学生,能够从大一持续到大四的学生极少从活动角度来看,许多公益活动并不是可以持续下去的,好则可以持续一年,差则一两次,效果并不明显其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效率总体不高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经常会在一个合适的契机开展,志愿者纪念日、学雷锋日等都是必须有活动的这些大型活动会有校团委领导参与开幕式,虽然正规,启动仪式之后的活动主题部分却不尽如人意,招募的志愿者一般特别多,存在很多人没事情可做的局面正如人员冗杂、效率低下的道理,人多难以控制局面,初衷好的公益活动会混乱不堪,效率低、执行力度弱二、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弱并不是他们自身造成的,由于以下几个方面的影响,严重阻碍了其应该有的强执行力第一,信任危机的频繁出现直接影响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持续性彭宇案、郭美美事件等丑闻的出现在大学生中引起热议并引发一系列的信任危机,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的积极性,更多大学生开始思考自己的付出的意义是否真的和自己的初衷相对应这是一年的新闻追踪发现的最新的影响因素,但还是有真心热爱公益的大学生遵从内心的那份信念,信任危机只能让大学生给那些肇事者打低分。

第二,时间有限、资金缺乏难以确保大学生公益活动的持续性大学生有许多自己要做的事情,学习是最重要的,在自己的课余时间参加公益活动是情理之中的,需要在受助对象合适的时间招集有主观意愿且时间合得上的志愿者参与并非易事诸如每周一次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的爱心支教活动,多数志愿者表明时间的冲突让活动很难坚持每周一次资金是顺利开展公益活动的物质基础,高校公益社团的资金来源一般都是学校拨款、社会赞助但是大学的活动丰富多彩,公益社团在拉赞助方面不具有竞争优势,学校拨款也有限,资金的短缺会让公益活动的大部分成本都直接或间接的由志愿者承担,时间久了成本比较高,这种成本的转嫁并不是每个无经济来源的志愿者可以承受的,积极性的降低随之而至的是公益活动延续的艰难第三,志愿者自身的参与公益活动动机偏离决定不能确保其持续性虽然大部分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是为了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群体,调查显示动机偏离现象并不缺乏少数志愿者参与其中仅仅为了个人的功利心,他们在达到自己的目的后会不再参与另一种动机偏离存在于公益社团的负责人中,高校中的公益社团数目繁多,各大社团希望自己可以吸纳优秀的志愿者、举办影响力大的活动,激烈的竞争让一些负责人本末倒置,抢先招新抢人、过分注重活动的影响力、混淆了宣传意义和活动本身意义的重要性。

为了办活动而办活动的变质举动让真正愿意奉献真心的志愿者无力坚持参与公益活动第四,公益活动组织方的管理制度不完善导致活动效率低下首先,公益性社团对其成员的采用人性化的管理方式的正确性难以考证,人性化管理要尽量考虑志愿者的时间、个人意愿等问题,这是受志愿者欢迎的但是这样可能滋生随意意识,影响公益活动的执行效率坚持人性化管理是指导性的制度,其不确定性影响整个活动的效率其次,公益性社团对志愿者缺少培训制度,志愿者的专业化训练不足,在参与公益活动的时候并不能做得很好,尤其是支教类的公益活动,没有适当的培训并不能达到预期作用再者,公益性社团开展公益活动的形式不完善,资源提供、精神服务、成长互助、心理都是常见的形式,一般情况下,公益性社团活动形式比较单一,即使有多种结合也并不突出经调查发现大部分公益性社团很难做到“公益自助”,那些受助群体被动的接受志愿者的“给予”并不能有长远的、明显的受益最后,公益性社团缺乏合理的反馈、归档制度很多活动没有办法存档,为以后类似活动的开展阻碍很大,特别是在社团换届后工作的接洽困难,好不容易建立的互助关系也许因为负责人的不同没办法持续下去三、针对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执行力度的阻碍因素的改进措施目前,高校大学生参加公益活动的总体趋势很乐观,参与者的热情膨胀却伴随着不太强的执行力度,在此提出一些改进措施,希望能增强公益活动的执行力度,让大学生公益活动开展得更加规范,执行得更彻底。

一)加强教育,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态度,良化参与动机,营造有利于公益活动开展的氛围,尽量减少信任危机的影响公益社团可以通过例会的形式组织志愿者对公益丑闻的探讨评论,交流过后基本会发现那些挑事端的一小撮人并不能代表我国整个公益环境,对于那些现象,学生大可不必记在心上世界的美好面永远比危机面更广泛,信任危机是客观存在的,大学生主观上却可以做到“世人皆醉我独醒”,任他肇事,奉献依旧公益社团也可以通过讲座形式帮助大一新生树立正确的公益观念,摈弃功利思想注重对大学公益性社团的整合优化,重质不重量,重实效不重形式大学里的公益社团是与同学们联系最紧密的公益媒介,因此应当架好桥梁,做正确的引导,而非象征性的摆设和赚取荣誉的手段因此社团负责人首先就应该树立正确的公益观念,办公益活动禁止本末倒置,一定以“公益互助”为目标二)合理安排时间,优化活动项目,克服时间冲突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公益活动基本都是短期的,仅仅靠大学生零碎的时间的拼凑但是有很多公益活动短期是没有效果的,比如每周一次的农民工子弟小学的支教,在不能保证每周一次的频率的前提下就应该优化活动的形式调查表明大班一起上课的形式不合理,作用几乎为零,志愿者没有时间就没办法保证执行力度。

相反,一对一结对帮扶的形式更合理,公益性社团应该花时间整合公益活动形式,对于那些可行性差的形式必须加以优化,对于占用时间过多却没办法挪出时间的项目直接不需开展,不能保证执行效果的公益活动可以舍弃三)加强外联,拓宽资源,寻求合作,逐步解决举办公益活动需要的资金问题首先,学校拨款和商家合作是不能放弃的,这两个资金来源目前并不充足,公益性社团在提高自身效率的同时可以向校领导说明公益活动的重要意义,申请更多的资金补贴与商家合作时,注重对商家的社会效益的创造,争取获得赞助其次,高校大[来自wWW]学生可以与社会上的公益性组织互相合作,如果学校有好的项目,可以寻求社会公益性机构的合作,把公益活动做成大规模、强执行力、发挥预期作用的长期项目再者,可以通过向区政府甚至市政府团委反映大学生公益[来自Www.L]活动开展的瓶颈,争取能够为高校大学生公益活动建立专项资金,定期拨款最后,联系自己大学的校友,寻求有意向帮助公益性社团的校友对公益活动的赞助四)完善公益性社团的管理制度,包括总体核心制度、志愿者培训制度、志愿活动归档制度和评估和考核制度等等,提高公益活动的效率首先,总体核心制度是对参与公益活动的志愿者的规范措施,通常采取的是人本管理,虽然人性化的管理模式更受欢迎,但制约性也相对少,容易出现组织松散的问题。

所以在坚持灵活性与人性化的同时,不能忽视相应的制度规范其次,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教会志愿者在参加志愿活动需要注意的细节、讲话的注意事项如去敬老院,沟通技巧就应该接受培训,不然容易弄巧成拙;如去小学支教,讲课技巧又是重中之重再次,公益活动重要的不是活动形式能否创新,相反是活动的高效执行对于举办的常规的、有借鉴意义的典型的公益活动,应该有固定的记录方式,成功案例的归档可以解决换届之后的转移接续问题最后,建立合理的绩效考核制度,是对志愿者的监督与鼓励据调查了解到武汉大学已经开始把和志愿者参与公益活动的某些记录纳入到第二课堂,算入活动学分,这是对那些常年坚持志愿活动的肯定与鼓励不仅如此,公益性社团应该对志愿者参加志愿活动的执行力度制定相应的考评制度,对于那些执行力度弱的公益活动及时提出改正,对于正的志愿者可以剔除公益团队五)完善关于国内公益活动的法律制度,让公益活动逐步法制化,消除信任危机公益活动并不仅仅属于道德范畴,法制化也是必要的一步完善相关法律对公益活动执行力度的增强并没有直接的作用,但是有利于优化我国公益环境,从而逐步消除信任危机对大学生公益心造成的消极影响香港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相对完善,香港对慈善事业提供了发展的空间,政府并订有适当的法例规管慈善团体的成立,而且在其运作上施以适度的监管,以维持社会秩序和保障服务使用者的基本利益,再加上政府所提供的税务优惠,大大鼓励了慈善团体、个人或工商机构的积极参与和奉献,都是促使慈善事业在香港蓬勃发展的重要元素。

这些措施对于我国公益环境的改善有借鉴意义参 考 文 献[1]刘松,刘颖,于情.谈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的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08(8)[2]潘翠兰.对高校公益型学生社团建设的思考[J].山东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8(4)[3]田瑞良,游志青.企业赞助对大学课外活动推展之研究[J].学生事务.2004(6):45~56[4]胡文娟,张志华.高校学生公益性社团发展的调查研究[J].传承.2009(7):94~95[5]王占军.高校公益性学生社团的组织资源动员[J].复旦教育论坛.2008,6(1):26~29[6]韩洁湘.香港慈善事业发展的法律制度[J]  -全文完-。

下载提示
相似文档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